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坎騎樓:曾經(jīng)出現(xiàn)在許多影視作品中
啟事
本號文章從今天起暫改為隔日推送
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支持,不勝感謝!
也許因為開平碉樓的名氣太大了,其光芒掩住了身世同樣顯赫的騎樓。2007年在第31屆世界遺產(chǎn)大會上,開平碉樓申請成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項目獲得通過,這是廣東第一個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項目。從此,人們一說起開平,就想起碉樓,騎樓似乎已退到了次要的位置。
其實,無論從歷史價值、文化價值,還是從實用價值、藝術價值來衡量,赤坎騎樓與開平碉樓都是不相伯仲的。
赤坎古鎮(zhèn),坐落在開平中部,潭江穿鎮(zhèn)而過,上承恩平、陽江之水,下通三埠(長沙、新昌、荻海)、江門、廣州,位居樞紐,號稱五邑(臺山、開平、恩平、鶴山、新會)鎖匙。
據(jù)歷史記載,赤坎在1914年就通了小火輪;1924年,鎮(zhèn)里開來了第一輛美國福特公司制造的敞篷汽車;1926年有了自己的圖書館。1940年代,這里已經(jīng)擁有電話公司、電報公司、汽車公司、金鋪、茶館、教堂、綢緞布匹店、影相館等等。
中華路以前叫醫(yī)生街,騎樓下開滿了診所和藥鋪。外來的游客不禁感到納悶,赤坎鎮(zhèn)有多大,需要這么多醫(yī)生嗎?只能驚嘆:對于一個鄉(xiāng)村小鎮(zhèn)來說,赤坎當年的繁榮興旺,超乎我們的想象。
赤坎從1926年開始,在潭江北岸大量興建騎樓,堤西路、堤東路、中華路、牛圩路,密密麻麻蓋起兩三層的騎樓,駢門連室,連綿不絕。據(jù)當?shù)胤抗懿块T的統(tǒng)計,直到今天,仍有近六百座之多,加在一起長達三公里,步行半個小時也看不完。隔水而望,藍天白云,烘托著起伏有致的天際線,就像在觀賞一幅色彩厚重的歐洲古典油畫,很寧靜,很蒼遠。那種靜謐的感覺,不僅是物理的,更是心靈的。
赤坎也經(jīng)歷過一次大規(guī)模的市鎮(zhèn)改造運動,時間比廣州略晚,全鎮(zhèn)開展了一系列擴建樓房鋪業(yè)、修固長堤、建筑騎樓、整飾市鎮(zhèn)街道的工程。
華僑與僑匯,在古鎮(zhèn)的建設中,發(fā)揮出巨大的作用。由于有僑匯的支持,可以成片成片地拆舊建新;華僑把國外的建筑美學帶回來,于是便有了各種不同風格的騎樓。由私人投資興建的騎樓,互相攀比,格局與裝飾一家比一家豪華、氣派。五花八門的中西建筑元素,不太正宗地“混搭”在一起,卻也營造了別具一格的視覺效果。
這種“混搭”建筑,是特定時代的產(chǎn)物,反映了那個時代的文化信念與生活習俗,如果今天還造這種風格的樓房,也許會被人嘲笑,但它們是作為歷史遺物而不受現(xiàn)代美學規(guī)則的約束,才產(chǎn)生持久不衰的魅力。
開平是著名的僑鄉(xiāng),1876年僅在美國合和會館(臺山、開平、恩平人所建)登記的五邑籍會員,就有3.4萬之多,在世界各地就數(shù)不勝數(shù)了。據(jù)一份粗略的統(tǒng)計資料顯示,自1801年至1925年間,約有三百萬契約勞工出國,七成是由廣東各口岸出去的,又以五邑人居多。他們的夢想,用當時的一首歌謠來唱,就是“賺得金銀成萬兩,返來起屋兼買田”。
廣東華僑的鄉(xiāng)土觀念很重,人在異鄉(xiāng),菲飲食、惡衣服、沐甚雨、櫛疾風,手胼足胝,慘淡經(jīng)營,雖然一輩子也攢不到成萬兩,但多少也要把攢下的錢寄回鄉(xiāng)下,回饋鄉(xiāng)親。開平的碉樓與騎樓,都是用華僑的血汗錢蓋起來的。今天,我們撫摸著那些粗糙的墻壁,就像撫摸著那一代華僑的筋骨與血肉,甚至還可以感受到他們的絲絲體溫。
興建堤東、堤西騎樓街的背后,與赤坎關氏與司徒氏兩家在暗中競爭,有莫大的關系。他們在當?shù)囟际敲T望族。1923年,旅居美國、加拿大、菲律賓的司徒族人發(fā)起在家鄉(xiāng)興建圖書館,得到海外昆仲紛紛響應,籌得幾萬兩白銀,在下埠東堤建起了一座有庭園的三層鋼筋水泥大樓。
