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太原 | 滄桑巨變新民街

太原新民街是個總的稱謂,現(xiàn)在冠以新民的街巷,主要有新民北街、新民中街、新民東街、新民二條、新民三條、新民四條等6個街巷,位于五一路山西醫(yī)科大學第二醫(yī)院至太原市育紅幼兒園段對面的片區(qū)。該區(qū)域是民國時期太原城區(qū)的最東邊,地理位置相對較高,可免遭水災,是清末民初才逐漸發(fā)展起來的,所以這一區(qū)域是民國著名人士最主要的居住地區(qū)之一,“新民”即民國色彩濃厚的一個時髦詞語。

同時,這里還是以川至醫(yī)學??茖W校(原址大樓保存完好,在新民中街與精營東二道街口)為代表的山西現(xiàn)代醫(yī)療機構的發(fā)祥地,也是山西近百年來軍事指揮樞紐機關所在地。

我雖然不是土生土長的老太原人,但1990年至 2000年在新民中街 1號的平房大院里生活了十年,在這里度過了人生最美好的青年時期,兒子也出生在這個大院,這里留下了人生最難忘的記憶,所以,我對新民中街和街上的老鄰居們以及周邊的老院落有著深厚的感情,也熟悉這條東西走向僅一公里街道上兩邊的小街小巷。新民中街路北有三條小巷從東往西分別是:新民二條、新民三條和新民四條;路南從東往西分別是:精營西二道街、精營西邊街、新民東街、國師街和典膳所。這五條街道國師街是唯一直通府東街的,其他四條街道均為丁字街,且長短不一,這是復雜的歷史原因形成的一個街區(qū)。

國師街1936年前稱為新民西街,由于當時的“山西省立國民師范學校附屬小學?!?,簡稱“國師附小” 1920年在此地成立(地址現(xiàn)太原十八中學),在上個世紀 20年代的國師附小是全省一所頗具特色、影響很大的小學校,新民西街這條很不知名的小街,亦因駐有國師附小而聞名省城,后來新民西街因此而改為國師街。

實際上,沒有開發(fā)前這些小街里面還有很多小巷,這種小巷一般為死胡同僅有幾個院子,也有它的名字和門牌號,每個小巷的形成都有它的歷史緣由和故事。開發(fā)改造以后,這些小巷名字已經(jīng)消失,門牌號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一般的街道門牌號數(shù)字明顯變小。

新民中街北面是新民北街,以前是相對較大的街道,南面有精營南橫街,西華門街。新民中街百十年來一直是僅十幾米寬的街道,2000年拓寬后才成為周邊最寬的東西方向的主要街道之一,向西可直達濱河東路。

1995年前后我岳母家也搬到新民二條 4號院(原來的 8號院)的樓房,直到現(xiàn)在還在那里,我住的新民中 1號院正好和岳母家相距不到 200米,也許這就是緣分吧?只是后來我在 2000年搬走了,因為岳母家在那里,我還時常過去。

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民國建筑風貌的小院這里隨處可見……

五一路北段的大部分街道地名,來歷都與明晉王府宮城有關,新民街也不例外。明晉王府宮城在清順治3年被焚后,人們逐漸推倒城墻,填平城壕建起房屋。當時居住人員很少并沒有規(guī)模,民國初期由于居民漸多便自然形成一定的街道,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fā)后,我國新民主主義運動開始,當時新民一詞在社會上廣為引用,新民街名就始于此時,由此可以看出新民街道名稱有著非常典型的民國色彩。

是時冠以新民的街巷有新民東街、新民西街、新民中正街、新民南正街、新民北正街以及新民頭條、二條、三條、四條、五條。1955年太原市政府將新開路、首義門、松花坡、精營中正街、新民頭條、新民五條等街道取直拓寬,統(tǒng)一命名為“五一路”,新民頭條、新民五條和精營中正街等自然消失。據(jù)我的老鄰居劉大爺介紹,解放后因為新民中正街的名字和蔣介石的名中正字一樣,后來把正字去掉,新民中正街改為新民中街。

新民中街南面的小街,精營街的來歷是清雍正、乾隆年間,在明晉王府宮城廢墟上修建軍營,駐扎清綠營兵,稱精騎營,后來此地即簡稱精營,成為太原精營諸街命名的依據(jù)。典膳所街道是原來明晉王府宮城管理膳食的地方,后沿用為街名。我?guī)啄昵岸啻卧谠摻值莱赃^飯,因為兒子那時在該街南面的禹皇大廈里面工作,每次去那里就和兒子就典膳所南端的飯店吃飯。

當時我居住的新民中街1號院產(chǎn)權是山西省水利廳。因為 1949年山西省水利局成立時辦公地址就在附近的精營南橫街,同年底又遷至不遠的西肖墻街辦公,與太原最著名的“認一力餃子館”相鄰。后來“認一力餃子館”遷到橋頭街營業(yè), 1956年 12月省水利局也遷至新建路 26號的現(xiàn)址辦公,所以我想這個新民中街 1號院應該是解放初期省水利局購買的一個院落,大院建于何時,不得而知,我 1990年住進去時感到平房的屋頂應該翻修過。

█ 新民中街1號院住房證

解放后太原市區(qū)平房小院產(chǎn)權十分復雜,有的還是以前的私產(chǎn),有的產(chǎn)權是單位的,這部分主要是單位購買的辦公或者住宿使用,還有不少是市房管局管理的,住單位的和房管局的房子每月的交房租。

