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龍燈——源于中國的傳統(tǒng)舞蹈
舞龍燈是一種起源于中國的傳統(tǒng)舞蹈。舞龍和舞獅,在古時是一年中的大型節(jié)日里面節(jié)目之一。隨著華人移民到世界各地,現(xiàn)在的舞龍文化,已經(jīng)遍及中國、東南亞,以至歐美、澳大利亞、新西蘭各個華人集中的地區(qū),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個標志。
基本簡介:
舞龍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傳統(tǒng)民俗活動。舞龍的人,通常都安置在當?shù)氐?a href='/longwang/' target=_blank>龍王廟中,舞龍之日,以旌旗、鑼鼓、號角為前導,將龍身從廟中請出來,接上龍頭龍尾,舉行點睛儀式。龍身用竹扎成圓龍狀,節(jié)節(jié)相連,外面覆罩畫有龍鱗的巨幅紅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約莫有十數(shù)來丈長。龍前由一人持竿領前,竿頂豎一巨球,作為引導。舞時,巨球前后左右四周搖擺,龍首作搶球狀,引起龍身游走飛動。
舞龍是個大節(jié)日,舞到任何一處都會受到招待。舞龍的隊伍有時一天可以吃五六次酒宴,這叫“龍換酒”。等到舞龍完畢,就將首尾燒掉,龍身送回廟內(nèi)。
龍也就很自然的做了農(nóng)作物的司雨神。龍的重要性竟是超逾了祖宗----帝舜、契和后稷。
歷史淵源:
龍的重要性竟超越了祖宗——帝舜、契和后稷。與古代勞動人民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對自然現(xiàn)象缺乏科學知識有關(guān)。
常見的有火龍、草龍、毛龍(貴州石阡)、人龍、布龍、紙龍、花龍、筐龍、段龍、燭龍、醉龍、竹葉龍、荷花龍、板凳龍、扁擔龍、滾地龍、七巧龍、大頭龍、夜光龍、焰火龍等近百種之多。龍燈的節(jié)數(shù)一般為7節(jié),9節(jié)和13節(jié)。從久遠的年代起,舞龍活動經(jīng)久不衰,一代又一代流傳下來。燈節(jié)中的花燈種類繁多,諸如花卉、蟲鳥、百獸,應有盡有,唯其中最特出而又巨大的,則數(shù)“龍燈”。
今俗新年有“鬧龍燈”之戲。鬧龍燈就是“掉龍燈”,因龍燈長巨且重,鑼鼓聲中昂首擺尾,蜿蜒游走,非數(shù)十多壯漢,舉竿來回奔走,不足以操御?!暗簟笔菗u擺,作動詞解,也就是“舞龍”。
分類:
燈節(jié)雖始于漢初,盛于唐宋,但“舞龍”的習俗,相信是承繼殷周“祭天”的遺風。
龍在歷史文籍的記載中出現(xiàn)的時間極早,而且“舞龍”包含“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原有“祈年”的意思。古人民智不開,大概由于龍在神話中是海洋的主宰,威力無窮,而海洋主水,龍也就很自然地做了農(nóng)作物的司雨神。民以食為天,谷物是維持生命的根本,間接也就操縱了人類的生命。按這意義敷衍,龍的重要性竟是超逾了祖宗——帝舜、契和后稷。如此,龍被古人奉為“吉物”出現(xiàn)在慶典祭祀中,自然也不足為奇了。《禮王制》稱:“宗廟之祭,春曰鑰,夏曰衤帝,秋曰嘗,冬曰烤”。人們所以要舞龍,與古代勞動人民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對自然現(xiàn)象缺乏科學知識有關(guān)。他們幻想龍是管雨的,想以舞龍來祈求神龍,以保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
