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篆黃氏前往大埔楓朗謁祖聯(lián)誼
秀篆黃氏前往楓朗謁祖聯(lián)誼
秀篆黃日富
2020年5月1日,秀篆黃氏宗親理事會一行,在金筆會長帶領(lǐng)下,萬安、政寶、建成、日富5人前往梅州市大埔縣楓朗黃氏家廟“熾昌堂”拜謁黃氏大顯祖峭山公,與光裕公宗親理事會聯(lián)誼并送上峭公畫像。楓朗黃氏光裕公理事會由力宏會長安排遠征、郁昌、偉天、黃懷、攸浩、優(yōu)兵等理事進行接待。
庚子之春,與秀篆黃氏宗親會修譜成員,在秀篆各房收集舊譜時,發(fā)現(xiàn)其中有譜記載到秀篆黃氏部分先祖神主入火“楓朗熾昌堂”的信息資料,勾起了秀篆黃氏世代流傳關(guān)于晚清民國時期與楓朗往來的陳年舊事。于是便有了秀篆黃氏宗親理事會前往大埔楓朗“熾昌堂”謁祖聯(lián)誼之行。
楓朗 《敦裕堂》
楓朗黃氏肇基始祖十郎公,諱遇隆,字福綿,號建楓,卒謚操勵,號光裕,公生于南宋理宗淳祐八年戊申(公元1248年)八月十二日丑時,卒于元順帝至正二年壬午(公元1342年)九月初十日辰時,享壽95歲,妣劉氏十三娘,謚勤慎,又謚莊裕,妣生于南宋理宗淳佑十二年壬子(公元1252年)二月初五日辰時,卒于元順帝至正八年戊子(公元1348年)七月十八日卯時,壽97歲。
公因元人兵下江南,大破宋室,民無寧日,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見兵賊騷擾,家室無依,兄弟同商,來潮避亂,擇地作祖,而潮郡西北界廣惠,東北界漳閩興泉,海濱僻壤,驛駱往來,路從分卵經(jīng)過,兄弟悟想,卵像天地,白象天,黃象地,圓以分之,斯為吉兆,由是兄弟撮土焚香,禱告天地,剖圓卵而分之,各執(zhí)一塊,傚先王分茅胙土之義,兄弟拜別,同念峭山公八句詩起程,各擇地方立業(yè)。
唯我十郎公自寧化石壁播遷來時,草木未定,公初遷來埔邑,與妣劉氏暫居“分卵”老窠里,及求得地主曹心歡悅,即以苧園與之,然后經(jīng)營作室,聚盧而托處焉,公朝夕之暇,見楓林陰翳,月明朗朗,照于林間,將“ 分卵”改為楓朗也 。作室之地,即是祠宇。
祠宇在楓朗本村,上祠敦裕堂,下祠光裕堂,此二祠上下相連,同分金,坐乾向巽兼巳亥庚辰庚戌分金,歷元明等朝以來,修理祠宇久不可考,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丁亥拆落平基修整,至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癸丑,依原式復(fù)修。清咸豐三年(1853年)癸丑又復(fù)修,至咸豐十一年(1861年)辛酉,吾族人因與他姓械斗,兩祠被焚毀,至同治二年(1863年)癸亥,兩家合息后,眾叔侄商儀合共一祠,合族捐金將上祠《敦裕堂》依原式始復(fù)修整,于同年九月小宗祠入伙,大宗祠(黃氏家廟)熾昌堂于十二月入伙。
舊貌
