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國號來源之謎,甲骨文揭開秘密,難怪晉國被稱為晉國
所謂“華夏文明看春秋,春秋大義看晉國”,在中華文明史上,晉國占據(jù)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曾經(jīng)幾乎連續(xù)稱霸春秋百年,但如此重要之國的國號來源,卻一直是個謎團(tuán)。
《漢書·地理志》記載:“唐有晉水,叔虞子燮為晉侯,是燮以晉水改為晉侯。”也就是說,晉國因地而得名,貌似符合古代國號來源傳統(tǒng),因為商周漢唐宋國號都從地名而來,但問題在于晉水在如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晉源一帶,春秋之前是戎狄活躍之地,唐叔虞之子燮不太可能在此建國,同時也沒有相關(guān)文獻(xiàn)佐證,因此晉水之說不僅不符合邏輯,而且還是一個孤證。
隨著甲骨文的深入研究,人們發(fā)現(xiàn)甲骨文中的“晉”字非常特別,與歷史上的情況高度吻合,由此揭開了晉國國號起源之謎。
姜子牙唯一的女兒叫邑姜,嫁給了周武王,育有周成王姬誦與姬虞。相傳,一天邑姜夢見上天對周武王說:“我讓你生個兒子,名叫虞,我把唐地賜給他?!钡鹊揭亟聥雰汉笠豢矗终菩纳瞎粚懼坝荨弊?,就給兒子取名為虞,因是小兒子故亦稱叔虞、太叔。
周成王時,唐國參與三監(jiān)之亂,周公親征滅了唐國,成王將唐地封給姬虞,因此叔虞史稱唐叔虞。商周時期,如今山西臨汾市附近是古唐國之所在。唐是堯之后,堯稱陶唐氏,所以被稱之為唐國。叔虞受封之后,雖然說貴為國君,但四面皆敵,不僅有古唐國勢力,而且不遠(yuǎn)處還有戎狄,形勢之危急可以想見。
叔虞去世,兒子燮父即位之后,可能唐國已經(jīng)到了危急存亡之秋了,于是就遷都離開了唐國,并改國號為晉,因此燮父是第一位晉侯,晉國的開國之君。由唐徙晉,這是晉國歷史上里程碑式的大事,但燮父為何將國號改為“晉”,究竟是因為晉水,還是另有原因?
上世紀(jì)八九十年代,在山西省曲沃、翼城兩縣接界處,考古挖出了“晉侯墓地遺址”(又稱曲村天馬遺址),共有九組十九座晉侯及其夫人墓,距今為2800—3000年。
按照《周禮》記載,當(dāng)時分為“公墓”和“邦墓”,公墓是周天子和諸侯等貴族的家族墓地,“公”不是公共之意,而是“公族”之意,邦墓是普通百姓(不包括奴隸)之墓。在晉侯墓地遺址出土之前,出土的西周墓地幾乎都是貴族和平民雜處,很難看出“公墓”和“邦墓”之別,“晉侯墓地遺址”是迄今為止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西周諸侯家族墓地,學(xué)術(shù)意義重大。
之所以判斷這是“晉侯墓地遺址”,原因在于出土了不少帶有銘文的青銅器,清晰地表明這里就是西周時晉國的“公墓”。在M114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青銅鳥首象身尊(見上圖),銅器與蓋上都有銘文“晉侯乍向太室寶尊彝”,學(xué)者孫慶偉考證認(rèn)為晉侯鳥尊銘文中的“晉侯”就是指第一代晉侯燮父。在8號墓葬中,出土的青銅器上銘刻著晉侯蘇的名字,可與文獻(xiàn)記載相互印證。
距離“晉侯墓地遺址”大約10多公里處,是葦溝——北壽城遺址,這是西周時晉國都城所在地,從燮父時期一直延用到曲沃代翼,即晉國王族的曲沃小宗取代翼城大宗。也就是說,北壽城遺址是晉國早期的都城,公墓設(shè)置在10余公里處,與晉水相去甚遠(yuǎn)。
