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遙雙林寺千年佛像,盡顯中華彩塑藝術輝煌
唐槐、宋碑、明鐘、清戲臺……平遙雙林寺內,處處古物,步步美景,但這座初建時間至今難以考證的寺廟,最讓世人驚嘆的,還是遍布寺內的2056尊彩塑。
魁梧剛健、勇猛奪人的四大金剛,雙眉緊皺、欲言無語的啞羅漢,挺胸收腹、威武剛毅的韋馱像,無拘無束、悠閑自在的觀音,樸實憨厚、生動逼真的供養(yǎng)人……雙林寺的彩塑,尊尊精美,件件精致。正是如此,雙林寺才有了“古代雕塑博物館”“東方彩塑博物館”“瑰寶雙林”等美譽。
“雙林”之名出自佛經
從太原出發(fā),沿著大運高速公路南行剛到平遙出口,路邊便是一塊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的指示牌。繼續(xù)前行約一公里,又是一塊綠色的路標:直行2公里,平遙古城;右拐14公里,鎮(zhèn)國寺;左向7公里,雙林寺。
當地將三處景區(qū)標于一塊路牌,并非無意。二七一十四,似乎巧合的乘法口訣背后,是一個更大“巧合”:許多普通人,只知平遙古城為世界文化遺產,只知雙林彩塑舉世聞名,但事實上,1997年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時,平遙方面是將古城和雙林寺、鎮(zhèn)國寺一起,以“一城兩寺”申報并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高票通過的。
雙林寺位于平遙縣城西南6公里的中都鄉(xiāng)橋頭村,遠遠即望見前面是一圈赭紅色的圍墻,上筑垛口好似城堡。寺前山門,是一券洞形的城門洞。墻頭兩米多寬,可以輕松并行5人,整個圍墻如同一座縮小版的平遙古城墻。
雙林寺原名中都寺,建寺很早,但確切年代難以考證,寺名應該是因地處平遙這個“中都故城”而得名。雙林寺坐北朝南,占地15000平方米,為十組殿堂組成的三進院落,中軸線上,依次是天王殿、釋迦殿為主的一進院落,其次是大雄寶殿、千佛殿、菩薩殿等構成的二進院落,再次是娘娘殿、貞義祠等組成的三進院落。寺內一宋代古碑留給后人些許建寺的印記,“重修寺于武平二年”?!拔淦蕉辍奔垂?71年,為北齊年號。據此,即使從重修之時算起,該寺距今也已1400余年。
據考證,大約到了宋代,中都寺更名雙林寺。這更改后的寺名可是有出處的:佛經記載,佛祖釋迦牟尼涅盤前,在天竺拘尸那迦城跋提河邊沙羅雙樹間,用一日一夜說大股涅盤經,完畢,佛在雙樹之下,頭北面西,右肋而臥,圓寂升天,頓時四邊雙樹開白花,時稱“雙林入滅”。至今,在雙林寺的釋迦牟尼故事彩塑中,仍有“雙林入滅”的體現。
千百年間,雙林寺多次遭遇風雨戰(zhàn)火,歷代修葺、屢毀屢建,廟貌早與初建之時相去甚遠。尤其是在明清時期,雙林寺更是歷經多次大規(guī)模重修重建,現存殿堂已經全部為明、清兩代的建筑。
千尊彩塑千種風情
寺中的唐槐、宋碑、明鐘、壁畫、彩塑等都是稀世珍寶,但最珍貴的當屬2056尊彩繪泥塑。天王殿內的天冠彌勒菩薩、釋迦殿內的釋迦牟尼故事群像、羅漢殿內的十八羅漢雕塑等,繼承了唐、宋、元、明等各個時代的彩塑手法,個個形神皆備。
步入山門,人們首先看到的就是天王殿,廊檐一字排開的四大金剛,每尊高有3米,魁梧剛健、攥拳握杵,顯示著巨人般的力量。古代雕塑家們雕、懸、堆、塑的手法,結合大膽的想象,塑造出了金剛勇猛奪人的氣勢,讓人感覺這些雕塑再不是冰冷的泥人。
欲言無語啞羅漢。宋塑風格的羅漢殿內,塑有一尊印度式裝飾的羅漢。他結跏趺坐、雙眉緊皺,若有所思的神態(tài),給人一種欲言又止的感覺。從他憋漲的有些隆起的臉部,人們仿佛能體會到他內心積聚的眾多言語,欲一吐為快。他胸前一起一伏的肌肉,與面部表情相襯,形象地體現出啞羅漢難言卻欲語的神情。
