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都 咸陽遺珍”:原以為這只是一個秦文化展
征稿啟事
稿件要求:文章必須原創(chuàng),4000字以內為宜,圖文并茂。一經錄用,有稿酬。
目錄
1/3. 展覽概況
2/3. 展覽導賞
1. 序廳與前言
2. 第一單元:青銅重器:吉金鑄就國史
3. 第二單元:美石流韻:比德君子蘭蕙
4. 第三單元:瓦甓千秋:遙看宮闕嵯峨
5. 第四單元:俑姿卓越:流傳萬代風華
6. 結束語
3/3. 構思析要
1. 內容結構
2. 序廳設計
3. 版面設計元素
4. 內容延伸補充
5. 展覽名稱
1/3. 展覽概況
2018年11月12日,深圳市南山博物館聯合咸陽博物院舉辦的“大秦帝都 咸陽遺珍”展覽正式開展,而南山博物館的微信公眾號上早已對展覽進行預告,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
展覽信息
(本圖采自南山博物館微信公眾號發(fā)布的展覽預告)
據公眾號介紹,這次展覽的展品共176件(組),其中一級文物33件(組),二級文物41件(組),三級及一般文物101件(組),另有復制品1件。
2/3. 展覽導賞
展覽由前言、第一單元“青銅重器——吉金鑄就國史”、第二單元“美石流韻——比德君子蘭蕙”、第三單元“瓦甓千秋——遙看宮闕嵯峨”、第四單元“俑姿卓越——流傳萬代風華”與結束語共六個部分構成。
1
序廳與前言
展廳門口與展標墻之間構成的空間,是展覽的序廳部分。這次展覽的序廳展標墻設計,由居中的展覽基本信息,與分居兩側的重點展品圖片及前言組成。前言部分扼要地介紹咸陽的地理位置、名稱由來與歷史文化背景。
展覽序廳 & 序廳的展標墻
2
第一單元
青銅重器:吉金鑄就國史
由單元介紹可知,第一單元展示咸陽地區(qū)的青銅器,單元下分別以商周、春秋戰(zhàn)國、秦漢時期的青銅器各成一節(jié),最后以戰(zhàn)國、兩漢到隋唐時期的銅鏡獨立成節(jié)。
商周一節(jié),著重介紹屬于商末周初時期的涇陽縣高家堡文化遺存與西周列鼎制度。此外,獨立柜中單獨展示出土于淳化縣史家塬村西周墓的獸面紋五珥鼎的復制品。此鼎俗稱“淳化大鼎”,原件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在該館改造展出后關注度大大提高。
第一單元第一節(jié),商周青銅器
西周,亞父莧銅方鼎,1991年涇陽縣高家堡出土,涇陽縣博物館藏
獨立柜中展示的西周獸面紋五珥銅鼎(復制品)
展板上的列鼎制度介紹
何為列鼎?列鼎是造型、紋飾相同,但大小依次遞減的銅鼎;展板上的列鼎卻是一樣大小,這恐有誤導觀眾之嫌。更不用說圖中的鼎、簋是否為同一時代了?(圖中銅鼎主要流行于西周中期,銅簋主要流行于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春秋戰(zhàn)國一節(jié),主要講述這一時期的錯金銀工藝,重點展品為出土于咸陽市柏家咀秦遺址的錯金銀銅鼎。本節(jié)中還有一件屬于戰(zhàn)國秦時期的“十九年大良造”銅鐓,對于秦史與兵器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左:戰(zhàn)國,錯金銀銅鼎 ,1971年咸陽市柏家咀秦遺址出土,咸陽博物院藏
右:戰(zhàn)國·秦 , “十九年大良造”銅鐓,1995年咸陽市塔兒坡鋼管廠出土,咸陽市考古文物研究所藏
緊接著戰(zhàn)國秦時期的文物,進入第三節(jié)秦漢部分。與前代不同,秦漢時期青銅器以日用品為主,裝飾趨于樸素簡潔。這一節(jié)的展板著重介紹秦建立統一帝國的意義,以及劍、矛各部位名稱。
在這一節(jié)中,我們首先看到的是戰(zhàn)國時期各國貨幣的組合展示,并以秦半兩錢結束,可知策展者希望以此說明秦統一貨幣所具重要意義的意圖。
戰(zhàn)國時期各國貨幣組合展示
接下來的一系列展品,均為戰(zhàn)國秦至秦代的文物,以期觀眾獲得對秦文化器物的直觀認知。在這一部分,我們看到了出現于展標墻上的銅鎏金龍形角飾。
