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各殿

佛教的殿堂,有各種不同的佛、菩薩、羅漢守護神像,這些塑像有時是代表某種教義上的理想,博愛的象征,或具有力量而為眾生膜拜的目標。

三門殿

兩大金剛 佛寺三門殿內(nèi),在門的兩旁塑兩大金剛像。此即手侍金剛杵(印度古代最堅固的兵器)警衛(wèi)佛的夜叉神,又叫“執(zhí)金剛”。傳說佛常有五百執(zhí)金剛隨從持衛(wèi),其主要者名“密跡金剛”。

天王殿

三門殿內(nèi)的第一重殿叫天王殿,殿內(nèi)供俸四大天王、彌勒菩薩、韋馱天,有的還有帝釋天、梵天、伊舍那天、羅剎天、焰摩天、阿修羅王、那羅延天、干闥婆天,正中間供的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像后供韋馱天,面向北,東西兩旁供四大天王像。彌勒菩薩 名“阿逸多”,是釋迦牟尼的弟子,南天竺人,后來由人間生在兜率天內(nèi)院中教化菩薩。據(jù)佛經(jīng)上講,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流傳一萬二千四十九年,如果眾生能夠依正法行持,可以護持法命的。再過八百余年后,彌勒菩薩由兜率天下生此世界成佛。

韋馱天 傳說唐道宣律師曾與天人會談,說及南立天王部下有一位韋將軍常周行東南西洲,護助諸出家人。宋代以后,使在寺中塑了韋馱天像,又和佛經(jīng)中所說的韋馱天相混,一般稱為韋馱菩薩。

四大天王 東方天王名“提名羅吒”,此云持國,能保持國土,是帝釋天的主樂神,手中琵琶以作標幟,護東方弗提婆洲人民。南方天王名“毗琉璃”,能令他人善根增長,所以手中持劍,護南閻浮提州人。西方天王名“毗留博叉”,此云廣目,能以凈眼觀察護持人民,領(lǐng)諸龍及富單那,所以手中纏繞一龍,護西瞿耶尼洲人。北方天王名“毗沙門”,此云多聞,有大福德,護持人民財富。右手持傘,表福德之義,護北郁單越洲人。

帝釋天 梵名為因陀羅,全名為釋提桓因,為忉利天的主神。常持如意寶瓶,現(xiàn)慈悲柔軟相,統(tǒng)帥三十三天,依其自己的本誓,可操縱自如。傳說在迦葉佛滅度后,有一貧女發(fā)心修造一座佛塔,當時有三十二人愿同心協(xié)力完成,后來此貧女即依此功德,成為忉利天王,此三十二人亦輔弼西方,成為三十三天。他的形象,依《金剛頂瑜伽護摩儀軌》:“乘白象,住五色云中,身作金色,右手持三鈷當心,左手托左胯,左腳下垂,有三天女,各手持蓮華盤,盤中盛青蓮華,或盛雜華?!背朔N形像外,有右手執(zhí)獨鈷,乘六牙白象者,有坐荷葉座或坐金山,受蓮華供養(yǎng)的等等不一。

梵天 常與帝釋天并稱,亦名大梵天?!妒蠖鹘?jīng)》說他“為天王之主,眾生之父,此天喜時,器世間安穩(wěn),無***。劫初時,此天創(chuàng)世間,眾生不亂,此為天主喜之故。此天嗔時,世間不安,有種種病,連草木悉皆苦惱,迷惑眾生,各各如醉人”。其形像有二臂、四臂不等,《大日經(jīng)》說“戴發(fā)髻冠,坐七鵝車中,四面四手。一手持蓮華,一手持數(shù)珠,以上是右手;一手執(zhí)軍持,一手作唵字印,以上是左手。此印稍屈食指,余指皆伸……而作語狀,名為凈行者之吉祥印?!?/p>

伊舍那天 伊舍那為梵名,譯作欲樂,或說是摩酰首羅天的變化身,亦名大自在天。其形像為:乘黃豐牛,左手持劫波杯,盛皿,右手持三戟槍,肉色清青,三目忿怒,二牙上出,以髑髏為瓔珞。頭冠中有二仰月,持二天女花

