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叫?Club?Med?的度假村為什么讓中產(chǎn)階級欲罷不能?

它從歐洲火起來,一部分中國消費者也是它的粉絲,現(xiàn)在,它能賣給更多中國人么?

沈沁已經(jīng)習慣拿著一個 VR 眼鏡來跟別人介紹他們的度假村,“一定要試試這個”。

作為 Club Med 負責市場營銷的副總裁,她的團隊經(jīng)常要面對那些有可能成為公司客戶的人,以及記者。相比于一串冗長的介紹,用這東西來講解方便多了。

那些藍天、雪道、纜車、度假村、自由自在的感覺,還有飽滿的熱情,都可以在幾分鐘的時間里,鋪天蓋地被扔到你面前。看完之后,本來抽象的概念可能變成欲望——到底要不要去試一下?

Club Med 有一個中文名字,叫“地中海俱樂部”。但對這個品牌稍有了解的人,還是習慣叫它這個 Club Med。這個稱呼是法文“Club Méditerranée”的縮寫。這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創(chuàng)立者設定的目標消費者特點——年輕、時尚、能夠流利使用外語、高素質。

對于好多中國人來說,國外的旅游目的地早就不新鮮了。但幾年過去之后,每個人所需要的服務可就不一樣了。

《好奇心日報》為旅游消費升級所做過一系列調查中,發(fā)現(xiàn)消費者在經(jīng)歷了“開眼界”、購物為目的的旅游之后,回過頭來強調的東西是個性化、調性、自由、不受干擾……我們也發(fā)現(xiàn),對所謂“服務的規(guī)范化”、或是更細微的消費心態(tài)的滿足,漸漸成為下一步探索的內(nèi)容。你可以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到底是什么樣的服務,才能真正符合我們“不希望被打擾”時候的那種需求?

Club Med 可能有答案,畢竟它是全球最成功的度假村公司。

這家公司對外介紹自己的時候,總是會提到創(chuàng)始人、二戰(zhàn)退伍軍人 Gérard Blitz 發(fā)現(xiàn)的那個需求:人們在度假時,追求的其實是“內(nèi)在的平和與寧靜,以及長久的快樂。”

它真正的成功,可能來自于全球中產(chǎn)階級爆發(fā)式的增長——二戰(zhàn)后,西歐、美國日本都經(jīng)歷了近 30 年的高速經(jīng)濟發(fā)展,直至 1980 年代才開始放緩;全球化開始將生產(chǎn)力外包至其他低收入經(jīng)濟體,又使得亞洲的中產(chǎn)階級群體在 1990-2000 年代開始擴大。

美國著名智庫 Brookings 對于全球中產(chǎn)階級的平均消費水平跟蹤

Club Med 追隨了這個過程——從地中海到整個歐洲、美洲,再到非洲、南美、東南亞,以及中國,它們能夠在全球各地的海島和雪山提供標準化服務。

在這個過程中,Club Med 還成就了一些獨特的文化,比如他們津津樂道的 G.O——這也是一個法文單詞,指的是所謂“親切的組織者”,說的其實就是工作人員(就像迪士尼樂園會稱呼自己的工作人員為“演員”一樣),也是所謂“理想度假者”的典型樣板。你在后面會看到我們對這個服務的解釋。

在這家公司為《好奇心日報》描繪的那種服務里,最核心的幾個關鍵詞都圍繞著那種“歐洲式度假”的模式展開:

為何要那么強調“尊重感”?

在歐洲,全家的夏日假期,或是在溫泉、雪山中的療養(yǎng),最早都只是更有錢的貴族才能享受到的體驗;而隨著交通業(yè)的發(fā)展,這種度假模式逐漸變成了相對平民化的消費品。

這時候,那些被鐵路公司、旅館和旅游指南瞄準的旅游者,依然是生活相對優(yōu)裕的中產(chǎn)階級,他們都期待著通過這樣的度假,過上跟貴族一樣被尊重的生活。

作為歐洲度假行業(yè)最早出現(xiàn)的服務商,Club Med 的服務,也與那種“管家”的感覺有些接近:提前與顧客溝通具體的服務需求和細節(jié)、提供往返程的接送、在度假村內(nèi)迎接、并提供全程的支持。

為什么不讓顧客帶錢包?

在《無價》這本書中,消費被定義為是“一種損失”:每次掏出錢包支付一筆大額消費,都會實際感受到那種心痛;而如果將費用統(tǒng)一化、或是減少結算的次數(shù),都能大大增強消費時的愉悅感。

對應到旅游時那種時不時就要付錢的糟糕體驗,Club Med 為此給出的解決方案是“一價全包”:旅行前預付一個看上去較高的費用,但在度假村內(nèi),幾乎不用再為任何服務額外付費。

同樣是在封閉空間內(nèi)消費的郵輪,也可以被看做是“一價全包”模式的典型應用場景:盡管付錢時感覺特別貴,但想到這個價格中包含了住宿、食物,以及船上的一系列游藝設施,在真正使用時,反而會產(chǎn)生一種免費的錯覺。

它一直是走這種標準化的奢華路線的嗎?