落成后,藏書逾萬冊,鎮(zhèn)館之寶有“四庫全書”和“萬有文庫”,并收藏有慈禧太后手書“龍”字真跡、清道光年間進士司徒煦的殿試試卷、鱷魚標本等,兼具圖書館與博物館兩大功能。一樓大門橫楣,用云石刻有書法家馮百礪題寫“司徒氏通俗圖書館”的幾個大字。1926年由司徒氏旅加昆仲捐資,增建一座大鐘樓,從美國購來波士頓名牌機械鐘,上一次發(fā)條,可以走上一星期。
司徒圖書館建起后,轟動四鄉(xiāng),連后來的國民政府主席譚延闿也為其題寫“司徒氏圖書館”的匾額,關氏族人這下子坐不住了。他們對地方文教、公益事業(yè),一向是不甘后人,你建了圖書館,我也要建圖書館,于是立即成立圖書館籌建委員會,向海外的關氏族僑發(fā)出呼吁,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共襄盛舉。
家鄉(xiāng)建設,義不容辭,全體關氏族人聞風而動。1928年畢業(yè)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獲土木工程科學士的關以舟,也是赤坎關氏子弟,回國后擔任汕頭市工務局建筑課長,受鄉(xiāng)親委托,負責建筑設計。承造圖書館的也是關氏在香港的族人,一切選料,精益求精,務求堅固美觀。
1929年,關族圖書館在上埠西堤動工興建,歷時兩載完工。令關氏族人倍感自豪的是,館內(nèi)藏有“四庫全書”、“萬有文庫”和“廿四史”三套巨著,比司徒氏多了一套。
更有趣的是,司徒氏有一座鐘樓,他們也從德國買回來一只大鐘,安裝在樓頂。時辰一到,兩只大鐘同時報時,鐘聲雄渾悠揚。哪天如果兩邊的鐘聲不整齊了,就一定是有一家的鐘不準了。這可是關乎家族顏面的大事,誰也不敢馬虎。
關族圖書館
書香
關族圖書館建成后,對司徒氏又是一個刺激,于是他們在1934年對司徒氏圖書館進行了大修葺,在院子中間加建牌樓,修筑假山魚池,兩邊擴建廂房,紅墻綠瓦,四檐滴水,種植嘉木花草,與門外的一灣碧水、街衢騎樓相呼應。每當清風徐來,滿眼蒼翠搖動,水泛漣漪,魚兒潛泳,寂靜間仿佛有讀書聲,從樓上隱隱傳來……
經(jīng)過修葺的圖書館,愈加清幽典雅,卻也表露出司徒氏要在景觀上壓倒對手的迫切心理,在設計上調(diào)動了一切可以調(diào)動的元素,在一個不太寬敞的空間里,把斜陽、微雨、疏鐘、淺綠、濃蔭、游魚、奇石,這些很閑散、很中國化的意象,與十分嚴謹對稱的葡萄牙風格建筑,融為一體,最大限度地豐富著建筑的藝術構圖,其用心,當然是為了勾起每一個來訪者的感受,不管這種感受是東方的,還是西方的;是傳統(tǒng)的,還是現(xiàn)代的。
也許,當年司徒氏與關氏兩族人都沒有想到,他們之間的競爭,竟會變成地方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話,不僅為赤坎帶來了勃勃的生機,而且為后人留下偌大一筆的文化遺產(chǎn)。尤其令人感動的是,這種競爭,是良性的,并沒有影響到兩族人的和睦相處。其中一個例子就是,關以舟不僅設計了關族圖書館,而且設計了司徒珙醫(yī)務所,還有當?shù)氐脑S多建筑。
似乎他們都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創(chuàng)造歷史,創(chuàng)造一些需要經(jīng)過幾十年積淀之后,才能慢慢欣賞的東西。
八十年的光陰,彈指一揮間。古老的石橋依舊橫臥在潮聲之中,無人的扁舟依舊系在埗頭;鐘樓的鐘聲,來自空寂,亦歸于空寂;昔日的豆腐角、煲仔飯和鴨粥,還是那么美味,但騎樓街卻已難掩蒼老的面容,令人黯然神傷。以前店鋪鱗次,商賈云集,沿街叫賣,喧鬧不息的景象,不知從何年何月起,一點一點地淡去了,不少騎樓已是人去樓空,落日的余輝灑落在瓦面上,為騎樓鍍上了一層金色的輪廓線。
現(xiàn)在來赤坎的人,大部分是沖著騎樓來的觀光客。有些人是因為香港影星成龍在這里拍過電影《醉拳Ⅱ》,有些人是因為看了《香港的故事》《尋找遠去的家園》等電視節(jié)目,忍不住要千里迢迢跑到赤坎,實地體驗一下這里的歐陸騎樓風情。不過,許多人是帶著輕松的獵奇心情來,卻帶著一種很震撼的感覺離開。確實,不到赤坎,不知道什么叫“歲月”,什么叫“滄桑”。
讀本號文章,品嶺南往事:
關注本號,請按以下步驟操作,謝謝!
Hash:ca33173cfdc908d52ef79245bfedab80132f8224
聲明:此文由 歷史現(xiàn)場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