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鐵路:百年東北起點站
【編者按】1952年,前蘇聯(lián)正式將中東鐵路(當時稱中長鐵路)的管理權交還中國政府。移交儀式所在地,就是今天的哈爾濱鐵路局辦公大樓(原中東鐵路管理局大樓)。這座位于哈爾濱市南崗區(qū)西大直街51號,俯視形狀如俄文字母“Ж”字型的大樓,作為中東鐵路最重要的工業(yè)遺產之一,完整地承載了哈爾濱百年的歷史。
“大石頭房子”
19世紀末,橫貫歐亞大陸的俄國西伯利亞鐵路已經修到了后貝加爾湖,原計劃繞黑龍江北線與烏蘇里鐵路相接。但1894年,俄國人經過勘測發(fā)現(xiàn),如果鐵路能橫穿當時中國的黑龍江和吉林兩省,則比原方案縮短1039公里。
于是在甲午戰(zhàn)爭之后,俄國向清政府要求取得在中國東北的鐵路筑路權。1896年5月,李鴻章作為欽差大臣,赴圣彼得堡參加俄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儀式。
俄國財政大臣維特在與李鴻章談判時,明確表示,修筑中東鐵路,一是使得俄國能夠在軍事上保護中國,二能促進鐵路沿線生產的發(fā)展。
隨即,中俄雙方簽署了《中俄密約》。密約中明確規(guī)定:為將來決速運送俄軍及軍需物資,清政府允許沙俄修筑中東鐵路以承接西伯利亞鐵路,直達海參崴。
1897年3月,中東鐵路公司正式成立,總部設在圣彼得堡,分公司設在北京東交民巷華俄道勝銀行內。8月,干線工程正式開工,且進展迅速。
為管理中東鐵路全部事宜,1902年,俄國人開始在哈爾濱修建中東鐵路管理局大樓,兩年后,大樓落成。以這幢大樓為核心,中東鐵路管理局正式全面管理俄國在中國東北的事務。
事實上,早在兩年前,中東鐵路工程局派A?K?列夫捷耶夫為首任工程師,對哈爾濱新市街(今南崗區(qū))進行規(guī)劃設計。列夫捷耶夫的設計,完全出自現(xiàn)代西方城市的設計理念,在城市規(guī)劃上具有通盤全局的考慮,利用鐵路和河流進行了合理的區(qū)域分割。
這一切的中心,都是中東鐵路。中東鐵路管理局大樓,則是中東鐵路的心臟所在。它是當時哈爾濱最大的一棟建筑,因為建筑的外立面全部由方石貼成,被當時的百姓稱為“大石頭房子”。
民國時期的中東鐵路局辦公大樓
圍繞著“大石頭房子”,一幢幢樓屋拔地而起。據1908-1922年的不完全統(tǒng)計,俄國人在道里、南崗二區(qū)修筑房屋2322所,其中一層磚房551所,二層磚樓42所,三層以上磚樓78所,其他各類建筑1151所。
1900年,一名捷克移民在哈爾濱開辦了烏魯布列夫斯基啤酒廠,這是當地第一個啤酒廠。1902年,俄國隨軍攝影師考布切夫在哈爾濱中央大街(當時叫中國大街)創(chuàng)辦了考布切夫電影院,這是中國第一家電影院。1903年,波蘭籍猶太人老巴奪兄弟在哈爾濱寬街開辦了第一個卷煙廠,這就是后來的哈爾濱卷煙廠。
哈爾濱在短短幾年的時間中,從一個百余村屯的農村,呼嘯著開始了它獨特的城市化腳步。
中東鐵路管理局是中東鐵路的行政總機關,事實上,管理局的管理范圍已經遠遠超過一個現(xiàn)代意義上的鐵路管理部門,也遠遠超過了當時鐵路運營的管理范圍,包括警察權、司法權、市政管理權,統(tǒng)統(tǒng)被其囊括其中。
事實上,“大石頭房子”曾經是一個“國中之國”的所在。
中東鐵路通車后不久,沙俄外交部在致美國駐俄大使洛克希爾的備忘錄中,毫不隱諱地說:“滿洲的發(fā)展及東北富源的開發(fā),并非中東鐵路唯一的目的。這條鐵路有關俄國頭等重要的公共利益在于它是俄國遠東領地與帝國其他部分的主要交通線,同時也是向這些領地運輸俄國商品的大動脈?!?/p>