在公司發(fā)展的早期,Club Med 更像是一個適合工人階級、以及那些還沒賺錢的年輕人的度假體驗:住在簡陋的房間里,吃飯、洗浴都是集中在一起;玩的部分也很省錢——白天是各種各樣的體育運動,晚上則是在星空下跳舞。

早期 Club Med 度假村的運動場地。圖片來自 collierbar.fr

比于歐洲傳統(tǒng)的鄉(xiāng)村別墅消夏、或是海灘附近的昂貴度假屋來說,這種度假方式不僅新奇、而且相對便宜——當時在歐洲,中產(chǎn)階級每年的全部消費支出在 10000 美元左右,考慮到同步上漲的通貨膨脹率,他們不可能為度假的幾周花掉太多錢。

但在進入 2000 年代后,公司又主動砍掉了那些曾經(jīng)滿足底層中產(chǎn)階級的“性價比”度假村,轉型成一個高端品牌?,F(xiàn)在,在這樣的度假村里住上一晚,每個人就要花掉超過 2500 元。這讓它可以繼續(xù)滿足中產(chǎn)階級消費者中,更富裕的那批人的需求。

如何用消費者來吸引更多消費者?

不是每個初次來到 Club Med 的人,都會喜歡這里極度放松的氣氛:

度假村選址都在陽光充沛的海島,或是可以盡情滑雪的雪山;住宿環(huán)境不太講究,更多的時間要花在房間外;村內(nèi)里自帶十多種游樂設施,小朋友也可以扎堆玩上一整天;晚間的歌舞表演之后,就是酒精含量極高的徹夜 party;工作人員的主要工作就是陪著游客,有種“沒人在乎工作”的錯覺……

對于還緊繃在工作狀態(tài)中的中產(chǎn)階級消費者,或是現(xiàn)在對“歐洲式度假”一無所知的中國消費者來說,這都是一個選擇:只有那些真心喜歡玩、喜歡休閑和度假的人,進入度假村之后,才會覺得再也離不開它。

而這些真正陶醉于度假村生活的人,又會在之后的對外推廣中,被 Club Med 作為典型案例來討論:他們是真正能夠將工作與休閑、追求效率的狀態(tài)與充滿感性的生活之間的區(qū)分儀式化的人,這才是所謂的“work-life balance”。

“G.O.”才能實現(xiàn)真正的服務個性化

在 Club Med,所有的工作人員都被稱為 G.O.(Gentil Organisateur,意為“親切的組織者”)。和一般酒店的服務員不同,他們要掌握的技能,都是為了“更好地陪游客玩”這一件事:每天精力充沛地工作十多個小時、會兩種或以上的語言、精通各種運動項目、能與孩子們打成一片、晚上還要組織不同主題的歌舞表演……

可以說,G.O. 這個崗位,就是 Club Med 對消費者的一種期待,也是對員工的一種洗腦:他們就是企業(yè)精神的代表,是整個度假村的靈魂。

對于年輕人來說,從這樣的幻想中走出來并不容易。VICE 曾經(jīng)刊載過一位 G.O. 的自述,工作 7 年之后,他最終決定離開這個地方:

“回到正常的生活節(jié)奏里很難,尤其是在 Club Med 這樣的環(huán)境里待了整整 7 年之后。從 G.O. 的生活方式里走出來花了我一些時間,但適應了那種穩(wěn)定的感覺之后,我再也沒去過 Club Med?!?/p> 一切的目的,都是讓你忘記工作

休假、假期這樣的概念,本來與工人階級、或是“升級”后的白領階層沒有太多關聯(lián):他們下班之后的空閑時間,很多時候還是被各種差事和額外工作所占據(jù)的。

但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往往也是中產(chǎn)階級自豪感的部分來源:他們能夠依靠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獲取穩(wěn)定的收入,并擁有向上發(fā)展的空間;相對于朝不保夕的底層人民,他們的境況好得多;相對于繼承家業(yè)、揮金如土的富裕階層,他們又對社會有一些實質性的貢獻。

財富的積累,讓他們逐漸有了發(fā)展休閑生活的想法和資本:人應該有一段發(fā)現(xiàn)自我、完善自我的時間,是與碎片化的、嘈雜的城市生活相對立的另一種生活狀態(tài)。

