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河畔這座橋曾被稱為天妃宮橋

我們趴在橋欄桿上看蘇州河上來來往往的船只。突然,一位小伙伴指著橋下宏偉壯觀的天后宮的黛瓦屋頂,說我們去那里玩吧。

文/惜珍

迷失在河南路橋

河南路橋(攝影)肖鳴亮

河南路橋距離我家所在的天潼路要相隔好幾條馬路,它位于天潼路街市的最東部。這座橋的歷史悠久,橋址原為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設的渡口,名為三擺渡。1875年由工部局建造了一座簡支梁木橋,名為三擺渡橋。光緒十年(1884)橋的西北堍建造起一座天后宮,三擺渡橋便被稱之為天后宮橋,上海人習慣稱天后為天妃,故這座橋又稱為天妃宮橋。

河南路橋畔歷史建筑豐富

天妃就是媽祖。上海地區(qū)早在南宋之前就有媽祖文化傳人,歷史上曾有過多處天后宮,其中最有名的一處是位于小東門外俗稱丹鳳樓的順濟廟,此廟始建于南宋咸淳七年(1271),元十九年(1290)建成,后毀于戰(zhàn)亂。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上海興筑城墻,順濟廟得以在原址重建。至清康熙年間,媽祖被封為天后,順濟廟遂被稱為天后宮。自小刀會起義后大部分建筑被毀,后又遭受兵燹之災,重建無望。至清光緒五年(1879),出使大臣崇厚為上海港口無天后宮,奏請清政府促地方官建,被奏準。經(jīng)過多年選址和籌劃資金,直至清光緒九年(1883年),決定在三擺渡橋北堍建造天后宮,次年閏五月(1884年6月),這座上海最后建造的天后宮方始落成,成為上海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形制最全、規(guī)格最高的天后宮,俗稱天妃宮。

天后宮

新建的天后宮是上海市區(qū)一座典型的清代建筑。它占地近5畝,由南至北對稱布局。進門為廣場,依次分別為頭門對樓、戲臺,東西看樓、鐘鼓亭、天后大殿、寢宮樓等。青磚堆砌的頭門,山水圖案的磚雕和磚雕仿斗拱精美細膩;歇山飛檐的戲臺,飾金雙昂斗拱和穹窿狀蟠龍戲珠藻井精致典雅;翼角翚飛的天后大殿,梁柱粗碩、雕樑畫棟,剛柔并濟,氣勢雄偉,大殿內懸盛宣懷長聯(lián)一幅,旁有題跋。戲臺與大殿遙遙相對,懷抱一個精致的庭院。

落成之時,當朝皇帝光緒欽賜“萬流仰景”匾額,不但吸引了無數(shù)信眾來此頂禮膜拜,也吸引了眾多市民和旅游者前來觀光。從此,這座形制宏大的天后宮就成了滬上唯一一處敬祀天后的大型、正規(guī)的場所,每逢朔望及天后誕日,出海商人和船民紛紛前往拈香,祈求護海。世傳天后護海有奇應,故出海商人及船民等前來祈求者甚多,因為保佑漕運,天后宮多次受到朝廷賜封和賜匾,香火極盛。

每年陰歷3月23日媽祖誕辰日也一度成為上海人的歲時習俗,這日天后宮張燈結彩,百姓成群結隊到天后宮頂禮膜拜。晚清有不少竹枝詞都記錄了河南路橋畔天后宮的盛景和描述天妃廟會民俗活動盛況的詞句。如清末上海人李松林有《滬瀆竹枝詞》:“滿城簫鼓一時喧,海舶頻來天后尊。白晝?yōu)┣爸遂o,醉歌歸已近黃昏?!边€有寓居上海的余姚頤安主人的《滬江商業(yè)市景竹枝詞》:“天妃圣母有行宮,赫濯聲靈四海同。護國庇民多被德,各商演戲謝神宮?!笨梢姰斈晏旌髮m的鼎盛景象。

1927年,三擺渡橋改建成三孔鋼筋混凝土歐式懸臂掛孔橋,并正式命名為河南路橋,但住在附近的百姓還是習慣于稱之為天妃宮橋。清末,天后宮建筑部分毀于戰(zhàn)火,以后又先后被種類繁多的地方機構、學校、團體所占用,遇到戰(zhàn)事,這里又成為難民收容所。建筑被嚴重損毀,天后宮往日盛況終于“無可奈何花落去”。

1883年的天后宮

我和河南路橋的第一次邂逅,竟然差點在那里迷路。那是因為我跟著小伙伴鉆到橋堍的天妃宮里去玩耍了。那一年我五歲。我從小玩性大,家門前的風景看膩了,就想走得遠一點。一個春光明媚的下午,我偷偷地跟著弄堂里的幾個小伙伴懵懵懂懂地去了從未去過的河南路橋。我們仿佛走了很長時間,一路上興奮極了,有點探險的味道。

