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在海外發(fā)現(xiàn)的最精美的唐代文物,這艘千年沉船還激起了什么波瀾?

1200年前,一艘由阿拉伯地區(qū)制造的商船,由西亞的波斯灣沿岸出發(fā),一路穿越阿拉伯海途經(jīng)印度,橫跨孟加拉灣路過東南亞,最終進入南海路北上,沿著當時世界上最長的航線不遠萬里來到了中國。這艘傳奇商船的航線串聯(lián)起了西亞、南亞、東南亞與東亞,證實了9世紀的亞洲各地廣泛存在的繁榮國際貿(mào)易;其上的船員構成更彰顯了9世紀整個亞洲息息相通的文化交流——船上有阿拉伯地區(qū)制作的玻璃瓶、爪哇風格的銅鏡與中國人使用的石硯,說明船上不僅有船只制造方與出發(fā)地的阿拉伯人,還有來自中國與東南亞的商人或水手。

上海博物館 “寶歷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序廳 ?上海博物館

這艘船的考古發(fā)現(xiàn)與出水文物正是上海博物館 “寶歷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的主題。1998年,這艘千余年前的商船在印尼海域一塊黑色礁石旁被發(fā)現(xiàn)而得名“黑石號”(Batu Hitam)。沉船上滿載著來自中國的貨物,表明它曾順利抵達航程終點并售完了出發(fā)時攜帶的商品,正行駛在返航途中,卻不幸因風暴或觸礁沉沒。歲月仿佛在這艘沉船上凝固了,豐富的大唐珍寶更向世人全方位展現(xiàn)了9世紀的唐代社會與手工業(yè)發(fā)展情況——貨物的產(chǎn)地遍布了中國南北,有河北產(chǎn)的邢窯瓷器河南產(chǎn)的鞏義窯瓷、湖南產(chǎn)的長沙瓷器、江蘇產(chǎn)的揚州銅鏡和金銀器、浙江產(chǎn)的越窯瓷器、廣東產(chǎn)的瓷器和八角香料……

上海博物館 “寶歷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視頻 ?上海博物館

展覽名稱中的“寶歷”,取自“黑石號”沉船出水的一件長沙窯青釉褐彩紀年碗外壁的一行陰刻文字“寶歷二年七月十六日”。寶歷,是唐敬宗李湛(809-826年)的年號。寶歷二年,即公元826年。由于外銷瓷一般會在制作出來后盡快出售,因而船上貨物的制作大致就在寶歷前后。

唐·長沙窯青釉褐綠彩“寶歷二年”銘花草紋碗,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

有趣的是,在新世紀里,似乎命定般,這艘船再一次將東亞、東南亞和西亞連接了起來。從1998年沉船在印尼海域被發(fā)現(xiàn),到2005年沉船出水文物入藏新加坡;從2010年阿曼模仿“黑石號”制造的“馬斯喀特之珠號”(The Jewel of Muscat)駛抵并正式贈送給新加坡,再到2020年“黑石號”出水的168件/組文物現(xiàn)身上海博物館,歷史仿佛從未走遠。

上海博物館 “寶歷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展覽現(xiàn)場 ?上海博物館

上海博物館舉辦的“寶歷風物”展覽,是“黑石號”上的這批海外唐代文物精粹首次集體重回故鄉(xiāng)、亮相中國,也是2020年全球在遭遇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國內推出的首個古代藝術方面的國際合作展覽。在種種機緣巧合下,這一展覽無疑吸引到了社會各界的巨大興趣與關注。

01

沉船文物與開放包容的大唐風韻

唐代為人所津津樂道的,不僅是帝國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上的昌明、繁榮與強盛,更是它在文化上的自信與多元。而大唐這種對待外來文明的開放與包容,在“寶歷風物”展覽的文物中也可略見一斑。

“寶歷風物”展覽的第一部分“黑石號出水的陶瓷器”雖然列舉了眾多窯口的出土瓷器,但其裝飾風格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代表了中國傳統(tǒng)的單色釉審美的瓷器,包括了越窯、邢窯、廣東窯和部分鞏義窯瓷器。這些窯口生產(chǎn)的瓷器不加彩繪、偶見刻劃裝飾、往往僅憑釉色取勝,其中最著名、生產(chǎn)器物品質最高的無疑是陸羽在《茶經(jīng)》中曾專程提到的“類冰類玉”的越窯、與“類銀類雪”的邢窯,這兩個窯口共同塑造了唐代“南青北白”的瓷業(yè)格局。在“寶歷風物”展覽中,同屬青瓷的越窯、廣東窯“比肩而立”,同屬白瓷的邢窯、鞏義窯也是“比鄰而居”,讓觀眾能夠輕易發(fā)現(xiàn)不同窯口產(chǎn)品在釉色和器型上的差異。

