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臣遺墨英靈寄

忠臣遺墨英靈寄

——名將盧象升的三篇傳世之作

宜城街道東珠巷內(nèi),有一座祠堂,古樸端莊,具有獨特的明清建筑風格,這就是盧忠肅公祠。

盧象升是明末著名將領,文武雙全。如果不生于亂世,他卓異的文采也許會得到進一步發(fā)揮。他的作品,大多來自戰(zhàn)場前沿,折射出作者艱苦卓絕的心路歷程,閃耀著光明磊落的精神火花。收錄于《欽定四庫全書·忠肅集》的《軍中七夕歌》《家訓三章》《湄隱園記》,是他的代表之作。

明代末年,農(nóng)民起義風起云涌,摧枯拉朽;關外清兵長驅(qū)入侵,直逼京師。大明政權(quán)內(nèi)外交困,風雨飄搖。盧象升就出生在這沒落王朝的亂世年代。

《軍中七夕歌》:

借月明志 以身許國

盧象升(1600-1639),字建斗,號九臺,宜興張渚人。白皙清瘦,但膂力過人。他曾任大名知府,遷大名道。這樣一位看似白面書生的文官,卻在國難當頭,領兵打仗,成為一名叱咤風云的驍勇武將。

崇禎帝曾三賜盧象升尚方寶劍,委以重任,歷遷右副都御使、兵部侍郎、兵部尚書等職。盧象升不負皇恩,馳騁疆場,收鄖陽,救汝洛,攻光州,守昌平,衛(wèi)京師,督天下援兵。

然而,朝廷內(nèi)主和派妒賢嫉能,從中挾制,抗清形勢急轉(zhuǎn)直下。

崇禎十一年十二月十一日,盧象升率五千疲憊饑餓之卒,行軍至鉅鹿賈莊蒿水橋,與清兵相遇,雙方展開激戰(zhàn)。面對數(shù)萬清兵層層包圍,盧象升毫無懼色,帶領部下誓死抵抗,終因寡不敵眾,彈盡矢絕,壯烈犧牲,年僅39歲。

盧象升塑像

《軍中七夕歌》,是盧象升在戰(zhàn)爭最激烈的前夜寫下的。全詩長達47句,是他所有詩歌作品中最長的一首。

時值“七夕”,盧象升身處戰(zhàn)場最前沿,遙望星空,他從牛郎織女被關河阻隔、飽受別離之苦,聯(lián)想到自己戎馬倥傯、遠離家園,感慨“新月如鉤碧空際,我心如月知何寄”。

此時,周圍鎧甲裹身的戰(zhàn)士們已酣然入睡,戰(zhàn)場靜悄悄的一片死寂,預示著天明將面臨一場殘酷的生死惡戰(zhàn)。他無法入睡,預感前途兇多吉少,但現(xiàn)今“重鎧身被歷戰(zhàn)場”,身負救國重任,在時局動蕩之際,豈有畏懼退避之理?他決心以身許國,力挽狂瀾,報答君王的知遇之恩。他將這種決心與斗志寫進他的詩里,融入這戰(zhàn)爭之夜。

這首詩,一改傳統(tǒng)的“鵲橋”“乞巧”民俗,而抒寫戰(zhàn)爭的嚴酷場面和人物復雜的心理變化,賦“七夕”詩以新意,寫得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讀來令人回腸蕩氣、感慨萬端。光緒維新變法派的宜興人徐致靖讀后,曾在盧忠肅公《軍中七夕歌》墨軸上題下一首詩,贊美盧忠肅公在戰(zhàn)場上,壯懷激烈,以詩明志,決心效法平西將軍周處盡忠報國的精神,激勵多少后人為之潸然落淚,感奮不已!

盧象升手書的《軍中七夕歌》十分珍貴。約上世紀初,宜興名士儲南強意外從朋友的手中征得這幅《軍中七夕歌》墨軸。他專程趕至京城,通過徐致靖寫信給康有為,請求他題字。徐致靖欣然應允。

康有為為儲南強的誠意所動,深為盧象升的氣節(jié)和書法所折服,即刻題詞。儲南強將康有為的題簽墨軸珍藏起來。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儲南強毅然將之捐贈給國家。

盧象升畫像

《家訓三章》:

篤行孝義 感天動地

烽火三月,家書萬金。盧象升在戎馬倥傯之間,操勞國事之余,顧念家人,寫下三篇家書,向家中妻妾、子弟立下家道規(guī)矩。

他在《家訓三章》小序中坦言,作為常人,總有兒女私情。身為朝廷命官的盧象升也不例外。他對家庭的依戀,對親人的思念,更甚于常人,因為他以身許國,隨時隨地有為國捐軀的可能。這些情感通過他的家信反映出來。

第一封是寫給子弟的,題為《寄訓子弟》。大意如下:古人為官、治學兼顧,而我單單馳騁于軍旅之中。既已承受了君王深重的恩澤,臣子應盡的情誼怎能推托?我委身于軍隊,沒有能定期看望父母雙親;擊破敵人安定天下的努力未見成效,危難困苦已經(jīng)嘗盡;忠孝兩件事上我占了哪一樣呢?希望我家的子弟,想想父兄的志向,不要把精力用于交際,不要過多去想謀求物質(zhì)溫飽,不要總想著祭祀、宴客的排場,不要看重戰(zhàn)功光耀宗廟……日夜歌舞,奢靡歡樂,這是人世間的罪人。