羅剎天 他曾竊取釋尊的舍利,逃亡時,為韋馱天所追擊,因他誠心誠意地奉侍北方多聞天王,是護持佛法的善神。其形象:乘白獅子,身著甲胄,左手持刀豎起,右手拇指押中小二指,赤肉色,二天女侍于左右,持二羅剎鬼三股戟。又,在胎藏界外金剛部的形像是:通身黃色,披甲,發(fā)上有冠,冠有繒,兩頭飄上,目稍作怒視,右手當腰側(cè)執(zhí)刀,左手豎掌向左,屈無名指及小指,為大拇指所押,面向右方。

焰摩天 俗名閻羅王,常住閻浮洲南方,鐵圍山外部的地獄。統(tǒng)率十八冥官,八萬獄卒,審判墮來此處者,加以懲罰,其別名為遮止王,或靜息王即由此而來。一說焰摩王與其妹,協(xié)力主宰地獄界,兄焰摩主審判男性,其妹專懲罰女性的罪惡,兄妹并稱,故名雙王。焰摩王形像是:乘水牛,右手抱人頭幢,左手仰掌,有二天女為其侍從,二鬼使者持刀、持戟,赤黑色,右腳下垂。又一種形像是:右手側(cè)仰掌,指頭向右少豎,左手向內(nèi)執(zhí)檀荼杖,頭上有金半月形,上有一人頭幢,乘臥白水牛,垂左腳,其牛在(左毛右包)座上,面向右方。此為外金剛部院的形像。

阿修羅王 阿修羅王為八部眾,或六道之一,是阿修羅界的主宰者,常與三十三天猛烈交戰(zhàn),就中與忉利天的帝釋交戰(zhàn)最為激烈,從未終止。他的形像為遍身赤色,表示為猛惡無比的忿怒形,三面,立火焰發(fā),二手合掌,二手合捧寶玉而立。

那羅延天 此天本誓為排惡勸善,力大無窮,手執(zhí)杵柄,常乘迦樓羅鳥,自由自在地飛翔于空中。后世欲得非凡力量的人,專祈請此天。他的形像為周身青色,赤發(fā),有三面,正面三目,兩邊面貌為獸形,左面似豬頭,青色,右面未祥,白色。又有一種形像沒兩邊面,冠上系繒,兩端飛上,右手開肘豎掌,屈中、無名、小指三指,舒食指,承輪腰,左手作拳叉腰,乘迦樓羅鳥,右腳垂下,其鳥張翼,面向右。此天形像不一,有二臂、四臂,或八臂等數(shù)種。但獨立一尊的形像尚不多見。

乾闥婆天 此王專食香而飛行于虛空中。傳說是當燃香時,在剎那間所發(fā)生的一中微妙的香氣,把他神格化而成,其食香、尋香的名稱即由此而得名。傳說此天縛有十五頭惡鬼,專守護嬰兒胎兒。其形像為著甲胄,披獅子冠,身黑赤色,左手持如意珠,右手執(zhí)三股戟,持十五鬼頭。左右安摩利支天及訶利帝母,圍繞十五鬼神。此神又為觀音二十八部眾之一。

釋迦牟尼佛像大雄寶殿即是正殿,或稱大殿,大殿是稱贊釋迦牟尼佛威德高上的意思。釋迦牟尼像有各種不同的姿式,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是結(jié)跏趺坐,左手橫置左足上,名為“定印”,表示禪定的意思;右手直伸下垂,名為“觸地印”。這種姿勢的造像名為“成道像”。一種是結(jié)跏跌坐,左手橫置左足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環(huán)形,名為“說法像”。另外有一種立像,左手下垂,右手屈臂向上伸,名為“旃檀像”像;左手下垂,名“與愿印”,右手上伸,名“施無畏印”。

十八羅漢 一般漢族地區(qū)寺廟大雄寶殿兩邊供有十八羅漢像,這十八羅漢到底是誰?是根據(jù)什么經(jīng)典,什么時代才開始塑造他們的像呢?

