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 | 百家姓故事之78:賀氏,原為慶氏,后因避諱而改為賀氏
賀姓,漢族姓氏。
賀姓在新百家姓排名:第85位 舊百家姓排名:第70位。
賀氏原為慶氏。后因避諱而改為賀氏。據(jù)《通志·氏族略》記載:“慶氏,姜姓,齊桓公之子公子無虧之后也。無虧生慶克,亦謂之慶父,名字通用,是亦以字為氏者?!?a href='/chunqiu/' target=_blank>春秋時期,齊桓公有子無虧,后來無虧有子慶克。慶克的兒子名封,以父親的字為姓氏,叫慶封,從此其子孫便相繼以慶為姓氏,于是便有了慶氏。
賀氏分布甚廣,尤以湖南、山西兩省多此姓,這兩省賀氏就占全國漢族賀氏人口的30%以上。
得姓始祖
賀純
各支始祖
賀宗國:字東峰,為秦御史大夫,授榮祿大夫,調(diào)守徐州沒,葬九里山前,王山丙向。配張氏:封宜人,葬興公共冢。是為江蘇徐州太始祖。
賀添民:字燎翁,漢桓帝時江西行省提刑沒,葬吉州太圳上。配陳氏:封宜人葬興公合冢。是為江西泰和始祖。
賀應詹:賀應棋、賀應楨、賀應詹兄弟三人,唐荘宗元年由江西太和圳上徙居湘鄉(xiāng)之培塘,賀應楨:居萬秀塘即今五都也。賀應詹:居南岸老六十都今更為永為豐二十二都,自伯景以后俱系詹公一族。是為遷楚南湘鄉(xiāng)祖。
賀伯景:承應詹公而居南岸,沒葬南岸東峰沖子山午向。配楊氏:葬南岸東峰沖。是為湖南湘鄉(xiāng)賀氏始祖。
賀憑:唐會昌中自會稽以著作郎令永新,秩滿居邑這良坊,沒葬秋山之陰,子孫遠墓面居,是為良坊賀氏始祖。
賀應詹、賀友?。汉筇魄f宗時自江右遷居湘邑南岸,傳至明朝,有諱宗者生六子,編號日堂,五子友恕為堂五房之祖。是為蓮湘賀氏始祖。
賀漢宗:明洪武初由上湘率親屬來湘潭,居城外三十都之黃龍巷。是為湘潭賀氏始祖。
賀禮:明嘉靖間偕弟智自永新垅田徙楚南之攸邑,再由攸隸籍湘潭篁奇林。是為湘潭賀氏始祖。
賀崇壽:明永樂間避毛由江右永新遷湘潭。是為中湘賀家段賀氏始祖。
賀文亮:明永樂初自長沙移家寧鄉(xiāng)回瀧鋪江家橋。是為鵝山賀氏始祖。
賀質(zhì):先祖東漢傅中,原姓慶,汗安帝父清河王祿廩貂以慶字訓賀,賜姓賀,自此世為賀氏生卒葬失考。元配:氏生卒葬失考。
賀及:字仁甫。宋太元年丙子四月初八申時生,元二庚辰三月初六申時沒,葬辰州府后花園。有志。元配:黃氏,宋太平四已卯二月初三戌時生,寶元三年卒已九月初二酉時歿,葬合夫冢。子一:旺。是為益陽祖仁支下始祖。
主要分布
賀氏得姓是在今浙江紹興一帶,從一開始起就是當?shù)匾淮笸?。故族人自改姓為賀氏以后,就以會稽為其堂號、郡望。賀純有孫名賀齊,為三國時吳國大將軍齊之孫賀邵任中書令,邵之子賀修在西晉任太子太傅,由于仕宦周遷等原因,賀氏開始在江浙一帶緩慢遷徙。
會稽賀氏在漢、魏六朝時期,他們與同郡的虞、魏、孔三姓并稱為“會稽四姓”。
魏、晉、南北朝時期,因北方兵連禍接,各民族不斷大舉南遷,使得南方的賀氏家族分布更廣。出自鮮卑的賀氏,也很快繁衍壯大,后與從江南北上的賀氏不斷地融合發(fā)展,逐漸在北方形成兩大郡望,即河南郡、廣平郡。
唐朝時期,賀修的十二世孫賀德仁為唐太子中書舍人,賀德仁的侄孫賀默為彭州刺史(今江蘇徐州),賀德仁的侄曾孫賀知章任唐玄宗秘書監(jiān),可見此期世居會稽之賀氏已呈大批北上之勢。
宋朝詞人賀鑄為賀知章之后,生于今河南汲縣,晚年退居蘇、常。唐宋之際,賀氏已分布于中國東部廣大地區(qū),其中在北方,是以今河南、河北、山西、山東、陜西分布最為集中。此期又形成山陰(隋朝時期賀德基之族所在)、青州(宋朝時期賀恂之族所在)、忻州(宋朝時期易州刺史賀惟忠之族所在)、陳留(宋朝時期右千牛衛(wèi)大將軍賀率景之族所在)、蔡州(宋朝時期中散大夫賀應誠之族所在)、濟南(宋時秉議郎賀適中之族所在)、齊州(宋朝時期光祿卿賀志誠之族所在)、密州(宋朝時期賀寬之族所在)等郡望。明初,賀氏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江蘇、河南、山東、湖北、河北等地。
明、清以后,賀氏遍及全國各地,并有遠播海外者。
如今,賀氏分布甚廣,尤以湖南、山西兩省多此姓,這兩省賀氏就占全國漢族賀氏人口的30%以上。
郡望堂號
郡望