我在新民中街住的時候,基本上整個街道和大院還是原來的老樣子,只有很少幾個院落已經(jīng)開發(fā),最高為六層住宅樓。新民2條中段的省糖酒公司宿舍樓(購買以前的 8號院,現(xiàn)為 4號院)和對面的省人事廳軍轉(zhuǎn)干部培訓中心,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在周邊開發(fā)最早的現(xiàn)代化樓房之一,他們都是在新民中街里面的院子,新民中街道兩邊還全部是原來的老平房和很少的二層房子。那時的現(xiàn)狀和現(xiàn)在的情況正好相反,近期我專程去過幾次,看到只有精營西邊街的中端靠西面的 3個院子沒有拆遷,新民東街西面有一半多的院子也沒有拆遷,這些院子大部分都是單位的產(chǎn)權,但是新民中街街面已經(jīng)看不到一點老式平房院落的影子。

█ 新民東街西面的大院現(xiàn)狀

█ 沒有拆遷的精營西邊街的3個院

現(xiàn)在留下的部分大院,有的是私產(chǎn)房子,有的是原來單位的產(chǎn)權,后來單位早已不存在,或者單位放棄管理,因為房屋老舊,有安全隱患,單位不收房費,也不承擔安全責任人,這部分大院大多已經(jīng)成為“無人管理的大院”。

我在新民中街1號院居住不到一年兒子文泰出生,到 2000年拆遷我們搬走時兒子 8歲多,他也從國師街小學(國師街小學不在國師街,在新民 4條)轉(zhuǎn)到濱河小學,那時經(jīng)常領上兒子在周邊玩,一些地方也較為熟悉。我們是見證了新民街區(qū)平房大院消失的最后一段時期,現(xiàn)在僅剩下不多的大院,前面說過這里是民國時期名人居住的地方,我知道周邊有很多掛有太原市文物單位牌子的大院,離我居住的新民中街 1號院最近的有,新民二條 10、 11號院和精營西邊街的渾源會館及 18、 23、 27號院落群。

新民二條10號院沒有拆遷前與岳母家為鄰居,他們單位當時最早拆遷了 8號院建起樓房。 10號院大門坐東朝西,為二進院的民國建筑,正房五間,這處四合院修建于上世紀 20年代,整座院落占地近 300平方米,全部為中西合璧的青磚建筑,外觀典雅大方,細微處又可看到做工精良的磚雕石刻等工藝。一進門處原有一幅彩色“紫氣東來”照壁,上有“喜鵲登枝”的刻繪,工藝極其精美,鄰居們都印象深刻,因為照壁在外面可以看清,老宅分前后兩院,前院主要為客廳、書房和仆人房間,二道門后則是后院,主要供主人生活起居之所。房子采用英國的取暖方式,高洋鐵爐加空心大墻,房屋冬暖夏涼,家中的地窖在儲糧的同時又可防戰(zhàn)亂,宅院四周的排水系統(tǒng)又單獨形成體系,在民宅中堪稱一絕。

10號院的主人,趙鐵卿( 1880~ 1960),名錚,山西著名的愛國人士,寧武人,畢業(yè)于山西大學堂西齋,留學英國學習冶金。歸國后供職于山西保晉礦務公司, 1916年出任山西工業(yè)??茖W校校長, 1917年創(chuàng)建陽泉保晉鐵廠,開山西現(xiàn)代化煉鐵先河,號稱“三晉第一煉鐵人”。新中國成立后,他長期居住北京,為省參議會議員,省政協(xié)委員,并把在太原新民二條 10號院獻給了國家,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1號院是閻錫山執(zhí)勤部部長的宅院,大門在小巷里面,坐北朝南,有磚雕,也是市文物保護單位。

可惜的是2004年 10、 11號大院強行拆遷,當時拆遷還引起社會媒體和太原市人大的強烈保護支持,市人大領導也現(xiàn)場制止,并訓斥規(guī)劃、建設及文物等部門領導,也沒能幸免。不知什么具體原因,直到現(xiàn)在拆遷十幾年過去,那片新民二條、新民北街、五一路圍起來的大片空地再也沒有動靜了,現(xiàn)在還是一片廢墟,沒有任何建設跡象……

精營西邊街的渾源會館及18、 23、 27號院群落。渾源會館為民國時期建筑,平面呈八角形,尖拱形窗,有磚雕。該院系山西渾源商人興建,建成于清末,為主偏院結構,有宿舍、議事堂的八角樓、后院食堂等,建筑古樸典雅,布局合理。為渾源縣駐省城辦事處和渾源商人議事、交流、住宿等場所。抗日戰(zhàn)爭期間侵華日軍侵占,解放后渾源商人后代居住,再后來本市居民陸續(xù)遷入。 18號院為民國省政府一陳姓官員所建,抗戰(zhàn)爆發(fā)后去重慶未歸,院為二進院,正房為二層樓。 23號院四通銀行舊址,二進院,梁枋有瀝粉貼金彩畫,有磚雕。 27號院曾是太原“綏靖”公署副主任楊愛源的公館,為四合院大門坐北朝南,有磚雕影壁,后來楊愛源居住南華門 13號院,現(xiàn)在那里建有故居展覽館。楊愛源公館西側跨院為舊警察所,現(xiàn)門牌為 27號甲,為解放前舊警察所辦公場所,該院建筑風格頗具北方民居的特點,代表一代時尚建筑風格,具有時代特色,特別是楊愛源公館,樸實無華,備有地暖設施;舊警察所院心寬大,建筑精美。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該院群落 2004年拆遷,恢復建設方案于 2012年 10月經(jīng)上報市政府批準同意。目前, 27號四合院建設基本完工,其他院落有望恢復。

