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國中川周氏宗祠

許紹樂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第066期

祠堂的真正名稱是宗祠,也稱宗廟、祖祠、祖厝。在過去,它不僅是祭祀祖宗或先賢的場所,又是從事家族宣傳、執(zhí)行族規(guī)家法、議事宴飲的地方,而且是村落宗族財勢和實力的“象征”??梢哉f在一個村落中,宗祠的規(guī)模和氣勢就能折射出這個宗族“香火”的旺衰。民間建造家族祠堂,可追溯到唐五代時期。寧國大規(guī)模營造祠堂,則在明清兩代。此時居住在寧的各家族經(jīng)過長期發(fā)展和繁衍,族眾日益增多,受徼文化習俗的影響,家族為團結族人大興土木,故一時建祠之風盛行。據(jù)清?光緒《寧國縣志》載,當?shù)亍爸T姓各有族宗祠,春秋聚族人而祭之。”寧西中川的周氏祠堂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中川村地理位置緊鄰古徽州,所以無論是村莊中的馬頭墻、小青瓦,還是村頭水口處的古樹、古橋和古廟;特別是村莊中的周氏宗祠更是顯得肅穆神圣…… 這一切,無一不散發(fā)出徽文化的韻律。關于周氏祠堂的由來,還得從周氏的先祖說起,據(jù)周氏宗譜記載:昔周平王少子汝公,以國為氏,后裔蔓延江南。唐僖宗朝,周氏始祖由鄱陽刺歙,隨宦遷績,子分三派;周氏祖長公遷旌,十九世懿全先生別市井、徙泉林,隱居龍?zhí)渡?/a>中,為小桃源始祖。并且認為:“我族旌邑雖有祠,祀而程途遠窵,或有不與祭者,則祭如不祭也。與其人配于旌,不如建祠于族”,于是族人一心,在中川村建起了周氏祠堂。

建筑學的角度來看,一座好的建筑,是與環(huán)境是不能分開的,環(huán)境優(yōu)美協(xié)調,建筑物的內涵才能得到很好的凸現(xiàn)。周氏先祖?zhèn)冏陟舻倪x址、設計很是下了一番功夫,除村莊本身的環(huán)境和在建筑設計上要體現(xiàn)出禮尊而貌嚴外,最看重的是“風水”。 “千尋古色武侯柏,十畝清陰召伯棠?!?a href='/dizhi/' target=_blank>地址選得好、方位擺得正,才能給子孫后代留下濃濃的“棠陰”。從現(xiàn)存的周氏祠堂所處的地理位置來看,其面對龍?zhí)?/a>(山)、玉屏(山),左依朝山,右旁仕嶺,背靠來龍山。環(huán)顧四周:遠望,山重水復、云蒸霞蔚,取方園近百里磅礴之“山勢”;近看,粉墻黛瓦、炊煙裊裊,得小橋流水之精神,一派風水吉象。

周氏祠堂也叫“敬愛堂”,是在周贇的祖父輩們手中建造成功的。由于中川村地處山區(qū),可用土地資源很少,族人們憑借土地上經(jīng)營的很少收入,想要建起一座祠堂,是非常不容易的。周氏祠堂碑記中有這樣一段文字,記述了當時族人修建祠堂的艱難和決心:“爰嘀諸父兄弟,基址坐于祠眾,梁棟出于陰山,磚灰人工派于正灶,瓦出于人丁,工費數(shù)項盡是樂輸?!膘籼眯藿ㄓ谇宕拦馕焐昴辏?848)七月,至己酉年(1849)三月建成,歷時九個月,總計大約花去白銀3200余兩。這是一座廊院式祠堂,也是一座最能體現(xiàn)徽州文化特色的大型建筑。祠堂長約39.5米、寬約28.5米,占地大約1126平方米,由高墻封閉,墻體呈梯級躍升。很明顯,這種建筑風格蘊藏了“步步高升”的內涵;內部構件精致,柱粗梁碩,雕刻精美,為中軸線左右對稱布局,顯示出非凡的氣派。祠堂建成以后,又為什么取名叫“敬愛堂”呢?按照祖宗的說法:“今寢廟既成,典則須遵古制…… 著存不忘乎其心,是故廟宗之禮,親親為大、尊尊為貴,思其尊親彼也。宜愛宜敬,我有尊親此也;宜敬宜愛,而堂于是乎名”。遵循這個思路,所以周氏祠堂被取名為“敬愛堂”。

