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紹興這個千年古村正式開拆,99%的紹興人都不了解!
馬山第一拆
3月10日起,越城區(qū)馬山街道的恂南、恂北兩村續(xù)拆工作組陸續(xù)進駐,“馬山第一拆”進入實質性階段。
據了解,這次恂南、恂北村續(xù)拆項目涉及征收住宅387處,總丈量面積約77000平方米。
01
恂南、恂北原總稱恂興村
村名取意于誠實興旺發(fā)達之意
馬山街道的恂南、恂北村,原總稱 “恂興”村。毗鄰越城區(qū)東湖鎮(zhèn)(現東湖街道)柏舍村,民間習慣俗稱為“恂興柏舍”。這里“恂”的指誠信,暢達。 村名取意于誠實興旺發(fā)達之意。
據《紹興縣志》載,宣統二年(1910),恂興村為山陰會稽兩縣共管;民國二十一年(1932)以恂興村建鄉(xiāng),屬鳳林鄉(xiāng);1956—1961年為恂興管理區(qū),據村民回憶1958年大躍進時,設“雙愛社”,1961年9月后,以“三保橋“為界,分為恂南、恂北大隊。在行政區(qū)劃上,恂興一直隸屬豆姜公社(鄉(xiāng)),1960年前歸皋埠區(qū)管轄,后劃轉馬山區(qū);1983年改行政村,1992年撤區(qū)擴鎮(zhèn)并鄉(xiāng),由馬山鎮(zhèn)管轄。2019年撤鎮(zhèn)設街,由馬山街道管轄。
恂北村,位于馬山街道南部,東至西豆姜村,南至恂南村,西至越王路,北至“馬山寶龍廣場”、群賢路,區(qū)域面積約2000畝,現在冊戶數441戶,人口1452人。
恂南村老屋
恂南村,位于馬山街道西南邊,與東湖街道柏舍村相望,東接西豆姜村,北與恂北村相連,西邊與斗門街道袍瀆村接壤,洋江路貫穿整個村莊,越王路、越秀路經村而過?,F村在冊戶數470戶,人口1402人,下轄12個村民小級,共產黨員45人,村民代表60人。
恂南恂北兩村,地處洋涇湖、湖則畈“兩湖”核心區(qū)域,根據袍江開發(fā)建設需要,2013年被正式規(guī)劃為袍江新區(qū)整體拆遷村,逐步搬遷民舍,進行改造。2015年11月,馬山鎮(zhèn)在恂南村啟動民房征收拆遷工作,有近一半人家約200多戶,在短短半個月內簽訂了拆遷合同。質樸厚道的恂南人為“兩湖”建設,舍家讓行,彰示了千年古村淳樸的民風。
02
恂南村以“傅”姓為大姓
恂北張氏明代時遷徙于此
恂南村,由任家埭、何家埭、臺門口、土交(合并)里、油車頭等5個自然村。有傅、駱、沈、任、何等姓氏, 以“傅”姓為大姓。
恂南王家禮堂
恂南金家臺門
恂南王家祠堂
恂南民居
傅氏
傅氏。來自斗門荷湖,據《紹興縣志資料 氏族》(第一輯)“富陵傅氏”條 記載:其先有名克柔者,隨宋室南渡,始居荷湖(屬斗門鄉(xiāng))。明初有名進字恕庵者,始徙富陵(今屬潞富鄉(xiāng)),現住地者約百馀家。選舉表中之傅汝賢,其裔也。 其家譜未見。此據采訪稿。
何氏
何氏。來自紹興福全峽山,贅居恂南。據《紹興縣志資料 氏族》(第一輯)“峽山何氏”條 記載: 始遷 譜載,其先有名茂昌者,元末官提舉,贅於峽山郭氏,為此族居峽山(今屬雙山南鄉(xiāng))之始。先世 先世居廬江,宋南渡后徙越州。
可見, “傅氏”、“何氏”在南宋時,遷徙越州,遂繁衍成族。
任姓
恂北,由 包殿橋、后房溇、新屋溇、東湖岸4個自然村組成。 以勞、王、張姓為主。
恂北石涼亭
恂北張家臺門外圍景致
張氏
張氏。據《紹興縣志資料 氏族》(第一輯)“恂興張氏”條記載: 始遷,張士珪,明代人,由城之狀元坊徙于恂興(今屬鳳林鄉(xiāng))。先世,譜載,士珪為遠猷之五世孫。家譜,輯於清道光十年,鈔本一冊。
可見, 恂興張氏在明代時就遷徙于此。
03
黃金水道以舟船代步
八字臺門故事流傳
