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山被稱為“仙山”,明清時多位皇帝曾在此登高望遠

這座山被稱為“仙山”,明清時多位皇帝曾在此登高望遠

近日,2021年服貿(mào)會圓滿落幕,其展會地之一的首鋼園受到廣泛關注。昔日鐵水奔流、鋼花飛濺的首鋼園,如今不僅有豐富的工業(yè)遺存,更是有現(xiàn)代化的展會場館。除此之外,還有飛閣流丹的古建筑。站在北京冬奧組委辦公地西望,便能看到一峰獨秀、雄峙一方的小山——石景山?!笆吧絽^(qū)”的得名也正是因為這座山。

明朝人許用賓這樣贊美它:“鐘靈秀之氣、郁造物之英,真為燕都之第一仙山也”。

從首鋼園遙望石景山 袁德祥 攝

由“石經(jīng)山”到“石景山”

石景山矗立在首鋼園的西北隅,海拔183米。山頂聳立著一座覆蓋著黃琉璃瓦的三層亭閣,總體造型有些像頤和園的佛香閣,不過比佛香閣更顯纖秀。這是上世紀90年代初修建的功碑閣,原準備陳列首鋼功臣事跡的?,F(xiàn)在,功碑閣里陳列的是有關石景山的史料文獻。

石景山,歷史上曾有多個名字:《元一統(tǒng)志》中,稱其為石經(jīng)山;《元史》《明武宗實錄》中稱為石徑山;它還有石井山、濕經(jīng)山、駱駝山等名。

稱其為駱駝山,大概是山形遠看像駱駝。稱其為濕經(jīng)山,傳說唐僧取經(jīng)回來過永定河時,不慎將經(jīng)書落入水中,曾在此晾曬而得名。此說顯然不對:唐僧取經(jīng)后回長安,是不會經(jīng)過這里的。不過還有一種解釋:因永定河流經(jīng)山側而得名。永定河古稱漯水,后被誤寫為濕水,雖然史上多次改道,但總是要由此山下而過,故稱濕經(jīng)山。徑,也可解釋為“經(jīng)過”;而且,在古漢語里“徑”與“經(jīng)”通用。

石井山之稱恐怕是同音假借。這座山的半山腰上確有兩眼古井,一在東麓,一在南麓。當年山上有井水可汲,很是難得,說明此山巖石之中蘊含泉水,所以土澤濕潤、山上林木茂盛。雖然山上有井,但不足以作為山名的依據(jù)。

石景山上的古井及復建的廟宇。 宗春啟 攝

比較令人信服的說法,是此山有洞,洞中石壁曾刻有經(jīng)文,“石經(jīng)山”因此得名。

《元一統(tǒng)志》卷一載:“宛平縣西南二十五里石經(jīng)山洞內(nèi),石上刻經(jīng)文者二十余處?!?/p>

《順天府志》中也有類似記載:“石釋經(jīng)碑,碑在城西南三十五里山洞內(nèi),石板上刻釋經(jīng)文者三十余處,今皆毀,惟般若序品一存焉?!倍粗兴探?jīng)文到明清大都已不存,但是留下了“石經(jīng)山”這個名字。

明朝萬歷年間,“石經(jīng)山”之名已被“石景山”逐漸取代了。

佛寺道觀并存

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泵鞔娜嗽S用賓稱石景山為“燕都之第一仙山”,并非溢美之詞,因為山上有始建于晉唐的寺廟,有唐代開鑿的藏經(jīng)佛洞,還有明代建的道觀。

唐人開鑿的孔雀洞 宗春啟 攝

許用賓的《重修金閣寺碑》立于萬歷年間。碑文中說,根據(jù)古《劉師堰石記》(戾陵堰又名劉師堰)記載,“金閣寺自晉唐以來所藏石經(jīng),碎而言斷,巖穴鮮有存焉?!绷硗庠凇吨亟ㄊ吧教熘鲗m碑記》有記載,石景山“自唐武德初建有玉皇殿”。武德,是唐高祖李淵的年號(618年-626年)。由此可證明:石景山上建寺廟至少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了。所以,民間有“先有金閣寺,后有北京城”之說。

