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爭吵,叩醒一座沉睡的古都。
下面的這些文字,
需要你靜下心來,
仔細讀~
鄭州是一個活力十足的年輕姑娘,也是位歷經滄桑的睿智老人。
從商代亳都到管叔滅國,從火車拉來的小城到省會遷移至此,故事多到講不完。這里面有滄桑有苦難,有悲歡也有離合。
一場爭吵
叩醒沉睡古都
1954年春天的一天,下著小雨。鄭州司家莊的一位村民,趕著馬車到鄰村白家莊取土。
白家莊村西橫亙著一道南北走向的土寨墻,村民們習慣了每天與它擦肩而過,但對它身世由來沒人知道,也無人問過。
取土的村民將寨墻下淤積的泥土一鍬一鍬地裝上車,突然從上面掉下一個圓東西,看著是綠綠的銅銹,刨開一看是個古器物。
司家莊的農民似乎預感到了什么,本想帶著器物離開,卻被白家莊的村民攔住了。爭來爭去,誰也說服不了誰,只好上報政府。
接到報告后,街道辦事處收繳了古物,并將此事通過當時的鄭縣文化局反映到了河南省文物考古工作組。初步鑒定,這是一件帶有商代特征的銅罍,器物很完整,屬商代貴族日常使用的容器。
土寨墻里怎么會掉出商代器物呢?在考古工作組負責人安金槐的帶領下,考古隊在發(fā)現(xiàn)銅罍的地方首次開挖了兩個探溝,結果發(fā)現(xiàn)有兩座相互疊壓的古墓葬,然而當他們清理完墓底后,卻沒有見到生土層。
這意味著墓葬的下面還應該隱藏著鮮為人知的秘密,因為根據(jù)發(fā)掘安陽殷墟大墓的經驗,商代大墓中的填土都是經過夯打的。
安金槐一行人頗感困惑。一天,他的腦海中突然閃現(xiàn)出“商代城垣遺址”的想法,第一次將鄭州與3000多年前的商代都城鏈接起來。
實際上,今天位于鄭州市中心的紫荊山公園中所謂的“紫荊山”,正是鄭州商城東北角的一段城垣。
直至那時,人們才驚悟出,當時建造的河南省博物館屢屢出現(xiàn)裂縫的緣由,其實是地下商代城墻在作祟。原因是城墻夯土堅硬,而兩側的生土卻松軟,從而致使地基沉降不一造成的。
如今,經過多年的發(fā)掘和爭論,鄭州商城是已成公認的商代都邑規(guī)模的遺址,是商湯滅夏后所建的都城,鄭州也步入古都的行列。
一條街道
道盡歷史滄桑
沿著商城遺址南側的商城路一直往西走,會經過一條不起眼的街道叫管城街,街道旁邊有很多民族特色小吃,熱鬧非凡。
除了研究歷史的人,恐怕很少人知道這條街道名字里的“管城”二字,背負的是一段滄桑的歷史。
鄭州發(fā)現(xiàn)的商城遺址,年代早于殷墟,殷商后期的政治經濟中心都在安陽。數(shù)百年后武王滅了殷商,建立周朝,將其弟管叔鮮分到了管國,也就是現(xiàn)在的鄭州市管城區(qū)一代。
周武王以為把自己的弟弟分封到這里,一定能夠幫自己鎮(zhèn)守好東方??傻诙?,周武王病死,他的兒子姬誦繼位,就是周成王。
成王之叔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周公旦協(xié)助處理朝政。管叔與蔡叔度、霍叔處懷疑周公旦要篡奪王位,非常不滿。
商朝最后一個國王殷紂王的兒子武庚見此情景,認為有機可乘,就勾結這監(jiān)國三子叛亂,歷史上稱為“武庚叛亂”。
周公旦很快就平息了叛亂。結果就是管叔鮮被誅殺,管國被廢淪為管地,隸屬于鄭國管轄。但是管城這個名字卻一直流傳下來了。
(老中原影劇院)
這條管城街最初也不叫管城街。清代,因為州府衙門正對著這條街,此地名叫衙前街。1913年鄭州廢州設縣,這里成為鄭縣縣政府所在地,此街隨之改名為縣前街。
1927年馮玉祥在鄭州主政時,為紀念孫中山先生,他將此街更名為中山前街。1948年鄭州解放后,市政府最初就設在這條街上,所以此地又易名為市府前街。“文革”期間,這條街道又易名為向陽區(qū)街。
直到1983年4月,此街才改名為管城街,賦予這條街道更多了歷史記憶。
一個車站
帶來發(fā)展機遇