唐·越窯青釉鏤空熏爐,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藏

唐·邢窯白釉把杯,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藏

展覽中的另一類瓷器則是充滿異域風格的外銷瓷器,包括了長沙窯、鞏義窯青花和白釉綠彩器。無論是長沙窯碗內壁的摩羯、胡人等彩繪紋樣,還是長沙窯執(zhí)壺外壁的聯(lián)珠紋彩繪及獅子、椰棗、胡人伎樂等模印貼花紋樣,抑或是鞏義窯青花和白釉綠彩器上的菱形花葉紋樣,都具有濃厚的西亞、中亞地區(qū)風格。而鮮艷奪目的長沙窯紅綠褐色彩繪、青花的藍白配色、白釉綠彩器的白綠配色,更是中東地區(qū)所喜聞樂見的。在“寶歷風物”展覽中,這三個窯口的瓷器恰在第一部分的首尾兩端集體陳列,讓觀眾能夠瞬間感知到外銷瓷在裝飾風格上的奔放與中國傳統(tǒng)瓷器的內斂所形成的鮮明對比,兩種截然不同的審美情趣卻同屬一個時代,無疑是大唐對不同文化兼收并蓄的最好注解。

唐·長沙窯青釉褐綠彩胡人頭像紋碗,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藏

唐·長沙窯青釉褐斑模印貼花獅紋雙系壺,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藏

由于“黑石號”上的貨物幾乎都是中國出產(chǎn)的,因此上海博物館為它的第一次“故鄉(xiāng)之旅”找來了不少“兄弟姐妹”。上海博物館結合自身館藏,同時向國內9家博物館或機構借展,幾乎為每一件“黑石號”出水的文物都找到了同類對比物,大大豐富了觀眾對9世紀唐代社會生活與海上貿(mào)易的全面認識。

上左:唐·鎏金雙鶴紋橢圓形銀碗,陜西歷史博物館

上右: 唐·鎏金雙雁紋橢圓形銀碗,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藏

下左: 唐·西亞綠釉陶壺,揚州博物館藏

下右: 唐·波斯藍釉雙耳陶壺,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藏

“寶歷風物”展覽不僅薈萃了鞏義窯唐青花、長沙窯外銷瓷等瓷器,還云集了何家村窖藏、揚州和青龍鎮(zhèn)等地考古出土的器物。在展覽的第二部分“黑石號出水的其它器物”中,不能錯過的便是“黑石號”沉船、陜西何家村窖藏、內蒙古吐爾基山遼墓出土的三件人物紋八棱金杯的“世紀會首”。

唐·伎樂紋八棱金杯,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藏

遼·嵌松石鏨花八棱金杯,內蒙通遼吐爾基山遼墓出土,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唐·人物紋八棱金杯,陜西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帶有環(huán)形把的八棱杯的獨特造型、八面上裝飾的伎樂胡人、乃至金杯通體妝點的聯(lián)珠紋,都是波斯薩珊王朝金銀器的典型做法。八棱金杯在國內外的出土證明了,唐人制作的這種異域風格金杯,不僅對外銷售,還占據(jù)了本土市場,廣受國人歡迎。更有趣的是,當時的瓷器中也多見模仿這些外來金屬器造型所制作的品類,如越窯海棠式碗、邢窯把杯等,而這些有著相似造型的金銀器和瓷器都可以在此次展覽中得窺真容。唐代詩人皮日休曾賦詩曰:“邢人與越人,皆能制瓷器。圓似月魂墮,輕如云魄起。”可見唐代本土瓷器的器型是以造型圓潤豐腴、胎體輕薄為特色的,而從出土品來看,這些帶有異域風格的瓷器造型也深受唐人喜愛,足見當時風氣之開放。

唐·白釉綠彩貼塑龍紋花口碗,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藏

唐·白釉綠彩貼塑魚紋吸杯,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藏

另外,在“寶歷風物”展覽的“綠釉和白釉綠彩器”單元中,還可以在幾件碗內底與罐外壁看到不同于后世的、唐代特有的團龍與走龍造型。這些龍的形象威武雄壯、雍容華貴,其張開的龍嘴、蹬踏的龍爪更是孔武有力,給人一種不怒自威感。瓷器上龍的造型也從一個側面體現(xiàn)出了唐代蓬勃昂揚的氣度。而幾件白釉綠彩貼塑魚紋吸杯,更是彰顯了唐人的爛漫巧思。貼在吸杯邊上彎曲圓管竟是中空的吸管,其底部會連通到吸杯中央小魚下面的一個隱蔽開口,從而吸到杯中飲料。除了小魚,“黑石號”出水的吸杯里還貼塑有鴨、龜?shù)人?a href='/dongwu/' target=_blank>動物。想象一下,隨著杯中的飲品緩慢飲完,下面的小動物便會從水里漸漸地露出來,多么有趣的場景!唐代吸杯的新穎創(chuàng)意與精巧構造,在今天仍會使人由衷贊嘆!