十八羅漢是由十六尊者再加上其他兩尊羅漢組成的,因此,要談十八羅漢,須先從十六尊者談起。這十六位尊者,在慶友(即難提蜜多羅,斯里蘭卡人)所著《法住記》中的名字是:

①賓度羅跋墮阇(即賓頭盧頗羅墮)尊者,②迦諾迦伐蹉尊者,③舉缽羅漢(即迦諾迦跋厘墮阇尊者),④蘇頻陀尊者,⑤諾距羅尊者,⑥跋陀羅尊者,⑦迦理迦尊者,⑧伐阇羅弗多尊者,⑨戌博迦尊者,⑩半托迦尊者,⑾啰怙羅尊者,⑿那伽犀那尊者,⒀因揭陀尊者,⒁代那婆斯尊者,⒂阿氐多尊者,⒃看門羅漢(即注荼半托迦尊者,也即周利盤陀伽)。這十六羅漢,又稱為住世十六尊者。

在十六尊者之外加上嘎沙鴉巴(降龍)尊者和納達密答喇(伏虎)尊者即成為十八羅漢。因為這兩位尊者都各具神通,能降龍伏虎,因此他們加入十六尊者之中而成為十八羅漢,是比較合理的。

關(guān)于十八羅漢的名稱,茲略舉如下:

舉缽羅漢(迦諾迦跋厘墮阇尊者) 是一位化緣的和尚。他化緣的方法是舉起鐵缽向人求乞。修成阿羅漢果后,人稱舉缽羅漢。

伏虎羅漢(賓頭盧尊者) 他修行出家的寺門外常有虎嘯,他認為虎是餓了,便將食堂上眾和尚的飯菜取出一些給虎吃。這樣一來,老虎就被他收伏了,故名伏虎羅漢。

喜慶羅漢(迦諾迦伐蹉尊者) 是古代印度的一位雄辨家。有人問他什么叫做“喜”?他解釋說:“由聽覺、視覺、嗅覺、味覺和觸覺而感到的快樂謂之喜。”又問:“什么叫做‘慶’?”他說:“不由眼耳鼻口手所感覺的快樂,就是慶,例如誠心向佛,心覺佛在,即感快樂。”

看門羅漢(注荼半托迦尊者) 他到人家化緣,常用拳頭拍門叫屋內(nèi)的人出來布施。后來佛陀賜一根錫杖,他化緣時用以在人家門前搖動,人家聽到這聲音果然開門布施。這錫杖后來成為和尚的禪杖。

長眉羅漢(阿氐多尊者) 他生下來就有兩條長長的白眉毛。原來他前世是一位和尚,因為修行到老,毛發(fā)都脫落,只剩兩條長眉毛,死后再轉(zhuǎn)世為人,他的父親就送他出家,終于修成阿羅漢果。

***羅漢(諾距羅尊者) 是一位大力羅漢。原是一位戰(zhàn)士,后來出家,他的師父叫他***,放棄從前當戰(zhàn)士時那種粗野觀念。所以他在***時仍現(xiàn)出大力士的體格。

挖耳羅漢(那伽犀那尊者) 他是一位論師,因論“耳根”,而聞名印度。所謂“耳根”是由于覺醒而生認識,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六種根源之一。佛教講六根清凈,其中耳根清凈最為第一。因為那伽論耳根最到家,所以取挖耳形狀以示耳根清凈。

騎象羅漢(迦理迦尊者)他本是一位馴象師。象是佛法的象征,比喻象的威力大,能耐勞又能致遠。他出家后證阿羅漢果,故名騎象羅漢。

坐鹿羅漢(賓度羅跋羅墮阇) 原是印度優(yōu)陀延王的大臣,忽然發(fā)心出家,優(yōu)陀延王苦勸不聽,遂循入深山修行。一天,他騎鹿回宮,勸導國王出家,用種種比喻說明欲念之可厭,結(jié)果國王讓位于太子而出家。故人稱他為騎鹿羅漢。