廣平郡:因會稽慶氏始祖慶忌曾經(jīng)寓居于春秋時衛(wèi)國的艾城,而衛(wèi)國的艾城在后來的廣平郡范圍,當兩晉郡望興起時,就以廣平為郡望。漢景帝劉啟中元元年(壬辰,公元前149年)分邯鄲郡置郡,是由邯鄲郡分置,治所在廣平(今河北雞澤),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任縣、南和、雞澤、曲周、永年及平鄉(xiāng)西北、肥鄉(xiāng)東北一部分地區(qū),后改為廣平國。東漢時期廢其郡并入巨鹿郡。三國時期曹魏明帝曹睿太和元年(丁未,公元227年)復置廣平郡,轄境有所擴大。廣平郡在隋朝文帝楊堅開皇初年(壬寅,公元582年)被廢黜。
會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于原吳、越地置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轄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漢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會稽郡受督于揚州刺史部,時領二十六縣,在今浙江省境內(nèi)有十八縣。東漢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吳、會稽為二郡,會稽移治山陰(今浙江紹興),有浙閩之地。西漢時期轄地在今江蘇省長江以南、茅山以東、浙江省大部份(僅天目山、淳安縣西部小部分地區(qū)除外)、安徽省水陽江流域以東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帶及福建全省。三國時期孫吳國分設臨海(今浙江臺州)等郡后,其轄境縮小。西晉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會稽地封驃騎將軍孫秀,以郡為國,稱會稽國。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陳,省郡縣,廢會稽郡為越州,后又分山陰縣置會稽縣。清朝順治年間(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陰縣(今浙江紹興)。民國時期合會稽、山陰二縣為紹興縣。今為浙江省紹興市。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qū)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qū),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后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于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
濟南郡:漢朝時期高祖劉邦設有濟南國。荊楚七國亂政后改為濟南郡,治所在東平陵(今山東章丘),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臨淄市一帶。晉朝時期移治歷城(今山東濟南)。北魏時期改為齊州。宋朝政和中期升為濟南府。元朝時期則為路。明、清兩朝均為府。民國時期廢府改為山東省省會市。
陳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陳留縣,漢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陳留郡,治所在陳留(今河南開封)。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東部至民權(quán)縣、寧陵縣、西至開封市、尉氏縣、北至延津縣、南至杞縣一帶地區(qū)。北魏時期改治到浚儀。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隋、唐兩朝皆為汴州陳留郡。1957年丁酉并入河南省開封縣。