█ 渾源會館原來的樣子

█ 新建的27號院

█ 太原渾源會館舊址復原總圖

閻錫山的東花園,又稱閻公館,位于新民北街省軍區(qū)招待所15院內(nèi),民國十七年所建。東花園為一連三進主院,三進主院的兩側均設偏院。主院、偏院均不設廂房,主院、偏院及長廊建筑均雕飾彩繪,是一座典型的傳統(tǒng)中式宅院?,F(xiàn)保存十分完好,是市級歷史文物保護單位,最近幾年,這里一直在修繕中,現(xiàn)已經(jīng)完工,希望這座民國風格的百年大宅,早日向社會公眾開放,讓游客感受太原的悠久歷史和我國的住宅文化。還有新民北街東邊的省軍區(qū)機關大樓,原為日本侵華軍部大樓,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坐北朝南,十字歇山頂,大樓地上四層,地下一層。 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閻錫山的警備司令部也在此辦公,是太原市文物保護單位。也許是因為近百年來這里一直是軍事部門管理使用,才得到較好的保護, 15號大院多年來對外開放經(jīng)營,以前房屋出租辦過駕校、幼兒園等,筆者曾多次進去過。軍區(qū)機關大院是不能隨意進出,但大院外景在山大二院住院樓上一覽無遺。這兩處文物單位,盡管面積很大,由于現(xiàn)在還是軍事部門管理,一般民用地圖是不會標注的。

█ 閻公館全貌

典膳所與國師街南邊有個小胡同,1991年前稱為東南園子,它有三個出口,北出西華門,南出府東街,東出國師街,共有 14個院落,東南園子其實就是晉王府典膳所的菜園子。這里的以前的 11號院曾是閻錫山的旅長馬開菘的住處,旁邊的 10號院是閻錫山最信任的親信 13集團軍上將司令王靖國公館,還住著很多晉劇名伶。建國后大部分為太原市百貨公司,因為東南園子南靠府東街,開發(fā)較早 1991年拆遷,已蕩然無存,唯一恢復的 10號院已改為西華門 5號,稱王靖國公館簡稱王公館。 2019年 80歲有余的王靖國之女王美來及其家人來到太原,懷著對故鄉(xiāng)的深厚情誼參觀她曾經(jīng)居住的地方。

█ 王靖國公館

2016年五一路大規(guī)模改造時,市政府規(guī)劃了沿街七地塊進行傳統(tǒng)民居及仿古建筑改造工程,其中,新民中街附近的太原話劇團地塊改造區(qū)、精營東二道巷歷史文化街區(qū)、趙樹理故居及周邊歷史文化街區(qū)這三塊幾乎連在一起,成為太原市規(guī)模最大的民國傳統(tǒng)民居及仿古建筑群,改建工程正在進行中,現(xiàn)在新建的仿古建筑群靠近五一路街面的幾乎全是二層。正在新建的民居大院有較濃的商業(yè)色彩和文化展示作用,與以前五一路兩邊的大院,可以說是兩回事,只能說它是民國達官貴人住的地方集合而已,這些大院都有專業(yè)的公司設計,結構十分復雜,是民國時期最高端的大院,也許只有這樣,才能以最小的地段展示出最有代表性的建筑風格吧?

以前這一區(qū)域五一路兩邊的大院我多次去過,大部分都是解放前建設的很普通的民房,很少有二層結構房子,比較有名的大院反而是在里面的小街小巷中。比如,精營東邊街24號院為清代四合院建筑,占地 300余平方米,有正房 5間,前有抱廈及南北廂房各 5間。 1937年 3月至 11月為犧盟會總部。精營東邊街 12號徐永昌公館,現(xiàn)為太原市民主黨派機關所在地,也可以參觀。占地 750平方米,建筑面積 375平方米,卷棚硬山頂式建筑,四合院落。是市級歷史文物保護單位。

說起新民街不得不說新東武術館。太原新東武術館是由孟玉清老人及他的四個兒子孟紫成、孟金成、孟榮成、孟耿成創(chuàng)建的我國第一座大規(guī)模家庭武術館,因為他們家就在新民東街居住,所以取名為新東武術館。后他們在武術館的基礎上又創(chuàng)辦了民辦公助的武術學校---太原市新東武術學校,當時紅極一時。他們家族的代表人物孟耿成, 13歲就獲得全國棍術冠軍進入省武術隊,與李連杰同一年進入國家武術隊,因為他比李連杰大幾歲,那時總欺負李連杰,但兩人關系甚好。孟耿成因在央視版《水滸傳》中成功飾演了梁山好漢鼓上蚤時遷而出名,后來出演過多部影視劇。當時市話劇團有個舞廳,早上 6:30開始營業(yè),他幾乎每天是第一個進去鍛煉的人,因為剛開始人很少,他總要打上幾拳,我每天也去的很早,但說話不是很多。他的個子不到 170,但他老婆個子 180,以前是省排球隊隊長。

現(xiàn)在新民中街的山西工人報社大樓,當然是2000年以后新建的,但他們以前早就在現(xiàn)地址辦公,當時報社就是在的精營西邊里面買的 29號大院辦公,因為是單位,我經(jīng)常領上兒子去他們大院里面玩,但沒有進人家辦公室里面,那時大門朝東開的,好像還不是最靠近新民中街的大院,后來蓋起樓房才是現(xiàn)在是樣子。可以說報社領導以前還是有戰(zhàn)略眼光的,如果當時不在那個大院辦公,街道改造時候絕對不可能在這里建起辦公樓房,后來街道改造時兩邊門面房,政府都是掛牌拍賣,誰給的錢多就是誰的,基本上都是房地產(chǎn)住宅開發(fā),這應該是新民中街上唯一的國家單位,距離主管機關省工會就幾百米。新民二條里面的山西省人事廳軍轉(zhuǎn)辦及軍隊轉(zhuǎn)業(yè)培訓中心,也是早期入住的國家單位,周邊還有不少省經(jīng)貿(mào)委、省人事廳和勞動廳等單位的宿舍。

