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窩寺與龍窩石窟

井陘龍窩寺曾是河北西陲古驛道上一座懸空古剎,因寺在山崖峭壁,宛若空中仙境,因而早在明清時期就以“栢簷石壁,畿陲靈境”譽滿京畿與晉冀。雖然這座千年古剎在建國初期被拆毀,但殘存崖壁的摩崖造像及款識題刻,仍不失為國內(nèi)摩崖石刻中的精品之作。

龍窩寺啟于唐末宋初。方志記載:“龍窩,在縣西(天長鎮(zhèn))南二十里。石壁峭立,古栢崖生;梵宇樓臺,頗為可觀。傳,神龍斷路,貨郎仗劍斬之。至隆慶間,大雨沖出枯骨一窖,約數(shù)百斤許?!倍?,龍窩寺以西大龍窩村,以東小龍窩村皆因寺得名。

史稱,龍窩寺為山谷跨拱,橋連山崖懸空構(gòu)建。山谷間橋上殿宇,橋下驛道,兩側(cè)山腰依山開鑿半石窟樓閣殿宇各一座,采取逆向施工而建。即:先摩崖開龕造像預(yù)制殿內(nèi)山墻,之上開鑿人字脊檐,預(yù)留房檁構(gòu)架杵洞,然后臨崖起墻借山勢架構(gòu)樑檁椽,再蓋頂鋪瓦,建筑技法隨心所欲,出神入化。外觀,古剎寺借山勢,山依佛威,建筑特色匠心獨具,巧奪天工。殿內(nèi),摩崖石刻既有宋金兩代開龕造像,又有明清雅士題記,堪為井陘佛教文化歷史的活化石,也為國內(nèi)款識摩崖之最,且造像也有講究。尤其崖壁中部五窟較大佛龕,開鑿明顯早于其它,高浮雕佛像形態(tài),極富代表性。五窟之中四窟佛陀像均為結(jié)跏趺坐式,身披袈裟,袒胸露肩,雖形制大小有別,但面相圓潤豐滿,敦厚溫和慈祥,不怒自威;而另一窟內(nèi)菩薩像卻截然不同,佛像頭戴王冠,身披纓絡(luò)袈裟,呈左腿盤曲、左手扶地,右腿蹺起、右臂伸直搭于右膝上,極富佛心“靜謐”、佛身“自在”、“身心動靜”觀自在唯美形象,明顯帶有井陘宋代佛教文化思想世俗化的特征。這種“靜謐之美”,是菩薩給人一種靜態(tài)的神秘之感,因為是神,所以神秘,因為是偶像,所以是靜態(tài);“自在之美”,是大自在之感,其大無邊,其形有態(tài),非常人可及;“動靜之美”,是一種絕美藝術(shù)體現(xiàn),物我合一狀態(tài)。佛的慈悲、菩薩之美,借偶像形骸形神兼具展現(xiàn),給人飄飄欲仙的感覺,看似動實則靜,望似神近似人,雕刻風(fēng)格唐風(fēng)宋韻三七紛呈,既有晚唐余韻,更有宋代寫實意境之美。

然而,更難能可貴的還在于“器物重銘文,書畫重款識”的獨特價值,也就是史上過往古寺的名人雅士題詞、題字、落款真跡。如:明嘉靖間吏部尚書欒城人石珤《游龍窩寺》“石磴嵯峨偶一登,塵埃身到白云層。萬山舒盡平生眼,欲把閑心付老僧。”明崇禎間兵部右侍郎、薊遼總督河南虞城范志完題“栢簷石壁”,并落款附詩一首,“石上無佛,琢出斯形。石上有佛,未琢斯冥;風(fēng)謖謖兮栢青,水諶諶兮石冷。是石是佛,一燈營營?!背绲濋g李棲鵬題詩“千山積翠合,半壁出香臺。巧借人工就,奇疑鬼斧開。栢簷何壯也,石室更幽哉。徙倚此中味,塵心頓作灰?!鼻蹇滴蹰g范可銓題詩“龍窩偏占碧山何,王事馳驅(qū)喜再過。谷口云封行處斷,山前花落坐來多。靈禽共聽生公法,香草高棲燕子窩。暫供煙霞消暑處,夜眠長喝紫芝歌。”道光間禮部尚書山西壽陽祁雋藻題詩“龍窩寺底老龍眠,龍洞深藏別有天。但愿興云作甘雨,莫教余怒決平川?!?a href='/xianfeng/' target=_blank>咸豐間勝保題詞“畿陲靈境”。并賦詩一首,上闕:“昔年仗鉞此經(jīng)過,今日重來訪曲阿。多少青山應(yīng)識我,峰峰相對聳煙螺?!?;中闕:“幾家茅舍緣蔭濃,打麥聲聲水碓舂。立馬高崗西望處,夕陽不斷萬山重?!?;下闋:“白云層層出深山,依舊青山云不還。底事無端作霖雨,出山哪若在山間。”

這些不同朝代的珍貴詩賦及款識遺跡,不僅是千年古剎畿陲靈境的禮贊,同時也是見證龍窩寺的珍貴史料,更是厚重的佛教文化在井陘社會化、世俗化的真實寫照。古寺遺跡雖微,卻仍能窺一斑知全豹。因此,在1993年龍窩寺遺址就被確定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

宗教建筑是隱于山野的空間美術(shù)作品,它依照科學(xué)和美學(xué)的規(guī)律構(gòu)建,首先滿足了信仰需要,同時其空間意象往往是具有不同角度的審美、認(rèn)知,并兼?zhèn)涑绨莸木褚饬x。作為圣跡的龍窩寺所釋放出的魅力,自然會感召四方游子,寓教誨或啟迪旅游之樂。而依山構(gòu)建的龍窩寺,那些供人拾級而上的緣梯里,一定被灌注或點化了某種哲理與啟示,所以有了“畿陲靈境”、“青山識我”、“出山那若在山間”的匠心獨悟。

Hash:6d528627d1527c149ad838027556ba811b03f9e9

聲明:此文由 井陘生活手冊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