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汝城耀湘贛——寫在2020中國紅色旅游博覽會開幕前夕
中央紅軍長征突破第二道封鎖線紀念碑(位于汝城縣延壽瑤族鄉(xiāng)官亨村)。
中央紅軍突破第二道封鎖線示意圖
欣欣向榮的汝城縣城一角。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汝城縣委宣傳部提供
在汝城縣延壽瑤族鄉(xiāng)官亨村發(fā)現的紅軍借據。
中共駐汝城湘南特別委員會舊址。
湘贛邊,一片被英雄鮮血染紅的土地,一片被理想之光照耀的土地。
在這片土地上,寸土千滴紅軍血,一步一尊英雄軀。
在這片土地上,一草一木一忠魂,一山一石一豐碑。
湘贛紅,中國紅。11月14日,由湖南省政府與江西省政府共同主辦的2020中國紅色旅游博覽會將在長沙開幕。這屆紅博會以“紅色土地·全面小康”為主題,同時設瀏陽市、汝城縣等6個分會場。
汝城縣延壽瑤族鄉(xiāng)官亨瑤族村,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紅軍長征突破第二道封鎖線青石寨核心展示區(qū)裝扮一新,游客往來不絕。據介紹,屆時汝城分會場活動在這里舉行。
革命老區(qū)汝城,鐫刻了多少紅色印記??!
1934年10月29日至11月13日,紅軍長征途經該縣,為阻擋紅軍向西轉移,國民黨在桂東—汝城—廣東仁化城口一帶設置了第二道封鎖線,沿途山高林密、碉堡密布。紅軍途經該縣,短短16天時間,留下了“長征宣言書”“一張借據”“半條被子”“石壁山上天兵降”“青石寨阻擊戰(zhàn)”等動人故事,譜寫了一曲曲軍愛民、民擁軍、軍民齊心抗敵的贊歌。
歲月不居,時節(jié)如流。一晃80多年過去了,英勇的汝城人民深入挖掘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搞好紅色教育,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該縣黨員干部與群眾始終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堅決摘掉貧困帽。2018年底,汝城實現整縣脫貧,80個貧困村全部出列。至去年底,全縣累計脫貧18943戶61773人,貧困發(fā)生率由2014年19.81%下降至0.46%。
“一紙宣言”跟黨走
毛主席說:“長征是歷史記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p>
在文明瑤族鄉(xiāng)沙洲瑤族村紅色旅游景區(qū)“半條被子的溫暖”專題陳列館一角,一張發(fā)黃的《出路在哪里》(復印件)的長征宣言書引人注目。這張長征宣言書原件是在原郴縣一位姓黃的居民家發(fā)現的,后來他捐贈給了湖南省博物館。
讀了這則宣言書上面的文字,仿佛回到了80多年前的那段烽煙歲月。
“……我們窮人、我們工人、農民、兵士以及一切勞苦民眾,不要再受帝國主義國民黨豪紳地主資本家的剝削與壓迫,我們要大家團結起來,武裝起來,暴動起來,打倒帝國主義,推翻國民黨豪紳地主的統(tǒng)治,建立我們工農自己的軍隊,工農兵自己的政府,這種工農的軍隊就是紅軍,這種工農兵的政府就是蘇維埃政府。”
“親愛的兄弟姐妹們!共產黨所主張的蘇維埃紅軍,就是你們的出路……”
“……堅決的為了你們自己的出路而斗爭!不要懼怕賣國賊劊子手國民黨軍閥,不要懼怕豪紳地主資本家。他們那里只有少數人,我們這里有著千百萬的工農群眾。我們還有我們自己的紅軍與蘇維埃政府的幫助,我們一定會勝利,我們一定要勝利,我們無論如何要勝利。”