中華民族是一個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民族。綜觀各地、各族人民的舞龍表演,種類繁多,各具特色。常見的有火龍、草龍、人龍、布龍、紙龍、花龍、筐龍、段龍、燭龍、醉龍、竹葉龍、荷花龍、板凳龍、扁擔龍、滾地龍、七巧龍、大頭龍、夜光龍、焰火龍等近百種之多。龍燈的節(jié)數(shù)一般為7節(jié),9節(jié)和13節(jié)。從久遠的年代起,舞龍活動經(jīng)久不衰,二代又一代流傳下來。舞龍不再是某一民族獨有的“自喻”項目,而是屬于各個民族的了。今天,在我們祖國這個多民族的大家庭里,“龍”已成為整個中華民族的象征。舞龍的創(chuàng)造和流傳是全中華民族光輝歷史的一部分,為我們的民族和人民所喜愛。
舞龍頭
舞龍頭是福建舍族祭祖活動中的一種儀式,由日、月、星等組成儀仗隊。龍頭用木雕成,涂上色彩,顯得古樸、莊嚴。祭祖時,執(zhí)龍頭者隨著鼓點作出各種動作,或進或退,或舞或止,或跳或蹲,有一定章法。
舞龍頭表現(xiàn)了“九龍” 出世及成長的過程,包含了“九龍出世”、“東海嫁水”、“行云布雨”?!吧钐肚笥H”、“九龍歸位”等套路的表演。
舞高龍
湖北孝感楊店鎮(zhèn)是“龍燈之鄉(xiāng)”。楊店龍燈,孝感稱之為“楊店高龍”,是孝感市第二批及湖北省第三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每年從臘月開始著手用竹片扎龍燈、龍身、龍尾、繡龍衣;用彩紙扎龍頭、龍尾,并連接彩龍頭、龍身、龍尾組成一條完整的龍燈,整條龍燈有12節(jié)(龍身由十個竹燈連接而成,加上龍頭和龍尾便是12節(jié),),表示一年有12個月份。正月十二晚舉行龍燈開光儀式、正月十三出行、上廟、喝彩,每條龍燈穿行了楊店窄小的老街進行活動,家家門前擺香案,迎接賓龍。正月十四拜燈、每條龍燈分別在各自灣里叩拜群眾,表示新年問候,代表吉祥;正月十五玩游燈、燦燈;圍觀的群眾跟隨龍燈分別游到各自灣里,晚上十二點全灣男女老少齊上陣集中在一起燒毀龍燈,稱之為燦燈、送龍燈升天,伴隨著鑼鼓聲、鞭炮聲。
楊店高龍的組成:多用竹、木、布、彩紙扎成,龍衣一般用黃、青、白、赤、黑五色,傳說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龍燈軀體內(nèi)燃燭,舞龍者依先后順序,適當縮短各節(jié)之間的距離,雙手把住龍腳,從首至尾“龍珠”左右擺動,有如巨龍婉蜒前行,其聲勢浩大,場面壯觀。其文化內(nèi)涵十分豐富,有龍出洞、三點頭號、拜四方,還有下鉆洞、上翻身、龍映水等,慢舞時雍容大度、優(yōu)美抒情;快舞時激越奔放,別具一格,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所用的曲牌音樂喜慶動聽,有著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
舞麻龍