俄國人的如意算盤,終究沒能如愿。洛克希爾的話說對了一半,作為一條鐵路,運送物資和人員才是它永恒的使命,無論歷史是怎樣寫就。
到今天,這條鐵路依然在跑火車。T字型的干線支線在中國地圖上十分明顯。近代東北的歷史,就是火車拉來的歷史。
從農耕文明到工業(yè)文明
1898年的一天,一群俄羅斯鐵路勘察隊員來到松花江岸邊,他們相中了一個名叫“田家燒鍋”的地方,用8000兩白銀在這里買下了一個規(guī)模很大的院子住了下來。
“田家燒鍋”是一對山東黃縣兄弟1805年在松花江邊創(chuàng)辦的白酒坊,到19世紀末已形成了“田家燒鍋鎮(zhèn)”。在俄羅斯人進入東北平原之前,鐵嶺以北的廣袤地區(qū)僅有漁獵人、游牧人、流放犯人和少量駐屯清兵。
這個號稱“滿清后院”的地方長期是“封禁地”,內地人嚴禁移入。光緒年間清廷開始打破“封禁”,但移民的人口增長卻并不明顯。
然而,1901年中東鐵路正式開工修建后,短短幾年就使東北人口激增。為了滿足多達19個工區(qū)的開工任務,鐵路局多次到關內招工。當年直接受雇于鐵路局的華工人數高峰期有17萬之多。
修路工人和他們的家屬、提供生活保障的商販和農民,以及無數間接為中東鐵路效力的“中國苦力”,使河北、山東真正涌現(xiàn)了“闖關東”的移民景象。而鐵路修成后,更多人從山東威海、煙臺過海,沿鐵路線投親靠友、闖蕩關東。
鐵路拉來的俄羅斯人(包括俄籍烏克蘭人、俄籍猶太人、俄籍意大利人)亦達數十萬,這些人多數為鐵路局工作,負責各站及工廠運行,亦有很多人在沿途各站經商、做工。
中俄技術人員在中東鐵路旅順段試車時合影
到1917年首批俄籍移民已在華生育了第二代。僅哈爾濱一地,俄羅斯人口就增長到15萬人。很多俄國人就此定居中國,在此生育了第二代,甚至第三代。
鐵路也拉來了日本移民。1904年日本取得了長春以南的鐵路管理權,改稱“南滿鐵路”,他們在南滿鐵路附屬地里劃出了一些耕地租給來自日本的農民耕種。
到1945年日本戰(zhàn)敗,日本共組織了約10萬戶、30萬人移民東北。“開拓團”隨戰(zhàn)爭失敗土崩瓦解,日籍移民或逃亡、或戰(zhàn)死。后來在東北留下不少遺孤,連家屬達萬人以上,到今日仍有滯留。
俄、日移民最終退出東北大地,但中東鐵路依然源源不斷拉來新人口。1945年更名“中長鐵路”,國共兩黨共50萬大軍涌入東北。到1952年,鐵路從蘇聯(lián)移交中國,北大荒大開發(fā),轟轟烈烈的新一輪大移民拉開了序幕。
1960年,王進喜第一次到大慶。他從一個叫薩爾圖的小火車站下了車,和西北來的鉆井工人在鐵路旁等候鉆機。幾天后,蒸汽火車將設備運來了。王進喜和隊友人拉肩扛,趟過剛剛解凍的沼澤,硬是把鉆機拖到了一片荒無人煙的草地上。王進喜成了“王鐵人”,而這片潮濕的草地后來變成了大慶油田。
田家燒鍋站無疑是中東鐵路上最早、也最為風光的車站。俄羅斯人在這里興建了大片住宅區(qū),有中東鐵路管理局辦公樓、局長官邸、機車廠、鐵軌廠、教堂和學校。這就是后來的哈爾濱市南崗區(qū)、道里區(qū)、香坊區(qū)。
起初,黑、吉兩省的工業(yè)發(fā)展并不出色。無論在奉軍統(tǒng)治時期或是日偽占領時期,遼寧一直是東北工業(yè)重鎮(zhèn)。1950年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后,中共中央決定將位于沈陽、丹東等地的25戶工業(yè)企業(yè)沿鐵路線搬到北滿。哈爾濱出現(xiàn)了“動力區(qū)”,一下子成為新的工業(yè)重鎮(zhèn)。
