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城地理|王小俠:探訪古村南堡寨
探訪古村南堡寨
正月十三,外邊冷風嗖嗖,年味尚未散去,有的地方在耍社火、有的在扭秧歌,而今年最火的要數(shù)大唐不夜城了,可是我都沒興趣。因為年前家事纏繞,情緒低落加上感冒一直沒好,周末也是貓在家里。早上睡到自然醒,剛準備吃飯,接到弢兄電話:“干啥呢?哥請你去太乙宮吃娃娃魚!”
有友召喚當然要去,可能弢兄覺得我最近心情不好需要整理一下陰霾的情緒,先生答應送我前往,車一下高速看到一塊大石頭,上寫“太乙長安道”。車子向西直行七八百米就看到路邊一個醒目的招牌“河賜館娃娃魚”,這是一個很有品位的二層小樓。直走最里邊的“汶水”包間,在座的大部分是以前的老友,只有三位不認識,經明心介紹,一個叫薛波,長安西北村人,公眾號《長安縣》的主編。一個叫明月,是北京大學的歷史學博士,還有他落落大方但不善言辭的夫人,聽到歷史博士我頓時肅然起敬,我錯過了學習的大好機會,對有知識的人從來都很看中。還有我最近關注的《長安縣》公眾號,里邊都是高大上的文章,就上公眾號的文章大家談到了呂維兄弟最近寫的《給村莊唱首挽歌》,令人感動的是弢兄說他看這篇文章流了好幾次淚,今天這個飯局一是好久朋友們沒在一起聚會了,二是他覺得呂維的文章寫得好,和他的思想產生了共鳴,他應該鼓勵一下呂維,只可惜初玄主席有事今天沒到,還有許多都忙著,弢兄是長安文學界大家公認的老大哥,他當場拿來了兩份打印稿,談到文章中的句子是那么的接地氣和有深度,比如旱煙“頂葉”“撕開”等詞語用得恰如其分。弢兄總是很謙虛,說他不會寫文章,其實不是他不會寫,而是輕易不動筆,就像剛開始開車的人初生牛犢不怕虎開得很快,到最后越開越慢,弢兄的文字功力還是很厲害的,就拿他寫張靈甫先生的夫人王玉玲《永遠的守候》那篇文章,竟然我看不出能改哪一個字。
吃完飯后,弢兄因為有生意上的朋友召喚先走了,剩下的文友提議去探訪一下古村南堡寨村,其實確切地說這是一個空村,村里的人已經搬離了老宅許多年,這是搬完后的底灘子,只是十幾年了沒有拆除保留著,現(xiàn)在區(qū)政府的意思是要恢復這個村原來的模樣,將它打造成一個原始的諸如民俗村的樣子。人們不用再出去打工,而是將這里搞成旅游景點,目的是不忘過去,因為農村在慢慢的消失,害怕以后的人們不知道以前的民居是什么樣的。當我們在村子里轉悠的時候,里邊都是殘垣斷壁,偶爾空中還有原來村里的人三兩個、或許四五個,他們原來就是這個村子的。新村子離這里估計也不太遠,過幾天他們都想回來看看,這是一種懷念,因為這里有他們的鄉(xiāng)愁,這里是安放靈魂的地方,他們就像看一個故人一樣,雖然殘破但這里留下許多美好的記憶。還有一個中年男人趕了兩只奶羊,羊戴著大大的爆奶,看起來在家里或者別處已經吃飽,這個殘垣斷壁中并沒有多少羊愛吃的青草,只是廢舊的瓦渣灘和沒有拆除的一些土坯房子,間或有個別的磚混房子,但是很顯然羊有些戀戀不舍。趕羊的人說:“我沒事了就想回來看看,不看老覺得空落落的,只有看了心里才會踏實一些!”盡管這里的草并不肥美。