有時候,也要忘記孩子

與財富上的“小型自由”不同,中產(chǎn)階級度假時的負擔是家庭。

不論在何種文化背景下,家庭出游都不是一個容易解決的需求:爺爺奶奶可能偏向于形成不太緊張的療養(yǎng)式度假;爸爸媽媽可能希望有一個舒緩壓力的假期;年輕的女兒只想體驗更多的游樂項目;但年幼的弟弟還是得有人看護。

Club Med 為入住度假村的兒童提供專屬的 Mini Club 服務,在 G.O. 的陪伴下也會有愉快的度假體驗

這時候,Club Med 的度假村模式就成了性價比最高的選擇:園內(nèi)自帶各類游藝設施,也可以安靜地自己休息;G.O. 極強的能力,加上很多 Club Med 都有的兒童項目,讓孩子離開父母也能玩得很開心;度假者自己也能從日常的狀態(tài)中抽離出來,享受和年輕時一樣豐富的運動和游樂體驗。

如何把這些感覺銷售給中國人?

對于初次體驗者來說,以上種種會讓他們感到,進入 Club Med,就像是進入了一個烏托邦:沒有工作、沒有家庭、氣氛友好、一切免費……他們只需要像六十年前從二戰(zhàn)戰(zhàn)場上回來的 Gérard Blitz 那樣,享受一個和平的、酒精濃度稍高的假期就可以了。

現(xiàn)在,復星集團副總裁的錢建農(nóng)想把這種感覺賣給更多的中國消費者。

數(shù)十年前還在德國工作時,他從身邊的同事那里聽說了 Club Med 這個“聰明的公司”;而在入職復星時,Club Med 又成了他帶回的第一個海外收購項目。

這花掉了他近兩年的時間:2014 年,已是 Club Med 單一大股東的復星集團,對其提出了全資收購要約;在經(jīng)歷了與工會、競購方的 8 輪拉鋸戰(zhàn)后,最終以 9.5 億歐元,買下了這家當時市值只有 5 億歐元的法國公司。

在商界,復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被稱為“中國的巴菲特”。同樣是依靠保險業(yè)務的資金進行投資,他看上的,可能正是旅游這樣在中國風險更高、但潛在價值也更大的市場:

從 2010 年開出第一座亞布力度假村后,Club Med 在中國目前已經(jīng)擁有了 4 家度假村;到 2020 年,公司希望度假村的數(shù)量能夠進一步增長到 20 家。

在進入 Club Med 董事會后,錢建農(nóng)也為其在中國的發(fā)展提出了一個新的方案:由于自然環(huán)境的原因,中國符合 Club Med 傳統(tǒng)選址的地點,只有三亞和東北,未來在華的度假村數(shù)量可能會遭遇瓶頸。但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周邊,高品質短途游的市場依然有突破的機會。

Joyview by Club Med 安吉項目規(guī)劃效果圖

最終,這一項目被命名為 Joyview by Club Med,第一家即將開業(yè)的度假村選址放在了離上海不遠、以竹海白茶聞名的安吉。

“中國人的觀光旅游,不能永遠總是拎著一瓶水、帶著一個面包,被大巴車今天從南京拉到無錫、明天再從無錫拉到蘇州。我們希望 Club Med 進入中國之后,能夠真的改變旅游行業(yè)的現(xiàn)狀,以及我們現(xiàn)在抱怨的一些東西?!?/p>

作為復星在旅游產(chǎn)業(yè)的第一個重大布局、以及為這個行業(yè)改變所做的第一件事,錢建農(nóng)覺得 9.6 億歐元的價格并不高——按照咨詢機構牛津經(jīng)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和支付公司 Visa 的研究報告,到 2025 年,全球來自中國旅游者的收入就將達到 2554 億美元的總額。他們要搶先布局,以分得更大的蛋糕。

但被吸引去 Club Med 度假的年輕人,可能只是想回到 1970 年代,《紐約時報》所描述的位于加勒比的那個度假村海灘上:那里都是半裸的、游手好閑的年輕人,那種荷爾蒙充沛的氛圍,“是中年人沒法忍受的”。

1970 年代的 Club Med 度假村海灘。圖片來自《華爾街日報》

對于偶爾會被工作壓榨,又有那么一點空虛的中產(chǎn)階級來說,這種生活方式還是有著它的誘惑力。

“騰百萬”那個價值 50 億的電商故事,為什么兩年就說完了?

國產(chǎn)恐怖片《中邪》被看好,它的導演原本是橫店的一個臨時演員

滴滴確認收購優(yōu)步中國,持續(xù)兩年的專車大戰(zhàn)結束,接下來呢?

- 與有氣質的你共勉高尚趣味 -

Hash:19ace732c92ec1656b9d7693884f0ef8d1909c0b

聲明:此文由 好奇心日報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