02

文物背后的考古學倫理

博物館觀眾對“黑石號”沉船比較感興趣的,可能是這艘9世紀阿拉伯沉船本身的故事。這艘船板全部用椰綜繩捆扎、船體僅僅由肋骨支撐等特殊的制造方式,及其出發(fā)地、目的地、途經(jīng)國家、???a href='/gangkou/' target=_blank>港口等航行路線。而專業(yè)學者對“黑石號”沉船比較關切的,則可能是這批文物背后的考古學倫理。這艘船曾在印尼政府的許可下未經(jīng)正規(guī)的水下考古發(fā)掘而被商業(yè)打撈、其出水文物隨后也由該公司整體出售,這是與國際社會為保護水下文化遺產(chǎn)所達成的共識相違背的。

“黑石號”沉船文物,圖片來源:http://patrimoniosubacuatico.net/

“寶歷風物”展覽對這兩個問題都進行了解答。正對展廳入口處的影視廳內循環(huán)播放著“黑石號是一艘怎樣的船”“黑石號的航行路線”“航線的兩端:9世紀上半葉的兩大帝國”“黑石號與唐朝中晚期的陶瓷貿(mào)易”等主題的科普宣傳片,對“黑石號”沉船本身的情況、以及當時的歷史背景均做了簡介;影視廳右側的“黑石號”復原模型、左側的“8-10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示意圖”,更進一步對船體結構、及其航行路線進行了闡釋。

上海博物館 “寶歷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展覽現(xiàn)場“8-10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示意圖” ?上海博物館

另一方面,展覽也沒有刻意回避關于“黑石號”商業(yè)打撈的學術爭議,而是呼吁公眾思考、認清這個問題,并進一步加強對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意識。在展覽前言中,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明確指出:“黑石號沉船的打撈出水及貨品分配,并不符合國際文物保護的基本準則。通過黑石號沉船這一個案,我們也希望進一步樹立保護水下文化遺產(chǎn)的正確態(tài)度,形成廣泛共識,反對一切對文化遺產(chǎn)進行非科學操作和商業(yè)性打撈的行為。加強文化遺產(chǎn)保護,功在當代,立在千秋?!痹谡褂[的后記中,上海博物館再次發(fā)出了嚴正聲明:“當前,反對一切對水下文化遺產(chǎn)的非科學性操作和商業(yè)性打撈已成國際共識,本次展覽將進一步喚醒公眾意識,共同推進利在久遠的文化遺產(chǎn)保護事業(yè)。”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2001年通過了《保護水下文化遺產(chǎn)公約》旨在使各國能夠更好地保護其水下文化遺產(chǎn),圖片來源:UNESCO

但在“寶歷風物”展覽的架構中,對以上話題其實著墨不多、也沒有進行更深入的探討,整個展覽的布局正如其名稱,將主要篇幅留給了“物”。畢竟,“黑石號”沉船出水文物是目前海外發(fā)現(xiàn)最大體量、最精美的唐代文物收藏,而本次展覽是這批收藏在中國的首次大規(guī)模公開亮相。于是,在序廳解決了上述兩大核心問題之后,展覽便主要分為“黑石號”出水的陶瓷器,以及“黑石號”出水的其它器物兩大部分向觀眾呈現(xiàn)了這批珍貴文物。其中,黑石號出水的陶瓷器部分又按照不同的窯口,依次細分為了長沙窯、越窯、廣東窯、鞏義窯、白釉綠彩器與邢窯。

03

蘊含深意的展覽細節(jié)

在“寶歷風物”展覽中,上海博物館特地設計出了兩種不同風格的展牌以區(qū)分文物的不同來源:“黑石號”出水器物的展牌底紋是來自長沙窯碗底的一只飛鳥,而來自國內其它單位借展文物的展牌底紋則來自銀盒蓋面的蜜蜂花草紋。這也為展覽后續(xù)的深入闡述作了鋪墊。