1959年大慶油田發(fā)現(xiàn)。次年約4萬石油工人從全國各地涌入松嫩平原,在薩爾圖火車站周圍開發(fā)了中國產量最大的油田。
“黃金哈埠”
距1902年始建,“大石頭房子”已佇立了110年。“大石頭房子”剛剛建成不久,就爆發(fā)了日俄戰(zhàn)爭。
俄國戰(zhàn)敗,無視中國領土主權,將包括旅順口、大連在內的遼東半島租借權和中東鐵路南線(長春以南)以及與此有關的一切權益轉讓給了日本。這在俄國國內引起不滿情緒,引發(fā)了歷史上被稱為“十月總罷工”的大罷工浪潮。
受此影響,中東鐵路哈爾濱總工廠、機務段等單位的中俄鐵路工人罷工活動頻繁。1905年11月、12月連續(xù)發(fā)生的三次大火就和這些罷工活動有關。中東鐵路管理局大樓四分之三被燒毀,損失嚴重,曾致使整個中東鐵路管理機關陷于癱瘓。大樓于1906年又重新以鋼筋混凝土為梁得以修復。
掌控著黑龍江交通動脈的哈爾濱鐵路局如今是“大石頭房子”的主人。哈爾濱鐵路局管轄的線路遍布黑龍江省全境,兼跨內蒙古自治區(qū)呼倫貝爾市,有干線、支線和聯(lián)絡線67條,營業(yè)里程為6734.7公里。濱綏線東端的綏芬河站和濱綏線西端的滿洲里站,分別與俄羅斯遠東鐵路、后貝加爾鐵路接軌。
今天,哈爾濱市試圖重振上世紀20年代“黃金哈埠”的聲名與地位,在城市中重點保護與中東鐵路有關的俄式建筑。中央大街為俄羅斯風情獨具的步行街,南崗區(qū)的俄羅斯富商豪宅也是保護的重點。
“黃金哈埠”的時代處在1918年十月革命與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間,當時俄羅斯籍猶太商人表現(xiàn)極為出眾。比較著名的有猶太人索斯金,創(chuàng)辦了航運公司、面粉廠、榨油廠,還聯(lián)合依靠修鐵路發(fā)家的俄籍猶太商人斯基德爾斯基等,創(chuàng)辦了遠東猶太商業(yè)銀行。
猶太人羅曼?卡巴爾金當時向歐洲市場經銷東北大豆,他創(chuàng)立了東方貿易公司、東方制油公司。而俄羅斯人雅?秋林創(chuàng)辦的秋林商場,則使哈爾濱成為中俄遠東地區(qū)最大的商業(yè)中心。
“黃金哈埠”時代中國商人表現(xiàn)得亦十分出色。河北樂亭人武百祥在哈爾濱道外區(qū)先創(chuàng)辦的“同記”,成為中國人最喜歡的商店,后來又于1921年創(chuàng)辦了大羅新環(huán)球商貨店,這個商店不僅經銷大量歐美進口商品,且建有電梯,其時髦程度不亞于當時剛剛在上海灘興起的“四大百貨”。
另一位富商山東人張廷閣1926年當上了哈爾濱特別市自治會的會長,市政大權開始掌握在中國商人手中。張廷閣收購多家俄商企業(yè),興建大型制革廠,開辦航業(yè)公司,是當地民族工商業(yè)的領袖。
哈爾濱道外區(qū)的靖宇街一帶為當年東北民族工商業(yè)重鎮(zhèn),極盛時工商富戶達500余家。留下的房屋今天被稱為“中華巴洛克”建筑群,從靖宇頭道街一直延伸到十四道街。西式樓面的里邊是傳統(tǒng)味道十足的中式四合院,當時叫“圈樓”。
然而,近一個世紀的風塵早已湮沒了歷史。今天站在舊建筑面前,極少有人知道這是誰蓋的房子,誰在這里住過。
百年來,除了管理鐵路,它沒有做過它用。似乎因為永不間斷的鐵路,一切都一脈相承下來。(文|邢林池)
Hash:c2ad0c62dc2d65d04ae7a86c9fdc00728e279b5b
聲明:此文由 看歷史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