開心羅漢(戌博迦尊者) 他是中天竺太子,其弟不服而作亂,他說:“我心里只有佛,沒有想當國王?!彼齑蜷_衣服,弟弟見他心中果有一佛,遂不作亂。故人稱他為開心羅漢。

探手羅漢(半托迦尊者) 因他打坐時常用半跏趺坐法。打坐完畢即雙手舉起,長噓一口氣,故人稱他為探手羅漢。

托塔羅漢(蘇頻陀尊者) 是佛陀的最后一位弟子。由于塔是瘞藏佛骨的,因而塔也成為佛的象征,他為了紀念佛陀,特制一塔隨身攜帶,故名托塔羅漢。

芭蕉羅漢(伐那婆那尊者) 相傳他出生時雨下得正大,后園的芭蕉樹被大雨打得沙沙作響,遂取名“雨”(伐那婆那梵文是雨的意思)。他后來出家常在芭蕉下用功,故名芭蕉羅漢。

過江羅漢(跋陀羅尊者) 他的母親懷孕臨盆產(chǎn)他于跋陀羅樹下,因取名跋陀羅,后遂往出家。相傳東印度群島的佛教,最初是由他傳去的,他由印度乘船到東印度群島中爪哇島去傳播佛法,因此稱他為過江羅漢。

布袋羅漢(因揭陀尊者) 他是印度一位捉蛇人。他常攜帶布袋入山捉蛇以方便行人免被蛇咬,并拔去蛇的毒牙復放生于深山,因發(fā)善心而證阿羅漢果,他的布袋原作裝蛇之用,故稱布袋羅漢。

降龍羅漢(慶友尊者) 古印度有惡魔波旬,他煽動那竭國人,四出殺害和尚,盡毀佛殿佛塔,將所有佛經(jīng)刦帶到那竭國去,當時龍王發(fā)動洪水淹沒其國,把佛經(jīng)收藏于龍宮,后由慶友尊者降服龍王取回佛經(jīng),因此取名降龍羅漢。

笑獅羅漢(羅弗多尊者) 原是一位獵人,后出家戒殺,將證阿羅漢果時,有兩只小獅走到他的身邊感激他放下屠刀。他得道后,常把小獅帶在身邊,故稱笑獅羅漢。

沉思羅漢(羅怙羅)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以密行修行著名?!懊苄小本褪窃诔了贾心苤怂?,在行動時能行人所不能行,他的沉思,就是在思智慧與行動,故稱沉思羅漢。

三大士 在正殿的佛像背后,往往有坐南向北的菩薩像,一般是觀音或是文殊、普賢、觀音三大士的像,文殊騎獅子,普賢騎六牙白象,觀音騎金毛犼。文殊“頭戴五髻冠,右手持智劍,左手執(zhí)青蓮華”代表智慧。普賢右手執(zhí)金鋼杵,左手執(zhí)金鋼鈴,頭戴五佛寶冠。

海島觀音一般是在大殿背后修海島,面北設(shè)觀音像,立海島上。四周依《法華經(jīng)普門品》作觀音救八難的塑像。在觀音像兩旁有善財童子。

觀音殿

觀音殿又名大悲壇,此殿供奉觀世音菩薩。

三十三體觀音 三十三體觀音,是我國唐宋時代及日本民間信仰的觀音集合而成三十三體的,茲分別解說如下:

楊柳觀音 觀音的利生是隨順眾生的愿望,恰似楊柳隨風蕩漾,因而得名。此形像為:右手執(zhí)楊柳枝,左手掌張開,舉手胸前。

龍頭觀音表示出在云中乘龍的姿式,是三十三身觀音內(nèi)的天龍身。

持經(jīng)觀音 坐于崎嶇的巖石上,右手執(zhí)經(jīng)卷,是三十三身觀音內(nèi)的聲聞身。

圓光觀音在圓光中現(xiàn)出色身,合掌坐于巖石上,若有人不幸遭遇刑戮時,念此觀音,可使刀折,而身免危害。

游戲觀音 乘五彩云,左手安放于偏臍處,作游戲法界像,即是《普門品》中“墮落金剛山”一句的象征。

白衣觀音坐于敷有軟草的石上,結(jié)定印,作結(jié)跏趺坐姿勢,是三十三身觀音內(nèi)的比丘、比丘尼身。

臥蓮觀音 合掌坐于池中長出的蓮華座上,是三十三身觀音內(nèi)的小王身。

瀧見觀音倚于斷巖上觀瀑布的姿勢,即是《普門品》中“火坑變成池”一句的象征。

施樂觀音 右手撐頰,倚于膝上,是《普門品》中“如日虛空住”一句的象征。

魚籃觀音 司排除羅剎、毒龍、惡鬼等障礙。其像一為乘于大魚背上,一為手提盛有大魚之籃,是《普門品》中“或遇惡羅剎”一句的象征。

德王觀音趺坐于巖上,左手置于膝上,右手持綠葉一枝,是三十三身的梵王身。

水月觀音在月下乘一蓮華舟,蕩于海上,靜靜地飄蕩在波浪上賞月,是三十三身的辟支佛身。

一葉觀音乘一片蓮華,悠然飄蕩于水面上,是三十三身內(nèi)的宰官身。

青頸觀音 坐于斷巖上,左膝立起,右手放在膝上,左手扶著巖壁,是三十三身內(nèi)的佛身。

威德觀音左手持蓮華,右手著地,在巖上觀水的姿勢,是三十三身內(nèi)的天大將軍身。

延命觀音 右手掌頰,倚于水邊巖上,悠然而欣賞水面景物,是《普門品》內(nèi)“咒詛諸毒藥”一句的象征,能除此諸害,而得延命。

眾寶觀音 右手著地,左手置于立著的膝上,是三十三身內(nèi)的長者身。

巖戶觀音端坐在巖窟內(nèi),悠然地欣賞水面,是《普門品》中“蚢蛇及蝮蝎”一句的象征。

能凈觀音 佇立海邊巖上,作靜寂相,是《普門品》中“假使黑風吹”一句的象征。

阿耨觀音左膝倚于巖上,兩手相交,眺望海景,若有人在海上遭遇龍魚諸鬼大難時,念此觀音,可免風波之險。是《普門品》中“龍魚諸鬼難”一句的象征。

阿摩提觀音 其形像為白肉色,三目四臂,乘白獅。身有光焰,天衣瓔珞,慈容諦視左方。在三十三身內(nèi)所現(xiàn)是左膝倚于巖上,二手置于膝上,是三十三身中的毗沙門身。

葉衣觀音 坐于敷草的巖上,身披千葉衣,頭戴寶冠,冠上有無量壽佛像,瓔珞環(huán)釧,身有圓光,四臂,右第一手持吉祥果,第二手施與愿印;左第一手持鉞斧,第二手持(上皿下絹)索,是三十三身中的帝釋身。