韋馱像在全國的眾多寺廟均有所見,但雙林寺內的韋馱,無論個性、氣質,均是國內同類雕塑中少有的傳神之作,因此被譽為“全國韋馱之冠”,也成為雙林寺內彩塑中最杰出的代表。這尊韋馱像,全身通高只有50厘米,形如S,力量貫注于全身,雖為泥塑,卻似乎能讓人看見衣冠鎧甲下賁張的筋肉。他挺胸收腹、衣帶飛舞,戰(zhàn)袍隨風而動,威武雄健、氣勢逼人。細觀全像,軀體如同一張拉滿的弓,腹部繃緊的鎧甲,仿佛稍稍一用力,就會被他撐破。法國雕塑大師羅丹曾目睹韋馱像,一語道出其中的藝術真諦:“所謂運動,是從這一個姿態(tài)到另一個姿態(tài)的轉變,……在移動視線中,這座雕像的各部分就如同是先后連續(xù)的時間內的各種姿態(tài),所以我們的眼睛好像看見了它的運動?!彪p林寺彩塑藝術館館長李純介紹,這尊韋馱像通過靜態(tài)表現出的運動,即“不動之動”,使它在藝術上獲得巨大成功。
在千佛殿內門的兩側有30多尊栩栩如生的人物像。他們叫供養(yǎng)人像。在雙林寺,千百年來,有許多供養(yǎng)人因一心向佛,在生前或去世后,被雕塑成像,陳列于寺內。這些供養(yǎng)人大多有真名真姓,都是附近村子里的普通百姓。殿門后面,兩尊與真人一般的塑像,便是當地的一對夫妻,叫牛普林和馮妙喜。兩尊塑像雙手合十,默默祈禱,但兩人的神情又有所區(qū)別。牛普林臉型飽滿,神態(tài)憨厚。馮妙喜,則眉頭微皺,若有所思。古代雕塑師們正是從面部神態(tài)、形體刻畫上,將這兩人以及像他們一樣的30多尊供養(yǎng)人,均表現得惟妙惟肖。這些塑像不僅成為后代的藝術品,他們的衣冠飾物,也成為現代人研究不同時代服飾發(fā)展演變的可貴資料。
觀音自在傳說美妙
雙林寺彩塑尊尊傳神,殿殿精彩,它們大的高達3米,而小的只有30厘米。正是因此,雙林寺早在1965年5月24日,便被公布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雙林寺彩塑藝術館正式成立,次年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雙林寺彩塑的不同凡響在于所有彩塑都是用當地的紅黏土制成,這種黏土黏性大,塑出的像光滑細膩,質感特別強;寺內四分之三的彩塑是采用懸塑手法制作的,這讓一尊尊塑像,如同在空中懸著,游客到此,往往能感受到很強的立體效果。
這些塑像,都是前傾10度-20度,這樣既解決了觀者的視覺差,又改變了泥塑直立的傳統雕塑方式,這也是古代匠師將力學和雕塑藝術完美結合的典型。同時,這兒所有雕塑均注重塑眼睛,大多塑像是直接用黑色琉璃珠嵌入作為眼睛,所以經過千余年仍是十分傳神。此外,雙林寺的彩塑,還注重個性刻畫,這兒雖有大小兩千多尊彩塑,但每一尊都各具神態(tài),無一雷同,比如說觀音像?!?/p>
雙林寺所在的橋頭村,原本叫“冀壁村”。相傳老早以前,雙林寺廟會,山門前的大樹下一位老漢擺地攤賣席子,但整整一上午都沒有賣出一張。眼看到了中午,老漢摸出隨身帶的干糧正準備吃午飯,突然跟前來了個邋里邋遢的叫花子。老漢看著他可憐,就把干糧讓給了他。豈料,這叫花子也不客氣,接過干糧就吃,吃完還睡在席子上休息。但說來也巧,自從叫花子睡下以后,老漢的生意就出奇地好,很快所有的席子都賣完了??粗谢ㄗ由硐聣褐淖詈笠粡埾?,老漢本不忍叫醒他。可是,等他回頭之際,明明躺在席子上睡覺的叫花子眨眼間不見了,而在他躺過的席子上還多了個觀音圖案。這就是當地百姓間廣泛流傳的“雙林趕會遇神仙”。
故事似乎突兀,但雙林寺中保存著不少曼妙的觀音像卻是事實,走在一座座殿堂內,渡海觀音、自在觀音、千手觀音等,都沒有神仙的正襟危坐,乍一看,就像調皮可愛的鄰家女孩--菩薩殿正中那尊千手千眼觀音像,一副“自在無束”的風范;千佛殿內的主像自在觀音,鼻梁高挑,右腿曲蹲,左腳輕踏蓮葉,完全是一種無拘無束、悠閑自在的模樣,大異于其他寺廟的觀音像。這些觀音雕塑,打破了千百年來觀音正襟危坐的造型,也沖出了多少年封建習俗的約束,呈現出的,是有血有肉、神采奕奕的東方美女形象。
聽著動人的故事,品味著美輪美奐的彩塑,不知不覺,已是夕陽西下。(鳳凰網)
人文山西系列
Hash:feef4733cce285562d5a8a2cdc4da3477c8873ed
聲明:此文由 太原道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