大運河文化帶之——長河岸,古寺無燈憑月照——歷史上的真覺寺
707篇文章
長河全長30多里,原是歷代京城的引水河道,它從西山山麓通過昆明湖,至海淀麥莊橋,折向東南,穿過紫竹院公園和北京動物園,遇西直門注入北護城河,再東流至德勝門入“水關”,進積水潭。
長河兩岸風光如畫,明清年間就有“天壇看松、長河看柳”的文化景觀之說。
尤其是動物園北至萬壽寺長河一線,全長不到3公里,兩岸卻集中了大量名勝古跡。如高梁橋、萬牲園(動物園)、豳風堂、暢觀樓、真覺寺、白石橋、福蔭紫竹院、廣源閘、延慶寺、萬壽寺等等。
大量的文化遺存由一條優(yōu)美的綠色水道串連成了北京最典型的文化風景長廊,有人稱之為北京的“清明上河圖”,可以說,是世界上少有的城市古運河歷史畫卷。
在這幅畫卷上,真覺寺是不能繞過的一個。
位于北京長河岸邊的真覺寺(五塔寺),與人流如織的北京動物園僅一河之隔,卻沒有任何喧囂和浮躁。
這里既是帝都的古老寺廟,又是石刻博物館;這兒既有歷史風貌,又有文物;這里交通方便,游人稀少,環(huán)境優(yōu)美……
一座從天而降的寶塔
走進與北京國家圖書館隔路相望的真覺寺,只見院內(nèi)高大方正的臺座上,簇立著五座尖塔,威嚴堅密如一整塊金剛石。塔上布滿佛教題材的雕刻,氣象萬千,如同一部立體的佛經(jīng)。
徐徐繞塔而行,只見寶塔騰蛟起鳳、萬佛朝宗,既令人震撼,又心生鎮(zhèn)靜。
這座塔的分量非比尋常。
傳說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后,魔王波旬非??謶?,率領無數(shù)魔軍前來阻撓。佛陀絲毫不為所動,僅以手指觸地,霎時大地震動、地神出現(xiàn),為他證明所修功德真實不虛,眾魔懼伏退散。
于是佛家修行中提倡“大雄無畏”的精神,只有心智堅定如同金剛,才能打破一切執(zhí)著妄想,一往無前。
印度阿育王為紀念此事,在佛陀成道之處的菩提伽耶建立了大菩提寺,后來又建造了一座金剛寶座塔,是為佛教的四大圣地之一。
即在一個大臺座上建立五座塔,五座塔的分布是:中間一座很高大,其四周對稱四座較矮小。臺座意味著佛的金剛座,五座塔則分別象征著中、東、西、南、北五方佛主。
到了15世紀,佛教在印度早已衰微,大菩提寺遭到損壞。在東方中國,佛教卻是一派繁榮景象。
開國不久的大明王朝崇信密宗,明成祖朱棣數(shù)次派遣太監(jiān)侯顯率領龐大的使團出入烏斯藏、西番,迎請高僧,廣行封授,一時間京城藏僧云集,王公貴胄皆熱衷密法。
此時的大菩提寺寺主是室利沙,他學識淵博、精通密教,和佛陀一樣是一位出家的王子。佛陀早有佛教中心將向東方轉(zhuǎn)移的預言。見到故土佛教凋零,室利沙竟以80歲高齡取道尼泊爾入藏,隨侯顯的使團長途跋涉進京謁見明成祖,獻上了5尊金佛及金剛寶座塔的樣式。
明成祖與他談經(jīng)論法,十分投機,封他為大國師,授予金印,并賜地于西關(今西直門)外長河(今高梁河)北岸,為之建寺,寺名“真覺”。后又根據(jù)這位高僧提供的規(guī)式建成了金剛寶座塔,并重修了寺院。
建成后的真覺寺前臨長河背倚西山,成為當時京城士人重陽登高、清明踏青的去處。
明成祖賜建真覺寺,并下詔為金佛建塔,成化九年(1473年)十一月建成。
重修 改名 新生
清王朝建立后,乾隆為給其母做壽曾兩次重修真覺寺。乾隆十六年第一次重修后為避雍正皇帝“胤禎”名諱,改名為“大正覺寺”。
乾隆二十六年是當朝皇太后七十大壽,真覺寺作為祝壽的主要場所之一又進行了全面修葺,并請來一千名喇嘛念經(jīng),各國使臣都進貢了壽禮,頭戴紅頂花翎的大臣們奔波于殿前塔后......當時熱鬧繁華的情景被繪制在一幅彩圖中。
圖畫再現(xiàn)了真覺寺當年的全貌:南臨長河,南北向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牌樓、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金剛寶座、毗盧殿、后大殿,東西分別列鐘鼓褸、廊廡配殿等大小二百余間旁屋。
寺內(nèi)主要建筑屋頂全部換上黃色琉璃瓦,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fā)光,金碧輝煌,顯示出皇家寺院的威嚴氣勢。
自清朝后期開始,真覺寺逐漸衰落,到民國初年僅剩一塔兀立于一片瓦礫中。由于無人看管,寶塔的銅質(zhì)鎏金塔剎多次被盔。
