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村與“錫流”
匡村史話之七
在省錫中,每年都舉行“重走‘錫流’路,弘揚革命傳統(tǒng)”遠足活動。從堰橋校區(qū)步行28公里到楊市校區(qū)(現省錫中匡村實驗學校),參觀匡村中學舊址以及“錫流”紀念館;而楊市校區(qū)初中部學生則從楊市步行8公里到陽山,祭掃錫西烈士陵園。提到“錫流”,很多人比較陌生,本文將對“錫流”始末和“錫流”與匡村的淵源作簡要梳理,以紀念11月25日無錫淪陷日。
“錫流”始末
1937年,77盧溝橋事變后,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無錫的抗日救亡運動再度高漲。7月26日李伯敏、陳佩三、錢敏等無錫學社骨干籌組無錫各界青年抗敵后援會,9月初又聯合其他幾個青年抗日團體改組為“無錫青年界抗敵后援團”(簡稱“錫青抗”),并成立以吳志明為書記的黨支部。“錫青抗”組織的宣傳隊巡回演出足跡遍及無錫城鄉(xiāng)各地,其成員正是后來“無錫抗日青年流亡服務團”的人員基礎。
“八一三”戰(zhàn)事開始后,局勢發(fā)生了急劇變化,上海、昆山、蘇州相繼陷落,無錫不日也將淪于敵手。為了保存革命力量,更好地投入抗日斗爭,黨支部決定組織愛國青年撤離無錫。由于撤離的青年原先都分散在四鄉(xiāng)從事流動宣傳和救護傷員等工作,除城區(qū)的部分人員曾開會商議并從無錫抗敵后援會支取了一筆經費外,其余只得派人分頭通知到無錫西北鄉(xiāng)的陸區(qū)橋小學集中,應命到達的共有七八十人。于是,就在25日無錫淪陷的前夕,一批“錫青抗”中的骨干成員忍淚揮別家鄉(xiāng)父老,踏上了西去的征程。
“錫青抗”最初的計劃是到宜興、溧陽一帶打游擊,因為那里有宜溧山區(qū)可以作依托,又有較好的群眾基礎。到溧陽后,他們即刻開展系列武裝斗爭的準備工作,但此時戰(zhàn)局又出現了新的態(tài)勢:日軍一路沿滬寧線西侵,一路沿太湖南側向南京包抄,已到達廣德,溧陽陷于包圍之中。在這種情況下,“錫青抗”在周城召開大會,正式成立“無錫抗日青年流亡服務團”(簡稱“錫流”),準備向內地大后方流亡。大家推選孫克定為團長,副團長有周秋野、錢敏、吳志明。當時吳志明任書記的黨支部是不公開的,但在實際上起著核心作用。
隨后,“錫流”成員分三個大隊,負責人有薛永輝、嚴文祥、李伯敏、陳佩三、王新、包厚昌等,分別從水陸兩路向后方轉移。他們憑著對黨的信念,邊流亡進行抗日宣傳,邊尋找黨的組織關系,途徑蘇、皖、贛、鄂四省,行程千余里,歷時一個多月,終于到達南昌新四軍辦事處和武漢八路軍辦事處,全部投身于革命隊伍,分別參加各地的革命工作。
錢敏(左上)、包厚昌(左下)
薛永輝(右)
“錫流”成員經過鍛煉,后來都成為革命和建設事業(yè)的骨干力量,新中國成立后,涌現出6名部省級干部和近30名廳局級干部,這在全國少見。如:
包厚昌,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一直戰(zhàn)斗在大江南北,成為當地威名遠播的包司令;解放后曾任江蘇省委書記處書記,省政協主席。
錢敏,后來回到家鄉(xiāng)開展蘇南東路地區(qū)的抗日斗爭,抗戰(zhàn)勝利后又繼續(xù)開辟和發(fā)展了蘇浙皖邊區(qū)的游擊武裝斗爭,直到當地解放;解放后曾任第四機械工業(yè)部(后來的電子工業(yè)部)部長。
薛永輝,以后又由組織派回家鄉(xiāng),成了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一直在太湖地區(qū)堅持游擊武裝斗爭的著名薛司令。任無錫縣首任縣長。
“錫流”與匡村
匡村中學既是“錫流”前身“錫青抗”錫西片宣傳隊的活動基地,又是“錫青抗”成員從陸區(qū)橋小學出發(fā)前的集中地。同時,匡村中學師生也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其中部分人員擔任領導,教員孫克定被推舉為團長,顯現其與“錫流”的密切關系。這里介紹4位與匡村有關的“錫流”重要成員:
孫克定(1909-2007) 交通大學肄業(yè),1930年參加革命。1937年,以匡村中學教師的身份為掩護在錫西地區(qū)開展革命工作。“錫流”成立后,被推薦為團長。后擔任新四軍第三師軍工部研究室主任,第三野戰(zhàn)軍特種縱隊炮兵學校教授、山東大學數理系主任。建國后歷任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副臺長,數學研究所、系統(tǒng)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周秋野(1913—2008),匡村學校1926年高小部第五屆畢業(yè)生,1928年參加革命。“錫流”成立后,任第一隊大隊長??箲?zhàn)時期歷任山西青年抗日決死縱隊十總隊營干事、連指導員、團宣教干事,八路軍115師一支隊游擊三團宣教股股長,延安中央軍委作戰(zhàn)部研究員、材料科代科長、測繪科副科長。解放戰(zhàn)爭時期歷任東北民主聯軍司令部秘書科科長、交際處副處長、處長,哈爾濱鐵路工廠副廠長,東北行政委員會外事廳副廳長、招待處處長,沈陽市人民政府秘書長。解放后成為新中國第一批外交官,歷任駐南斯拉夫大使館參贊,外交部第二亞洲司司長,駐澳大利亞大使,駐南斯拉夫大使,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副會長。
孫克定(左上)、周秋野(右上)、
嚴文祥(左上)、管墨林(右下)
嚴文祥(1915年—2005年)匡村學校1928年高小部第八屆、1931年初中部第二屆畢業(yè)生?!板a流”骨干成員之一,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山西決死十總隊教導員、抗大總校五隊指導員。東北軍大合江分校宣傳科長、總校營教導員、團政治處主任。中南軍大湖南分??傟犝?,第四高級步校上干大隊政委,解放軍俄文??茖W校副政委、政委,七機部三院紀委書記。1955年榮獲中國人民革命戰(zhàn)爭三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同年被授予上校軍銜,1960年晉升為大校。
管墨林,1919年出生,匡村學校1935年高小部第十五屆畢業(yè)生,1937年作為匡中青年學生參加“錫流”。先后擔任新四軍戰(zhàn)士、連指導員、軍工部指導員。解放后擔任楊墅鎮(zhèn)副鎮(zhèn)長、無錫縣衛(wèi)生局長、教育局長、無錫縣中副校長等職務。
“錫流”精神永放光芒
有關“錫流”的情況,一直以來都沒有系統(tǒng)整理過,即便是無錫的地方黨史《無錫人民革命》中也只在“抗日救亡運動高漲”一節(jié)中有一小段文字提及。
為不讓這段歷史塵封,在2005年紀念抗戰(zhàn)勝利60周年之際,無錫市史志辦聯合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對“錫流”進行了首次深入的研究,在對原有歷史資料進行整理的基礎上,向遍布全國各地的“錫流”老同志及其親屬進行廣泛的史料征集工作,同時分赴北京、呼和浩特、濟南、南京等地進行史料的征集采訪,并沿著“錫流”的路線進行實地調查,使得這段歷史首次全面真實地呈現出來。
2007年,是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70周年,無錫市新四軍研究會和無錫市史志辦、無錫博物院等部門決定籌建“錫流”紀念館。因原私立匡村中學與“錫流”的淵源關系,在籌備組主要成員、無錫縣中58屆校友、原無錫博物館副館長朱昱鵬先生的建議下,將該館建在匡校校園內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匡村中學舊址”的四合院中,并由原第四機械工業(yè)部部長、“錫流”副團長錢敏同志題寫?zhàn)^名。經過多方努力,“錫流”紀念館在省錫中百年校慶之際,隆重開館。
如今,距離2017年省錫中110年校慶越來越近,“錫流”紀念館也利用“匡村中學舊址”修繕的機會,補充最新研究資料,重新布展。新展館還未正式開放,已經吸引了省錫中、洛社中心小學等單位前來參觀。
79年前,“錫流”從匡村出發(fā),踏上漫漫救亡圖存之路;79年后,“錫流”精神在匡園繼續(xù)傳揚,永放光芒。
Hash:9c0fa8a0c6482a8f49efee1b95adcbf3050c777d
聲明:此文由 孫家小窩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