左:銅矛、劍及部位介紹
右:戰(zhàn)國秦至秦代的銅武士頭,1982年陜西省秦咸陽城遺址出土,咸陽博物院藏
戰(zhàn)國至秦代,銅鎏金龍形角飾
移交,咸陽博物院藏
這件文物就是展標墻、海報上的圖像
接下來展示的漢代銅器均為生活器用,如鼎、鍾、灶、熏爐等。秦漢時期銅器所承擔的主要功能,完成了從商周時期的禮儀象征到實用器具的轉變。
西漢銅生活器用組合展示
除了造型與紋飾的特點外,銅器上的銘文內容尤其能反映這一點。例如展覽中的“陽朔四年”銅鍾、“王氏一斗”銅鼎,以及獨立柜中的四聯銅鼎等器物所帶銘文,常有明確的容積、重量等信息。
左:西漢,“陽朔四年”銅鍾,征集,咸陽博物院藏
右:西漢,“永光元年造”鸛魚紋銅洗,2003年興平市冉莊磚廠出土,興平市博物館藏
左:西漢,“王氏一斗”銅鼎,1969年咸陽市秦都區(qū)龐村出土,咸陽博物院藏
右:西漢,四聯銅鼎,1981年征集,咸陽博物院藏
第四節(jié)為戰(zhàn)國兩漢與隋唐銅鏡的組合展示,展板內容除了說明這兩個時間段內銅鏡的特點外,還講述了銅鏡的使用方式。
戰(zhàn)國兩漢銅鏡組合展示
隋唐銅鏡組合展示
隋,四神十二生肖銅鏡,舊藏,涇陽縣博物館藏
3
第二單元
美石流韻:比德君子蘭蕙
這一單元展示咸陽地區(qū)新石器時代至明清時期的代表性玉器。以時間為序,分為新石器時代至秦代、漢代、魏晉至唐宋、明清共四節(jié)。
第二單元的展示現場
組合展示:
先秦的玉器
組合展示:
戰(zhàn)國·秦至秦代的玉帶鉤
戰(zhàn)國·秦至秦代,龍鳳合體玉佩
咸陽市窯店鎮(zhèn)采集,咸陽博物院藏
這一單元尤以漢代玉器為重心,詳細講述“漢八刀”工藝與玉劍具的組成。
西漢,龍紋玉璧,移交,武功縣文物管理委員會藏
左:西漢,玉仙人奔馬,1966年漢元帝渭陵附近出土,咸陽博物院藏
右:西漢,玉俑頭,1966年漢元帝渭陵附近出土,咸陽博物院藏
西漢,蟬形玉琀
咸陽市周陵鎮(zhèn)石羊廟村征集,咸陽博物院藏
展板上關于“漢八刀”的介紹,及其與八刀蟬之間的關系
余下的還有魏晉至唐宋、明清兩大時期的玉器。最后還以清代李澄淵的《玉作圖》介紹了一下玉器的制作工藝。
唐,豹斑紋玉鼎,舊藏,武功縣文物管理委員會藏
左:明,靈芝形玉帶鉤,咸陽市馬莊鎮(zhèn)直堡村出土,咸陽博物院藏
右:清,雙龍團壽紋玉牌飾,咸陽市魚池巷出土,咸陽博物院藏
玉器制作工藝流程介紹
4
第三單元
瓦甓千秋:遙看宮闕嵯峨
第三單元為秦漢磚瓦展示,劃分為秦代與漢代兩節(jié)。
第一節(jié)展品以秦代磚瓦為主體,為觀眾呈現了各種具有特色的秦磚與瓦當。此外還陳列了一套排水設施,以此對秦咸陽宮一號遺址作延伸介紹,展現了秦代的建筑水平。
左上:秦,太陽紋長方磚,發(fā)掘,咸陽博物院藏
右上:秦,龍紋空心磚,發(fā)掘,咸陽博物院藏
左下:秦,陶排水設施,發(fā)掘,咸陽博物院藏
右下:組合展示:秦代瓦當
秦,龜鹿雁馬紋瓦當,發(fā)掘,咸陽博物院藏
第二節(jié)首先展示了朱雀紋空心磚與虎紋空心磚,并介紹了漢代四神圖像空心磚所表現的觀念與使用方式。接下來的瓦當陳列,以文字瓦當與圖形瓦當為兩類,作先后展示。節(jié)的內容介紹提示觀眾,文字瓦當按文字內容可細分為地名類與吉語類。引人注目的是,制作瓦當所用的陶范也與瓦當一同展示。
左:漢代瓦當組合展示與瓦當部位介紹
右:西漢,“延年”半瓦當,采集,咸陽博物院藏
左:西漢,“上林”瓦當,采集,咸陽博物院藏
右:西漢,“齊一宮當”瓦當,采集,咸陽博物院藏
左:西漢,“長樂未央”瓦當,1999年旬邑縣排夏鄉(xiāng)溝老頭村征集,旬邑縣博物館藏
右:西漢,云紋瓦當陶范,1995年淳化縣石橋劉家鹼出土,淳化縣文博館藏
5
第四單元
俑姿卓越:流傳萬代風華
最后一個單元的主題是咸陽地區(qū)出土陶俑,分別以漢代、十六國北朝與唐代等三個小節(jié)進行敘述。
第一節(jié)以咸陽市楊家灣村出土陶兵馬俑為主體,展現漢代陶俑藝術。
漢代陶俑組合展示
組合展示:
漢代彩繪陶俑
組合展示:
漢代彩繪陶騎馬俑