青州:青州得名甚早,在古代是《禹貢》中的“九州”之一,位于今山東半島中部,大體指泰山以東至渤海的廣大區(qū)域。《禹貢》中記載:“海岱惟青州”。上古時期為東夷之地。至夏、商王朝時期,先后為爽鳩氏、季則氏、逄伯陵氏所據(jù)。西周初期封呂尚為齊侯,地始歸于齊國,之后歷春秋戰(zhàn)國之世,均為齊國所屬。西漢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設青州刺史部,駐廣縣。東漢時期為州名,轄郡、國十一,縣六十五,治所在臨淄縣,故城址在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qū)北部,轄境相當于今山東臨南以東的北部地區(qū)。西晉懷帝永嘉五年(辛未,公元311年),曹嶷棄廣縣,筑廣固,為青州刺史治。東晉安帝隆安三年(己亥,公元399年),慕容德攻陷廣固,定為南燕國都,這也是山東唯一一個作為朝代首都的地方。后南朝宋武帝劉裕滅南燕政權(quán),夷廣固,筑東陽城,置北青州刺史治于此。北魏獻文帝皇興三年(己酉,公元469年)拔東陽城,仍為青州刺史治。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丁酉,公元517年)增筑東陽城南郭,即南陽城。北齊文宣帝天保七年(丁丑,公元557年)遷益都縣治于東陽城,移青州府治于南陽城。隋朝時期為青州總管府治,后改為北海郡治。唐朝初期復為青州總管府治,后又改為北海郡治。宋朝時期為京東東路路治。金國時期為山東東路益都總管府治。元朝時期為山東東西道宣慰司治。明、清兩朝時期,為青州府治。民國時期為益都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青州歸昌濰地區(qū)(今山東濰坊)管轄,1986年撤縣改為青州市。2003年全市轄六個街道、十五個鎮(zhèn),即王府街道、益都街道、昭德街道、王母宮街道、東壩街道、云門山街道、彌河鎮(zhèn)、王墳鎮(zhèn)、五里鎮(zhèn)、廟子鎮(zhèn)、邵莊鎮(zhèn)、普通鎮(zhèn)、東高鎮(zhèn)、高柳鎮(zhèn)、朱良鎮(zhèn)、何官鎮(zhèn)、口埠鎮(zhèn)、東夏鎮(zhèn)、譚坊鎮(zhèn)、鄭母鎮(zhèn)、黃樓鎮(zhèn);山東青州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
忻州:隋朝時期以漢朝秀容縣(今山西忻縣)置忻州,治所在今山西省忻州市。民國時期廢府為縣。
蔡州:亦稱蔡郡。秦朝時期把原來的蔡、沈二國之地改置為三川郡。漢朝時期又改為汝南郡(今河南上蔡)。東晉朝時期將治所移至懸瓠城(今河南汝南)。隋、唐兩朝改為蔡州,一度曾名為豫州;隋朝時期改漢朝的溱州置蔡州,其治所在隋朝時期名為上蔡縣,唐朝時期名為汝陰縣,均在今河南省汝南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汝南縣一帶地區(qū)。南北朝時期也曾置蔡州,治所在蔡陽,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棗陽市西南部一帶地區(qū)。
密州:隋朝時期改膠州為密州,治所在今山東省諸城。明朝時期廢黜。
堂號
會稽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廣平堂:以望立堂。
濟南堂:以望立堂。
陳留堂:以望立堂。
青州堂:以望立堂。
忻州堂:以望立堂。
蔡州堂:以望立堂。
密州堂:以望立堂。
四明堂:唐朝時期的光祿大夫賀知章,詩作得最好,書法也漂亮。醉后作詩填詞寫字,毫不費力就成了卷軸。他自號“四明狂客”,后人因以為堂。
特別提醒:本公眾號所刊發(fā)稿件均用于內(nèi)部交流使用,并在顯要位置注明文章出處和來源,若涉及版權(quán),或版權(quán)人不愿意在本平臺刊載,請版權(quán)人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Hash:2d9c31f799f26338a530a828664588fac03e77d2
聲明:此文由 智信文化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