琉璃觀音 別名香王觀音,乘一片蓮華,輕浮水面,雙手捧香爐。是三十三身中的自在天身。

多羅尊觀音直立乘云的姿勢,是《普門品》中“或值怨賊繞”一句的象征。

蛤蜊觀音 此尊形象出現(xiàn)于蛤蜊貝殼中,是三十三身內(nèi)的菩薩身。

六時觀音 右手持梵夾的立像,是三十三身中的居士身。

普照觀音 雙手披衣,立于山岳之上,是三十三身內(nèi)的大自在天身。

馬郎婦觀音自披天衣,兩手重立,是三十三身內(nèi)的婦女身。

合掌觀音合掌立于蓮華臺上,是三十三身內(nèi)的婆羅門身。

一如觀音 坐于云中蓮華座上,立左膝,是《普門品》中“云雷鼓掣電”一句的象征。

不二觀音兩手垂重,乘一片蓮葉,浮于水面,是三十三身中的執(zhí)金剛神身。

持蓮觀音 乘坐蓮葉,兩手執(zhí)蓮莖的姿勢,是三十三身內(nèi)的童男童女身。

灑水觀音右手執(zhí)灑杖,左手執(zhí)灑水器,作灑水相,是普門品中“若為大水”一句的象征。

觀世音菩薩又作千手觀音、十一面觀音、圣觀音、如意輪觀音、準提觀音、不空(上皿下絹)的年代,索觀音、大白衣觀音、葉衣觀音等等。

大白衣觀音

大白衣觀音 形像均為二臂,但印契則不一:1.身白黃色,左手持蓮花,右手施與愿??;2.左手持棒或(上皿下絹)索,右手執(zhí)般若梵夾;3.右手楊掌,左手持未開蓮華;4.左手垂下,右手持蓮華;5.左手施與愿印,右手持寶珠;6.左手持寶劍,右手執(zhí)楊柳枝;7.左手捻念珠,右手持印文;8.右手持念珠,左手拇指、無名指相捻;9.左手持念珠,右手覆于左手上;10.二臂印鑰及持楊柳枝像;11.左手持紅邊華,右手印合曳下持印等。

四臂觀音

四臂觀音 時輪院和歡喜金剛院多供奉此圣像,其形象有四頭,為藍、白、紅、灰色,有四臂兩腿,身體藍色,兩腳踏仰臥男體像,為藏傳佛教密宗本尊之一。

六觀音

千手千眼觀音即大悲觀音,簡稱千手觀音。觀世音在過去無量劫,聽千光佛靜住如來說《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發(fā)誓要利益一切眾生。于是長出千手千眼。寺院一般造型是兩眼兩手下,左右各具二十手,掌中各有一眼,共四十手四十眼,各配二十五“有”(三界中二十五種有情存在環(huán)境,包括欲界十四種、色界七種、無色界四種等)而成千手千眼。

圣觀音 亦稱正觀音、圣觀自在,是諸觀音的總體代表,其形像具如上述。即通常所說的觀音。

馬頭觀音以馬置于頭,亦稱馬頭大士,觀世音的自性身。形像憤怒威猛,摧伏妖魔,故亦稱“馬頭明王”。

十一面觀音 即大悲普照觀音。其形像:一瞋面,化惡有情;二慈面,化善有情;三寂靜面,化導出世凈業(yè)。這三面教化三界便有九面。九面上有一暴笑面,是表示教化事業(yè)需要有極大威嚴和極大意樂方能

無懈而成就。最上有一佛面,是表示以上一切總為成佛的方便。

準胝觀音 即天人丈夫觀音?!皽孰铡币鉃榍鍍簦亲孕詢魸嵉囊馑?。其形象為三目十八臂。

如意輪觀音 即大梵深遠觀音,手持如意寶珠和輪寶,分別表示滿足眾生祈愿和轉(zhuǎn)***。密號(密教又稱灌頂王)名持寶金剛,有六臂,即“手執(zhí)如意寶,六臂金色身?!?/p>

白觀音

因菩薩常著白衣,亦稱“白衣大士”;又常坐于白蓮華中,故亦稱“白處觀音”。白表示心之潔凈;又白者,即是菩提之意,住此菩提之心,即是“白住處”。

綠度母

度母,是梵名,全稱圣救度佛母,我國古代稱多羅菩薩、多羅觀音,共有二十一尊,皆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綠度母即二十一尊度母之一,此尊現(xiàn)少女像,全身綠色,一面二臂,現(xiàn)慈悲像。頭戴五佛寶冠,身佩各種珠寶,著各色天衣,下身重裙,以示莊嚴;坐菩薩座于蓮花月輪上,右足呈蹍踏伏,左足卷屈。右手向外置于右膝上,作施愿印,持烏巴拉花,左手置于胸前,亦持烏巴拉花。修持此尊密法,能斷生死輪回之苦,消除一切魔障、業(yè)障、病苦等,并能消災(zāi)、增福、延壽、廣開智慧,凡有所求,無不如愿成就,且命終往生極樂世界。

地藏殿

供奉地藏菩薩,地藏菩薩是大乘經(jīng)中所說的菩薩,形象一般是結(jié)跏趺坐,右手持錫杖,表示愛護眾生,也表示戒修精嚴;左手持如意寶珠,表滿眾生的愿。也有的是立像。