據(jù)《日下舊聞考》中記載:“(石景山)山巔有塔,塔下南北為城關。南門額曰舍利寶塔,高約四丈余,四正作方屋如閣,四隅作圓屋如亭,內(nèi)皆塑護塔神像。”寺廟有僧人,舍利塔是得道高僧的墳塔;西面山崖的巖壁上,有人工開鑿的方形石洞,為圓寂僧人的瘞骨之處。光緒初年,石景山廟宇已經(jīng)香火稀疏,但金閣寺塔還在。

《日下舊聞考》中“謹按”說,“(石景)山有石經(jīng)臺、普觀洞、普安洞、還源洞、孔雀洞諸勝??兹付醋笥议T上截題識曰:佛本行集經(jīng)卷第三十一,幽州盧龍兩節(jié)度使劉相公敬造,元和十四年四月八日建;下截刊佛經(jīng)語。其地當石經(jīng)臺之陰,殆藏經(jīng)處也”。

元和,是唐憲宗李純的年號,元和十四年即公元819年。幽州、盧龍兩節(jié)度使劉相公即劉總,唐朝中期藩鎮(zhèn)將領劉濟之次子,幽州昌平人,卒于821年。據(jù)史書記載,劉總為了奪取軍政大權,毒死了自己的父親劉濟,亂棒打死了其兄劉緄。他當上了節(jié)度使之后,良心不安,疑神疑鬼,“數(shù)見父兄為祟”,以致“驚不能寐”。為了擺脫鬼魂的困擾,他在官署里供養(yǎng)了數(shù)百僧人,晝夜作佛事超度。但是沒用,“晚年益慘悸”,越發(fā)害怕,劉總索性剃發(fā)為僧,將宅第改為佛寺。石景山上那些藏經(jīng)的石洞,大概就是劉總在這種背景下命人開鑿的。這些洞有些現(xiàn)在還保存完好。

石景山上大規(guī)模建設道觀,是在明朝正德年間?!洞好鲏粲噤洝肪砣拧秲?nèi)閣楊廷和請停齋醮疏》中說:“近日劉瑾建玄明宮,錢寧建石經(jīng)山祠,張雄建大慧寺,張銳建壽昌寺,于經(jīng)建碧云寺,張永建隆恩宮,所費金銀不可勝計?!?/p>

古廟山門,系明代建筑。 宗春啟 攝

在石景山建碧霞元君祠的錢寧,是武宗朱厚照的義子,賜姓朱,因而又叫朱寧。《明武宗實錄》中說:“石徑山寺,朱寧所營建也,窮極壯麗,乃邀上幸焉?!卞X寧能把皇帝請來參觀游覽他建的寺廟,足見此人能量之大。錢寧能左右開弓射箭,深為明武宗喜愛,委任他為錦衣衛(wèi)千戶,主管詔獄。他與掌東廠偵緝事務的太監(jiān)張銳合稱為“廠衛(wèi)”,在朝中說一不二。朱厚照在豹房常枕著錢寧睡覺。百

官等著上朝,到下午太陽西偏還不見朱厚照的影子,只好暗中刺探錢寧,錢寧一來,則知道朱厚照要出來了。正德十六年(1521年),錢寧勾結朱宸濠謀反事發(fā),被朱厚照抄家下獄。世宗朱厚熜即位后,將他處以磔刑。關于他干的壞事,記載在《明史·佞幸傳》中。嘉靖年間,明世宗崇道毀佛,金閣寺遭毀。萬歷末年,一些太監(jiān)們集資,重修了金閣寺,翻建了玉皇殿(翻建后的玉皇殿改名為天主宮)。許用賓在碑文中說,重建之后的三間天主宮和配殿,“朱堞金扉,龍楹螭殿”,極其壯美。

萬歷年間,又有姓董的太監(jiān)在山上建碧霞元君廟。如今,石景山上有兩座碧霞元君廟,一座是正德年間錢寧所修,另一座是萬歷年間董姓太監(jiān)所建。據(jù)清人筆記《戴斗夜談》中說,石景山上的碧霞元君祠建成之后,“都人歲以元日往祀,至四月士女又群集”。

