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彭古塔檔案——華夏孤高·塔佑彭州
作者:楊博攝影:李勍、羅國楊
塔,這一存在于華夏大地成百上千年的建筑形式,經過時空的洗禮,今天仍挺秀于山巔,依偎在水濱,鎮(zhèn)守于江畔,如倚天之劍,直刺云霄,為天地增輝,為山川添色,成一縣一邑之坐標。時至今日,矗立在彭州這片山川大地之上的一座座古塔,歷經風雨,仍職守己任,護佑著彭州這片水土。
半城山水、半城塔影,是彭州最形象的寫照。時過境遷,數(shù)座寶塔留存,從陸游詩詞中飄拂過的塔鈴聲,依舊在現(xiàn)時閃現(xiàn)著歷史的風韻。
位于城中心的千年古剎龍興寺,素有“七佛勝地”之稱,寺中高達81米的佛舍利塔,是東南亞最高佛塔,登高望遠,看金彭花開,聽梵音華彩。
彭州城郊曲尺山上,十三級密檐式磚塔三面環(huán)山,得群峰護衛(wèi)。絕妙景致又一次見證了古人建城與筑塔的天人哲學:山嶺排闥,塔鎮(zhèn)城運,水脈環(huán)抱,龍脈綿遠
古人信奉的風水龍脈體系中,最核心的文化是宗族社會的血緣紐帶,正如社會學家費孝通所說:“血緣是穩(wěn)定的力量,在穩(wěn)定的社會中,地緣不過是血緣的投影,不分離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緣固定了”。
因此,對于城市的選址布局,或以祖先的聚居地為中心,延續(xù)先輩的血脈;或強調龍脈和大地生氣的來源,建塔于風水最佳的龍脈佳穴位,使地域的文脈得以繼承,以塔的形式召喚依歸。
雖然說塔建筑在中國歷史悠久、形式多樣,是建筑藝術中的一朵奇葩,它卻非中國原產,而是起源于古代印度。塔這種外來文化形式在中國扎根之后,很快被借用來為華夏民族文化服務。我們的先人有極強的創(chuàng)新能力,他們結合本民族文化,創(chuàng)造出自己所喜愛的塔,并賦予它們華夏民族的文化特征:
文風塔—蓄文脈,祈文運,重教育;
字庫塔—惜文字,仰文神,施教化。
中國古代博大內斂的文化氛圍,使塔建筑充滿了寧靜、平和和內斂,中國古老的文化進一步豐富了塔建筑的人文內涵。
彭州的塔多為寺塔,以龍興寺塔為例,龍興寶塔始建于東晉義熙二年(公元406年),原為天竺僧人曇摩掘義(智洗禪師)護送舍利子來四川,建木結構塔。
龍興寺中最為寶貴的舍利子寶塔,位于寺內正前方、天王殿的中心軸線上,是中國僅存的19座釋迦牟尼真身舍利塔之一。
寶塔早在明代就缺去一角。清朝乾隆年間,由于地震影響,“中部縱裂,形成兩峰”,塔體從上至下四角分裂,并墜去東北一角。1922年舊歷除夕,南半部垮塌,僅剩下西北一角。殘塔歷50多年斜而不倒,成為“彭州第一奇觀”,時任川陜總督的岳鐘琪在《題北塔詩》中詠之為“永鎮(zhèn)天彭第一塔”。
(到了1944年,能海法師應延到龍興寺講經弘法,見龍興搭殘缺,於國於教不祥,倡議重修寶塔,得到支持,并在龍興寺文殊院設重建彭州龍興舍利塔籌備委員會。能海上師親赴印度,到加爾各答菩提場訪取金剛佛塔樣,并於1948年動工,在古塔東側建造樣塔,1949年樣塔主體完成。至20世紀40年代,龍興寺占地八十多畝,有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寶殿、,藏經樓等正殿四重、配殿多座,四周紅墻環(huán)護,寺後假山巍峨,古木參天。該寺布局規(guī)整合理,風格古樸,走廊連接,精美典雅。龍興寺常住僧眾一百多人,是川西平地上一座規(guī)范的十方叢林,也是開期傳戒的大寺。)