五一路上精營南橫街旁的先鋒商店,這個幾乎消失或者遺忘的名字,在1990年以前由于商業(yè)壟斷體制的原因,先鋒商店在周邊是最有名氣單位,就那么一個中型百貨商店,在太原沒人不知,因為在商品流通領域中,它獨領風騷,周邊只此一家,在太原也不是很多。只是在后來市場經(jīng)濟大潮的沖刷下,國營商場很快就失去了它的生機和活力,走完了它輝煌階段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國營百貨商場代表了一個歷史時代。當時所有經(jīng)過這里的公交車都有先鋒商店站,我每次回家只要聽到先鋒商店到了,馬上準備下車,因為先鋒商店和山大二院兩個站距離很近,僅此一點就可以說明,那時先鋒百貨商店的重要社會地位,后來就是全省最著名的五一百貨大樓的公交站牌名字都沒有了,先鋒商店站也就自然消失。

1993年前后,先鋒商店由百貨店變成一家專營勞保用品的商店,由于工作關系,去過多次,那時所有的柜臺已經(jīng)承包,但還是競爭不過個體,沒有維持多久,先鋒商店便成為人們永久的記憶……

生活在以前的大院和現(xiàn)在的單元樓生活習慣有很大的不同,取暖、用水、洗澡、做飯、上廁所、倒垃圾以及使用的交通工具等,可以說還是比較典型的接近原生態(tài)的生活方式。

首先是一年四季做飯都是使用火爐,冬季取暖大部分也是直接使用火爐取暖,條件好的則使用火爐燒土暖氣,有的家燒土暖氣的火爐還放在家,這樣還是不安全。所以,我們那時每天有個繁重的家務活就是到爐渣,這個還是一個體力活,24小時燒的爐渣是每天最主要的垃圾還很重,有的家還要倒幾次才可以倒完,新民中街 1號院和 3號中間以前有個垃圾站, 1993年新民中街東段成了集貿(mào)市場后,我們要走到新民二條里面那個地方才可以倒垃圾,很不方便。以前政府和老百姓的環(huán)保意識與現(xiàn)在不一樣,都生火爐也不見得天氣比現(xiàn)在差,垃圾也是直接倒到大街上指定的地方,都是露天的,也沒有現(xiàn)在的垃圾桶,一天只能是下午六點左右才可以倒垃圾,晚上環(huán)衛(wèi)車拉走,其他時間是不允許倒垃圾的。好在當時街上的汽車很少,要是現(xiàn)在下班時間街上有這樣的垃圾堆,不堵死才怪。要生火爐買煤那是必須的,后來政府鼓勵使用蜂窩煤,這些剛開始都是憑證限量供應。

這個運垃圾的場面也是蔚為壯觀,拉垃圾的汽車一到,后馬槽里載著四五個穿工作服的后生,車門兒上還站著一個后生,一到站馬槽立馬打開,后生們呼啦跳下車來,一人一把大鐵鍬開始裝垃圾,大鐵鍬輪的呼呼帶風,垃圾滿天飛,勞動的場面熱火朝天,裝完了垃圾,一個后生用大掃把清掃完畢,大卡車急急開動,后生們小跑著跳上車,有一個后生依然還是站在車門上,大卡車又向下一個地點呼嘯而去……盡管他們工作環(huán)境如此不好,但個個身體很棒。

我那時總在想為什么要有一個人站在車門上,現(xiàn)在自己開車后才知道,那人一定是指揮駕駛員的,因為大卡車盲區(qū)范圍很大,每天在生活區(qū)來回開車人太多,有個人站在外面能看到駕駛員看不到的盲區(qū),這樣才能安全駕駛。

用水都是在大街上的公用水龍頭,也是定時開放,有專人管理,不是開放時間都上的鎖,特別是冬天水龍頭防凍是大問題,我們的公用水龍頭在新民二條旁。當時我們1號院有個水龍頭,也有個廁所,用水上廁所還算方便,但沒有專人管理,經(jīng)常出點小問題,這點很是麻煩,其他大院大部分沒有。所以,那個時期住大院家里都有大水缸儲水,距離水龍頭遠的還使用扁擔挑水,家里沒有下水道,還必須備有一個臟水桶,要提到院外倒入馬路邊的下水道。

我們1號院雖然有個廁所,但后來掏廁所成了問題,改革開放前城里的廁所很多村里還爭搶著掏,后來就沒有人要了,也許是因為我們一號院廁所不是國家正式報備修建的, 1995年以后環(huán)衛(wèi)隊經(jīng)常不來掏,廁所有幾次滿的都溢出來,不得不停止使用。每次掏廁所確實也很不方便,先是把卡車上的木制圓形糞桶一個個的人工滾下來,一個糞桶約有八九十公分高,上下一般粗,立著的木板上中下有三個鐵皮緊緊箍著,它的蓋子也很結實,開關容易并且嚴絲合縫,因為木板較厚還是濕的,這樣一個空的糞桶也是很重的。從車上卸下來的糞桶依次排開,放在大院大門口,然后再傾斜轉(zhuǎn)動到廁所里,使用糞勺和糞兜子裝滿糞桶,再轉(zhuǎn)動到汽車旁,幾個人轉(zhuǎn)動上車,很是費勁。每掏一次廁所,轉(zhuǎn)動每一個糞桶大院里都留下一些糞便痕跡,整個大院要臭好幾天,后來我經(jīng)常使用大街上的廁所,周邊的有五六個廁所都不遠,那時的廁所全都旱廁。