第二節(jié)展出十六國時期陶俑,突出說明受外來文化影響而表現的異域色彩。首先展示的彩繪鎧甲陶馬,其豐富的細節(jié)充分地表現了身披具裝鎧的戰(zhàn)馬形象。
左:十六國,彩繪鎧甲陶馬,發(fā)掘,咸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右:十六國,彩繪陶軺車,發(fā)掘,咸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第三節(jié)展出了種類豐富的唐代陶俑,并對唐代各式女性發(fā)髻作圖解。
左:唐,彩繪陶匍匐俑,1985年三原縣臧懷亮墓出土,三原縣博物館藏
右:唐,彩繪釉陶拱手男立俑,1971年禮泉縣鄭仁泰墓出土,昭陵博物館藏
左:唐,彩繪陶武士俑,發(fā)掘,長武縣博物館藏
右:唐,彩繪釉陶騎馬女俑,1971年禮泉縣張士貴墓出土,昭陵博物館藏
左:唐,彩繪雙環(huán)髻陶女立俑,發(fā)掘,長武縣博物館藏
右:唐代陶俑組合展示與唐代女性髻式圖解
6
結束語
作為展覽的最后一部分,結語對整個展覽進行概括與內涵提升。結語旁配以咸陽地區(qū)文物保護單位分布圖,呼應“咸陽遺珍”的展覽主題。
展覽結束語
另外,展覽在第二、三單元處設有視頻播放區(qū),分別播放配合單元主題的視頻。觀眾還可以根據展覽宣傳冊中的提示,在展廳互動區(qū)使用圖章完成宣傳冊中的小游戲。
視頻播放區(qū)
互動區(qū)
宣傳冊中的游戲提示
3/3. 構思析要
1
內容結構
依據文物類別的不同而進行單元劃分,是展覽內容設計的常用思路。這次展覽以青銅器、玉器、磚瓦與陶俑共四個類別的文物,各自構成獨立的單元。
展覽內容框架
對于這一點,相信大多數留心展品的觀眾在觀展過后,多少留有印象。各個單元又以時間為線索,敘述文物在不同時期的不同特點。這一思路便于策展者根據展品迅速構建大綱,也能夠讓觀眾更容易理解各類文物的發(fā)展過程。
2
序廳設計
值得贊賞與肯定的是序廳的展標墻,采用了一側為弧形墻面的設計。
這次展覽的展廳,只有一個大門既是入口又是出口,展覽敘事的起點與終點,就位于這個大門的兩側。面對這類展廳,作為觀眾的我們經常會產生這樣的疑問:進入展廳后,該往左走,還是往右走?當然,這一疑問產生于我們認為展覽有明確展線的前提下,即觀眾期望按照既定路線觀展以獲得理想觀感。
針對這一問題有多種應對措施,最直接的方法是在入口處便設置指示觀展方向的標識。南山博物館的這一展廳,在門口處布置燈光,將出入口的標識投射于地面。這樣的標識設置對于觀眾來說必須是顯眼的。
假如觀眾未能留意到指示,如何確保他們依然按設定路線行動呢?我們再次觀察這次展覽中的展標墻。進入展廳大門后,我們正對展標墻,看到居中的標題與基本信息,視線右移便發(fā)現墻面朝門口方向延伸一段形成弧面。
兩種展標墻設計方式
這段弧形延伸雖然距離不長,但足以在視覺上構成阻隔,進而阻擋觀眾向右行動,同時又可確保觀眾退出展廳的空間。觀眾向左看到墻上的展覽前言,自然也會向左前進,按預設路線行進。與單純平面墻面作比較,這一設計的有效性顯而易見,指引觀眾的參觀路線,又無需另作標識以致影響觀感。
簡潔的前言不僅向觀眾解釋了“大秦帝都 咸陽遺珍”這一展覽名稱的命名意圖,而且保證觀眾快速通過序廳,免于人群滯留于入口。
3
版面設計元素
仔細觀察展標墻,可以發(fā)現其底紋采用了秦咸陽宮一號遺址的復原圖。這一素材還運用于單元說明與內容介紹展板中。
左:第一單元介紹
右:秦咸陽宮一號遺址介紹
單元內各節(jié)說明的版面,則統一選用各單元中的代表性展品作為底紋素材。除了第一單元所用的銅器銘文未直觀呈現于展覽外,第二單元的玉璧、第三單元的瓦當與第四單元的陶女俑都可直接找到對應的展品。實際上,第一單元各節(jié)展板所用銘文圖案,出于前文提到的西周亞父莧方鼎,銘文釋讀于展品說明牌上,只是銘文原貌未作展示。
左:第一單元第三節(jié)說明
右:西周亞父莧方鼎說明牌
第二單元
第一節(jié)說明
第三單元
第一節(jié)說明
第四單元
第四節(jié)說明