恂興村,是典型的紹興水鄉(xiāng),河道四通八達,共有12條村河,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之前,一直是聯絡紹興北部的黃金水道。 在城鄉(xiāng)公路網尚未形成,沒有通汽車時,人們以舟船代步。
恂北村寶殿橋
從馬山、寧桑、豆姜、高車頭、丁墟等地駛往紹興的埠船,每天有6個航班經過恂興村河,其中有一班系“四埭頭”,即每天上下午來回一次紹興;船前頭是手掰雙漿,后面四支櫓加催梢櫓,時速可達每小時8到9公里,相當于今天的“快速公交”。
其余的為慢埠船早上開出,至下午回來。一般是四支櫓加前頭一掰槳,時速每小時6公里左右。船艙內設座20余位,乘客多為四鄰鄉(xiāng)人,一般同船坐一兩個小時到紹城,有說唱藝人即興表演,也有家長里短的相談,相互傳遞信息,閑聊中不知不覺到了目的地。
在恂興村內,除了有專線航班埠船外,隔天還有開往馬山、皋埠,供人們上城趕集埠船。馬山與皋埠作為紹興東部的集鎮(zhèn)街市,分為單日、雙日,即隔日開集,逢市日各路商販沿街設攤,購物的人也頗多,買賣兩旺……直到上世紀在八九十年代結束。
“恂興人”正如其地名一樣,民風淳樸。這里有個臺門故事可見一斑:
這個臺門叫“八字臺門”,位于恂南村后王。坐北朝南,占地面積數畝。臺門口呈八字形故名,五開間多進,中間有一天井,兩邊有走馬樓。臺門前有條“太平河”,筑有上船踏道,但河面較狹窄。
恂南八字臺門
舊時,八字臺門前每天有六班埠船經過,每班埠船必經此河。相傳,八字臺門出過一位權傾朝野的高官,稱“千歲”又稱王爺(被皇上封“王”加爵位后,可以稱“千歲”)。其女兒(舊時稱千金小姐)的侍女,一說“嬤嬤”,在河埠踏道洗漱,搖櫓劃槳而過的埠船,因速度快捷,濺起了水浪,沾濕了那位女郎的鞋襪。
這位“千歲”下令,所有經過此河的船舟,只能用撐桿撐,不準用櫓搖,以免水浪濺濕河埠頭人的鞋襪衣衫。
傳聞一直流傳于鄉(xiāng)間,是真是假,難以用史料佐證,但船舟行駛八字臺門太平河,須減速慢行,且是不爭的事實。此規(guī)定,或許與現代社會舟車過居民人流密集處,須減速緩行一樣道理,是一種倡導“文明行舟”的行為。
據村中老人說,1975年夏季,恂興發(fā)生大火,把“八字臺門”燒得面目全非,現在只剩下兩個石庫門框還在。似乎向人們訴說這里曾經的繁華與文明。
恂南八字臺門
04
“無夢樓”及主人
當代中國思想史上的先知張中曉
恂興村也出過一些知名人士,作為鄉(xiāng)村美談。他就是無夢樓主人張中曉。
左一張中曉
為何稱“無夢樓”?這與無夢樓主人“張中曉”有關,因為他曾在這座樓居住寫過一部《無夢樓隨筆》,得名。
無夢樓隨筆
無夢樓,位于恂北村,民國民居。是一個前有大花園、中有天井,后是三開間兩層的樓房,雖然有些破舊,也早已不住人,但因為不曾大修過,依然保留著當年的結構與狀態(tài)。
張中曉鄰居
“這里的門口,原來有個院子,院墻就在這里,里面還有一個天井。1956張中曉回鄉(xiāng)后,就一直住在二樓最西側的那間房中,直到1966年去上海?!惫P者在村中走訪,村里的沈云林、金連榮兩位老人明確地說,這里就是《無夢樓隨筆》誕生地。此外,金連榮老人至今還清楚地記得,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張中曉獲得平反時,“上級”領導問其老父親有何要求時,其回答是:“沒有,算了!”而在張中曉父親過世不久,這座小樓也易了主人。
張中曉故居
張中曉
