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馬飛機制造廠的發(fā)展與變遷——鮮為人知的新中國航空三線建設

東光/文 2019年12月4日,航空工業(yè)貴飛按法定程序完成貴州云馬機械廠工商注銷任務。就此,“云馬”,一個曾經響亮的名字,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從此離我們而去。但歷史總會有人提及,去懷念,去記憶!而“云馬精神”、“山鷹精神”、“三線精神”不會因為“云馬”二字的“注銷”而離去,它將永遠被中國航空歷史銘記!

2019年8月3日至2019年8月12日,我們一家五口以旅游的方式回到我的第二故鄉(xiāng)——貴州省鎮(zhèn)寧縣國營“云馬機械制造廠”,短暫的10天,讓我看到了貴州省改革開放后,特別是近二十年的滄桑巨變,同時也親眼目睹了老“云馬”廠廠址的破敗與滄桑。

我們知道,一架軍用飛機的制作大體需要:部件裝配、總裝、試飛、機械加工、起落架、沖壓件、標準件、鍛件、塑料件、鑄件、塑壓件、工藝裝備、非標準等。除其中的標準件、鍛件、塑料件、鑄件等輔件外,在東北是由沈飛公司,黎明公司兩家大型企業(yè)聯合完成的。

然而,為實現三線建設,這些專業(yè)都被分成各個專業(yè)化分廠。被人為分散部署在了貴州當時所屬的七個縣(鎮(zhèn)寧、普定、平壩、清鎮(zhèn)、修文、黔西大方)和貴陽、安順遵義三個市中。實現所謂“靠山、分散、隱蔽” 的戰(zhàn)略目的。

這些總成就是貴州最著名的航空工業(yè)基地——011基地。該基地包括企事業(yè)共43個單位。其中飛機專業(yè)廠、所、庫6個單位;發(fā)動機專業(yè)廠、所、庫5個單位,輔機、機載導彈和專業(yè)化廠24個以及8個事業(yè)單位。

我要介紹的是,部署在貴州省鎮(zhèn)寧縣的國營“云馬機械制造廠”。

圖、云馬”周圍的山

“云馬”廠:

在六七十年代,軍工廠都很“神秘”,貴州山溝里建起的“云馬”廠也不例外,它位于貴州省鎮(zhèn)寧縣,對外全稱“云馬機械制造廠”,工廠代號130廠。郵政信箱號碼:658,電報掛號“1020”。“658”指1965年8月工廠開始籌建,“1020”是指工廠進入現場建設的時間。工廠人員最多時接近7000人。

工廠布局:

1967年剛進廠時,我家住在“工農村”。對面有座不大不小的山叫“馬馬”山。云馬廠的廠區(qū)布局就是以馬馬山為中心,沿山溝近8公里狹長地段分散,采取“羊拉屎,打一鞭”“村落化”;鑲、埋、貼等方法,貫徹“靠山、隱蔽、分散”的方針,并以“隱蔽”為主建設起來的。

正是這種帶有保守思維,違背科學和生產工藝的“戰(zhàn)略”布局,給日后的科研生產和百姓生活帶來種種隱患和難以挽回的局面。

圖、工廠被分成4個區(qū),沿“馬馬”山8公里狹長區(qū)域“靠山、分散、隱蔽”布局。廠區(qū)布局這種過度分散帶來的是:管理不便;生產協調不便和人力財力的浪費等一系列問題。

圖、云馬廠三區(qū),照片里的住房應該是幾經調整后2000年代后建造的新住房

圖、這群職工住宅樓應該是1980年代建造的比較理想的住房條件了

圖、工廠二區(qū)緊鄰“蜜蜂”水庫一期家屬區(qū)

圖、云馬廠的“門戶”,沿公路可進入云馬廠第三區(qū)。周圍建筑是后來建起的

圖、云馬廠三區(qū)家屬樓一角

時任基地一把手的莊樹山局長在他的“011基地建設的回顧”一文中寫道:“廠房建設要“靠山”,搞“鑲、嵌、埋、坐”的設計。強調車間相互之間的距離要散,且越散越好,重型設備要進洞,見洞就鉆。

要做到戰(zhàn)爭打起來空中找不到,找到了炸不亂、轟不垮等等,實際上只是一廂情愿的空想主義罷了?!?/p>

圖、四區(qū)是原云馬廠第一設計室“中航工業(yè)貴州貴航飛機設計研究所”

翻開歷史,我們應清楚,美國在1950年代的軍事偵察手段,包括他的“偵察衛(wèi)星”、高空型偵察飛機已經成熟,完全具備對地的偵察能力,有點科技常識的人應該是知道的。

按常理,設計院許多“專家”也應該是清楚的。二汽原第一任總工程師,中國汽車工業(yè)的奠基人之一,著名將領陳昌浩將軍之子,陳祖濤在他的“我們建設了一座城市”一文中寫道:“文革后,我到美國去訪問,看到美國人從衛(wèi)星上拍的我們二汽的照片,哪個廠在哪里,一清二楚。