不過,北壽城遺址在曲沃滏河的支流金河附近,有學(xué)者認(rèn)為金河便是當(dāng)初的晉水,晉侯因此改國號為“晉”,后來人們將這條“晉水”改為“金水”。然而,與甲骨文提供的證據(jù)相比,這一條猜測則顯得不太可信。
一般來說,因河得字的文字,如江、濟(jì)、漢、灞、漓、涪等都有水部,但以晉水聞名的晉字不僅沒有水部,而且甲骨文中的晉字也與地名無關(guān)。
甲骨文中的晉字,上部像兩支倒立的箭(“矢”),下部是像“日”字的靶心,這就是兩支箭射中靶心,射箭者連續(xù)射中目標(biāo),就有進(jìn)一步、跟進(jìn)、遞進(jìn)的意思,因而引申為前進(jìn)、向上,故有“晉見”、“晉級”等的說法。
西周之后的晉字,出現(xiàn)了一定的變化,但基本還是甲骨文的字形,直到秦漢之后上部才脫離箭矢之形。燮父是唐叔虞之子,生于在西周之初,自然明白晉字的射箭含義。
明白了晉字含義,再去閱讀史書,晉國之所以為“晉”,就真相大白了。
《國語·晉語八》記載:平公射鵪。不死,使豎襄搏之,失。公怒,拘將殺之,叔向聞之,夕,入告之。叔向曰,“君必殺之!昔吾先君唐叔。射兕于徒林(地名)壹;以為大甲。以封于晉。今君嗣吾先君唐叔。射鵪不死,搏之不得,是揚(yáng)吾君之恥者也!君其必速殺之,勿令運聞?!?/p>
這句話的意思是,晉平公射殺鵪鶉,卻沒能射死,就派豎襄去抓,還是沒抓住,晉平公大怒就將豎襄抓起來準(zhǔn)備殺掉。叔向就是羊舌肸(xī),公族之人,姬姓,聽說之后就去見晉平公,對他說祖上唐叔一箭就射死了犀牛,用它的皮甲制成了一副大鎧甲,所以被封于晉國,你繼承了唐叔的君位,結(jié)果沒有射死鵪鶉,派人還沒能抓住,這是晉國國君之恥,你趕快將豎襄殺掉,不要讓這件事傳播出去。羊舌肸這是暗中勸諫,最終晉平公羞愧的釋放了豎襄。
從這一段記載中可知,唐叔是一位善射之君,而唐國位于四戰(zhàn)之地,周圍戎狄環(huán)伺,想要唐國保存下來,必然要有強(qiáng)大武力,由于國君唐叔善射,國人自然也會善射。春秋戰(zhàn)國時期,晉國的韓氏家族(姬姓后代,被封于韓地),三家分晉后的韓國,就是以善射和善于制造弓弩聞名,所謂“天下強(qiáng)弓勁弩,皆自韓出”。
唐叔善射,唐人善射,韓國成為天下弓弩中心,晉字字形又恰如箭矢射中箭靶,如此種種不難看到,燮父更改國號為“晉”,不是什么晉水,而是弓箭有關(guān)。
《晉國史綱要》中說,燮父更改國號,是以唐叔虞曾晉獻(xiàn)嘉禾(禾稻)給周成王的緣故,改稱晉侯以志之,隨后便將國號改為晉了。實際上,與其說晉獻(xiàn)嘉禾,而改稱晉侯以志之,不如說燮父時期唐國風(fēng)雨飄搖,為了躲避之前唐國殘余和戎狄的入侵,恥辱般地逃到北壽城遺址,由此燮父立志要用手中的箭矢射殺敵人,奪回曾經(jīng)失去的東西,因而將國號更改為“晉”。
從甲骨文晉字來看,不太可能被用作地方或河流名稱,所以晉水的出現(xiàn),極有可能發(fā)生在燮父將“唐”改為“晉”之后,就是因國得名。
春秋時期,天下諸侯的國號,往往都是從地名升級而來,春秋時期的秦楚齊魯宋衛(wèi)陳杞等莫不如此,唯獨晉國是一個特例。
參考資料:《甲骨文編》、《晉侯鳥尊——晉國之瑞》等
Hash:5ef2c186b999a4616d516bf4cde8cda9072f99b9
聲明:此文由 百家雜評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