迎面碰到一個五十多歲的婦女,我們問她是不是這個村子的人,她就滔滔不絕地給我們講起來:“其實我們都不想離開這個地方,畢竟在這個地方呆了幾十年有感情了,當時我們從這里搬到新村因為是在十幾年前,當時只是給我們劃撥了新宅基地,房子都是我們自己蓋的,所謂的補償就是幾千塊錢,當然不管是哪個地方都會出現(xiàn)不公平現(xiàn)象,有的家里弟兄多,是每個兄弟幾千塊,而有的就是總共給幾千塊,哎!我村子人最可憐了,有辦法的都去外邊打工了,像我們這些老弱病殘,哎!不說了,我沒事了就會帶著小孫子,有時孫子上學了我就一個人回來看看,我們熟悉這里的一草一木,南堡寨村共有五個生產隊,有兩個廟,一個是三圣宮,一個是藥王廟,村子是孩子受了驚嚇叫魂的地方,不在的人的魂靈有時候也會回來看看,新莊子他們不知道?。《际鞘烊?,我們一點也不害怕……”,這名婦女像祥林嫂一樣還在滔滔不絕,明心心善,不停地問東問西,都走了還回頭投去關切的目光。
同行的王長宏老師走到一面墻前問:“這是什么?”呂維急口回答:“料僵石”,看來這些問題還真的難不住農村長大的孩子。走到一間廢棄的廈房內,長宏兄看到房頂上破舊的格子給我們說:“看到了嗎?上面的格子是用芋子綁的,叫仰棚,這間廈子房明顯的是娶新媳婦的房子,這個炕上不知道發(fā)生了多少驚心動魄的愛情故事,人們就是這樣過著柴米油鹽的日子,一代代地繁衍生息……”
一會兒我們走到了一間破房子里,不知道誰說了一句:“大家快看,這叫鍋頭連炕?!蓖械闹拐Z說:“曾經在長安的某個村子發(fā)生過這樣的慘劇,孩子小在‘笨欄子’上爬著玩呢,大人里里外外地忙著,結果找不見娃了,原來娃‘匪’得很,翻過‘笨欄子’掉在了鍋蓋上,過去農村的鍋用的都是大鍋,大鍋蓋分成兩部分,中間有個揭鍋蓋的把手,結果娃掉到大鍋蓋的一邊,結果鍋蓋壓反了,娃掉到鍋里,鍋蓋又蓋上了,結果前后找不見的娃,鍋蓋一揭娃在鍋里已經煮熟了。”聽著簡直太嚇人了,汗毛倒立,你說現(xiàn)在的孩子多么金貴啊,啥都不干都要把娃看好,而過去,干雜活是主要的,看娃反而是次要的了,哎!誰讓過去的娃多啊!
我們幾個走走停停,一會兒談著啥叫“三火頭”,啥叫“四合院”,啥叫“門房”,啥叫“廂房”,一會兒談著啥叫“椽子”,啥叫“檁條”,啥叫“擔子”啥叫“棟梁”,棟是棟,梁是梁。啥叫“照壁子”,啥叫“神龕”,啥叫“窯窩”……呂維兄弟發(fā)現(xiàn)了一塊“花瓦”愛不釋手,我說都成兩截了拿它還有什么用?他隨即就放下了,可走了好遠卻讓他直后悔,還好最后他撿到了一個洋瓷缸子,上邊寫著“東方紅”,愛不釋手。長宏兄說:“哈哈,這原來是人家給娃接尿的?!眳尉S兄弟說,我管它是接啥的?只是今后再也沒有這東西了,留下做個念想而已。大家就這樣走著聊著,一會兒談論著三圣宮到底供奉的誰?。坑腥苏f當然是“劉關張”,而明心說,我覺得好像還不是“劉關張”。“藥王廟”當然是供奉的孫思邈了。偌大的一個村子,長長的一個巷子,我們再走著,有個別的人卻在朝里邊走,這些人里邊有的是城里人沒見過這樣的房子,像看看房子,還有幾百年的皂莢樹,洋槐樹,但大多是對這里有感情的人,到這里來憑吊、懷念。而這時候的北大博士明月好像一個考古學家一樣蹲在一角,對著某個角落在發(fā)呆,我不知道他在思考什么,也許是在聚焦“三農”問題,在思考農村的未來……
冷風再次襲來,我們不得不往回走,雪下大了,腦子里還不時的像放電影一樣出現(xiàn)兒時農村生活的場景,也許是出現(xiàn)了幻覺,突然耳畔就傳出了一聲吆喝:“賣豆腐來,剩下一塊豆腐了……”
作者簡介:王小俠,筆名南山一塵,西安市作協(xié)會員,長安作協(xié)理事、外聯(lián)部主任。出版有散文集《點亮心燈》、散文合集《脈散秦川》,曾獲多個文學獎項。
本平臺為文學愛好者服務,屬于公益平臺。作者文責自負,所涉及法律責任,與本刊無關。
Hash:fd57493b81b9473b85c95e163c1ad50bd5983a37
聲明:此文由 幸福南城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