敦裕堂自復(fù)修整以來,歷經(jīng)百多年滄桑,受風(fēng)侵雨蝕日久,墻垣不正,門窗殘舊,梁桷腐朽,已見傾圮,族人睹之無不扼腕,繕修之聲日甚。時逢盛世,族親承先哲往圣之風(fēng),存報本追遠之意,故于2019年初成立“敦裕堂”修繕委員會襄此盛舉,而族人欣然德從,出丁款,募善金,助財資,共荷所費。祖祠重建工程自2019年04月17日(農(nóng)歷己亥年三月十三日)動工,于11月竣工,堂宇飛檐斗拱,氣勢恢宏。
楓朗黃屋窠
維新樓位于黃屋窠,坐東南向西北,始建于清同治元年,乃十五世竹溪公以及當(dāng)時大埔縣境內(nèi)和饒平部分黃姓人自帶飯包(伙食)無償助工,齊心協(xié)力、團結(jié)合作建造而成的,維新樓也是因為與羅姓人械斗而構(gòu)建的防御性建筑物,該樓建成后兩姓人械斗也因此結(jié)束,和睦相處。
蓋楓朗有古寨,為發(fā)龍之區(qū),獨鎮(zhèn)一方,號為天成,良有以也,以天成之真龍,左旋結(jié)為大宗,右旋結(jié)為文閣,兩相回顧,覺文光直射乎斗牛之古井焉,夫古井有此瑞氣相應(yīng),而楓林有不簇簇生新乎,故樓之落成,而名維新,亦有由來矣。(“楓林新振序”節(jié)錄)
光德富嶺黃氏村落
光德鎮(zhèn)富嶺村原稱烏嶺,很早以前,富嶺有一小地名叫“金山嶺”(又叫嶺背塘)。有烏砂金礦藏,所以取名“烏嶺”。
明清時期,順治帝封吳鉤為鐵印總兵大臣后,有一次,他帶國師路過富嶺,找建地墳位址,路過定光寺時,說要在定光寺建地墳,因定光寺是佛母娘娘的神位受群眾的崇拜和信仰,村民不同意吳鉤在定光寺建地墳。
國師看到村民強烈反對就對吳鉤說:“這不是建墳之地,按地理、風(fēng)水來說是兩手相強,財破人亡?!眱H可作神宮之地。
當(dāng)時吳鈞卻說不能建也好,不同意也罷,要烏嶺群眾在一夜之間拿出700兩銀子,另加一斗秕子,當(dāng)夜烏嶺群眾即湊足700兩銀子和一斗秕子,第二天早就交給吳鉤,吳鉤看后感到驚訝,并說他們此地不是烏嶺,而是富嶺,從此得名嶺,這就是富嶺地名的由來。
此戶黃家曾下過南洋泰國
光德黃氏主要有兩支,即楓朗光裕公后裔與饒平黃金塘萬三公后裔,均是久盛公長子廷公所出。而富嶺村則是梅州最大的黃氏聚落村莊。主要分支如下:
富嶺正坑:正吾公后裔(含田背德興堂后裔)
富嶺大路下:縉吾公后裔
富嶺上隔:嶺居公后裔
富嶺車斗背:洪明、洪陽公后裔
富嶺大興館:埰公后裔
富嶺大鐘角:良喜公后裔
富嶺坎子下:敏達公后裔
富嶺新田崗、大輋、下村樓:饒平萬三公后裔
聲然宗長的清華廬
民國前隸屬清遠都源高甲,民國十七年,以澄坑、富嶺合為富澄鄉(xiāng),為高陂區(qū)十三鄉(xiāng)之一,今為村,光德鎮(zhèn)政府駐地。
1928年紅軍十五團在此成赤衛(wèi)隊。1949年1月邊縱司令部設(shè)在“拱辰軒”屋,邊縱十三團團址設(shè)在富嶺村車斗背黃文煥屋。
楓朗黃氏
淵源
秀篆黃氏
楓朗黃氏與秀篆黃氏,不論是血緣、地緣、語言、風(fēng)俗都十分相近。同根同祖,均屬峭山公吳氏媽之子化公派之裔,歷來交流往來頻繁,自解放以后,因行政管轄等歷史原因漸而疏遠!
