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西古代交通循蹤
閩西古代交通循蹤
閩西古代交通循蹤
閩西古代渡口及碼頭,古橋與廊橋,古道與隘口,大都湮沒在歷史的荒草之中。在這里,向讀者訴說閩西古代交通這一節(jié)節(jié)故事,訴說著閩西歷史翻天覆地的變化。
水口碼頭位于長汀縣濯田鎮(zhèn)水口村,1960年前,為汀江貨運中轉(zhuǎn)碼頭,至今尚存。采訪該碼頭時,只見碼頭被修復(fù)完整,樹立巨石陰刻“水口”和張貼簡單的文字介紹。新中國成立初架起的跨江木橋已不復(fù)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上游500米處的石拱橋——水口大橋。江里還有部分木橋墩柱,碼頭對岸還殘存古代建筑、貨場和房屋,綠樹成蔭,風景優(yōu)美。
上杭撐篷巖渡口
撐篷巖渡口在上杭縣南10公里,今“摩陀寨”處,清康熙三十七年捐置。岸有過駁行,以土紙下船為大宗,抗日戰(zhàn)爭開始后逐步趨于衰落,現(xiàn)為安鄉(xiāng)與上都交通要渡。
這里是汀江的一處渡口兼碼頭,到處都是奇巖怪石,有“五鯉過江”“武婆守寨”“坐井觀天”“田螺上山”“金猴拜佛”“蟒蛇出洞”等風景。
北宋天圣五年(1017),當?shù)剜l(xiāng)民在此結(jié)廬避難,修筑了城墻、石門、石梯、古堡。明朝初年又有比丘尼多人來這里建庵供佛,念經(jīng)習武,因此,這個地方又叫摩訶寨。清順治年間重修山寨時易名摩陀寨,沿用至今。南宋慶元進士、精于史地學的王象之,在《輿地紀勝》一書中,將“武婆寨”列為汀州的九處古跡之一。
這是一處有相當規(guī)模的碼頭,2012年采訪此碼頭還見有渡船,巨大的一個石砌碼頭上就是貨物堆場,不遠處有精美的建筑殘墻,門框、窗框皆為石雕。
玉沙橋原名溪頭橋,坐落于連城縣四堡鎮(zhèn)馬屋村,為長汀、連城、寧化和清流四縣古代交通要道,跨花溪河。相傳昔日花溪河之沙石,晶瑩閃爍若碎玉,故名“玉沙橋”。
玉沙橋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咸豐年間遭兵毀。民國十年(1921)按原樣重建,1990年維修,現(xiàn)為鄉(xiāng)村行人通道。
玉沙橋為木梁廊橋,橋長29米,寬5米,高6.5米,1墩2孔。其造型結(jié)構(gòu)與同類廊橋不同,橋兩端為朝南的兩個門廳,不與橋軸成直線對通,入橋先進門廳,走一過道到另一個門廳出橋門。橋兩端和中部屋頂各攀架起一個重檐歇山頂?shù)臉蛲?,飛檐翹角,高低錯落。閣脊呈燕尾式,線條流暢,古樸雅致。中閣上方懸掛“玉沙橋”木質(zhì)橫匾,白底綠字,端莊灑脫,十分大方。橋基為水成巖石鰲墩,上架有枕木為斗拱式托位橋身。橋面鋪設(shè)大小如一的河卵石。橋四周置以木柵欄,外設(shè)木雨披。廊內(nèi)立柱46楹,成9開間,4柱9檁拾梁構(gòu)架,穿榫連接。橋內(nèi)懸掛“橋記”、保護管理牌和“普濟津梁”木匾額。
橋頭古樹參天,精致清幽。據(jù)史書記載,在清代常有文人墨客在此飛觴邀月,吟詩作畫,為馬屋村扶風十二景之一。前人《虹跨玉沙》詩云:“沙浦玉屑跨長虹,鎖卻山川千萬重?!边@是對橋梁景觀的美好寫照。
連城羅坊云龍橋
云龍橋,坐落于連城羅坊鄉(xiāng)下羅村,跨青巖海。據(jù)史書記載,該橋始建于明崇禎七年(1634),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重建,后有維修,1984年再修。
此橋為木梁廊橋,橋長81米,寬5米,高6米,4墩5孔,東西走向。
云龍橋橋身呈褐色,河面常有云霧繚繞,水田相映,似在云間,橋如騰空蛟龍,“云龍橋”因此得名。
橋墩由花崗石砌成,上以圓木分7層縱橫疊挑,頂端三層為梁,橋面鋪筑河卵石,上覆廊屋。兩側(cè)設(shè)坐凳,木柵欄,置雙重雨披。廊內(nèi)杉木立柱共108楹,成26開間,4柱9檁拾梁構(gòu)架,穿榫連接,不用栓釘。
此橋架構(gòu)獨特,造型古樸優(yōu)美。橋頭一端連接田野,橋臺引道塊石壘砌;另一端緊靠璧立的青石山巖,兩條石徑依山修建,南道穿過巖體斷裂縫“一線天”和深邃巖洞,形成天然一景。兩端牌樓式橋門,懸掛“云龍橋”匾額,斗拱高疊,歇山屋頂,氣勢不凡。令人嘆為觀止的是,橋廊中間架起攢尖頂?shù)牧切伍w樓和廡殿頂?shù)乃慕切瓮?,閣稱“文閣”,宛如岳陽樓,亦似巨人騎龍,守橋護河。
