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遙古城清虛觀

清虛觀坐落在山西晉中平遙縣東大街東段路北,是平遙古城內(nèi)最大的道觀,按照道東佛西的傳統(tǒng)布局安排,坐落于東大街東段路北。坐北向南,前后三進院落,總占地面積5890.9平方米,清虛觀始建于唐顯慶二年(657年),原名太平觀,宋治平元年(1064年)欽賜牒文,改太平觀為清虛觀。元佑七年(1089)重修。金明昌六年(1195)補修。元初,賜名太平興國觀,蒙元憲宗二年(1252)易名太平崇圣宮并重修。清代復稱清虛觀。元代之后的明成化、萬歷和清康熙、雍正、乾隆、光緒年間,均有過規(guī)模較大的補筑、修葺。原貌宏偉壯觀,清代時為列縣“十二景”之一。

平遙清虛觀牌樓為木構(gòu),二柱式,前后置戧柱(八字形叉柱,起穩(wěn)固作用),歇山頂,斗拱七踩,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建。上有乾隆三十六年題"清虛仙跡"的匾額。

此觀為平遙古城內(nèi)最大的道觀,按照道東佛西的傳統(tǒng)布局安排,坐落于東大街東段路北,坐北向南,為三進院。清虛觀歷史悠久,歷代均有重修補修,明成化、萬歷和清康熙、雍正、乾隆、光緒年間,均有過規(guī)模較大的補筑、修葺。原貌宏偉壯觀,清代時為列縣“十二景”之一。今存元、明、清三代遺構(gòu)。主要建筑有:

牌樓、龍虎殿(山門)、純陽宮(獻殿)、三清殿、玉皇閣。主體建筑三清殿之左右有耳殿,東、西有廊殿。獻殿兩翼有八卦臺,甬道兩旁有碑亭。三清殿后,由玉皇閣和東、西廊窯組成后院。

一、牌樓

清虛觀山門即龍虎殿,為元初修建、明代重修。龍虎殿面寬五間,進深四椽(一說六椽,當為誤斷),采用"懸梁吊柱"結(jié)構(gòu),很有特色。山門匾額題:“太平興國觀”。

殿下面東西廊分塑青龍、白虎二神像,高約5米,為明代作品。龍虎殿內(nèi)壁上有青龍、白虎形象,其中白虎抽象造形頗奇特,這組塑像為元塑中不可多得的佳品。后者因光線較暗,此行未拍圖片。

山門在道家眼中象征三界,跨入山門,就意味著跳出了三界,不受世俗的煩擾,可以清靜修煉。龍虎殿體量宏大。柱子排列規(guī)整,柱頭收分明顯,傾角顯著,柱頭帶卷剎,柱楚表面,柱子用料碩大,給人以宏大厚重的感覺。

屋檐斗拱四鋪作,補間一雜,結(jié)構(gòu)粗大,造型美觀。梁架四椽栿,梁架四角置抹角梁于二層井口枋上,以“懸梁吊柱法”承托平梁與老角梁后尾,這一地方建筑手法既省料又擴大了室內(nèi)空間,是其獨特處。

資料:古代,清虛觀常規(guī)性的保護管理長期由道門中人負責:早期的建筑雖不多見了,建于元末明初的五祖殿、七真堂以及玉皇閣等均失存已久,然現(xiàn)存規(guī)制卻也可觀。

清光緒末年,觀內(nèi)興辦學堂,民國后改為學校。民國15年(1926)以后的各個歷史時期,又作軍營、軍隊留守處、糧庫。

1949年以來,糧食部門占用期間,大殿塑像遭毀。1973年,平遙縣革命委員會公布清虛觀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9年冬,平遙縣文物管理所進駐其中,此項文物始得有效保護。1985年,糧食部門徹底騰遷,清虛觀建筑群的原貌漸趨恢復。1992年,平遙縣文物局復修后院西廊窯,翻修龍虎殿、中院東廊房屋頂。1996年,中院西廊房落架大修,三清殿撥正梁架,更換折裂構(gòu)件,翻修屋頂,補配脊飾。

Hash:c976dc6ef3d5edb2a53c90639740370cf7928509

聲明:此文由 平遙古城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