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和紹興的故事,原來有著這樣的不解之緣

興城歷史悠久、名流薈萃、文物遍布,素稱“人文淵”之地。歷史上著名書畫家如唐初虞世南,宋陸游,元王冕、楊維楨,明徐渭、陳洪綬,清趙之謙、任頤等皆紹興人。書圣王羲之(303至361年)雖原籍山東瑯琊,但久居會稽山明(今紹興)。永!和十一年(355年)辭官后,即與東土士人盡山水之游、弋釣為娛,故王羲之軼聞趣事與紹興相關者甚多,紹興眾多古跡也因羲之而增光添輝。

王羲之蘭亭集序

在今紹興市截山南麓,有王義之故宅,后義之舍宅為寺。唐大中六年(852年)改稱“戒珠寺”。史書記載,寺前有鵝池、墨池,寺內(nèi)有上方院、臥佛堂、宇泰閣等建筑。后屢建屢,現(xiàn)尚存山門、大殿和墨池等。殿內(nèi)有清、光緒年間捐資修寺石碑4方。1983年重修山門、大殿和墨地。在山街東側,有座“題扇橋”,又名“蒲扇橋”;《晉書》載:王義之“嘗在蕺山見一老姥持六角竹扇賣之,羲之書其扇,各為五字。姥初有慍色,因謂姥曰:“但言是王右軍書,以求百錢邪。'姥如其言,人競買之”。橋由此得名。橋為清道光八年(1828年)重建,單孔石拱橋,全長20米,寬約3米。

在嵊縣(舊屬紹興府)城東南25公里的金庭山,原為羲之舊居。相傳王羲之因與上司揚州刺史王述不洽,遂“稱病去郡”,“盡山水之游”,慕剡縣(今嵊縣)金庭山水佳麗。便舍會稽故宅,隱居金庭。南齊中興元年(501年)道士褚伯玉于此山建金庭觀,后改為禪院。建筑共分四進。頭進為山了,上署“第二十七洞天”;二進為天王殿;三進為大殿,上署“桐柏禪院”;四進為三清殿。院東為右軍祠,祀王羲之,現(xiàn)僅存山門、大殿及右軍祠前的兩干年古柏。

王羲之黃庭經(jīng)2

在紹興瞻仰,游覽的眾多古跡中最著名的當屬蘭亭了。東晉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和當時班文人,如謝安、孫綽、謝萬、高僧支遁、高士許詢及子侄輩獻之、凝之、微之、玄之等41人,修禊事于景色秀麗的山明蘭亭,臨流泛觴、飲酒,各抒懷抱,其時共得詩37篇,集為《蘭亭詩》。孫綽撰寫《蘭亭集跋》,王羲之并書《蘭亭集序》,此序字字珠璣,文采照人,是古今宴游詩序中最為人稱道的,由王義之以繭蠶紙、鼠須筆即興揮就的書作,感情激蕩、筆力遒勁、變化萬端,是中國書法藝術的登峰造極之作,被尊為“天下第一行書”。蘭亭也此成為我國書法的圣地。

蘭亭在紹興市西南的蘭清山下,現(xiàn)蘭亭是明嘉靖年遷建的。經(jīng)1980年全面整修,面煥然新。進門竹徑石路,竹影搖曳,迎面有鵝池,池畔建“鵝池”二字的碑亭,池后小溪蜿蜒,稱“曲水”,乃“曲水流觴”之處,臨溪有“流觴亭”,亭西有“蘭亭碑”亭。亭后有1983年重建的“御碑亭”,內(nèi)立巨碑,高約7米,寬約3米。正面鐫康熙手書“蘭亭序”,反面刻乾隆題《蘭亭即事詩》。東部為右軍祠,正殿懸王羲之像,殿前有墨池。池中建“墨華亭”,兩側廊壁上嵌唐宋以來書法家的《蘭亭序》刻石十余塊。蘭亭勝跡,四崇山峻嶺,遍地茂林修竹,一江清流激湍,嘩有聲,景色恬靜宜人。一年四季國內(nèi)外來訪來游者絡繹不絕,尤其眾多的日本書法家無不來此朝圣。1987年4月10日中國書壇名家23人與日本書苑名流18人,云集于此,仿前賢蘭亭修札。曲水流觴,舉行了中日書會,成為中日書法界具有歷史意義的一次盛會。

蘭亭序

王羲之墓葬地眾說不ー,宋人所輯《剡錄》中載,墓在東50里孝嘉鄉(xiāng)即今嵊縣金庭鄉(xiāng)華堂村瀑布山南麓,此墓屢經(jīng)修葺?,F(xiàn)墓坐北朝南,呈圓形,以石砌成,墓前有“石碑亭”,方形,內(nèi)立墓碑,高2米,寬0.7米,陽面鐫王右軍墓”五個大字,陰面刻“大明十五年三月十五日吉旦浙江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右參議吳重立”。墓前200米原有明天啟年間的墓道、牌坊?,F(xiàn)墓道牌坊系清道光二十九年重建,正面刻“晉王右軍墓”;背面落款清道光二十九年己西季冬浙江學政吳仲駿題”。東柱上鐫刻“孫秀清重建”。墓內(nèi)還帶有梁大同元年(535年)字樣的墓磚。

東晉時國勢衰弱,局寓于江南隅,王羲之官居右軍將軍、會稽內(nèi)史,懷有用世之志,然終因朝廷不思勵精圖治,官吏則腐敗無能,義之為人剛正耿直,有“骨鯁”之稱。因不能與世同流合污,奔官而寄情于紹興的麗山水,而紹興特具的又孕育了一代書圣王羲之。所以王羲之與紹興可說是人杰地靈,交相輝映,垂以永世。

Hash:39f289cf0c77e9c994c199d930378f6a91d104b1

聲明:此文由 書法印象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