楓朗黃氏家廟
楓朗黃氏大宗祠(黃氏家廟)熾昌堂, 座落于楓朗村黃屋窠。
上廳對聯(lián):
任從勝地立綱常分派分支數(shù)十代難忘祖訓(xùn)
但愿蒼天垂庇佑俾昌俾熾廿一房咸慶宗功
”熾昌堂“其前身為富嶺正坑開基祖正吾公祠“建福堂”,于清咸豐同治年間,因與他姓械斗被毀,兩姓合息后所建。
據(jù)族譜記載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同治二年癸亥(1863年)建成,主祀大顯祖峭山公,同治二年十二月十二日大宗祠進火 。
黃氏家廟碑記
立合議簿人:洪間、洪期、瑞堂、盛麟仝合族人考慮,族內(nèi)欲將楓朗建福堂正吾公祠基建立大宗祠,即日當(dāng)眾議定左片祔龕,安置建福堂房內(nèi)神主,中龕第七級宙字號中央處建福堂正吾公主位一尊,荒字號中央錫春公主位一尊,日左一德賓公,日左二恬軒公,日右一爵亭公,日右二衡菴公,月左一剛毅公,月左二欽山公,月右一敦裕公,月右二純厚公,共主十尊,又議上堂左片近廳正間蔭正吾公子孫管守,祭祖來往宿歇外仍交總理管守,若建大宗祠外余地交還正吾公子孫管守,倘日后修整大宗祠宇祔龕亦不用派銀,此係二方甘允而無相強,今欲憑合議存炤。
同治壬戌(1862年)十月十七日立
議立楓朗倡建熾昌堂簿敘
嘗思尊祖之義,延及敬宗親親之,仁廣眭族,合宗族之歡心,以竭尊祖之誠意,又何難崇廟宇以永馨香,整族綱而宏統(tǒng)緒也哉,我楓鄉(xiāng)古井唇,癸丑龍入首,丁未水朝堂,開屏列嶂,形如螃蟹,左右兩鉗長短適宜,誠山川精英之氣団結(jié)于斯故,昔王金魚先生所稱為一幅綾羅者也,族人欲將此地建置大宗祠,以妥祖靈,以聯(lián)族屬,非一朝一夕之故矣,但隙地?zé)o幾,而左右兩祠相夾,面前房屋稠密,雖素抱此志,每恨于有懷未就耳,不意于辛酉歲,天不愛道每因禍而為福,地不愛寶恒由廢而復(fù)興,而要其機則操之自人也。故于壬戌仲夏合族商議此事,而族人祠宇房屋附近井唇者欣然德從,遂立合同約數(shù)紙湊成方圓,此固祖宗之靈歟,抑亦天之大啓我族也,夫族本大者莫如大坪 (注:平和大坪黃氏,乃出自永定奧杳潭公之裔),愚想大坪親房威振一方、財丁豐盛、科甲堂皇、榮宗耀祖,允為族望慰憶,壬戌春貴鄉(xiāng)大家長紳耆光臨敝處撫恤,我眾先聲奪人,特自講和,覺我江夏之聲靈,賴以不隧天潢之性命亦以複全此寶,為孝之仁之盡也,惟愿宗叔,仁孝不匱,永錫而類,共奉祖先,同升佳會,將見肯構(gòu)肯堂永享千秋俎豆,美輪美奐宏開萬代冠裳,丕振族綱江山於以永鎮(zhèn),大啓爾宇家廟為之有光,上以竭尊祖之誠,下以敦親族之誼,漫言鄉(xiāng)小頓令意隔情暌怎忌人,愚正見恩全愛至則,愚得奉揚大族之仁風(fēng),使房房妥樂,廣布峭公之德澤,俾世世熾昌,庶不負敬宗睦族之至意云爾,懇請,列賀詣祠幸勿吝玉是禱。
峕
大清同治元年(1862年)歲次壬戌恤冬之月吉旦
世孫磷書、含章仝撰
秀篆煥彩堂十七世子平號國康公記載的:楓朗大宗(熾昌堂)于同治二年癸亥歲(1863年)十二月十二日進火,秀篆黃氏在大宗奉立有神主牌位13樽。