石景山上的古建筑,在日本侵華時期遭到嚴重毀壞。

登高觀河 亦為治水

石景山西臨永定河,遙望北京城,自古以來是尋秋攬勝的登高處,更是觀察永定河的最佳地點。劉侗《帝京景物略》中說:“(石景)山最上,金閣寺。寺最宜遠眺。望蒼黃一道如帶南綴者,渾河也。”

有文字記載最早登臨石景山的,恐怕是三國時期的劉靖了。嘉平二年(250年)鎮(zhèn)北將軍劉靖在梁山(今石景山)上觀察地形之后,命部下修了一道攔水堤壩(即戾陵堰),將河水導入水渠,再經(jīng)高梁河東流,“灌田歲二千頃,凡所封地百余萬畝”。這是北京地區(qū)史上最早的水利工程。其確切位置在哪看法不一,有說在石景山南,有說在石景山北。

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五月,“上微行至石徑山”——武宗朱厚照穿著便服來到石景山,他是被錢寧帶著來游玩的。

萬歷十五年(1587年)九月,二十四歲的神宗朱翊鈞帶著大臣們登上石景山,來視察永定河。此行《明史》上有記錄:“上先登板橋,諸臣翼而趨”。萬歷問隨行大臣:“(渾河)水從何來?”大臣申時行回答:“從大漠經(jīng)居庸,下天津,則朝宗海矣?!鄙陼r行說的其實并不準確,恐怕他也不知道,只好信口一說。朱翊鈞說:“今見(渾河)河流洶涌如此,知黃河經(jīng)理倍難”。

康熙皇帝為治理永定河水患,多次來石景山一帶巡查。康熙十七年(1678年)五月十六日、十七日,他在山上駐蹕兩天,寫下了《駐蹕石景山》《石景山東望》《察永定河》等詩篇,留下了“駐蹕荒亭日欲斜”“峰崖高處有人家”,“地鎮(zhèn)崚嶒標異秀,鳳城遙在白云中”等詩句。

雍正七年(1729年),世宗胤禛擬在永定河上游建廟以供奉河神,命怡親王來石景山擇地,后在山南龐村之西,修建了一座惠濟廟。因盧溝橋南康熙年間建有一座惠濟廟,于是將這座稱北惠濟廟。如今雍正的御制碑尚存,正面是雍正皇帝撰寫的碑文,碑陰刻的是乾隆皇帝的詩:《石景山初禮惠濟廟》《禮北惠濟廟》,人稱“父子同碑”。由此可證,乾隆也不止一次來石景山。

今在碧霞元君殿南側還能找到一塊詩碑,上面刻著《登石景山》詩:“古寺荒涼雀可羅,漫游著屐上山阿。西來翠岫晴方好,南去渾河濁浪多。欲把新詩期惠遠,慚無清供禮維摩。闌珊歸思斜陽里,一路秋風集馬駝?!贝嗽娮饔谕涡廖矗?871年),作者叫桂本成,是貴池人(今屬安徽池州市)。在詩人當時的視野里,石景山下聚集著許多駱駝。不用說,它們是由門頭溝往城里馱煤的。

新修復的碧霞元君廟前的戲臺。宗春啟 攝

如今的石景山,天主宮重現(xiàn)山頂;南麓,一座座殿宇層疊錯落,樓閣亭臺輝煌巍峨。它們都是在舊址上復建的。碧霞元君祠里,重塑了泰山娘娘金像;三清觀里,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等彩繪一新。只有孔雀石洞里的石佛,據(jù)說是古代遺留下來的。

據(jù)悉,修繕一新的石景山,將成為首鋼園內(nèi)的一個新景點。登上石景山頂,遠看首鋼大橋、園博園的寶塔;天氣晴朗時,可東望長安街、遙看國貿(mào)建筑群。

Hash:b17466ac08dc090a51a5beff242f51fece356325

聲明:此文由 北京日報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