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老稀世古跡,在成都大邑石筍山(連載之八)

中國最老稀世古跡,在成都大邑石筍山(連載之八) (八)大邑石筍山兩座倚崖而鑿的神秘崖塔

及石筍山結論大邑石筍山有兩座倚崖而鑿的神秘石塔,緊靠石筍后約一百余米遠之山崖上,分布著兩座崖塔,崖塔下為墓室。

左邊的一座緊靠崖坎 (見圖),由一個佛缽,四個相輪,一個寶頂組成,在下是一藏于地下的墓室,緊靠石崖。

崖塔高三米,生滿苔蘚,造形生動,保存完好,無文字,無法斷代。

右邊相隔 100 余米的山崖上,也利用石崖鑿成有一座高 4米的崖塔(見圖)。此塔和崖石緊密相連,突出巖石八寸,底寬 2 米,頂逐步收縮,鑿成寶頂形。

此塔按其露出山崖八寸的造形,應為四方形佛塔。

塔連底座共分六層,每層伸出的二寸石檐仍然十分清晰。

底座有高 1.2 米,寬1.1 米,深 0.8 米的洞口。塔下有無地宮,有待地下發(fā)掘證實。

此佛塔造型與左100 米佛缽塔對比,風格完全不一樣。

以上兩座塔,也稱墓塔,均為石質(zhì)結構,一座依崖石天然鑿成,一座依崖坎人工壘成,雖形式與風格完全不同,但其風貌特點,完全是同一時期作品,是與古蜀王九世開明帝石筍關聯(lián)的作品。

根據(jù)大邑霧邑山白云庵所發(fā)現(xiàn)的一組唐代上元二十九年殘剩的墓室(墓塔己毀)風格對比,它雖有霧邑山白云庵風格,但此墓塔墓室比白云庵的早得多。

應當說霧邑山發(fā)現(xiàn)的唐代墓塔墓室風格,是從石筍山這種簡潔風格中演化出來的,只能說有石筍山墓室墓塔的味道。

它已發(fā)展過渡到平地打造墓室墓塔的風格,并具備了豪華復雜龐大的復合水平,早已沒有上古石筍山的原始狀態(tài)中的味道。

霧邑山寺廟規(guī)模遠大于石筍山幾十倍,同在深山,卻從未發(fā)現(xiàn)過崖塔,眾多墓葬全在臺地上。

而石筍山的崖塔,是區(qū)別于大邑霧邑山、霧中山、太鵬寺、白銀庵、佛座坪、龍窩子、終南山等諸多古寺廟遺址的不同之處。它的石筍,更是區(qū)別于川西一古跡的不同之處。

有關蜀王九世開明帝古石筍史的源流,在大邑石筍山所傳遞給今人的歷史信息,以及它處于南方絲綢之路眾多支路之一的、邛崍山脈核心地段的輝煌地位,無疑給今人研究川西地區(qū)歷史的興衰演變,古代帝王與宗教的融合興衰演變,在萬幸中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資料。

特別是那座不可多得的留存下來的石筍,應當說是川西乃至全國都是罕見的一座石筍,也可以說是中國最稀世古老的一處石筍。

在信息社會,信息文化日益發(fā)達的今天,許多文化遺存正越來越處于不斷消失的境地,它們正從人們激進的、發(fā)展的、開放的意識形態(tài)中走遠,而逐步被人們所淡化,直至被人們淡忘。

許多文化遺存,在城鄉(xiāng)天翻地復的發(fā)展變革過程中,正有意的或是無意的遭到人為破壞,有的甚至是毀滅性的破壞。

大邑石筍山古蜀王與宗教文化群落,雖然因為地理位置偏遠,少有遭到人為破壞,但也處于一種自生自滅的狀態(tài)(頂部遭雷擊倒塌于地)。

隨著歷史的演進,地球變暖,它正以高速度的風化,春夏秋冬的日曬雨淋風剝而急速地消亡,謎一樣的石筍山,正期望得到相關部門的保護,甚至還可倡議,由大邑縣邛崍市共同成立一個石筍山古代文化遺址保護區(qū)的部門共同研究保護開發(fā)。

2007年6月25日川西聽雨樓 2017年11月18日 校訂于朝陽區(qū)土城(全文載完)

注一﹕有部分圖片為攝影家蜀水泉作品。

注二:參考資料。

1.邛崍縣志 2.華陽國志 3.成都文物 4.四川文物

5.寰宇記      6.杜甫詩注  ?。罚?jīng)注     8.蜀中名勝記

9.呂氏春秋    10.史 記 11. 諸葛亮大傳 12. 古代的巴蜀

Hash:45998a21e0d0efd925c71b437791a2d5846523e0

聲明:此文由 樹文原創(chuàng)詩歌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