“《出路在哪里》是中央紅軍長征后發(fā)出的第一份公開宣言書?!比瓿强h黨史研究員徐寶來介紹,“為得到當地群眾支持,1934年11月7日,毛澤東、朱德分別以蘇維埃中央政府主席、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名義,在汝城小垣大山村起草,在文明司發(fā)布《出路在哪里》宣言書?!?/p>
此后,《出路在哪里》宣言書在汝城延壽、嶺秀等地開始印刷、散發(fā),一路跟隨紅軍貼到陜西,為紅軍贏得人民群眾的廣泛擁護和支持作出了巨大貢獻,最終挫敗了國民黨統(tǒng)治集團及其他地方勢力企圖利用民族矛盾打擊紅軍的陰謀,取得了長征最后勝利。
《出路在哪里》廣泛宣傳的史實,80多年后在文明瑤族鄉(xiāng)五一村得到印證。
2017年6月25日,徐寶來根據五一村村民朱龍山提供的線索,到該村拍攝紅軍張貼的紅軍宣傳單。這張殘缺不全的宣傳單,就是《出路在哪里》,它被石灰粉刷的《毛主席語錄》覆蓋了三分之二,未粉刷部分斑駁陸離,字跡隱約可見。
徐寶來說,宣傳單貼在村民朱武昌房子的東北角,據63歲的村民朱云保反映,他10多歲時就看見過這張宣傳單,左下角有毛澤東、朱德的署名。它的排印格式與湖南省博物館的那份《出路在哪里》完全吻合。
《出路在哪里》為長征沿途各族人民指明了方向,看到了出路和希望,大家紛紛支援紅軍,加入紅軍隊伍。
紅軍長征經過汝城18個鄉(xiāng)墟,翻越海拔1000米以上高山120余座,歷經大小戰(zhàn)斗20余次,摧毀敵人碉堡100余座,傷亡9700余人。在群眾鼎力支持下,紅軍勝利突破敵人第二道封鎖線。
“一紙宣言”跟黨走!徐寶來告訴我們,當時,全縣有數萬群眾自愿為紅軍做事,1000余人主動參加紅軍。
“一張借據”民擁軍
11月12日,汝城縣延壽瑤族鄉(xiāng)官亨瑤族村擁軍廣場上,工作人員正在緊張有序地搭建舞臺、架設燈光,為即將召開的2020中國紅色旅游博覽會汝城分會場開幕式做準備。
廣場后方,是村民胡四德的舊居,也是1996年發(fā)現紅軍借據的地方。此時,胡四德的堂玄孫胡愛兵一邊擦拭灶臺,一邊細細念叨著。
“村支部書記說,節(jié)會當天肯定會有游客問我這段故事,雖然聽家里老人說過很多次,還是要多回憶一下,才能更準確的還原歷史?!焙鷲郾f道。
灶臺一旁的小洞,就是藏借據的地方。一張借據,裝在一個銹跡斑斑的鐵盒里,被深埋在此數十年。
“我先跟你們講講,也當是預習吧。1934年11月6日,紅軍長征先遣隊到達我們官亨村……”聽著胡愛兵的講述,我們的思緒被拉回到86年前。
當時,不明真相的當地瑤民因為害怕,紛紛趕著家畜,扛著稻谷躲進了山里。
為了消除群眾疑慮,紅軍在村宗祠、學校旁自扎草棚,并嚴令戰(zhàn)士不得在農戶家借宿,更不得私拿農戶的一錢一物。東躲西藏的瑤民這才發(fā)現,紅軍根本不是國民黨所宣傳的那樣,于是放心地回到瑤寨里,并想方設法幫助這支英勇仁義之師。
“由于幾天沒有吃東西,一些紅軍戰(zhàn)士餓倒在地。村里德高望重的胡四德見狀,當晚就招來族人商討如何幫助紅軍籌糧?!焙鷲郾鴮敔攤冎v過的故事記憶猶新,“在胡四德的帶領下,各家各戶自發(fā)帶著糧食家禽紛紛趕來,全村一下子籌集了105擔稻谷、3頭生豬、12只雞,交到紅軍司務長葉祖令的手中。這在當時,相當于全村半年的口糧了。”
正當紅軍在延壽休整之際,敵人追了上來,三面夾擊紅軍。村民們自告奮勇,主動給紅軍帶路,做擔架抬傷兵、治療傷員,在村宗祠、涼亭生火取暖做飯。在瑤民的幫助下,紅軍血戰(zhàn)3天3夜后取得勝利,得以順利通過延壽。
胡愛兵一邊講述當年的故事,一邊帶著我們走進官亨村的胡氏宗祠,這座建于明朝永樂年間的祠堂,經歷著歷史的滄桑,也見證了民擁軍的感人故事。
紅軍準備向西轉移時,葉祖令在村宗祠旁找到胡四德,恭敬地行了個軍禮:“現在紅軍籌款非常困難,一時拿不出錢還清您的損失,報答您的大恩大德。我們實在欠您太多了!”他解開上衣軍扣,從左胸褡布里拿出土紙,在祠堂桌子上蘸筆寫了一張借據,并蓋上印章,然后鄭重交給胡四德,承諾革命勝利后一定兌現。