現(xiàn)在周邊還有很多以前的旱廁,但全部已經(jīng)使用泵抽,有的已經(jīng)改造成水沖式,國師街十八中對面那個廁所幾十年沒有一點變化,前幾天路過還進去了,臭氣熏天。沒有住過平房大院的人一定不知道現(xiàn)在太原市中心還有很多這樣的廁所,估計很多年輕人都沒有見過這樣的廁所。

那時住這樣的平房大院洗澡大概都一樣,在澡堂洗澡,對面的精營西二道街有個澡堂,我們周邊人都在那里洗澡,是不是國營的,具體情況不是很清楚。有的單位自己有澡堂,那當然方便。我剛住1號大院的時候,正是計劃經(jīng)濟向市場經(jīng)濟過渡時期,那時五一路和新民中街都沒有改造,個體經(jīng)營才開始不久,還是以國營商店為主,買米面油還使用糧票在新民中街過五一路對面那個糧店,醬油醋都是散裝的自己拿上瓶子,在五一路西南口有個國營副食店購買都很近,但沒有幾年很快就門庭冷落了……

照相是在五一路東中橫街北的曉曉照相館,是自家的房子,后來照相館改了名字,營業(yè)幾十年一直到2016年五一路改造才拆遷,拆遷前我還專門進去看過,和老板聊過她的照相館發(fā)展經(jīng)歷。

隨著國家的開放政策力度進一步加大,1994年新民中街東段正式成為自由集貿(mào)市場。五一路到新民二條段街道北面建起當時流行的鐵皮房,成為固定的攤位,南面住戶也自行建起房子,新民二條西面是地攤,主要以買菜為主,新民中街西段靠近上肖墻路口也有個地攤市場,新民中街的這個集貿(mào)市場在周邊很有名氣,就和現(xiàn)在的新民中街大市場一樣,給周邊居民帶來很大方便,到 2000年拓寬改造新民中街道路實施拆遷后,完成了它的使命自行消失。

鐵皮房的固定攤位的攤主,我們都熟悉,還有兩位是鄰居。一個是買煙的5號院老任,一個是租書的張小潔是我家東面那個院,但她家是五一路門牌號,她女兒叫豆豆。這多年在街上還遇見他們中很多人,見面還認識,一次我旅游遇見賣日用雜貨的攤主一家,全都熟悉,還有一次在公交上遇見買早點攤主。

1995年前后五一路的新民中街與精營中橫街段路西,由于已經(jīng)開始開發(fā),老居民搬遷,這里成為比較集中連片的沿街門面房小歌廳,在當時太原名氣較大火爆了幾年,唱一首歌 3元,“小包”半天四五十元,這里和開化寺是太原大眾化的娛樂歌廳發(fā)展的早期階段。

新民中街南面的2號院和 4號院是整個街面最早開發(fā)的大院,是當時的省勞動廳宿舍,因為這棟樓開發(fā)較早是七層,估計是樓房的結構設計原因吧?這棟宿舍樓入住的很遲,雖然占據(jù)了最好的位置,但現(xiàn)在是最不好的房子,他們在這個樓后面再開發(fā)的高層房子不錯。這棟七層樓開發(fā)建設時我們還在那里住了好幾年,新民中街才開始改造。

新民中街2000年拓寬改造完工后,在新民中街與三墻路口的東北角,修建有“新民中街工程紀念碑” ,詳細介紹了街道改造過程和新民中街以前的歷史。

█ 新民中街西口的地攤市場

█ 新民中街工程紀念碑位置就是上圖小房位置

我住的新民中街1號院在大街的路北,大門距離五一路僅 10多米,是一個東西寬大概 20米,南北長 40米左右的四合院。

1989年我結婚后,暫住在單位的單身宿舍, 1990年單位把 1號院的兩間平房分配給我,兩間平房一樣大小,為里外間結構,使用面積 24平米,平房前面原來的住戶加蓋有一小廚房屬于臨建,大概 5平米多,廚房有兩個門,一個是從大院直接可以進的門,另一個門是從房間進的,我住進去的時候把從大院進的門封死,以便門前可以放點東西,這在當時也算條件不錯了。我在那里住十年, 1997年在這個大院度過了一個特殊的春節(jié),那年我 34歲是我第一在太原過春節(jié),以前每年春節(jié)總是回老家。院有十四五戶人家居住,我住的是東廂房 3號家。

█ 我家門前的照片

正房五間住三戶人家,當時不知道什么原因北房基礎較高,進房間要上三四個臺階。東邊兩間是里外間,住著申克勤和劉春葉一家,孩子楠楠,他們家是整個大院最熱鬧的一家,因為她父母和妹妹妹夫經(jīng)常過去,朋友也多,申克勤和劉春燕在省兒童醫(yī)院和山大二院上班,劉春燕的母親也在山大二院上班,那時雖然已經(jīng)退休,但還上班,所以也經(jīng)常在,有個表妹也在家照看小孩多年,還有他們家是大院打麻將的主戰(zhàn)場,我去的也最多。記得幾乎每天晚飯后就有人組織,一般打八圈8點開始 12點左右結束,很少打十二圈,這是我打麻將最多的時期,我的技術不行,但當時打的籌碼很小。劉春燕身體偏瘦,性格潑辣,快人快語,還是個近視眼,幾乎沒有見過她不戴眼鏡的時候,老公申克勤相對靦腆,說話綿軟,人緣很好,他們兩個年齡和我一樣大。