秀篆柑樹下十八世公文掛公記載的: 同治二年(1863年) 、光緒十七年(1891年)、民國十二年(1923年)入火楓朗大宗(熾昌堂)的舊譜資料。
秀篆黃氏始祖遷徙世系淵源概述
秀篆黃氏開基始祖太考鎮(zhèn)秀黃九公府君,號九興,乃峭山公吳氏媽之子化公之苗裔!肇興于宋,自寧化石壁蓮花山傳至上杭、永定以來,歷代先祖伯叔堂侄大多卜址金豐里大山周邊開墾創(chuàng)居。
元末戰(zhàn)亂,伯叔兄弟堂侄乃議分居各地,鎮(zhèn)秀公之父:均仲公,乃奧杳小五公第五子,自金豐里奧杳遷象牙又遷上杭石牌前,后遷居永定金豐里大溪黃屋垻,后居北山。
均仲公配妣蔡氏、江氏生九子,因大溪村北山靠河,時常有泥石流洪水等災(zāi)害,后來與巫氏族人對換,均仲公乃率子仕清公遷回大溪黃屋垻,改名為黃屋坪。伍子大開溪水源!仕清公之子伍六開基永定下洋太平寨,今在下洋內(nèi)有四千余之眾派下昌盛!派居永定下洋,大埔西河上汶、小調(diào)河、溪頭、北塘,茶陽太寧、中西坑,三河等處。
2010年12月,秀篆黃氏前往永定大溪祖地尋根對譜合影
元末明初,均仲公第九子:鎮(zhèn)秀黃九興公攜侄闢山黃念一公(兄耀宗公長子),二人告別族親,挑著“康國侯王”香火,從今永定大溪北山出發(fā),沿著金豐溪經(jīng)永定下洋至大埔三河、白堠、楓朗、九村到達三饒官田暫居,因官田旱地多而水源匱乏,又遷往柏嵩巖下村,在巖下居住一年之久,鎮(zhèn)秀公與柏嵩鄒太公之女九娘成家后,乃遷居秀篆等處地方,行至秀篆溪中游獅子山麓時,挑“康國侯王香火”的籠子繩斷了,于是就地開基!將“香火”奉祀在柧桕樹下,即今之煥塘三屋埔也!
始祖大考鎮(zhèn)秀黃九公 府君、始祖大妣鄒氏九娘孺人生下九子,開詔安二都秀篆九大房,故以“九子黃公”聞名于篆山內(nèi)外!侄兒 闢山黃念一公則開基秀篆黃祠堡“山霞”鰲頭樓。
《祭祀公業(yè)黃九興闢山管理委員會》奉祀懸掛 于
清康熙癸未年(1703)秀篆黃氏大宗祠創(chuàng)建時,繪制了幾幅“九子黃公畫像”,分發(fā)各方保管,康熙丙戌年(1706)秀篆五房園屋母畬11世可堅公攜畫像東渡臺灣,乾隆丙辰年(1736)中秋在澗壢(今臺灣中壢)重題壽讃。
恭 讃
甞思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固流傳愈久而難忘所自也,緬我族鼻祖,肇興於宋,兄弟九人,公列於九,故號曰九興公,公由永定移居詔安二都,為黃氏始基之祖,生九子,開九房之族,屹今支派蕃衍,皆祖功宗德之遺,雖世遠年湮而真容宛在,願後之孫子覩肇祖宗祖之容而趨蹌拜獻,得以盡如在之誠,庶知木本水源久而勿替云爾!
時維丙辰中龝之月書以澗壢 盥手重題
秀篆黃氏始祖考、始祖妣并九子媳遺像真容
(俗稱:秀篆 九子黃公像 黃日富重繪)
Hash:2db48003d3699d8d15c0da3a4866a34595e8b0ac
聲明:此文由 客家樂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