張中曉(1930-1967/1966),中國當代學者,文藝思想家;浙江紹興人。早年顯出文學才華,1952年至上海,在新文藝出版社任編輯,1955年5月因胡風冤案牽連被捕入獄——他給胡風的信件被斷章取義,錯誤地被認為是“最反動的暗藏反革命分子”。在獄中服刑期間舊病復發(fā),1956年保外就醫(yī),回到浙江紹興家中養(yǎng)病,病中拼命讀書,寫了大量讀書筆記?!?a href='/wenhua/' target=_blank>文化大革命”中貧病交加,不幸離世。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隨胡風平反也得到徹底平反,他的生平和文學才能得到文藝界、出版界的公正評價。
另據,紹興文史學者婁如松所撰的《我知道的張中曉》一文知,婁如松與張中曉弟弟“張煜”曾是同學,張中曉原名叫“忠孝”, 從小聰明,幼小時跟母親去菜場買菜,幾斤幾兩,幾角幾分,大人們還在算來算去時,他往往脫口報出價錢來了。
在恂北鄉(xiāng)間幽居期間,張中曉需要獲取新的知識,他需要讀書讀報。但在鄉(xiāng)村里是很難讀到新書報的,于是,他就上城里街邊的報欄和新華書店去讀。路莘的《張中曉和他的〈無夢樓隨筆〉》一文中,記述這樣一個情節(jié):
“為了能看到書報,他常在早上四點鐘起床,從紹興東關坐三個小時的手搖船到紹興城,在書店、在路邊的報欄站幾個鐘頭閱讀,到中午十一時再坐船回家。”其實,張中曉的家,并不在東關,而在恂興村。恂興村,在紹興城東北約十里的地方?!?/p>
馬山一帶進城只有水路一條,通小輪船,也通埠船。埠船價廉,且從恂興村中通過,張中曉進城,因此選擇乘埠船。早上七八點鐘,埠船從恂興村中搖過。張中曉只要在這個時間站在門口的河埠,招呼一聲,就可以坐船進城了。
紹興的不少文人都喜歡給自己寫墓志銘,徐渭寫過,張岱也寫過。 張中曉比他的先輩更早寫下了墓志銘,那時他才十八歲。
“會稽人張中曉,認真活過、讀過、寫過、愛過、恨過,在還很不愿死時,死了?!闭媸?一語成讖,確實,張中曉在他很不愿死時,死了。
05
恂興人尚學成風
祠堂辦學堂,集資造“東學橋”
恂興人,不但“民風淳樸”,還“尚學成風”。
早在清代,恂南、恂北村交界的東湖岸王家祠堂,有一座清代建筑,三開間二進。據《紹興縣志》“普通教育” 高載:清宣統三年(1911),在此祠堂辦過“公立恂興初等小學堂”。新中國成立后,在此辦過“紹興縣豆姜鄉(xiāng)恂北體育用品廠”。
另據,該村91歲的許氏老太說,舊時,因村里無文化的人多,希望子女能讀書識文化,但上學要揉渡船,不安全,所以村里自發(fā)集資,造了“東學橋”,能上村中子女到村東邊祠堂里讀書識字,即恂北村東湖岸“恂興小學”。
恂南東學橋
另有一說,東學橋,又名“冬學橋”,其意是說,“冬”為農之閑,是學習的好時機,故名。該橋為石砌平梁橋,南北跨向,簡潔實用,仍存。
大概是恂興村尚學成風,深深感召了“張中曉”輩和當代“恂興人”,舊時馬山鎮(zhèn)中學有兩位校長支部書記出自恂南恂北,相繼執(zhí)掌馬山初中教育十余年,更難能可貴的是,兩位校長的兒子均成為公費出國留學研究生。
后記
這個在世紀之交,水路停運,陸路不通公路的恂南恂北,曾一度成為冷僻之地。
但隨著“袍江開發(fā)”,使這處風水寶地又呈現無限風光,因“兩湖”洋涇湖、湖則畈被命名為紹興袍江新區(qū)的“日湖”、“月湖”,袍江開發(fā)區(qū)管委會啟動實施兩湖開發(fā),做足“水”文章,打造“水”文化,規(guī)劃建成一個容納12萬人生活的濕地水城,與紹興城區(qū)迪蕩新城相呼響應,融入紹興大城市建設,譜寫華麗新篇章。
來源:紹興e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刪除
Hash:12181d7a2d66fa232de2eda844446f039af42b6b
聲明:此文由 紹興熱線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