唐·長沙窯青釉褐綠彩飛鳥紋碗,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藏

唐·三角花瓣形蜜蜂雙雁紋銀盒,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藏

展覽中,有兩排展柜的布置細節(jié)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伴L沙窯”單元的右側第一排展柜中,右側“黑石號”出水的兩件長沙窯醬釉龍形提梁水注旁,并排放置了一件型制相同、釉色略有不同的揚州出土青釉褐彩伏螭水注;而左側的“黑石號”出水長沙窯醬釉燈盞旁,則并排放置了一件型制相同、釉色一致的廣州出土長沙窯醬釉燈盞。這同一展柜中借展而來的兩件器物,對應的正是學界對于“黑石號”返航出發(fā)地的兩種見解。

左:唐·長沙窯,青釉褐彩伏螭水注,江蘇揚州出土,揚州博物館藏

右:唐·長沙窯,醬釉龍形提梁水注, 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藏

有一種看法認為,“黑石號”上出水的幾乎所有器物都能在揚州找到同類出土品,故其啟航港應為揚州,此處展出的揚州出土水注即為此說佐證。另有一種看法認為,“黑石號”不可能在裝載了滿船器物后,再到廣州二次裝運,將長沙窯碗重新放入廣東窯大罐中,故其啟航港應為廣州,大批貨物是被其它船只運到廣州后統(tǒng)一裝船出發(fā)的。其實,這一說法最大的反駁聲音正是廣州極少見到長沙窯瓷器出土,而此處展出的廣州出土長沙窯燈盞即為此說增添了例證。真實的情況究竟如何?上海博物館亦知考古只能憑借蛛絲馬跡無盡接近歷史,卻永遠無法準確還原歷史,因此并未明言,而是將多種答案都展現(xiàn)在了展覽的細節(jié)當中,給觀眾留以了充分的思考空間。

在“鞏義窯”單元的中央展柜中,放置的是“黑石號”出水的、最為著名的兩件唐青花花卉紋盤,而在其左右兩側則分別放置了揚州出土的一件青花花卉紋盤和若干青花瓷片、以及鞏義窯址出土的若干青花瓷片和兩件完整的鞏義窯白釉器物。放置揚州出土青花瓷器的意圖正如上文所述,是為了證明揚州乃是黑石號出發(fā)港的這一學界觀點;而放置鞏義窯址出土青花瓷器的意圖,則是為了告訴觀眾這個一度懸而未決的學術難題——唐青花的產(chǎn)地問題——隨著近年來考古發(fā)掘的深入已經(jīng)有了更為明確的答案,即生產(chǎn)唐青花的主要窯場應當位于鞏義一帶。

唐·鞏義窯青花花卉紋盤,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藏

唐·鞏義窯青花花卉紋盤,江蘇揚州出土,揚州博物館藏

唐·青花瓷片,河南鞏義白河窯采集/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另外,“黑石號出水的其它器物”部分的右側的第一排展柜也憑借其精巧的構思頗讓人回味無窮。展柜正中高懸的是那面久負盛名、印證了史籍記載的揚州江心鏡,其上下分別用展牌向觀眾呈現(xiàn)了載有江心鏡出處的《歲時廣記》該頁書影、以及江心鏡背面的文字釋讀“唐乾元元年戊戌十一月廿九日,于揚州揚子江心百煉造成”,而其左右兩邊則分別擺放了一件鏨刻花紋金手鐲、與一件鴛鴦紋花瓣形銀盒。銅鏡可以用來照人,手鐲無疑是裝飾品,而盒在古代大多是盛裝胭脂、水粉、頭油等化妝品的,這一組器物共同出現(xiàn),不禁使人眼前瞬間浮現(xiàn)出了一位唐代仕女正在對鏡梳妝的曼妙畫面。

唐·揚州江心鏡,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藏

長久以來,上海博物館都以凝練雋永的展覽語言以及典雅細致的展陳手段為人稱道。而在此次“寶歷風物”展覽中,上海博物館針對一些文物的特殊器型、紋飾、用途等,特意在一旁張貼了小展板進行補充說明,讓人眼前一亮。雖然此展對文物細節(jié)及其蘊涵信息可能有更好的呈現(xiàn)的方式,但仍是瑕不掩瑜。相信看完展覽,觀眾一定會對“黑石號”這艘沉船、及其呈現(xiàn)出的9世紀的亞洲圖景有更為深入的了解。并且,此次上海博物館“寶歷風物”展覽的展期長達四個月,將從2020年9月15日一直持續(xù)到2021年1月10日,足夠觀眾細細觀賞、更值得觀眾反復品味。(撰文/諸詣)

TANC展覽推薦指數(shù)

★★★★★ 5/5

寶歷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

上海博物館

展至2021年1月10日

*若無特殊標注

本文視頻、圖片來自上海博物館

Hash:401c68e7ac05b336230de5e70032f85a9cb70176

聲明:此文由 藝術新聞中文版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