云龍橋,古代建筑之瑰寶,1996年9月,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上杭步云永春橋
上杭縣步云鄉(xiāng)蛟潭村礦下有一座古橋叫永春橋,此橋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四月,為單孔平梁木構(gòu)廊橋,坐東南向西北,橋長21米,寬7.5米,孔跨11.5米,橋高8米。以原木縱橫相間鋪架四層,墩之間用7根大原木為梁,梁上鋪木板成橋面。橋屋穿斗抬梁木構(gòu)架,重檐歇山頂,內(nèi)置柱24根,成開五間。橋中掛匾,陽刻“永春橋”蒼勁有力,兩側(cè)置木倚欄,單雨披,橋中有神龕,供三神位。
永春橋是上杭縣規(guī)模最大、環(huán)境最美、保存比較完整的一座木梁廊橋。該橋建在峭壁懸崖之上,四周古樹參天藤條虬枝,珍稀樹種遮陽蔽日。匯三溪之水于橋下,飛瀑流泉,未見其瀑先聞其聲。橋頭古道綠苔紅葉,屋頂構(gòu)建雕花刻紋。想象得出,建橋之初,環(huán)境甚佳,植物豐茂水源充沛的橋址,一定是虎狼出沒狐悲猿啼之處,蛙鳴鳥飛長蟲攀爬之境。
上杭藍溪五福橋
據(jù)《上杭縣志》(民國)載:“東溪水回原有五福橋,計五駁,護以欄干,以右五顯廟;左福田宮而名,洪水橋破,行人裹足。清嘉慶中,用石板建此拱橋,為半環(huán)形,高五丈許,廣九丈許,光緒初建魁星閣于上鎮(zhèn)壓之?!?/p>
又有史料說:“左有走馬坑、馬龍山三村之水……北流經(jīng)東溪鄉(xiāng)(舊名曹田,設(shè)有立本學校,為遠河一水最早之校)。轉(zhuǎn)而西流,繞藍溪集場,橫跨五福橋(架以術(shù),右五顯廟,左福田宮)。拱橋(筑以石枋,闊七八丈,高五六丈,上有魁星閣)……”這又是更早的說法。
五福橋,現(xiàn)改名為“勝運橋”,坐落于上杭縣蘭溪鎮(zhèn)墟場對面水回,跨東溪。據(jù)橋碑記載,此橋始殘于清初,拱橋護以欄桿,橋右為五顯廟(已拆除),左為福田宮,融為一體。光緒年間,橋面增建五層八角魁星閣,典雅壯觀,后閣毀。1998年10月,由鄉(xiāng)人集資重修。1993年被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現(xiàn)存的五福橋,橋長23米,寬5.6米,高9米,橋塔高約9米,橋拱跨度直徑達15米,干砌,條石厚重,是該縣現(xiàn)存跨度最大的干砌石拱橋。橋塔亭3層,4脊重檐亭,塔身四邊,飛檐翹角。
永定高陂橋
高陂橋,原名深渡橋,在永定高陂鎮(zhèn)和興村口,為高陂鎮(zhèn)與坎市鎮(zhèn)分界處。此橋始建于明成化年間,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七月被大水沖毀,改建為木橋。清康熙三年又毀,復(fù)修石橋,后四十年(1701)再毀,至清乾隆二十年(1755),由本縣人翰林院庶吉士王見川主持重建現(xiàn)存的高陂橋。因橋橫跨永定河上游兩岸的懸崖峭壁之上,故取名為高陂橋?,F(xiàn)存的高陂橋為單孔石拱廊屋橋,橋長59.6米,寬7.5米,高16.45米,跨徑20米,橋墩以條石縱橫疊迭,橋面筑三合土結(jié)構(gòu)廊屋,現(xiàn)在僅剩1米高灰墻。原廊屋有橋聯(lián)一對:拱門橫披為“長橋永泰”,左右鐫有“一道飛虹人在青云路上,半輪明月家藏丹桂宮中”。系清乾隆翰林院庶吉士王見川所撰。1983年7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高陂橋在公路拓寬改線前一直是潮巖主要通道,原來橋內(nèi)起木柱,蓋瓦頂,橋正中安放公王,由于交通逐漸發(fā)達,汽車來往劇增,每日有數(shù)百輛的汽車通過此橋而不壞,甚至有載重量20噸以上的重型車,可見此橋當時的建造技術(shù)何等精湛!當?shù)匕傩諡榱顺哕囕v通過,拆去中木柱瓦頂,成于今形狀。
2010年,此橋被當?shù)赜嘘P(guān)部門鑒定為危橋,禁止汽車通行,并公告重修。
永定湖坑奧杳古橋