如今復建的龍興塔是在1993年開建,1999年竣工的。主塔首先奪目,塔底四方,垂直向上二層后收斂至塔頂;塔邊角棱然,給人于剛毅之感;塔體高雄,直插藍天,欲睹者自然仰望;塔面主色深褐,質樸莊嚴,如尊者肅穆;塔層鏤塑分明,多嵌佛龕,使人感其高雄而不呆板,覺受其質樸而又靈氣煥然;主塔四隅各立一座造型相同的輔塔,顯主塔高而不孤,群塔眾而有序……
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特有的標志性建筑,那是地方的靈魂,地方的坐標。彭州楠木鄉(xiāng)的標志性建筑首推屹立于大曲村的曲尺山上的云居院塔。
塔為方形十三級密檐式磚塔,通高20.86米,自下而上逐級內收。基座外沿用條石鑲砌,塔內中空,內部結構緊密,塔體白飾,壁面飾浮雕,檐角皆系風鐸。這里路遙山深,人跡罕至,所以近千年來基本沒什么損害,成為彭州三座“國?!彼斜4孀顬橥旰玫囊蛔?。
(從旁邊的山坡上望去,塔頂上長滿雜樹,塔身清瘦修長,亭亭玉立。這座塔的裝飾非常精致,塔檐下裝有鐵鉤懸掛鐵鈴,本來是每級12枚,共156個,但只剩下十多枚,山風過處,聲聞數(shù)里。)
如果說塔也有殘缺美的話,那么正覺寺塔當為傳奇。正覺寺塔通高27.54米。磚砌須彌座式基座。塔外檐由菱角牙子磚和疊澀磚構成。正覺寺塔有一角塔檐已經垮塌,殘破的塔身還倔強地直插藍天,帶給觀者強烈的視覺沖擊。
雖然殘破,但這座塔的建筑風格、修建技術、力學結構卻得到了歷史學家、建筑學家的高度評價,被收錄進《中國古塔名典》。
鎮(zhèn)國寺塔位于彭州市丹景山鎮(zhèn)白塔村,建于北宋至和元年至嘉祐五年,因鎮(zhèn)國寺原名福昌禪院,故又稱為福昌寺塔。
砌塔之條磚和方磚對縫,用黃泥白灰沙漿粘合,其內并以扁鐵為筋,增強了塔身的抗震性能,故至今該塔仍較為完好。
(塔身通高28.34米,為密檐式13級方形磚塔。方形塔基每邊長10米。全塔瘦高挺拔,外檐疊澀砌磚達13層,現(xiàn)已部分殘損。塔內分為5層塔室,有蹬道盤旋可上頂層。在精制的塔磚之上,有“宋記”、“楊記”、“景記”、“義記”等戳印。)
古人筑塔雖說有壯風水,興文運,崇文字等多種目的和追求,但塔作為一種建筑形式來講,最基礎的屬性還是古人的地理認知,也是古人安全心理的本能追求,彭州北距中原,西接康藏,南靠天府,東連江河。
所以,三國時期諸葛亮在這里屯兵牧馬,就是戰(zhàn)略和經濟上的考慮。在蜀國軍事經濟還不能與曹魏抗衡的時候,必須穩(wěn)定南中,以圖長遠,因此在天彭的七佛圣地,佛塔坐鎮(zhèn)、寺塔輝映、梵誦載道。
道人辛苦經云水,成塔從來是劫沙。塔,這一佛教的舶來建筑屹立華夏大地超過兩千年,有史記載的塔建筑首現(xiàn)彭州也有千余年,彭州塔庇佑彭州城,彭州城拱衛(wèi)彭州塔。有寶塔過千仞之高標,才有天彭七佛地之博大。
來源于:遠流生活館
Hash:f406c891f97ed27c73ebbdcdf722d3e9955f101b
聲明:此文由 遠流君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