北房的中間一間是鄭文文兩口,孩子叫鄭超,他們兩口在太原市實驗晉劇院青年團工作,他們一家還有住的地方,有時在這里住,有時不在這里住,印象他們做飯不多,和大家打交道相對少,但兩口子見面總是非常客氣,特別是男的不笑不說話,因為他們住的北房在大院的最里面,只要回來必然路過我家,一定能見到。那時每家的大門上面都是玻璃,掛個布簾子,白天把簾子取下,以方便采光,因為有門的房間就沒有窗戶,緊靠頂亮采光不行。他愛人是院里最時髦的女人,多會都是帶妝,口紅很是鮮艷,也是我們的同齡人。

北房的西面兩間是張玉書大娘一人居住,老頭劉長河在省水利設計院工作,他們兩口子是分居住。她三個孩子,小兒子在北京很少見,大兒子和女兒經(jīng)常過去,我們非常熟悉,女兒在太原十五中工作,大兒子也在桃園路居住,我那時在街上還多次遇見他們姊妹兩個。劉大娘的特點走路很慢,生活簡樸,說話綿綿的,身體不是很好,偏胖的身材,那時她已經(jīng)退休,據(jù)說她以前在稅務部門工作。住大院就有這樣的好處,只要出門就能遇見鄰居就可以聊天,我有時沒事也去張大娘家聊天,但不是很多,愛人經(jīng)常去她家閑聊。

南房四間比較高大,住兩戶人家,靠新民中街的后墻還有一個不大的窗戶,采光相對較好,中間是大門的過道,1號院的大門是沒有任何裝飾最普通的大門,周邊有很多院子的大門很有特色,有專門的門樓有門當有戶對。

南房西邊兩間住著劉大爺,當時已經(jīng)80多歲,身體很好,他是因為大兒子以前在水利廳工作過,所以才住到這里的,我住那里時他老伴已經(jīng)去世,大院拆遷的時候已經(jīng)快 90歲,是院里年齡最大的老人。劉大爺國字型臉,個子高大,很有個性,但見人總是笑著說話,因為他家門前面不寬,所以他經(jīng)常搬個交椅坐在大門外,也就是新民中街,我每天下班回來都要打招呼。劉大爺以前是國民黨軍隊的團長,老家是河北的,太原解放后安排到市陶瓷廠工作,是民革老黨員,每年參加民革會議,他正好認識我單位一個民革成員,經(jīng)常說起那個人。他非常喜歡喝酒, 80多歲的老人,天天喝酒,他喝酒與一般人不一樣,是啤酒和白酒倒到一起喝,很有規(guī)律六天喝一瓶白酒兩瓶啤酒。他說他家喝酒是祖?zhèn)鳎母赣H、爺爺都喜歡喝酒,好像老家就有酒坊,但他的兒子不喝酒。

他平時就一個人,我多次去過他家聊天,聽他講解放前的故事,也看他家的書刊,那時政協(xié)機構很活躍,有很多國民黨老人都寫回憶文章,他家有很多政協(xié)的刊物還有團結報。他幾次說,1937年八路軍的戰(zhàn)地服務團在五一路的省國民師范演講時,他聽過丁玲演講,丁玲是服務團的主要負責人,和他是同齡人,那時是國共合作期間,他說丁玲的演講深受太原抗日軍民歡迎,后來丁玲平反了名氣才更大,那個時候丁玲沒有什么名氣,不是那次演講他都不知道有這個人。當時的省政協(xié)主席是郭裕懷,郭的父親和他是一個單位的也熟悉,郭剛工作的時候??锤赣H,因此他多次見過年輕時的郭裕懷,他常說這事。他知道我是單位的工程師,以為工程師就很有水平,也經(jīng)常問我很多現(xiàn)代科技知識。記得一次他要我給他講泉水是怎么形成的,他感到山里的泉水常年流淌非常奇怪而神秘,我拿上粉筆在地下畫了個圖,因為沒有圖很難說清楚泉水的形成。

他的兒子兒媳,孫子孫女們經(jīng)常過來看他,一起吃飯,但晚上沒有人住,其中,一個孫子當時在市交警隊是個小領導,每天很忙,老人經(jīng)常說起這個孫子感到很驕傲。他的二兒子的岳父在臺灣,以前不知道遭受連累沒有,反正后來很是風光,上世紀90年代是大陸和臺灣差距最大的時期,臺灣人很牛,他的兒媳去臺灣探親幾個月還找個工作干,一個月四五千元,我們工資才幾百元。

我在新民中街居住的時期,喜歡在各個街道散步遛彎,剛開始基本不去人家大院里面,后來兒子周邊大院有玩伴,我因此也去過的不少大院??梢哉f每個大院的結構都不一樣,有的是大院里面套小院,有的看見是一個兩米寬的小巷,進去里面是個大院,有的院大門很小,里面院子好大,有的是古香古色很有特色的門樓,也有的就是一個很簡易的大門。新民中街的3號院、 5號院,二條的 1號院、 3號院、 4號院等周邊大院去的最多,主要是兒子經(jīng)常在這幾個大院里面玩。新民中街的 3號院有個孩子叫王志武,小名二蛋,他母親記得叫張純梅,經(jīng)常來我們院玩,我兒子也經(jīng)常到 3號院玩,我們和他母親也就很熟悉。新民二條 1號院有一戶的女兒叫崔文倩和我家兒子同歲,經(jīng)常一起玩,那個院是個很的小正方形院子,她的父母我都認識。