歷史上的鄭州,沒有她的鄰居開封和洛陽受寵,所以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鄭州是一個沒有歷史的城市,甚至是一個移民城市。若除去轄區(qū)內歷史厚重的就是滎陽、新鄭、登封等地。
把時光拉回到1904年的春天,鄭縣百姓紛紛扶老攜幼,涌出古城西門,走過麥地、墳場和溝壑,來到古城西南郊外的火車站。
(張之洞在火車站視察)
此時,一個怪物尖叫著,沿著兩道鐵軌的盡頭奔馳而來,頭頂上一溜煙霧噴向天空。響聲震耳欲聾,大地不住地顫動,站臺上留著辮子的男人和裹著小腳的女人驚愕得張大了嘴巴。以前只見過馬車、牛車的人們“爭睹燃汽之火車,皆驚嘆,謂之龐然大物也”。
那是火車第一次親吻鄭縣大地。
火車從鄭州經過不得不提的一個人就是張之洞。作為兩廣總督的張之洞,上奏折建議清政府從盧溝橋經由河南至漢口的鐵路。也就是盧漢線,經過信陽,這是河南省內最早的鐵路。如今的京廣鐵路北京至漢口段,前身正是盧漢鐵路。
盧漢鐵路1899年全面開工后,督辦鐵路大臣盛宣懷即奏請清政府修建作為該線支線的汴洛(開封府至河南府)鐵路(隴海鐵路的前身)。1908年汴洛線全線通車,兩大鐵路干線在鄭州交會。
清末,鄭州西邊是河南府所在地的洛陽,東邊是開封府所在地的開封,而當時的鄭州只是一個小小的鄭縣,京漢鐵路為什么經過鄭州而不是洛陽和開封?
其實這跟黃河有關。京漢鐵路經過河南,受到黃河的限制。在哪里架橋成為一個至關重要的考量。當時曾選擇了開封、鄭州、洛陽、孟津四個地點,相比之下,位于鄭州北邙山山脈盡頭處的黃河兩岸地勢平坦,河面較窄,河床比較穩(wěn)定,于是架橋地址最終選在了鄭州。
鐵路讓鄭縣開始變得不一樣。1928年,主政河南的馮玉祥將鄭州由縣改為市。
一次遷移
改變時代格局
在這之后的幾十年里,河南的政治經濟中心一直在開封。真正改變時代格局的,是建國之初河南省會遷移。
1952年9月19日,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下達河南省所屬的中南軍政委員會的一份復函:同意河南省省會遷址,徹底改變了鄭州這座小城的命運。
(老河南省人民醫(yī)院)
“省會為什么要遷鄭?一句話,便于河南全省的工作。鄭州地理位置適中,交通方便,除南陽不臨鐵路外,其他均在鐵路沿線……”1954年11月1日,省委第二副書記趙文甫在各部委黨組、直屬黨委及鄭州市委負責干部會議上的這席講話,明確傳達了省會應處于交通樞紐的信息。
從省政府報請,到中央核準,只用了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河南省省會遷址的大事就這樣被確定下來。
1954年一開春,省會搬遷就成為省委省政府的頭等大事。
相對于開封而言,鄭州是一座嶄新的城市,尤其是為了迎接省直機關的搬遷搞了大規(guī)模的基礎建設,在很多經歷過省會搬遷的老人眼中,新省會優(yōu)美的辦公環(huán)境確實很漂亮,城市開闊,看哪里都新鮮。
(上世紀50年代的二七廣場)
一些老人回憶,那時鄭州沒有公交車,自行車都很少。規(guī)劃的行政區(qū)周邊還都是農田,除了省委省政府的辦公樓、宿舍樓,河南省軍區(qū)和黃河水利委員會辦公樓,金水河往北直到黃河邊,沒有其他大的建筑,都是鄉(xiāng)村野地。
不過鄭州也正是從此迎來了第二次轉折,開始了奔跑跨越式地發(fā)展與擴張,成了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模樣。
- END -
我們在分享這個城市,也在尋找和我們一起分享的人,歡迎投稿!
投稿郵箱:37401507@qq.com
電話:0371-67185327 56568038
鄭州市委外宣辦 市政府新聞辦
編輯:王海萍
來源:鄭州圈圈,綜合于網絡
轉載請尊重來源 注明出處
Hash:fc96b4a4eff367e09140522046f579c68d492991
聲明:此文由 遇見鄭州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