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井陘千佛崖石窟“壯同云岡,秀并龍門”

據(jù)《井陘縣志料·金石》記載,在河北井陘縣七獅村村西,素有“圣境大觀”之稱的千佛崖石窟始建于“北齊河清四年”,興于隋、唐,宋、明、清歷代均有修建,距今已有1600余年歷史,是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千佛崖石窟依山而建,利用天然溶洞雕琢而成,明代石券門額嵌“千佛古洞”楷書石匾,石洞呈長袋狀,分上、中、下三洞,中洞深約50米,洞穴高度在10至15米之間,為石造像的主要雕刻區(qū)域。

千佛崖石窟共雕有1000余尊佛像,沿石窟中洞洞壁分層排列,大小不一,形態(tài)各異,形神兼?zhèn)?,栩栩如生。這些石造像面相長圓,直鼻小口,雙目微啟,俯視眾生,身著袈裟,右肩覆偏衫,雙領(lǐng)下垂,絕大部分結(jié)跏趺坐于蓮座之上,手結(jié)禪定、說法等印。其中既有兩米多高的大佛,也有30余厘米高的小像,更有石像被施以藍(lán)、綠等色,于歷史的塵封中透出當(dāng)年的艷麗光鮮。在距洞口21米處還雕刻有我國本土宗教——道教的典型神像三官像。天、地、水三官像高約0.4米,總寬為1.2米,皆頭戴冠冕,身著道袍,足登云履,圓領(lǐng)廣袖,于石壁方座上的歲月深處作拱手行禮狀。

井陘縣七獅村千佛石窟造像內(nèi)容豐富,風(fēng)格多樣,變幻奇特,雖遭不同程度的損毀,但仍不啻為研究我國石窟歷史造像藝術(shù)佛教淵源發(fā)展的難得的實物標(biāo)本。道教造像在該石窟的出現(xiàn),一方面反映了明代道教的流行情況,另一方面也證實了當(dāng)時佛道二教相互間的滲透和融合,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xué)、藝術(shù)價值。

千佛古洞外有明、清重修記事碑8通,也勒石佐證了千佛崖石窟造像的悠久歷史。“……障城東南有千佛洞,是洞也,起自大宋元祐三年(1088年)。有一賢德僧名子行者,講經(jīng)論道而有志于沙門之教;舍欲離塵乃尋夫寂湛之處。忽游到井陘縣南界大化之鄉(xiāng)南障城村。四顧多山,更無寂湛之所。惟此木壁之西山,山巔之地,卉木叢林;山景奇異,路徑難行……觀其山明水秀,壁立萬仞;翠巖深密,鐵樹環(huán)圍。誠乃神萃之所也。于是誘引一鄉(xiāng)善士同力創(chuàng)修,各舍資財,刻勒圣像,號名曰‘彌勒千佛洞’也?!泵鞔?a href='/jiajing/' target=_blank>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的碑記在揭示石像肇造起因的同時,又為千佛崖石窟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

Hash:e1440781be8526986e63dbdcbf6f14a291d5c8ff

聲明:此文由 井陘生活手冊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