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唯一合葬著兩位皇帝的陵墓,藏金銀珠寶五百噸,卻無人敢動
自有陵墓以來,盜墓這個行業(yè)便應運而生。毫不夸張地說,中國歷朝歷代的皇帝陵墓,絕大部分,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盜掘。唯有乾陵,千余年來被冷兵器時代的刀劍劈過,被熱兵器時代的機槍、大炮轟過,仍然巋然不動,成為極少數(shù)沒有被挖開的皇帝陵墓之一。
乾陵位于乾縣城北6千米的梁山,梁山因位于長安城(西安)的西北方,處于五行八卦中的乾卦方向,故得名乾陵。乾陵營建時,正值盛唐,國力充盈,陵園規(guī)模宏大,建筑雄偉富麗,堪稱“歷代諸皇陵之冠”。
唐初,太宗李世民汲取從古至今,沒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的歷史教訓,從他與長孫皇后的昭陵起,開創(chuàng)了“因山為陵”的葬制,陵墓由建筑群與雕刻群相結合,參差布置于有“龍盤鳳翥”之勢的山巒之上。
至于里面的寶貝,經(jīng)過多年的探測考察,文物工作者推算金銀珠寶至少有五百噸!在前后通道的兩側,又各有四間石洞,洞里裝滿了盛唐時最值錢的寶貝。在通向金剛墻的近百米過道兩旁,擺滿了各種金銀祭器。而最讓世人感興趣的就是那“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
如此豐厚的寶藏使得乾陵吸引著無數(shù)職業(yè)盜墓者、封疆大吏、土匪、軍閥,甚至是農(nóng)民起義軍,都紛紛抄著鐵鍬、鋤頭前來刨上幾下。從武則天躺進乾陵的一刻,梁山就沒消停過。歷史上就記載著三次大規(guī)模盜掘乾陵的事件。
第一次,唐朝末年發(fā)生黃巢之亂,黃巢動用40萬大軍打算盜掘乾陵,幾乎把乾陵挖了個底朝天,在梁山主峰西側,挖出了一條四十余米深的大溝,也沒找到墓道的入口,只好悻然作罷。這一條深溝保留至今,被稱為“黃巢溝”。黃巢盜墓的本領實在差,底下都是農(nóng)民,見識比較短薄,如果有一個摸金校尉,也不至于這么大失水準。
第二次,歷史上最臭名昭著的盜墓賊,五代時耀州節(jié)度使溫韜,組織軍隊盜掘了17座唐帝王陵,包括李世民陵墓在內(nèi),都在此期間被破壞。盜得大量錢財后,又命數(shù)萬人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但是這一次挖掘中,突然狂風暴雨大作。人馬一撤,天氣立即轉(zhuǎn)晴。如此三番。溫韜以為天命作梗,便停止繼續(xù)發(fā)掘乾陵。
第三次,是在盜墓成風民國時期。西北軍軍閥孫連仲用軍事演習作幌子,帶領一個師的兵力想炸開乾陵以補充軍餉,當然,我們這位將軍可沒什么技術可言,就是一個字,給老子“炸!”結果還是在炸山的時候怪事突發(fā),并且接連不斷,其中還有幾位士兵當場突發(fā)怪異而死亡,就在他為此百思不得其解之際,恰好收到上司馮玉祥的緊急電文,于是率部移駐潼關參加討蔣的中原大戰(zhàn)去了。
至此,從唐末到舊中國的大規(guī)模盜掘乾陵活動暫告結束。
在朱雀門外的司馬道東側,聳立著聞名于世的武則天無字碑,它通身取材于一塊完整的巨石,高7.53米,寬2.1米,厚1.49米,總重量約有100噸,給人以凝重厚實,渾然一體的美感。
無字碑北靠東闕,南依翁仲,西與述圣紀碑相對,奇崛瑰麗,巍峨壯觀,雕刻精美,不愧為歷代群碑之冠。武則天精心設計并樹立的這塊無字碑,在整個乾陵陵園的石雕中,不僅因處于顯著位置而引人注目,而且以其精湛的雕刻藝術,獨特的豐姿韻味,以及種種富于傳奇色彩的傳說故事而倍受青睞,名播八方。游客們到乾陵來,幾乎都要在無字碑前駐足,或凝眸注視,或攝影留念,或指點評說。無字碑在無數(shù)游人眼中不僅是乾陵的象征,更是女皇武則天的象征。
無字碑上為何無字,史學家們眾說紛紜。
第一種說法認為,武則天認為自己功高德大,前繼貞觀之治,后啟開元盛世,政績斐然,彪炳千秋,功德遠非文字所能表達,故立無字碑。
第二種說法認為,武則天自知罪孽重大、荒淫無道,與其貽笑后世,不如只字不鐫。
第三種說法認為,武則天立無字碑是最為聰明之舉,功過是非留給后人評說。
時至當今,乾陵已經(jīng)成了中國的旅游古跡,如果你走在乾陵之上,會發(fā)現(xiàn)無數(shù)大大小小的盜洞,不過別擔心,國家已經(jīng)探測證實乾陵的地宮保存完好。
Hash:13e3adda0482a14f12ddb1ae2719a2f8408f485f
聲明:此文由 探秘組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