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歲陽新老人用一輩子建成一部“報刊文藝博物館”

每次走進房間,看著沿墻一排碼成半人高的集報冊,陳緒國心里就特別充實和自豪。

“都是從報刊上一點一點剪下來的,共420本、50余萬幅作品,分書法、繪畫、漫畫、篆刻、刊頭等類別。”今年69歲的陳緒國精神矍鑠,他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每本集報冊都是50頁,正反兩面張貼,滿了就裝訂一本。

一把鐵錘、一把螺絲起子、一把裁紙刀、一瓶膠水、三把剪刀,這是陳緒國集報時用的工具。三樓的一個大紙箱里,裝滿了他用完的膠水瓶。4月4日,記者采訪時,陳緒國滔滔不絕。

1951年,陳緒國出生在陽新縣龍港鎮(zhèn)上泉村。上小學時,陳緒國就喜歡畫畫,連環(huán)畫、課本上的畫……只要看到、覺得有意思,就臨摹下來,經常用黑炭在村里的墻上涂鴉。

16歲初中畢業(yè),他回到大隊當會計,仍一直堅持畫畫、練書法。“那時信息閉塞,繪畫和書法方面的書很難買到,又沒老師指導,只能靠自己琢磨?!标惥w國說,從1971年起,他的繪畫和書法再無進步。為此,他非常苦惱。

很快,大隊訂閱的報紙、雜志為他打開了另一扇門?!昂喼本褪菍殠欤遗d奮得不得了。”陳緒國說,從那時起,看到喜歡的報紙刊頭、書法作品、油畫、漫畫,他就仔細地剪下來貼好。最初,他將剪下來的畫貼在包裝箱的紙殼上,再戳幾個洞,裝訂好,一個人慢慢欣賞。“做不了畫家,做個收藏家也不錯!”他爽朗地笑著。

1975年,他當上村支書。生產任務重,白天、晚上忙生產。“再忙,晚上都要抽幾個小時剪報。累了,就翻翻集報冊,解乏?!庇腥诵λ燥柫藳]事干,陳緒國說,收集也是一門藝術,你們不懂。

那時村里訂報少,為擴大收集來源,他定期到廢品收購站買來各種廢報紙,剪下有用的內容后,剩下的再賣給收購站。

1984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陳緒國到上海做生意,幾年下來,掙了些錢。回到村里時,帶回了一堆書和集報冊。陳緒國說:“上海的報刊多,幾年下來,收獲頗豐。”

他家二樓有一個“藏書閣”,他請師傅打了一套書柜,專門放集報冊,多的放不下了,就在地上碼整齊。老伴肖水萍笑著說,除了貴客和他自己,平時根本不允許別人進去,孫女因好奇打開書柜還被訓過幾回。

如今,陳緒國依然保持著收集報刊的習慣,每年自費訂閱8種報紙,仍喜歡到處去淘各種“寶貝”。每天早上7點起床,吃完早飯后和老友們活動活動,下午便開始收集整理剪報。

“這些年,他在買書、報紙和收集這些東西上花了不少錢,但花得最多的是時間。”老伴肖水萍說,有人曾出高價購買,他卻不愿賣,說這是筆精神財富,要留給子孫后人。

記者小心翼翼地拿起幾本集報冊,粗略地翻閱了一下,從上世紀50年代到現在,各類刊頭、雜志圖畫、宣傳標語、書法、名人篆刻等作品數不勝數,簡直是一部“報刊文藝博物館”。

“也曾想過辦一次個人收藏展覽,但一直沒機會。合適的時候,我愿意把它們捐獻給文物館或博物館。”陳緒國說。

來源: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趙志剛通訊員蔡克智

編輯:SSQ

Hash:c16cdf4cbede8310bcfb5cd4eb21ae912a686678

聲明:此文由 荊楚網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