新民二條4號院的谷椿林和馬潤芳的女兒和我家兒子也差不多一樣大小,他們家情況復雜的很,本來 3號院、 4號院解放前就是谷家院子,土改沒收了歸杏花嶺房管所管理,后來把留給他們家住的私產(chǎn)房也歸公,當時他們每一月還交 2.58元房錢,因為谷椿林的爺爺被錯定為歷史反革命,爸爸又被打成右派,媽媽家還是地主都占全了,他從小受連累連紅領巾都戴不上,直到上世紀 90年代落實政策才徹底平反要回來房子,又成了谷家的私有產(chǎn)財,但很快又被拆遷。他們當時住的 4號院是以前他們家的后花園,有正房五間,南房一排 6間 5間住人東南角一間是廁所,房子里有地窯,原來是放花用也叫花窖,東西廂房各兩間,是后來房管局蓋的, 3號院和 4號院以前是通的。他們家的房子演變過程,在那個時代有一定的代表性,因為解放前的房產(chǎn)基本上都是私產(chǎn)房,經(jīng)過土改后,私產(chǎn)房相對少了,單位集體和國家產(chǎn)權多了。

精營西二道街東面的第一個大院的門很大,但不是老式大門,像是解放后改建的有現(xiàn)代特點的大門,里面應該是一個單位的宿舍,和其他大院明顯不一樣,具體情況也不清楚?,F(xiàn)在精營西二道街東面的大院全部拆遷,成為新民中街便民大市場,二道街街面上也留有簡易門面房有很多小飯店。這個市場很大直通精營南橫街,但中間是斷開的,主要是因為以前一個大院里面有棵古槐,為了保護這顆古槐,把市場認為分開。

這顆古樹是掛牌古樹,在周邊大院里是最大的一棵古樹,但以前在大院里面知道的人不多,現(xiàn)在市場的中間也逐漸被人們知道。當然這棵古樹與新民中街西的東緝虎營,還有南面的西肖墻街上的大樹比還是不如他們。不過西肖墻街中間的幾個大樹,在1998年以前,它也不在大街中間,我每天上下班路過印象深刻,有的在西面的院里,有的在大街的西邊,是道路拓寬后才展現(xiàn)到大街中間的,包括柳北(柳北以前就是西肖墻)的那兩課古樹一樣,以前都在老街的路西或者院里。這一區(qū)域最茂盛的古樹當屬新民北街東口的大槐樹,它是新民北街的重要標志。

█ 新民中街便民大市場里面的大樹

這些古樹的價值,遠遠超過了它本身,此時,它已經(jīng)不僅僅是一棵棵古樹,還是古城一道文化景觀,更承載著太原人的情感,見證了太原滄桑巨變的歷史過程。

我住的1號大院,南房東面兩間是大院的 1號家,主人李旭和李海平,女兒叫芳芳。李旭是省水利建筑工程局的職工,常年在外地施工,工作很忙,回來的時間不不多,年齡比我大幾歲,人很精干,愛人海平主要在家照顧孩子。李旭的岳父在水利廳上班,那時已經(jīng)退休,經(jīng)常專門到那里玩麻將,順便也看了他很喜歡的外孫女芳芳,岳母有時也過去,但她不打麻將。李海平是我們院打麻將的基本隊員之一,她家也是我時常打麻將的地方,因為老人來玩的時候,他們有相對固定的幾個隊員,是其它院里的老人,這樣的場子我參與不多。

2號— 6號住戶是大院的東廂房。 2號住的是水利印刷廠的胡錦華,昔陽人,他老婆好像是太原工具廠的。比我大一歲,孩子胡勇,是大院最早安裝電話的人,也是我們麻將隊員之一,拆遷后再沒有見過面。 4號住的是水利印刷廠的廠長張旭東,愛人張二萍,女兒丹貓,和我住的最近,相對也熟悉,多年來一直有聯(lián)系,他家是唯一兩間房不在一起的住戶,一間是我隔壁,一間在我家對面到也方便的很( 13號房),他們兩口干凈利索,特別勤快,是我非常喜歡的鄰居,家里總是收拾的窗明幾凈。因為他是院里面唯一一個法定代表人,所以院里的一些維修費用本該大家分攤的,他經(jīng)常主動處理了,特別是后期廁所環(huán)衛(wèi)局經(jīng)常不派人來拉,所以每次來時我們院里還給送點煙。

5號住戶是楊貴民和王美容,兒子叫楊勇,是我們院里最大的孩子,他們兩口比我大幾歲,楊貴民在一個工廠上班,王美容在老動物園龍?zhí)豆珗@)上班,工作也很輕松,她也打麻將但大的相對不多。后來在街上遇見一次,就再也沒有見過面。她有個妹妹和我同歲,長得高大帥氣漂亮,經(jīng)常過來看她姐姐也比較熟悉,她很喜歡體育,在水利系統(tǒng)是兵乓球、舞蹈高手,小有名氣。

6號家和對面西廂房的 11號家住的人時間短,還幾次換人,和院里人打交道相對少點,只是后來 11家的孩子正好和我家兒子又成了 37中一個班同學,她母親在廣電廳工作也是運城老鄉(xiāng),和我們單位不遠,多次遇見,和我還算熟悉。 7號家居住的是平遙老兩口,還有他們的外孫女,年齡那時 70歲左右,他們在太原主要是給養(yǎng)子看小孩。老太太特別喜歡打麻將,我和老人也多次打過,最有意思的是有一次和她打了一晚上,麻將竟然少了兩張牌,大家都不知道。因為劉春燕家的麻將是裝在一個布袋子里面,開始倒的時候不小心袋子里面還留有兩張牌,打牌時應該是每人各砌 17垛,因為老人洗牌、砌牌較慢,每次其他三人總是等她幾秒鐘,所以剩下的牌總是她砌完了事,她從來不數(shù)牌,所以她一直是砌 16垛,按一般規(guī)律,洗完牌砌牌時是三把抓起,第一把和第二把抓 6垛,第三把抓 5垛,正好 17垛,一般人馬上就發(fā)現(xiàn)自己少牌了,因為總是她少牌,大家竟然不知道,看來都不是高手,真正的高手一眼就看出對方的牌不夠。