周氏祠堂雖為一層建筑,但空間層次豐富。從前至后,依次建有儀門、享堂和寢堂,是典型的三進五開間構造。一進為儀門,主要是祭祀時供鼓樂之用。儀門由大門和過廳、儀廳組成,中間單檐橫跨,兩邊馬頭墻高聳,四柱三間,門樓橫梁上裝飾很多精美的木雕圖案。儀門兩旁有一對青石抱鼓,鼓面平滑、光可鑒人,底座兩邊各嵌有一塊精美的石雕,形象栩栩如生,可稱得上是徽派石雕中的上乘之作。門廊的外部有一排木制柵欄,柵欄外左右是八字墻,墻的上部有磚雕裝飾;中間有臺階,拾級而下就是一個比較寬大的廣場。據(jù)村中老輩人講:原來的大門上繪有色彩鮮艷、威嚴勇猛的門神,靠近大門的兩根柱子上,懸掛有一幅藍底金字的對聯(lián),曰:

玉蝶考宗周文子文孫萬世睢麟綿雅化

銀章留古歙興仁興讓千秋禮樂紹芳徽

每當冬、春等舉行大的祭祀活動時,都要在離大門不遠的廣場上,左右兩邊各立五根與祠堂門樓等高的旗桿。旗桿上旗幡飄舞,與門樓上的彩繪、木雕相互映襯,使整個祠堂顯得更加氣宇軒昂。

過儀門即為第二進,首先映入眼簾是一個正方形的大天井。天井,俗稱“天空之井”,作為徽派建筑最富有特色,最為壯美的構件,在這里也得到了充分地顯示。在徽文化中,水是“玉氣”和“財富”的象征,聚水如聚財;民間也流傳著“家有天井一方,子子孫孫興旺”的俚語,并且認為下雨就是下金子,下雪就是下銀子。天井巧造“四水歸堂”,集四方之水從中間流下,滲于堂屋之中井內。在周氏祠堂,天井中的地面(也稱 明堂)是用花崗巖鋪就,呈古銅鎖型狀;并且既看不到很深的明溝,也看不見專門排水的暗道,鎖型的天井地面就是想鎖扣住來之不易的“財氣”。即可謂“肥水不外流”,都被留在本族的地面下,寓意著坐地生財。天井左右各有數(shù)間木柱石礎、木梁架構的單檐廊廡。走過天井旁的甬道就是正廳,也稱享堂。享堂是祭祀祖先、新年拜祖、族人議事、舉行慶典和執(zhí)行族規(guī)的場所。在享堂前第一排柱上有一幅對聯(lián),曰:

十九世蔚起人文族歌桃源始愛山川毓秀

五百年克繩祖德堂遷梓塢重修棟宇維新

周氏祠堂的享堂開闊、宏大,由低及高,立柱橫梁、錯落有致,再加上整體結構的規(guī)矩端莊、飽滿厚重,給人一種凜然不可侵犯的感覺,充分顯示出了宗法的井然和神圣。進入享堂后,兩旁的立柱上又有一幅對聯(lián),曰:

周封汝漢封絳唐刺歙州春露秋霜思舊德

祖遷績宗遷旌族開寧邑騰蛟起鳳煥人文

享堂后部中間有正壁,兩旁有門通后進。據(jù)周氏老一輩人回憶,正壁上原來是懸掛有祖宗容像,上邊是一塊大匾高懸。正壁兩邊木柱上現(xiàn)有一幅對聯(lián),曰:

濟世重勛猷礪山帶河遐思丞相安劉將軍佐漢

傳家惟孝友櫛風沐雨想見棠陰化歙桃源避秦

最后一進是高高在上的寢堂,也稱寢室。這里是安奉祖先靈牌的神殿,兩重樓房、為重檐建筑,占地面積約為全祠總面積的五分之一。寢堂地基與正廳相比,高出約五尺左右,恰好檔住了下面人的視線,并有狹長天井,廊廡與中進相通。兩側陡砌的青石臺階把視覺上高低的強烈反差又做了很好的渲染,從而把人引入一個尊祖敬宗的新的時空境界。在這里祠堂建筑中的宗法觀念,得到了最集中的展現(xiàn)。寢堂也有一幅對聯(lián),曰:

理學名臣廿二史鳳毛濟美

承先啟后千百世燕翼貽謀

凡是祠堂都有“寢室之制”,周氏祠堂當然也不例外。今天,我們在周氏祠堂最后一進,還能看到當年鑲嵌在寢室的墻上的石碑。上面刻有“聚議規(guī)模”,也就是“寢室之制”,上面是這樣表敘的:“始祖配居中宮,忠、孝、廉、節(jié)循序同列,其余父昭子穆循序由中而旁”。從上述的這些文字可以發(fā)現(xiàn),始祖是至高無上的。除了始祖,再就是那些為國家做出了貢獻,為本宗族爭了光,或有德行、并在忠孝廉節(jié)等方面能成為族人楷模的先祖了。是否能在這一排序上入祠受祭,決不是靠輩分資格一項來決定的。

中國封建宗法制的社會中,祠堂又是物化宗法的殿堂。其中祠堂祭祖屬“展親大禮”,也稱之為“報本之禮”,更是宗族的頭等大事。因為古徽州人認為:“追源溯本,莫重于祠;無祠則無宗,無宗則無祖”。同時又認為祠堂是“宗祖神靈所依之處”,“子孫思宗祖不可見”,見“所依”之處,“即如見宗祖也”,因此“必加敬謹”,不能懈怠。只有這樣,才能“不忘根本”,“上治祖禰,下治子孫”,此為“風教之所關也”。 在《中川周氏宗譜》上有這樣一段話,表達的就是這樣一層意思,其云:“……今寢廟既成,典則須遵古制,昭與昭齒、穆與穆齒,長幼各循其序,冬祭始祖,春祭先祖。著存不忘乎其心,是故廟宗之禮,親親為大、尊尊為貴,思其尊親彼也?!笨梢栽O想:當年,每逢重要的節(jié)日、祭祀日,周氏祠堂內外,香煙繚繞、紙錢飛舞、旗幡飄揚、鞭炮震天、鼓樂齊鳴,成百上千的周氏子孫,跪伏在地,在族長悠長而深沉的吆喝聲帶領下,齊整劃一的叩首、叩首、再叩首。然后,朗聲宣讀《圣諭》:“敦孝弟以重人倫,篤宗族以昭雍睦,和鄉(xiāng)黨以息爭訟,重農桑以足衣食……” 再讀《周氏祖訓》:“孝父母,別男女,務正業(yè),興文教,畏王法,睦宗族,正宗支,禁溺女,守正道,戒賭賻?!边@時的周氏祠堂即便成了祭祀的神壇、教化的平臺。在告誡、教化的同時,周氏祠堂有時也能成為執(zhí)行家(族)法的公堂。在中川周氏祖訓家法里,其中就有這樣的記載:“凡男毆父母,婦毆舅姑,悖逆不孝及謀害人命,因而犯雷擊、受刑戮者,雖其生前未經(jīng)革出,死后名削于譜,主不入祠?!敝苜殞Υ俗髁嗽敱M的解釋:“祖訓所以勸善,而家法所以懲惡。夫懲惡自有國法,焉用家法?我祖宗蓋憫子孫之既陷國法,欲悔過而無由也,故以家法防之于未然;我祖宗又惡子孫之悻免國法,將怙惡而不悛也,因以家法濟其所不及。故國法革、降、斬、絞、流、徒、杖,有生刑、有死刑,君臣之義重也;家法革、降、逐、責,有生刑、無死刑,父子之恩厚也。國法嚴而家法寬,懲之以寬而即戒之以嚴,則犯家法者不至復犯法矣?!敝苁响籼脤`反祠規(guī)、家法者的懲罰,比較古徽州有些宗族祠堂說來,應該算是比較文明的了。但作為宗族自治公堂的作用,還是十分明顯的。