在這封信中,盧象升表達了忠孝不能兩全的苦衷和遺憾。他告誡子弟要繼承父兄的志向,在家中過日子要至誠、樸實,在外面要低調(diào),不要張揚,要謙虛自守,做對國家對人民有用之人。

盧象升印章

第二封是寫給妻子的,題為《寄訓室人》。信的大意如下:我做官十三年來,歷任部郎、郡守、監(jiān)司,以及治理鄖地,安撫楚地。每天只以國家大事、天下蒼生為念,不敢對自己的妻子兒子傾注私人的感情……現(xiàn)在我負責討伐賊寇,千辛萬苦……希望你作為我的配偶,體察我的心意,以兒媳的身份代替我這個當兒子的,忠于婦道,以母親的身份代替我這個做父親的,督促家規(guī)。務必要讓雙親在家里感到快樂,讓孩子好好學習。這樣我的心愿就滿足了,其他的事情就置之度外了!大規(guī)模的賊寇往西逃跑了,我正在率領軍隊入關,寄這封信給你作為勉勵。

這封信中,披露了盧象升內(nèi)心難以消除的牽掛,忠孝之心,令人感動。

第三封是寫給妾的,題為《寄訓副室》。在這封信中,盧象升告誡作為妾室要明確在家中的地位和義務。說明自己受專征重任,久謝兒女之情,這也是國事需要。

作為一個身處抗清前線的將領,盧象升沒有因兒女情長而英雄氣短,所寫家訓雖“憂思深念”,卻無一語及私,充滿著至大至正的堅剛之氣。

1635年秋至1636年夏,男仆受家人所托,前往前線探望時,盧象升寫了這三封書信。通觀書信內(nèi)容,盧象升不顧個人安危禍福和榮辱毀譽,唯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的決絕態(tài)度,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明亡后,盧家先后赴難者百余人,堪稱一門忠義,轟轟烈烈,與盧象升的嚴格家教和以身作則不無關系。

盧忠肅公祠

盧忠肅公祠一角

《湄隱園記》:

蕁鱸之思 寄托鄉(xiāng)愁

《湄隱園記》是盧象升生前最后完成的重要著作,是在他犧牲兩年前即37歲時完成的。時值抗清最艱難、最危急之際,寫作此文的動因,可能與家奴的遠道而來密切相關。

此時,他最想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回鄉(xiāng)修整和擴建他小時候讀書的樂園——湄隱園。

其實,盧象升兒時就讀的地方,當時并不叫湄隱。湄隱是他在文中給起的園名。那么,盧象升在這戎馬倥傯之際,為何要寫這篇“紙上園林”呢?認真研讀原文,便可找到答案。

《湄隱園記》主要寫了三方面的內(nèi)容:

其一是描寫湄隱園優(yōu)越的自然環(huán)境和美妙的園林景觀。宛然是陶淵明筆下世外桃源的再現(xiàn)。是讀書、休憩、主客往來酬唱的絕佳之處。

其二是回憶離開家鄉(xiāng)15年來的官場生涯。在這15年里,盧象升身處明末內(nèi)憂外患之中,肩負力挽狂瀾之責,南征北戰(zhàn),歷盡磨難,其忠心可鑒,其壯心可嘆。

其三是向往局勢安定后,回鄉(xiāng)過寧靜的讀書生活。盧象升小時候就愛讀書,自己小時每次讀到“生于憂患”,總是要低聲反復多次吟詠這句話。

嗜書,是盧象升一生的愛好。可貴的是,他將讀書與國家的安危、百姓的命運聯(lián)系起來,使他從小就立下了胸懷天下、竭忠報國的雄心壯志,最終成為名冠青史的忠臣良將。

由此可見,《湄隱園記》的意義,就并不僅僅在于記錄一個園林的風貌。

遺憾的是,盧象升的這個志向,前半段實現(xiàn)了,兩年后他為國戰(zhàn)死沙場,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后半段自己卻沒有來得及親身實現(xiàn)。

然而,先賢的理想,永遠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淡去。在經(jīng)過兩百四十余年后的清代,一批有識之士,在宜興張渚湄隱園原址建造了“國山書院”。

“忠臣遺墨英靈寄,留待騷人灑淚題?!苯裉欤覀冎刈x《軍中七夕歌》《家訓三章》《湄隱園記》等篇章,可以進一步認識盧象升艱苦卓絕的人生經(jīng)歷,可以更加深切地感受到這位亂世英雄胸中的鐵骨柔情。

撰稿:畢士雄

編輯、制作:張蕓

攝影:戴放一 云 夏(部分圖片為資料圖片)  

詳見3月27日《宜興日報》陽羨版

Hash:e3a8a2345de557bb1bc2b3a4ab98b65080cbbbb0

聲明:此文由 宜興日報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