這說明,你進再大的山人家也看得見。從現代科學角度說,看得見就打得著。從這個意義上看,當時的進山,而且是要進大山,進深山,毫無意義,只是嚇唬自己,徒然增加建設的成本和難度?!?/p>

圖、云馬廠區(qū)一角

圖、云馬一區(qū)家屬住宅

圖、“隱蔽”在山里的車間

圖、工廠一區(qū) 依山而建的廠房

圖、沿山修筑的公路

圖、工人們每天上班下班都要“跋山涉水”幾公里

“180”廠房

“云馬”廠的飛機裝配廠房“180”廠房,建筑面積2萬平米,是云馬廠的最大廠房,也是011基地為數不多的大建筑。

回顧廠房設計,可謂一波三折。最開始的設計,是將這個飛機部件裝配廠的前機身、后機身、機翼車間設計在一個大廠房內,后來上級要求要化大為小,一定要分成二十幾個小廠房,并且要求分布在幾公里相距的兩個小區(qū)內,以實現分散“隱蔽”的戰(zhàn)略目的。然而,建成后因面積小,屋架低而無法進行正常生產,后來才重建了這個180廠房。

原云馬廠黨委書記謝長吉在他的“牢記創(chuàng)業(yè)艱辛不忘歷史教訓”中寫道“……130廠的裝配廠房,是最典型的一個,完成設計后,在建設當中先后砍了4刀。沒等開工就把3000多平米的輔助樓從圖紙上抹掉了,在房梁、立柱、大型屋面板等構件都預制完成,廠房的柱基也做好了的情況下,寧可報廢一批構件和柱基,也硬要砍掉一個柱距不建;

廠房上頂了,可已經備好的保溫層不裝了,預制好的泡沫水泥塊全部成了泥土;廠房內的地面本來應該是瀝青混泥土的,在瀝青等材料全部備好的情況下,改做水泥地面。

圖、走進“神秘”的“180”廠房

就這樣,按原設計本來是一個完整的現代化的飛機裝配廠房,但經過一改再改,變成了一個沒有庫房、沒有辦公室,沒有雜物間、沒有工具維修間、沒有廁所,夏不隔熱冬不防寒,地面塵土飛揚無法(正常)生產的殼子?!髞?,為了生產和工作需要,只好在廠房兩邊補建了幾千平米的建筑,才勉強使用?!?

圖、云馬廠最大的飛機部裝廠房,為滿足“隱蔽”要求,它的設計一波三折

圖、由廠三區(qū)過來,通往180廠房的岔路口

進洞

以“隱蔽”為中心,是1966年初中央提出來的。而且在對各工廠建設中的多次檢查中,中央防控檢查組的人一再強調對空隱蔽。因此,進洞建廠是最好的隱蔽,“以洞定點”關鍵部門要進洞,成為當時選址的原則。

按現在的看法,想想也是好笑。011是航空產品大型企業(yè),設備成千上萬,再大的洞也放不了,況且洞里面的潮濕等問題也解決不了。

云馬廠耗時近四年時間,搞了5個山洞,建筑面積約5000多平米。然而,這5個用建筑人員的生命與汗水和無數金錢建造的人工洞終因滲水、潮濕、不通風、噪音大等問題解決不了而放棄,有些山洞甚至剛剛完工,就宣布作廢。

據資料介紹,011有7個工廠利用了26個天然洞,11個工廠打了21個人工洞,加起來共建了5萬平方米的洞室工程,耗資巨大。然而,有的洞打了,就沒有用,有的洞用了又搬出來。最后除云馬廠還有一個洞在使用外,全部報廢。

圖、用血汗、生命開鑿的地處二區(qū)的一個山洞,如今,廢棄了......

圖、這是為飛機模線設計生產建造的人工洞

圖、目前唯一仍然在使用的一個洞,云馬廠有色鈑金成型車間

據一位親歷者在他的回憶文章里寫道:我曾經走進過一個剛剛建成好的山洞,炎熱夏天,進洞后會頓時感到寒氣逼人,觸摸洞壁,潮濕潤滑,不時還有水珠滴落,時間不長,會有胸悶感覺。

試想,這樣的環(huán)境,精密的設備進去后,能不生銹嗎?加工出來的各種精密零件不會因為這種環(huán)境產生各種變化嗎?

這也給我們后來的設計者和各位“專家”帶來經驗和教訓。不要說進洞,就是車間里正在加工中的半成品零件,每天晚上下班前都要在防銹液里沾上一下,否則,第二天就會生銹,這是我在云馬14車間工作親身經歷的事情。

未完待續(xù)。

Hash:8537f7aad458a541f2dee31fde14e7d143c0c851

聲明:此文由 航空之家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