俗話說得好:“打江山難,坐江山更難?!庇眠@句話來說明當年周氏祠堂的建造和以后管理之難,應該是非常貼切的。因為有祠堂,就有祭祀;要祭祀,則需費用,而費用又從何而來呢?為此,周氏的先祖?zhèn)?,依?jù)徽州人的先賢――朱熹在《家禮》卷一《通禮?祠堂》中“初立祠堂,則計見田,每龕取二十之一,為祭田”的規(guī)定,讓每位設龕祖先的子孫,將自家土地的二十分之一捐贈給祠堂,作為祭田。當年周氏祠堂就用這種辦法,首次擁有祭田十七畝八分,作為祠產。同時規(guī)定祠產的所有收入,悉歸祠堂處置;祠堂并設督總一人、襄事二人,共同負責管理。因為祠堂是代表族眾利益的,所以周氏祠堂的祠產收入,除了安排祭祀活動以外,贍濟族親、獎勵功名、補助貧寒學子等費用也在其中支出。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太平天國兵事以后,周贇家境一貧如洗,但依然支持周氏祠堂“興義倉以賑饑荒,置義田以恤孤寡,立保赤堂以拯溺女?!边@些都是儒家仁愛”思想的具體體現(xiàn)。中川周氏《敬愛堂碑祀》上有段話,應該說是周氏祠堂的規(guī)制,也可以說是對祠產用途所做出的綱領性規(guī)定:“我周宗廟之制,左昭右穆,分祀事而孔明,敬尊愛親,悉彝倫之攸序,上自天子下達庶人,無不以此為大也。故君子將營宮室,先立祠堂,亦以慈愛、恭敬、安親、揚名為重也”。這話的核心,是在“彝?倫?攸?序”這四個字上,這四個字出自《尚書》。“彝”指的是法度、常規(guī);“倫”是指人倫、倫常、五倫;“攸”是永遠的意思,這里作世代相傳講;“序”就是秩序、條理。其主要意思就是要求周家的子孫,世世代代都要嚴格按照儒家的倫理道德來做人處事。

一百五十多年過去了,中川村已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周氏祠堂盡管在清咸豐年間經(jīng)歷過一次修繕,但如今看來,當年這座在村中雄偉宏麗的建筑依然顯得滿目瘡痍,就像一位飽經(jīng)風霜的老人,正默默地靜觀著世事的變遷。隨著封建宗法制度的完結,歷代傳承的這些風俗都已經(jīng)成為了歷史,周氏宗祠堂的肅穆與莊嚴隨著時間的流逝,也正在人們的心中慢慢消失。值得慶幸的是,公元2004年10月,周氏祠堂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寧國市依照旅游發(fā)展規(guī)劃,正在著手修繕。相信不遠的將來,周氏祠堂一定會以其獨有的歷史和風韻,吸引著無數(shù)的人們前來觀賞、品味和探究。

(作者系寧國市民族宗教局原局長、宣城市歷史文化研究會會員) 宣城市歷史文化研究會主辦 制作:童達清 投稿郵箱:xclswhyj@163.com 微信ID:xclswh999

Hash:86c6fc074e6b565e2a4d243a49c4448b341ba1a4

聲明:此文由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