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話治水 | 匪夷所思,楠溪古宅讓烏龜領命擔當“排污工”!

大禹治水給后人的啟發(fā)是“水在于疏而不在于堵”。在古人排水的概念中,基本是把“水往低處流”這個概念發(fā)揮到淋漓極致,即便是地勢平坦也要制造條件,使水流憑重力排放。而永嘉溪口這座明代大宅院不僅嚴格遵循古人的排水布局,更匪夷所思的是居然安排烏龜來解決排污的后顧之憂。

古宅〝水玄機〞

楠溪江古村落的古宅院大都以三合院或四合院布局為主,比如芙蓉司馬第、楓林七份大屋、深益堂等,這些大宅院建筑群多以四合院為單位,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活空間。道坦和天井承擔采光和排泄功能,其排泄地面水功能堪稱一奇,這些有幾百年歷史的地下排水設施至今還在發(fā)揮作用。今天介紹其中一座。

一座建在楠溪江深處——永嘉巖坦溪口村的明代古宅院李氏大宅院經(jīng)修繕后重現(xiàn)雄姿,而其絕妙的水處理系統(tǒng)重新進入世人視野,科學合理的排水系統(tǒng),歷經(jīng)600多年還在發(fā)揮作用,其引水供水工程更是堪稱一絕,古老的“自來水”從距離大宅院800余米處的山坳里引泉進宅,用料之考究,工程之講究,無不令人拍案叫絕。

烏龜〝排污工〞

這座飽經(jīng)歲月滄桑的古建筑李氏大宅院,始建于明正德五年,坐西北朝東南,總面積近3000平方米。跨入門樓,明代氣息撲面而來,富有文氣的匾額定格著大宅的科舉功名。在過道里玩耍的孩童、靜坐針線活的老嫗則給人一種現(xiàn)代生活的活躍氣息。大宅院落空間布局錯落有致引人矚目,院內(nèi)有36個天井和4個道坦,天井和道坦幾乎是全封閉的,道坦坎邊的石制圓形鏤空飾品,被依次鑲嵌在坎下,不細看難以發(fā)現(xiàn)它們的存在。不要小看了它們的作用,不論下多大的暴雨,雨止,積水也瞬間排完。這些石制圓形鏤空飾品就這樣默默的立在那,為這座古宅巧妙的排掉地上的水。那似乎密封的下水管道又如何維護,確保水流暢通不滯呢?

據(jù)上輩傳說,始建大宅院的主人李忠宗考慮,為免除宅院漫水之憂,廣邀甌江南北的能工巧匠前來競標排水工程,最后卻被本地的一位不諳土木建筑的讀書人競得。這位讀書人脾氣非常怪異,做排水工程時聘請外地工匠,不允許旁人包括房主在內(nèi)的閑散人等參觀,歷時三個月的工程,全面封土后只留排水口交付給房主,同時遣散外地工匠。更令人費解的是,他竟然將幾十只烏龜放進下水道,讓烏龜領命擔當排污工!大宅院竣工至今,從無漫水經(jīng)歷,如此般的神操作,成了流域內(nèi)巨宅排水工程的一個傳奇。

虹吸“三角井”

令大宅院住戶自豪的還有那口明代凈水池。凈水池位于李家大宅院東南角,全池四壁均用大塊鵝卵石壘砌而成,石頭間縫隙用金灰泥填抹,所謂金灰泥乃黃泥與蠣灰拌合而成,東壁兼作大院院墻基礎,全池長4.86米、寬4.44米,總面積約21.6平方米。

凈水池又分為五個面積大小不等的小水池。一號二號凈化池,三號四號飲用池,五號洗滌池。入水口在一號池上首,陶制出水口古樸典雅,從這只古樸的陶制出水口上溯,又是一個有趣的明代人引水故事。據(jù)介紹,李氏大宅院取水地是距凈水池逾800米的〝三角井〞,“三角井”不是井,而是一處山泉眼,綿綿山脈到一巖石巍峨處形成一個三角形明代人稱做“三角井”。泉水源源不斷,清冽甘甜,成為李氏大宅院始祖引水的最佳點。將前山的水引入大屋難度不小,越嶺過澗,但明代是個深諳物理學原理的朝代,他們懂〝虹吸原理〞,于是,便很瀟灑地從〝三角井〞開始埋陶炮制引水管把前山的水引至大宅院凈水池。不難想像,當“三角井”的山泉第一次流入凈水池時李氏大宅院的先人們是何等的歡呼雀躍。凈水池的水為大宅院的祖祖輩輩供水至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后來由于自來水的興起,加之陶制的引水管年久失修,這眼明代凈水池也慢慢的退出了歷史舞臺。

來源 | 永嘉治水

Hash:7daed612c52701e7eb5db0d7d37d5904352e53bb

聲明:此文由 溫州水利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