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撫州,有個千古第一村,堪稱中國古代耕讀文明的“活化石”

江西撫州市,有一個歷經(jīng)千百年風(fēng)風(fēng)雨雨,依然“活著”的古村落,1997年,時任文物局局長張文彬?qū)嵉乜疾旌螅u之為“千古第一村”。

它就是流坑村。

流坑村,是一個董氏單姓聚族而居的血緣村落,坐落于烏江之畔,生活在這里的人尊西漢大儒董仲舒為始祖,又認(rèn)唐中期名臣董晉為先祖。

宋朝以來,流坑村貢獻(xiàn)著一個個科舉神話,在中舉的難度不亞于登天摘月的情況下,全村共出過文、武狀元各一名,進士34人,舉人78人,進入仕途者數(shù)量超過百人,上至政事、尚書,下至主簿、教諭,“一門五進士,兩朝四尚書,文武兩狀元,秀才若繁星”,這是宋朝的人們對流坑村最好的概括。

如此科宦奇跡,也使得流坑村的董氏家族,得以逃脫“五世而斬”的宿命,在一千年漫長的歲月里不衰、不敗、不散,堪稱中國古代科舉文明的“活化石”。

流坑村中的古建筑群,極具觀賞價值。

“其處阛阓縱橫,是為萬家之市,而董氏為巨姓,有五桂坊焉”這是明代旅游徐霞客對流坑古村的評價,而時至幾百年的今天,流坑村的格局依然是這般模樣。

流坑村依山傍水,以“七豎一橫”的大巷道為框架,其間以眾多小巷相連通,且皆以鵝卵石鋪路,大街小巷叢橫交錯,猶如蛛網(wǎng)密布,交通便利。

流坑依照地形物貌,在不違背主體布局上,立祠堂,修街道,建樓閣,樹牌坊,村中還植了眾多樹林,所以與其說流坑是個村,倒不如說它是一座小型的城。

于千年前修建的流坑村,之所以能有如此布局,還得感謝一個人——明代南京刑部郎中董燧,據(jù)說董燧是按照《周禮》來規(guī)范自己家鄉(xiāng)的。

流坑村共有明清建筑及遺址260余處,明代建筑堂前多置精美的照壁,清代建筑多有帶大門庭院。

流坑古村的民居建筑皆為磚木結(jié)構(gòu),高一層半,鱗次櫛比地佇立在小河兩旁,清一色的青磚灰瓦,高峻的馬頭墻,樸實素雅,別有一番古趣。

流坑村是中國封建宗法社會的一個縮影,他們依靠了嚴(yán)格的封建宗族制度凝聚族眾、維系秩序、穩(wěn)定發(fā)展,流坑古村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研究價值。

Hash:9e038cd8a74f39628ce902ffe08f494371404a07

聲明:此文由 走吧自駕游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