我們先是在河南路橋上走來走去,接著又趴在橋欄桿上看蘇州河上來來往往的船只。突然,一位小伙伴指著橋下宏偉壯觀的天后宮的黛瓦屋頂,說我們去那里玩吧。于是,大家又飛快地下了河南路橋,從河南北路上沖下通往天后宮的幾級臺階,鉆進已經(jīng)殘破的天后宮。那時天后宮的前半部分已成民居,但入口處的照壁還在,前院中間突出的建筑就是原來的古戲臺,雖已分隔為居民住宅,戲臺的飛檐灰瓦頂,屋檐下鎏金的雙斗拱以及鎦金纏枝花圖案都清晰可見。后半部包括大殿已是河南北路小學校舍,大殿為禮堂,大殿后面的天后寢宮作為教室和老師的辦公室。于我們而言,那是一片從未見過的陌生世界。我們這些熊孩子在大殿里鉆進鉆出玩躲貓貓,在古戲臺上跳上跳下,大聲唱歌,大聲叫喊,盡情釋放著童年的快樂。瘋玩的時間過得飛快,不知不覺間暮色四合,天一點點暗了下來。我們趕緊從天妃宮走出,可是暈暈乎乎地居然找不到回家的路。我開始感到害怕,當舅舅高高的身影出現(xiàn)在我眼前時,我一下子撲進舅舅懷里,瞬間感到了安全。舅舅一邊抱住我,一邊對小伙伴們說:還不快回家,家里的大人都急壞了。

我滿身塵土地跟著舅舅回到家里,媽媽見了我,虎著臉指了指墻壁,我知道媽媽是要罰我“立壁角”了。那是我小時候做錯了事的保留節(jié)目。人說慈母嚴父,爸爸不在身邊,媽媽既是慈母又是嚴父,她對我從不姑息縱容。我“立壁角”的那面墻是媽媽用來裱畫的,上面留有殘存的紙片。面壁站著實在無聊,我就站在那里撕扯一條條紙片,邊扯紙邊回想著在河南橋畔玩耍的片段,心里居然是甜蜜的。大約半小時后,才獲準下樓吃晚飯。

河南路橋畔

1978年,因建山西中學,天妃殿移至松江方塔公園,大門處一對石獅子被移至豫園門口。2006年,因河南路重建和軌交10號線的建設,天后宮被拆除,遺存戲臺、西看樓和南部清磚門墻由區(qū)文物保護部門編號保存。如今,1000多件木構件和1600多件磚石構件正由相關機構逐一修復,進行天后宮的復建。而天妃宮橋這一名稱已消失在歲月中。

復建的天后宮效果圖

作者及畫家介紹

惜珍

惜珍,本名朱惜珍。上海作家。

著有《海上學人——一蓑煙雨任平生》《永不飄散的風情》《花園洋房的下午茶》《梧桐深處的別戀》《走近草根藝人》《在上海尋找上海》等城市文化主題專著。2016年出版的《永不拓寬的上海馬路》(全三冊)至今已多次重印,其電子書已被美國斯坦福大學圖書館和埃默里大學圖書館引進。

2018年與朋友共同創(chuàng)作出版長篇小說《面朝地中海的房子》。

2020年被評為靜安區(qū)十大公共文化旅游人物。

2021年出版散文集《上海:精神的行走》(上下冊),以作家的眼光去寫城市的前世今生,用文字描繪出一幅幅氣韻生動的城市畫卷。

引領(水彩畫)傅凱

編者按:

本欄目來源于1994年2月8日創(chuàng)刊的《靜安報》副刊《百樂門》。在微信平臺,“百樂門”將以全新形式向讀者展示。每周定期推送,換個角度閱讀靜安。 投稿可發(fā)至 jinganbao2016@126.com

作者:惜珍

圖片:肖鳴亮 攝 傅凱 繪

編輯:施丹妮

美編:王菲

欄目主編:施丹妮

部分圖片來源檔案春秋、歲月靜安、圖蟲創(chuàng)意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靜安官方微信

↓可能你還想看 ↓

?“0蔗糖”就是無糖?不添加食品添加劑的食品更安全?真相很多人都不知道……

?燕子飛上墻!老里弄與新潮墻繪夢幻聯(lián)動→

?83米國風藝術長卷,7條精品示范路,首個“航空科技綜合創(chuàng)新中心”……帶你去看靜安的處處精彩!‖靜安一周

“上海靜安”微信

“上海靜安”APP

點個贊再走吧 ↓ ↓ ↓

Hash:4b77061cd735fe87df1c3d3fc2d47036aafdbf2c

聲明:此文由 大學搬到家門口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