崞陽古城一座土崖內(nèi)曾傳讀書聲

長期征稿,附帶圖片,歡迎原創(chuàng)首發(fā)。

作者:趙金鐘

明朝年間,崞邑有位知縣在主城四門上建了四座城樓,他非常得意??墒?,當仔細觀看時,又感到城樓雖然雄偉卻不美觀。于是,又將城樓彩繪了一遍,而且四樓繪畫各異:南景明樓畫的是關帝公案,東臨沱樓畫的是八洞神仙,西保和樓畫的是名士圣賢,北寧遠樓畫的是武經(jīng)七子。遠遠望去高瓴脊獸,飛檐斗拱,異彩紛呈,格外壯觀。在任幾年,他已轉(zhuǎn)遍了崞邑山山水水,看厭了道觀寺廟以及崞邑名勝。而今,閑暇常登上城樓,鳥瞰城內(nèi)勝景、城郊村社炊煙和農(nóng)夫播耕。

有一年夏天,多日特別悶熱。人在家中如坐蒸籠里,連呼吸都有點困難。身上不時大汗淋漓,涼水洗過去摸身上,只覺得還是一層油膩,居然洗也洗不掉,擦也擦不去。衙門里的縣太爺雖然有錢有勢,老天爺也不另眼看待。由于平時雞鴨豬羊吃得多,膘肥體胖出汗更多,比瘦弱的老百姓更受不了,就是到了夜晚也不覺得涼快。這天晚上,知縣興起喊了幾個隨從出衙了。

知縣一行仨人穿過鐘樓街,來到北城垣上寧遠門城樓后,放眼城內(nèi),萬家燈火如天庭星光閃爍熠熠,有時能聽到近處數(shù)聲犬吠羊叫。其間,在東南方向影影綽綽也聽見幾聲吟詩誦文聲。轉(zhuǎn)身城樓前,極目城外遠方,土崖荊叢一片漆黑。只有官道兩側(cè)橋東橋西小村,疏星弱光,幾戶人家仍未安息,和來宣橋下的河水不疲倦地向滹沱河奔去。知縣興致有點索然,失落間,忽然聽到村落中乍有乍無或高或低的好像學生誦讀的聲音。知縣即刻振奮側(cè)耳聆聽,確信誦讀聲不假。他感嘆民間士子對天朝的俯首擁戴,自忖作為一邑父母官更應禮賢撫民。

次日,知縣到橋西村探訪私塾學堂。村民告知無有私塾學堂;進入橋西村打聽,耆老亦說未辦學堂也無富家私塾。知縣有點奇怪,明明聽到岸畔有讀書聲,為何沒有村民認可?難道本邑耳有毛病?不妨今晚再上城樓。

當晚,知縣踏著漆黑的路上了城垣。登于城樓雖感氣喘吁吁,卻覺得微有涼意,原來天上飄來了云彩。他顧不得這些,是一心來聽念書聲的。他先到城樓西側(cè)靜聽橋西村,踱了幾個來回未聽到一點聲息;轉(zhuǎn)到樓東側(cè),起初也未聽到什么,又往東走了幾步,一陣微風吹來居然聽到了讀書聲,那聲響竟像群蚊轟鳴。知縣不禁驚喜若狂,心里細忖:小村竟有如此多的學子不眠攻讀,大明王朝何愁棟梁之材。耆老居然誆我,我倒要見個明白。一聲響雷,似有雨來之兆,他急忙回衙。復明日,知縣大人衣著就簡來到橋東村,一條一條街細看,一巷一巷細聽,一家一家細查,全村查看聽遍,竟然一點聲息也沒有。他有點不相信自己,重新又觀察了一遍仍無收獲,只好作罷。在路上他想:“莫非白天不學,晚上才聚?”吃過飯知縣帶了倆隨從悄然進入村中,分頭各巷每戶都探聽過了仍無所獲。三人在村后通往官道的崖頭下會面后,知縣有點沮喪。

村后北面是崖頭,路西通官道,正準備返衙,偶然聽到崖頭上傳來嗡嗡聲。他讓兩個隨從細聽,隨從也聽到了嗡嗡聲。知縣轉(zhuǎn)沮喪為欣喜,三人從崖東南一直聽到崖西北,崖上并無一間窯洞,也無半點燈光??墒亲x書聲分明是從崖中傳出的,怕有失誤,他們又經(jīng)過反復勘察,但是,離開時仍是帶著狐疑離開的。

一覺醒來,知縣打理一下衙署又上路了。他來到橋東村官道側(cè),詳細地觀察,又去官道西崖上,結(jié)合易經(jīng)風水之門推演一番,上觀察下觀察,最后發(fā)現(xiàn)崖上一條雨水沖成的斜溝中長出一棵蘆芽草。普通蘆芽的顏色是綠中泛白,而這棵蘆芽卻是綠中泛紅。紅色是血脈的征兆,草有血脈便有靈性,他掐指推算,這棵蘆芽竟是崞邑出官的根基。再一推算,蘆芽居然孕育著三斗三升芝麻的官。他知悉,自古以來官出南方,崞邑要出三斗三升芝麻的官,這還了得!

他決定破其風水,便征來民夫挖蘆芽。白天挖開,晚上溝又合起來,一連幾天如此。后來晝夜連續(xù)挖,露出桶粗的根,一條伸向滹沱河,一條伸向北橋河。當斷其根時噴出的血紅水汁,射了他一臉,眼也睜不開了,嚇得他不敢再挖了。但是,至此以后,崞邑的望族官運從此逐漸衰落了。

Hash:e4157b8acd09663ac08dfe026f319f58b89a7c20

聲明:此文由 原平故事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