迫于無奈北平市政府與1937年至1938年對真覺寺進行了一些簡單的修繕,增添了院墻、門樓及門樓兩側(cè)六間南房。院內(nèi)圈地30畝。所慶幸的是兩棵與塔同齡的白果樹竟幸兔于難,至今郁郁蔥蔥、果實緊累。
1962年、1973年、1979年我國政府3次維修金剛寶塔座,安裝了避雷設施。在修繕的過程中,出土了一批重要文物,其中一件白瓷罐,上有黑底金字,記述了罐內(nèi)含物并署明成化二年五月十五日紀年;又在塔主心木上發(fā)現(xiàn)殘存墨書梵文,為研究該塔始建年提供了新的第一手材料。1980年3月成立了五塔寺文物保管所。
1987年將北京地區(qū)發(fā)現(xiàn)和匯集的各類石刻和出土墓志等共1200余件在此展出,并成立了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以收藏、研究、展示北京地區(qū)的石刻文物精品。
由于博物館的藏品多為元明清三代帝都特色的石刻,在全國博物館界中與西安碑林博物館相互輝映,成為展示和追憶北京歷史文化的重要場館。
鎮(zhèn)寺之寶——金剛寶座塔
真覺寺金剛寶座塔掩映在一片綠意中,五座精致的小塔坐落在高大的雕花石座上,給人留下不同尋常的印象。這一類型的寶塔在中國相當罕見,既具有攝人心魄的威嚴,又充滿神秘的氣息,既異域又中國,渾身散發(fā)著一種與生俱來的美。
金剛寶座塔是古塔的一種。此種形式的塔起源于印度。
在我國現(xiàn)存眾多的古塔中,金剛寶座式塔僅存十余座。真覺寺金剛寶座塔從造型上看,與普提伽耶大塔相比較,它的規(guī)模大大縮小,但它的寶座卻有所加高,五座塔的比例也更協(xié)調(diào),顯現(xiàn)了中國古建的風格,是中國古建吸收外來文化成功的范例。
金剛寶座塔使用的建筑材料是磚和青石,內(nèi)部磚砌,外表甃石。其建筑外形可分為下層寶座和上層五塔兩部分。
寶座高7.70米,建于高約50厘米的臺基之上。寶座最下層是高1.78米的須彌座,由下而上分為圭腳、下枋、束腰、仰蓮、上枋等幾個部分,外表周匝刻有梵文、佛像、法器等花紋,梵文內(nèi)容除佛經(jīng)外,還記述有關建塔事跡。
動物雕塑有獅子、象、馬、孔雀、金翅鳥王等5種動物形象。據(jù)說它們都是五方佛的坐騎。
須彌座至寶座頂分作五層,每層挑出石刻短檐,檐頭刻成椽子、滿頭和滴水,每層四周刻佛龕,龕內(nèi)各刻有坐佛一尊。
龕與龕之間及轉(zhuǎn)角處刻有花瓶式柱子,柱頭刻有一斗三升斗拱,用以承托枋、檁、短檐。
寶座外形的裝飾材料均為青白石。寶座平面為長方形,南北長18.6米,東西寬15.73米,南北立面各有一方形塔柱,塔柱東南西北四面各有一小佛龕,龕內(nèi)原有佛像早已遺失。
寶座南門內(nèi)兩側(cè)各有一座四十四級盤梯可通寶座頂?shù)恼滞?nèi)。寶座的建筑外形頂部比基礎收進約半米,寶座比臺基高約15倍,給人以穩(wěn)固、高大、莊重的感覺。
在金剛寶座塔前面,左右還有兩株相峙而立的古銀杏樹,在真覺寺500多年的滄桑歲月里,只有這兩株銀杏樹,伴隨著金剛寶座塔,走過這段榮衰起伏的歷史。
銀杏樹蒼郁蔥籠,佛門信徒取其高大健碩,果實純凈,枝葉繁茂,像征佛法宏揚,佛門潔凈,因此一般寺院多有種植。
漫步真覺寺中,彎腰拾起幾片隨風飄落在地的銀杏葉,觸摸著金燦燦的葉片上的筋脈,試圖去感知流動在銀杏樹體內(nèi)奔騰的血液,感知隱藏在每一個細胞中的念念歸靜……
在這樣充滿禪意的環(huán)境下,很自然地會想起一句話:“三千繁華,彈指剎那,百年過后,不過一捧黃沙?!笔前。氖且环匠?,不空亦不滿;眼是一片天,不奢亦不貪;字是一盤餐,不膩亦不淡。
在天地之間覓得一方安詳,聽風雨,聽山語,聽禪語。在紛繁多樣的中國塔中,真覺寺金剛寶座塔可謂“根正苗紅”。
它在500多個春秋里見證了北京的帝王和平民的“善孝”,又以漫天花雨般的雕刻藝術,講述著諸佛世界色色空空的“大美”。
編輯 / 李敏
更多積淀故事
【積淀】大運河文化帶之——延慶寺:一條慈禧水道,半部清朝歷史
【積淀】大運河文化帶之——延慶寺:一條慈禧水道,半部清朝歷史
【積淀】六一幼兒院:丹心熱血沃新花
Hash:0ac6bedcb757a699f422b9b33e588959c7de0ca9
聲明:此文由 海淀·故事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