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水韻||撲朔迷離永濟橋
有唐一代,永濟橋曾以國內(nèi)四大石柱橋之一的身份聞名于世。《唐六典》載:“天下石柱之梁有四,洛三灞一。洛則天津、中橋、永濟,灞則陜西之灞橋也?!薄杜f唐書》亦載:“天下……石柱之梁四,洛則天津、永濟、中橋,灞則灞橋……皆國工修之?!边@里所說的“洛”“灞”,是指洛水和灞水。
永濟橋在哪里?
舊《宜陽縣志》上兩說并存:“永濟橋,元和志(即唐《元和郡縣圖志》)以為在壽安縣(今宜陽縣)西,李通志(即明李濂纂修之《河南通志》)以為在宜陽縣東十七里?!本烤乖诳h西還是縣東,縣志的說法模棱兩可。不過,關(guān)于橋的形制,縣志倒是給出了合理的解釋:“元和志謂永濟橋造舟為梁,而六典(指《唐六典》)以為石柱之梁者,蓋始則造舟為之,其后易以石腳耳?!奔从罎鷺蜃畛跏怯媚敬B接的浮橋,后來改成了石柱橋。改為石柱橋的時間,當(dāng)在《唐六典》成書的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之前。
《宜陽縣志》永濟橋條目后有一段考釋文字,大意是說永濟橋的遺址老輩人相傳在李家營村東,南通周村北對八關(guān)寺(今邵窯),因時間久遠淤埋在河灘下,本已難以分辨,但清代嘉慶年間(約1810年前后)洛河發(fā)大水沖毀了北岸,露出了無數(shù)橋石。橋石全為正方,用鐵卡鉤連,大的石塊需專車裝載。橋面木板有一尺多厚、一兩丈長,用來做家具很好(可見未曾腐朽)。后來每逢漲大水,往往有橋石塌出,還能大致看出基址的模樣??h志上的這段記載以父老相傳和洛水沖出的橋石為據(jù),證實了《河南通志》永濟橋在宜陽縣東十七里的說法。
那么宜陽縣西的永濟橋是怎么回事?查閱有關(guān)資料后可知:隋唐時期的永濟橋在縣西。唐《元和郡縣圖志》載:“永濟橋,在縣西十七里。煬帝大業(yè)三年置,架洛水。隋亂,毀廢。貞觀八年修,造舟為梁,長四十丈三尺,廣二丈六尺?!蹦茏糇C這座橋位置的,還有宋代的《元豐九域志》:“唐柳泉驛當(dāng)即在宋柳泉鎮(zhèn)東,距永濟渡橋約十三里。永濟渡,在河南壽安縣,有浮橋,橋壞,即為渡?!眱啥挝淖直砻鳎河罎鷺蚴冀ㄓ谒宕髽I(yè)三年(公元607年),最初是座“造舟為梁”的浮橋,隋末橋廢,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又在原址重修。
2012年3月下旬,洛河靈山段橡膠壩動工修筑,壩址在橋頭村北原水電站攔水處,這使得一座湮沒水下一千多年的古代名橋進入了人們的視野。3月25日,工人們在開挖壩基時有了驚人的發(fā)現(xiàn):水底沙礫層下,一米見方的青色石塊挨挨擠擠,或橫斜排列,或彼此壓疊,一時難以數(shù)計;石塊之間,偶見胸圍徑尺的木質(zhì)樁基深入地下,雖有年頭卻未見朽腐。現(xiàn)場的人們有過各種猜測,是古代的船運碼頭?是過去的石質(zhì)橋墩?眾說紛紜。地方史志學(xué)者走訪了施工人員和當(dāng)?shù)厝罕姡_認這便是著名的隋唐永濟橋。
靈山段永濟橋石柱基的發(fā)現(xiàn),證明了宜陽歷史上曾有過兩座永濟橋,隋唐時在縣西十七里,明清時在縣東十七里。至于什么時候移到了縣東,是誰主持修建的,又是什么時候毀棄的,仍有不少歷史之謎待解。
Hash:6e1da15be8d1f56e7840a9f3de764e4832910bee
聲明:此文由 人文河洛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