祖師殿

供奉達摩禪師,殿的正中是禪宗初祖達摩禪師,左方是達摩六傳弟子慧能法師,右方是慧能的三傳弟子百丈懷海禪師。

羅漢堂

供奉五百羅漢,佛經(jīng)中所說的隨侍佛陀的五百個羅漢,也有的說是佛滅度后,結(jié)集三藏的五百個羅漢。

佛菩薩像有什么姿勢和形象

佛菩薩像,有立像、坐像、倚像和臥像四種。其中佛與菩薩像多為立像或坐像;倚像一般少有。天部像多為立像,有直立,有向前伸出一腳的,有身軀微向前傾的,有合掌的,此即侍立像。

坐像有正結(jié)跏趺坐像,兩膝跪地的長跪像,還有右膝跪地左腳直立的等等種類。

臥像,又稱涅槃像,此像只有釋迦如來涅槃像一種。

佛菩薩的形像,大體上可分為:佛形、菩薩形、聲聞形、童子形、天女形、忿怒形、神王形、鬼形以及畜牲形等。

佛形:具有三十二相,頭部有圓形隆起,稱為肉髻,這是佛的特相之一。發(fā)型如螺髻發(fā),或波狀發(fā),除身披寬袈裟外,不用環(huán)釧等裝飾。但大日如來,除頭戴發(fā)髻天冠,身穿輕妙衣服外,又有瓔珞環(huán)釧等,這是因為他是在色究竟天成道所準許的儀相。

菩薩形:除地藏菩薩外多為在家居士像,大都身穿裙,披天衣,頭戴寶冠,以耳環(huán)、頸瓔、腕釧、臂釧、足釧等裝飾其身。

聲聞形:又稱比丘形。光頭,身披天衣,與佛形相似,但頭上無肉髻。

童子形:簡稱童形。頂上結(jié)發(fā),其顏貌為天真活潑的少年形。

天女形:又稱女形。具有乳房以表現(xiàn)女性,如般若菩薩、吉祥天、辯才天等。

忿怒形:全身作極忿怒形像,或以蛇為瓔珞,或以虎皮為裙,手持劍、輪等器杖,后背有大火焰,狀貌可怖,如明王部形像。

神王形:是身穿甲胄的護法善神。

鬼形、畜形:羅剎夜叉的像貌和鳥獸的形像為鬼畜二形。如深沙大將、迦樓羅王等。

佛菩薩無論是坐像或立像,普通都穿著袈裟、裙或甲胄等。袈裟披在兩肩的叫通肩;披在左肩,右肩袒露著的叫做偏袒右肩。明王、天諸神像有圍著猛獸的皮,有穿甲胄的以表示勇猛雄健。

佛菩薩的冠戴、服飾及大?。?/p>

寶冠,種類很多:在大日如來頭部所見的為五佛寶冠,虛空藏及彌勒菩薩的寶冠亦屬此類;觀音的寶冠多安置化佛;大勢至的安置寶瓶;彌勒寶冠安置五輪塔婆;虛空藏安置三十五佛等。

其他諸天所戴之冠多為鳥獸形。

佛像的大小,是依釋迦如來在世時的身長為準,即所謂丈六像?!罢闪瘛闭f是身高一丈六尺,這是指立像的高度;坐像即矮一半,約為八尺,此坐像出叫“丈六像”。另有一種叫“半丈六像”的,其立像的高度約八尺,坐像的高度為四尺左右。

此外,還有等身像及一搩手半像等:

等身像,是指等于自己的身長,佛的等身像是指丈六像;在人世間的等身像,是隨造像人自己的身長,通常以五尺像為等身像。

一搩手半像,印度的尺寸,其換算法不一:有的說一搩手等于八寸,一搩手半,即一尺二寸;另一說一搩是五寸,一搩手半即七寸五分像。但通常以一尺三寸像為一搩手半像。

Hash:821cc3bfce41f739d52a623a7dcf7f8bc44c268a

聲明:此文由 精致的美麗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