紅軍轉移后,胡四德就悄悄將借據藏了起來,直到去世也沒有拿出來。直到1996年,胡四德的孫子胡運海在老屋里準備砌新灶時,才發(fā)現老灶臺的內壁有一個銹跡斑斑的鐵盒。鐵盒里裝著的正是那張紅軍借據。
胡運海將此事層層上報,想要找到當時寫借據的葉祖令。然而,令人悲傷的是,時年28歲的葉祖令早已在長征中英勇犧牲。
1997年5月17日,當地政府按照現價折款,向胡運海兌現1.5萬元,兌現了葉祖令的承諾。隨后,胡運海將其中1萬余元捐獻給村里的學校。
如今,這張借據的復印件,存放在汝城縣文明瑤族鄉(xiāng)沙洲村“半條被子的溫暖”專題陳列館。每當人們到來,講解員都會詳細講述借據背后這段感人的歷史,傳遞延壽瑤民與紅軍的珍貴情誼。
“半條被子”軍愛民
在沙洲村民俗廣場,冬日的暖陽照在“半條被子”的雕塑上,熠熠生輝。廣場周圍,是連接到村民家的青石小路。沿著小路,我們來到了半條被子的主人公徐解秀的舊居。
此時,82歲的朱中雄正坐在門檻上曬太陽。他是徐解秀的小兒子,每天都會來到這里,掃掃灰塵蛛網,若是來了游客,他就義務當導游,介紹當年3位女紅軍住過的房間。
“媽媽生前最大的遺憾就是沒能再見到3位女紅軍……”朱中雄回憶道,1934年11月6日,中央紅軍先頭部隊抵達文明司,紅軍衛(wèi)生部、干部團駐扎沙洲村。
不少村民見狀都躲到了山里,當時34歲的徐解秀因為裹了小腳,又帶著剛滿一歲的兒子,沒能上山。3位女紅軍來到她家,跟她拉家常,宣傳紅軍是窮人的隊伍,叫老鄉(xiāng)們不要害怕,可以放心回到家里。
徐解秀通過接觸發(fā)現,這次來的部隊確實和以往只會搶東西的國民黨軍隊不同,有些紅軍看見村民家門口有柴火就幫著劈柴,有些看見水桶里沒有水了就去挑水。
屋外風雨交加,不少紅軍戰(zhàn)士都是在村民的屋檐下或者場院里和衣而睡,衣服都濕透了。看到他們這么艱苦,徐解秀就讓3名女紅軍住到了家里,燒起熱水給她們洗腳、洗澡,煮飯給她們吃。
“因為家里窮,當時我家的床上只鋪了稻草和破棉絮。晚上,三名女紅軍就和我母親睡一張床,蓋一條行軍被,而我父親就睡在門口的草垛上。”朱中雄說,白天,紅軍戰(zhàn)士們和徐解秀一起干活,講進步道理,還幫她帶孩子,徐解秀則幫紅軍戰(zhàn)士們煮飯。
3位女紅軍在徐解秀家里住了3天,正準備繼續(xù)向西轉移時,看到她家連一條像樣的被子都沒有,準備把被子留下來。徐解秀不忍心,也不敢要,推來推去,爭執(zhí)不下。其中一名女紅軍就用剪刀將自己的行軍被剪開,將半條被子留給徐解秀。
女紅軍對徐解秀說:“以后解放了和平了我們還會到這來看你們,買床新的被子給你們。”
朱中雄帶著我們走進3位女紅軍住過的房間,房間很簡陋,擺放著一張木板拼成的床和一個衣柜?!澳?位女紅軍走后,我母親就沒有再動過這個房間,心里一直在等著她們回來看看?!?/p>
沒想到,這一等就是幾十年。直到鄧穎超、蔡暢、康克清等15名參加過長征的女紅軍看到這個故事的報道后,在全國發(fā)起尋找3位女紅軍的活動,委托他人于1991年農歷臘月給徐解秀家人送去一條被子。遺憾的是那3位女紅軍一直沒有音信。
一條棉被,剪成兩半,見證著深厚的軍民魚水情。習近平總書記說:“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0多年前的長征路上,廣大人民群眾的無條件支持是長征取得最終勝利的堅強后盾,80多年后的今天,只有加快建成全面小康社會,才能不負人民重托。
新時代汝城的廣大黨員干部,矢志不渝、砥礪前行,深入開展“開門辦公”“日訪夜談”等活動,黨群干群攜手同心,演繹著新時代的魚水深情,促進了脫貧攻堅,推動了鄉(xiāng)村振興。
來源:湖南日報
汝城新聞網出品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Hash:6136d33b12de957e7ba6327c48884cc479e90a8e
聲明:此文由 汝城新聞網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