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義是劉備最大的超能力,只是用力過多就顯得虛偽

魯迅說《三國演義》:“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這是因為羅貫中在寫三國演義時,是把忠厚作為劉備的一項技能來寫的,作為一個集團的領導,他的軍師是智絕,他的二弟是武圣和義絕,他的三弟莽撞與智慧并重。作為一個領導他的超能力只能是仁義忠厚了。

劉備仁義是有素材的,先后有兩個人為他送過地盤,一是《三國志》里陶謙讓徐州給他,二是《魏書》上說劉表想把荊州讓給他。

第一次劉備歉讓了一下,就接受了,第二次裴松之注解《三國志》的時候認為這個說法靠不住,劉表為了把荊州傳給劉琦,不惜廢長立幼,怎么可能拱手送給劉備。所以陳壽在《三國志》就不采用這個說法,而是諸葛亮勸劉備趁劉琦剛接班就攻打,奪取荊州。劉備卻是“我不忍也?!钡@句話比謙讓更有說服力。東晉的劉備頭號粉絲習鑿齒就說:“先主雖顛沛險難而信義愈明,勢逼事危而言不失道……其終濟大業(yè),不亦宜乎?!眲湓谖ky之中不忘信義、情急之中不丟仁義,活該他雄霸一方啊。

三讓徐州

等到《三國演義》里,一讓徐州變成了三讓徐州,把劉備的客氣演化成了忠厚仁義,荊州劉表死前托孤,劉備自然是拒絕了,這件事他最仁義的戲份是兵敗時不忘百姓,這也是于史有據(jù),曹操進攻,劉備從樊城敗退,帶著許多人,有人勸他,兵貴神速,帶著百姓走不遠,劉備說了一句名言:”夫濟大事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斑@十萬人是裹挾還是自發(fā)跟隨,陳壽就沒有說,但從劉備這句話來看,似乎是自愿的,這么多人用腳投票跟著他,也是仁義的一個證明啊。

這番話讓奴隸坐穩(wěn)的老百姓們聽了何其感動啊,這才真正的青天大老爺啊。激動得羅貫中在《三國演義》里賦詩一首:”臨難仁心存百姓,登舟揮淚動三軍。至今憑吊襄江口,父老猶然憶使君?!?/p>

但結(jié)果如何,三國志沒提,但《三國演義》想象了細節(jié),從樊城渡江到襄陽的時候,劉備說:“今曹兵將至,孤城不可久守,百姓愿隨者,便同過江?!苯Y(jié)果是兩縣之民,齊聲大呼曰:“我等雖死,亦愿隨使君!”場面似乎很感動,但隨后一筆,卻漏了底,”即日號泣而行。扶老攜幼,將男帶女,滾滾渡河,兩岸哭聲不絕?!斑@里不容細想,劉備當時也就數(shù)千兵力吧,怎么有能力組織數(shù)十萬人渡江?劉備就這么一句話,擺出姿態(tài),下面怎么執(zhí)行他就管了。兵士們只能隨意配合”演出“,明知不可為也得為,渡江過程中肯定各種刁難、毆打、辱罵,所以才會出現(xiàn)哭聲不絕的場面。但沒有關系,照樣是劉備演出忠厚戲份的好時候,他急得要投江而死,左右趕忙拉住了他——這個戲份做得有點過了。

估計正是有了這樣的狀況,所以才有了后來有人勸他讓百姓散去吧,但是劉備決定將感動進行到底,他喊出了那句“以人為本”的口號,執(zhí)意帶著這些老百姓走,結(jié)果等到曹操大兵趕來,他有張飛保護,殺開一條血路,這些老百姓都成了炮灰——腹黑一點想,劉備當時裹挾百姓,說不定是為了掩護自己,也是塑造劉備仁義的好時候,劉備的仁義做法就是大哭,用眼淚證明自己的仁義。

劉備的仁義還表現(xiàn)他的的盧馬,本來劉備騎馬躍檀溪是晉朝就開始流傳的一個故事,和《演義》里一樣,都是劉備在荊州遇難,騎馬出逃,結(jié)果溪水攔路,情急之下,劉備喊道:“的盧,今日厄矣,可努力。”不得不說玄德公真是做思想工作的好手,這匹馬一月三丈高,脫險渡河。

裴松之在《三國志》注解里引用了這個事,斥為世俗妄說,但從東晉開始這樣的故事就開始流傳,充分說明劉備在當時已經(jīng)開始被神話了。

羅羅貫卻從這匹馬身上演義出劉備的仁義之心來,徐庶說這匹馬妨主,要劉備把這匹馬送人,等到妨害過一個人,再要回來。劉備氣得要把徐庶攆走,說他心地險惡。徐庶這才說剛才不過試試你是不是真的仁義,看來您是名副其實,當即表示愿意過來工作,這匹馬竟然成了員工面試老板的道具。

其實這個故事是從《世說新語》里抄來的,那個仁義的人叫庾亮,羅貫中移花接木,把這個故事送給了劉備,彰顯他的仁義。為了仁義,劉備也往外讓故事,著名的鞭打督郵,那是他所為,為了照顧人設,只能把這個故事讓給自己三弟張飛。火燒博望也是劉備所為,但是一個仁義之人,不應該足智多謀,這個功勞就只能讓給諸葛亮。蔡陽本也是劉備所殺,但君子遠庖廚,仁義之君更不能舉起殺人刀,這件事就放到了關羽名下。

總之為了這個人設,劉備犧牲得太多了。

Hash:170bd22cd87520462e9725babb54fb962276516c

聲明:此文由 錦翼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