舞麻龍流傳在四川濟州龍溪一帶羌族人民之中,是祭祖中的一項體育活動。羌族人民對舞麻龍這項活動加以改進,剔去糟粕,取其精華,保留了耍花棒、龍鳳相會、神棍戲麻龍、跳神棍、麻龍追彩霞等套路動作。表演者腰間系一串銅鈴,女的手執(zhí)一根扎有彩球和彩帶的彩花棒,棒上鑲鐵環(huán)扣和銅鈴;男的手中的彩棍,一端用麻扎成精美龍頭,另一端用拖有7米余長的麻髯為龍身。鑼鼓聲起,龍首時低時昂,麻龍飛舞,花棍旋轉(zhuǎn),龍擊花棍,球戲麻龍。龍身甩動中發(fā)出的啪啪響聲,與腰間的鈴聲,棍上的鐵環(huán)聲,歌聲、鼓聲、呼喊聲交織混合,風格獨特。
舞草龍
舞草龍是他佬族游藝習俗。草龍用禾稈草編成。編織者先編一條長長的草簾,編到最后分三個叉略往上翹起,象征“龍尾”;把草簾的另一頭反折一層做兩個彎角翹起,形似“龍頭”;中間每隔約Zm扎一小捆橢圓形禾草,串上一根竹子做“龍身”。在龍頭前面單獨做一個圓形草團作為“龍寶”(龍珠),再進行一些裝飾,在龍頭、龍身、龍尾掛上一些彩紙,便在村頭村尾舞起來。過罷春節(jié),人們將草龍拿到河邊燒掉,送龍回龍宮;平時如果村子里遇到什么災害,或者久旱不雨,也扎草龍去河邊焚燒,祈求“龍王”消災、降?;蚪涤?。
香火龍
香火龍流傳已久,在湖南汝城縣志早有記載,其南鄉(xiāng)一帶較為盛行,多在元宵佳節(jié)舉行。表演香火龍時,必有兩龍(母龍和子龍)、兩獅(母獅和子獅)陪隨而舞,一獅在龍前引路,一獅在龍尾跟隨。
香火龍的全身用竹子和稻草扎成?!澳庚垺遍L度一般為七節(jié),“子龍”長度一般為五節(jié),用當?shù)靥刂频摹傲_漢香”(約0.53米長)插滿龍的全身。當夜幕降臨時,以土炮三響為號,鼓輸管弦樂器、花炮齊鳴,眾人手持火把點燃龍身全部香火,抬龍出游。情景十分壯觀。
香火龍的表演程序上有:翻滾、噴水、沉海底、跳躍、吞食、睡眠等動作?!俺梁5住焙汀巴淌场?表演技巧上難度較高。引路和尾隨的兩頭獅子,除各自作翻滾跳躍的動作外,還作些引龍和隨龍“護駕”動作。
民間舞香火龍常在蟲災發(fā)生時舉行,點燃的香火插在龍身上,點點火光組成了一條光閃閃的龍在夜空邀游,蟲螢追逐龍身的點點火光飛來,“香火龍”穿過街巷,舞至田邊地頭,飛蟲追逐香火,越集越多,突然,舞龍隊伍在水塘邊停下,猛地將草龍連頭帶尾,深深扎入水中,水淹沒了龍,也淹沒了飛撲香火的蟲群。香火龍在除害蟲這一點上,較其他形式的舞龍有更高的實用價值。
百葉龍
浙江省流行的“百葉龍”,是一種構(gòu)思、制作均極奇巧的龍。舞者手執(zhí)荷花燈、荷葉燈、蝴蝶燈,翩翩起舞。人們只見朵朵盛開的荷花,在片片荷葉中飄移、舞動,似一只美麗的蝴蝶在花叢中飛翔。一段優(yōu)美抒情的舞蹈后,舞者齊聚場中,突然間,一條巨龍在人們的眼前騰躍而出。原來那一朵特大的茶花燈(或聚寶盆),背面繪制的是一個輝煌壯麗的龍頭,朵朵荷花緊緊相扣連,組成龍身,片片花瓣,變成龍身上的片片鱗甲,美麗的蝴蝶成了抖擺的龍尾,而荷葉則成了朵朵白云。舞龍的姑娘們喜歡一塵不染的荷花,就把天性神秘、時而神形畢露。時而隱身藏形、時而又依附在各種物體上招搖過市的龍與荷花聯(lián)綴一體,舞起了荷花龍,讓氣吞萬里的神龍平添一股嫵媚之氣。
燒火龍
燒火龍又叫舞火龍,是流傳于廣東豐順一帶的獨特的民間傳統(tǒng)項目,一般在春節(jié)和元宵夜舉行。