老人還煤氣中毒過一次,如果不是在大院住,有可能過去啦,記得是個休息日,八點多不見老人開門,大家知道他們在家,因為晚上還亮著燈,感到不對勁,我們破門而入,救了老人,是我給老頭子從屋里抱出來放到院里,當時已經(jīng)昏迷,并拉了一褲屎,印象深刻,老太太的情況已經(jīng)忘記,大家馬上給他的養(yǎng)子打電話,很快老人就清醒了。

西房的12號家兩口子是杜剛和劉惠英,女兒瑤瑤。杜剛在一公司工作,老婆是列車工作人員,因為倒大班,在家時間較多,他家兩口子也喜歡打麻將,是主力隊員,他們也比我大幾歲。我那時出差較多,還在火車上遇見過她,感到很是親切,她是負責餐車的。他們是老太原的,在 1號大院住的時間也長,對周邊大院也相對熟悉,也時常有親戚朋友來家里,岳母和他的妹妹來的最多院里人都熟悉,去年在醫(yī)院還遇見劉惠英給母親看病,老人 90歲了身體還算可以。

因為他們家前面空間較大,也差不多在大院的中間,還硬化了一大塊,所以他們家前面就是大院里的活動中心,相當于大院一個“小廣場”,夏天有時在這里打麻將,但不是很多,畢竟打麻將要帶點小錢嘛,派出所還是要管的。我在那里住的時候,派出所曾經(jīng)幾次光臨過我們大院視察“打麻將”,我們也去過派出所給他們“匯報”過工作。

我家正對面是14號住戶,我在那里的 10年沒有人住過,這是一大間大概 20平米的房子,因為后面是大院的廁所,所以這間房子向前突出兩米多,也就是說我家前面幾米是大院最窄的地段,好像要把大院分成南院和北院一樣。

15號住戶就是西房最南面的一戶, 10年間換過戶主,和我一起住去的是省水利科學研究院的全國強和常菊聰兩口子,住了三年,女兒佳佳就是在大院出生的,因為是一個系統(tǒng)的職工,又是運城老鄉(xiāng),一直有來往。后來七年是劉五虎和格素萍,兒子劉小庭,他們是榆次人,這兩家和我都是同齡人。劉五虎和格素萍兩口是大院打麻將的最主力選手,他家也經(jīng)常支攤子,后來在街上還多次遇到過格素萍。他們家和 14號住戶中間有個去廁所的過道。

只有住這樣的大院你才能對你的鄰居如此的了解,以前的平房大院,住家其實就是現(xiàn)在的臥室,一般家里沒有專門的客廳,就是臥室有幾把椅子,所以大院在一定程度上有著客廳的功能,人們在大院的活動的時間很多,鄰居們相互了解,非常熟悉?,F(xiàn)代的高層小區(qū),即使住你的對面很多人都不說話,也不知道他的任何情況。這是現(xiàn)代化住宅小區(qū)發(fā)展的必然結果。

這些建筑于不同年代、不同風格的民居大院,就是太原市的“建筑博物館”,記載了太原市發(fā)展的滄桑歲月,展現(xiàn)各個時期的居住風貌和藝術文化特色,凝聚著無數(shù)人們的智慧和心血,傳承著我們的歷史文化,讓人感到質(zhì)樸、親切,簡約的門樓、透射出歷史印痕的青磚路面……無不散發(fā)著古城淳樸的民風和濃濃的親情,具有非常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

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很多民居大院在城市改造中消失。這種消失,損失不僅僅在于建筑本身,更重要的是背后文化價值觀的消失。不可否認近幾年城市的一些主街道是寬闊了許多,我們個人的居住條件是也改善了不少,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近幾十年來,太原市傳統(tǒng)的建筑被無情地毀壞了,我們古老城市的韻味丟失了,相對于我們得到的東西,這個代價有些太過沉重。如果我們在進行現(xiàn)代化城市改造過程中,能把那些有價值的大院完整的保存下來,再進行適當?shù)难b修改造,那么我們的城市將會更加美麗。

值得慶幸的是近年來太原市政府已經(jīng)科學規(guī)劃著,在舊城改造建設過程中,如何能保留下更多的老民居,如何讓老建筑這種歷史符號充分展示太原歷史文化特色,如何讓這些老民居大院更好地融合在我們城市建設中。

新民街跌宕起伏的百年歲月,讓它變得厚重深邃,處處流露著古韻與典雅,承載著歷史的積淀和一代人的記憶,雖然,許多老院子隨著城市改造不復存在,但這里畢竟有太多太多老太原的記憶,人們永遠抹不去對它往日風貌的回憶……

作者簡介:李養(yǎng)龍,網(wǎng)名水龍,60后,運城人,太原作協(xié)會員,在《山西日報》《太原日報》《運城日報》等報刊平臺曾有文字痕跡。

點擊以下文字鏈接,閱讀家在太原系列

Hash:a809ff4ad63c05e869f10a6d09500b0b61ebae65

聲明:此文由 太原道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