永定湖坑的奧杳村,是唐代建村的古老村落,至今有1200多年?,F(xiàn)有黃、吳、李、林、賴、江、汪七姓,7000多人分居在奧杳、山下、吳屋、樓下四個自然村,還有旅居緬甸、泰國、印尼、新加坡、美國、英國、日本及港澳臺等地的眾多鄉(xiāng)親。
奧杳的美,是她的自然之美、田園之美、古樸之美。在海拔600多米、四面環(huán)山之間,分布著數(shù)千畝的平坦耕地,造就了她四季分明的多彩畫卷。春夏秋冬景色各有不同,這是無言的大美。而點綴在村中50多座形狀各異的方圓土樓,還有半圓、半方、D形等古老土樓,頗為壯觀、滄桑,見證了這里十幾、二十幾代先人的生活歷史。
在村西水口邊,一溪環(huán)繞,過一石橋,就到了建于嘉慶十三年(1808)的古佛寺保安堂。廟門“福”“善”兩字和門楣上“廣祈多?!?,點出其福文化。兩旁對聯(lián)“保民臻凈覺,安境遠塵囂”,里面供奉開山地祖鐘公、吳公,也供奉彌勒佛、釋迦牟尼、觀音菩薩、關(guān)公等諸神。
沿著古驛道,踏過一路紅楓葉鋪地的小徑,就來到奧杳村水口。只見松楓矗立,風景極美。一座古老的石拱橋,為吳喬石集資興建的遠昌橋。雙孔結(jié)構(gòu),花崗石干砌而成。立有兩塊石碑,曰“喬石記”和“新造遠昌橋碑”,內(nèi)有“順治太歲庚子年十二月十九卯時吉旦立”等字樣,極有文物價值。
江山古道位于新羅區(qū)江山鎮(zhèn)境內(nèi),建筑年代為明代,目前比較完整的部分在該鎮(zhèn)石園山往小池鎮(zhèn)方向。
江山古道以塊石砌成,因山路陡峭,所用石頭也相對較大,做工結(jié)實,具備明代建筑風格。由于此道近百年無人行走,許多路段的中間都長了大樹,石塊和樹木都長滿綠色苔鮮,顯得古老而神秘。
江山古道為東西走向,東至龍巖,西至小池鎮(zhèn),也經(jīng)彩眉嶺至上杭古田鎮(zhèn)再往新泉、長汀和連城縣等地。
武平隘口石徑嶺
這天,我們踏上了全國第一條建成開放的國家森林步道———武平梁野山捷文段。悠長的石徑小路,成了村民和游客旅游休閑新去處。這是武夷山國家森林步道的一部分,目前已完成18公里,古道修復(fù)4公里。
石徑嶺,在武平縣城外西北,云霧繚繞,隱約隱顯,神秘莫測。我們沿著古道,登上云梯山,在一座古廟旁,俯瞰四野,蒼茫翠綠,遠處的縣城依稀可見,一馬平川。也許因為有了石徑嶺的天然屏障,才使武平有了“萬安”鎮(zhèn)而風調(diào)雨順。
千百年來,南來北往的路人、商賈,踩出了攀援而上的一條條石階。如今,省道306線繞到石寮峽,蜿蜒通向東留、江西的會昌,但石徑嶺過往的路人,仍然不斷,古道成為“最美森林古道”。
這里懸崖峭壁,地勢險要,從武夷山南麓山脈吊云寨橫亙而來,高聳入云,一條盤旋而上的千余級石階,像架云梯,是通江西要道,險峻可扼。這條“三省通衢閩粵贛”的必經(jīng)之路,隘口處有一登云亭,亭中聯(lián)曰“石徑有塵風自掃,青天無路云為梯”,所以又叫云梯山,是武平八景之一。
當年的石徑嶺隘口,是有故事的,是兵家必爭之地,成為鎮(zhèn)守武平的天然屏障。明代汀州知府劉燾有詩云:“迭峰翠岡斷復(fù)連,笤峣嵬際出層巔。遙聞猿嘯蒼煙里,仰見行人白日邊”。這里只有一條云梯似的石徑,攀登幾百個石階,穿過“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的隘口,才能翻過石徑嶺。
武平下壩古驛道
下壩古道位于武平縣下壩鄉(xiāng),日前可見完整部分在園豐村至美溪村之間,長約4公里,建筑年代不詳。
下壩古道是一條較為標準的省際通道,由大卵石砌成,有中線和路肩等,排水性能好。在園豐村山頂處還殘存一個茶亭,茶亭規(guī)模較大,也許是當年的驛站遺址,為三合土墻,堅實石基,有窗框,已長滿野草。古道目前還有人行走,大多為進山或抄近路者,不時有人將野草劈開,所以,路石光亮照人。
古道自保存較完整的園豐村始,左經(jīng)河?xùn)|古碼頭渡船至河西,經(jīng)龍牙塘、黃竹塘至下壩;右經(jīng)美溪村至黃泥崗、石峰村出廣東省福鎮(zhèn)。
(本文摘自2020年第4期《環(huán)球客家》)
收藏
舉報
Hash:c7af0db3a9ae6c9dd8c067a07580ca00c41c21bf
聲明:此文由 紅色文化周刊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