關(guān)于燒火龍,民間流傳著許多故事。傳說很久以前,豐順地方來了條火龍,混身噴火,興妖作怪,從此,土地干裂,禾苗枯死,農(nóng)民心焦如焚。這時,一對年輕夫妻挺身而出,帶領大家鑿山引水。然而,水通了,火龍又來了,它張開血口,噴出烈火,燒死年輕夫婦,烤干了水的源頭。年輕夫婦留下男孩張共,繼承父志,到峨眉山求仙學法。三年后歸來,與惡龍苦戰(zhàn)三天三夜,用神火將惡龍燒死在洞里,他自己也力竭身亡。從此,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當?shù)厝嗣駷榧o念張共,慶祝豐收,每年元宵之夜要舉行燒龍活動。年復一年,形成風俗。
燒火龍的“火龍”,是用紙扎成的,長 15~20米,分為五節(jié),四周扎滿五顏六色的鞭炮。起舞前,先燃響鞭炮,以引龍出海。然后一隊赤膊袒胸、舉著火棍的舞火龍者,隨著快速的鑼鼓聲在場上快跑,反復三次,名叫“請龍”。接著,“火龍” 出場了,它在場上繞著大圈子,先從龍嘴中噴出火來,然后,龍身上扎著的鞭炮被點燃了,從頭至尾,火光四射,霹靂連聲。巨大的龍身就在煙火和爆響的包圍之中,上下翻飛,左右騰舞,煞是好看。此時,預先準備在場上的煙花架,朝天射出串串煙花,五彩繽紛,摧級奪目,從而把舞火龍推向高潮。整個活動持續(xù)十多分鐘,待煙火熄滅,火龍也被燒掉了。而舞火龍者的胳膊上、胸脯上灼起一個個血泡,以血泡最多者為“吉利”。
道具制作:
“龍燈”由龍頭、龍身、龍尾三部分組成,龍頭、龍尾的主要制作材料是竹、木、紙、布等,龍頭的制作,有的用紙制龍頭,有的用竹編織龍頭。紙制龍頭是先制一龍頭模具,將麻紙一面刷上漿糊,裱糊在模具上,這樣裱紙十多層,待干后,割開紙層取掉模具,然后再貼合。最后用顏色彩繪,用麻兒和鐵絲制作龍須,眼睛有的制作火眼,有的只裝龍眼。龍頭還有的用竹子和鐵絲編織的,外皮用沙布包出來,裝上眼睛和龍須。龍尾也是用同樣的辦法制作。龍身是用竹皮和鐵絲制作,將竹皮制成圓圈,每個圓圈綁一根4尺多長的舞棒,然后用布全面包起來,上面彩繪上龍麟。龍的顏色大體有青龍、黃龍、金龍、烏龍等色,身長也不等,平年12節(jié),閏年13節(jié),這一民間傳下來的規(guī)矩,人們一直遵循著。龍身的每節(jié)距約5尺左右,每節(jié)龍身上裝置燈的叫龍燈(即舞龍燈),沒有裝置燈的龍叫舞龍。龍的裝飾特別講究,有較高的工藝藝術(shù)要求。龍燈的道具不用自己做了,龍頭,龍身、龍尾商店里都可買到,它的制作工藝比自己做的要精致美觀。
舞龍人和耍龍人的身著打扮,一般都是頭扎彩布,身著綢緞彩衣服飾,腳穿薄底武生快靴。衣服的顏色有紅色、黑色、藍色等。
表演形式:
“龍燈”的耍法有多種,有“單龍戲珠”和“雙龍戲珠”,一般常用的動作有:“蛟龍漫游”、“蛇蛻皮”、“龍頭鉆節(jié)”、“金龍追寶珠”、“龍騰跳躍”還有“龍頭龍尾齊鉆節(jié)”等。舞龍者步伐一般是用碎步而跑。耍龍燈在鑼鼓的樂曲伴奏聲中,巨龍追捕著紅色的寶珠騰飛跳躍,一陣子龍頭高聳似沖云端,一會兒又騰空飛舞,好似蛟龍狂舞,忽而低下,像入海破浪,這樣高低錯落,蜿蜒盤旋的精湛表演,使觀者陶醉。
兩千多年的龍燈史,演繹著世世代代龍的傳人積累的豐富的耍龍燈技巧,孕育著一代代舞龍人。每到春節(jié)元宵節(jié)時,龍燈在廣場上狂舞,氣勢十分壯觀。
Hash:7d80d961b3c3404f2afe4bbb245455eb53e0e148
聲明:此文由 塵封在建筑里的記憶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