在上述版面的回顧中,我們可以看到小篆字體的應用。小篆是漢字發(fā)展的歷史階段之一,是秦始皇統一全國后所定通行標準字體,無疑可視為秦帝國文化遺產的代表之一。展覽選擇小篆應用于展覽標題、單元、節(jié)等版面中,以區(qū)別于其他文字內容,一方面出于對觀眾進入不同展覽部分的提醒,另一方面是從形式設計上回應標題“大秦帝國”的考量。
并不常見的是,單元下的各節(jié)說明展板均以“節(jié)說明”為題。節(jié)作為內容體系中的一個層次,在構建展覽時固然需要明確;但以“節(jié)說明”這三個字作為標題,是否必要出現于展板上,還需加以考慮。根據內容取一個簡單的標題名稱是最為直觀,如前文內容框架中的筆者據各部分內容所擬節(jié)標題。
4
內容延伸補充
展品解讀是內容設計中的重要部分,也決定了觀眾可獲取的信息量。第一單元所展銅器有不少帶有銘文,而銘文對于器物本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幾乎每個展覽的古文字都能成為觀眾的關注點之一。無論自己的知識背景為何,觀眾總是躍躍欲試去猜測字形、推斷文意,而這一思維活動的完成常需求助于展覽中的輔助介紹。
這次展覽中銅器上的銘文,均在說明牌或展板上附有相對應的當代漢字;但其文意究竟作何解釋,似乎未能在展覽中得到解答。
帶銘銅器展示與銘文釋讀
此處以秦國“十九年大良造”銅鐓為例說明。此器有明確紀年,銘文內容又涉及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無論從紀年所具標型器意義,還是從銘文所涉秦國職官、商鞅其人,乃至犛鄭其地,均可作更豐富的內容解讀。但該展品對應展板僅展示了銘文拓片及其釋文,未作深入闡釋。展覽以外,我們可在博物館的公眾號上找到包括這件銅鐓在內的部分展品的補充說明。
戰(zhàn)國·秦 “十九年大良造”銅鐓
銘文拓片及其釋文
同屬第一單元中的,還有出現在展標墻上的銅鎏金龍形角飾。毫無疑問,這一極具觀賞價值的文物自然成為觀眾印象最深刻的展品。然而除了耀眼奪目的外觀以外,展覽沒有告訴我們“這是一件怎樣的文物”,工藝、用途的詳情都不得而知。
“千秋萬歲”瓦當 & “千秋萬歲”瓦當陶范
第三單元的通柜中,有兩件相鄰的展品值得留意,分別為“千秋萬世”瓦當與“千秋萬歲”瓦當陶范。雖然該瓦當并非由該陶范所制,不存在成品與模范的對應關系,但將具有相同文字內容的瓦當與瓦當陶范一同擺放,表明策展者已意識到當中值得詮釋的瓦當制作工藝信息。這一暗藏的信息最終也沒有在展覽中得到揭示。
5
展覽名稱
觀展過程中,不時可聽到這樣的疑問:秦始皇不是還有兵馬俑嗎?談及秦代文物,最為人熟知的必然是出土于秦始皇陵的兵馬俑。秦始皇陵位于西安臨潼,固然不在“咸陽遺珍”的范疇中。咸陽又以“大秦帝都”聞名于世,觀眾便會認為展覽以秦為主題;而展覽實為咸陽地區(qū)文物展,也沒有側重于秦國或秦代的時空范疇。
若想成就一個好的展覽,那對展覽大綱(含內容、形式)的要求將會很高,展覽能夠“透物見人”、“透物敘事”,觀眾可以通過展覽看得懂展品、了解到背后的知識。這個展覽恰好相反,它好像是對觀眾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即:如果你想要更好地了解展品所蘊含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你應該先掌握相應的知識
。作為觀眾的我們,也只能期待更多精彩的解讀能夠在講解詞與博物館的公眾號中呈現。
圖片提供:蕭夜
(文中另有說明的圖片除外)
編輯:Team of J.G.
征稿啟事
稿件要求:文章必須原創(chuàng),4000字以內為宜,圖文并茂。一經錄用,有稿酬。
“稽古維新”公眾號原創(chuàng),歡迎分享轉發(fā)至你的朋友圈
轉載請聯系后臺授權
Hash:36f759cedc16364dccb10e4abea4662bf4d26e32
聲明:此文由 稽古維新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