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碑中的“李白”:高古而爛漫的《張遷碑》
《張遷碑》又稱“張公方碑”,碑額題“漢故谷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東漢靈帝中平三年(186)二月上旬韋萌等立,孫興刊。此碑明朝初年出土于山東東平州東阿縣,不久即轉(zhuǎn)移到東平州學保護,1965年移置山東泰安岱廟,保存至今。碑高二百六十七厘米,寬一百零七厘米,圓首,頂部及兩側(cè)皆刻蟠龍,碑陰碑陽皆刻文字。碑陽隸書十五行,行四十二字。碑額二行,篆書十二字。碑陰刻題名三列,上二列各十九行,下列三行,計四十一人。張遷,字公方,曾任谷城長,遷蕩陰令,《張遷碑》是歌頌其政績的德政碑,雖用典豐富,文辭精美,但對張遷祖先的介紹宗系混亂,對其個人贊美亦不涉實事,故自明王世貞后,歷朝對此碑真?zhèn)谓杂袪幷?。原刻之外,另有翁同龢本等翻刻本?shù)種。
《張遷碑》自出土之日起,就為歷代書家所推崇。明王世貞評價此碑“其書不能工,而典雅饒古意,終非永嘉以后所可及也”。清孫承澤《庚子銷夏記》則指出其特點與價值:“書法方整爾雅,漢石中不多見者?!鼻迥钍鼐锤侵赋?,其“用筆已開魏晉風氣”?!稄堖w碑》是漢碑中以方正見長的隸書代表作,凝重渾樸,為學習隸書的最好范本之一。
結(jié)字
《張遷碑》結(jié)字巧中有拙,拙中寓巧,大巧若拙。它完全去掉了雕飾的成分,一任天然,真可謂道法自然,渾然天成。字的各部分關(guān)系處理得非常生動,挪讓呼應(yīng),顧盼有情,憨態(tài)可掬。在整體上雖扁方,整飭劃一,又因字立形,順其自然,險中求正,字體端莊樸茂,筆短意長,有些字突出主筆橫畫和捺畫,以盡其勢。全碑各字穩(wěn)而不呆,動感強烈,動中求穩(wěn),穩(wěn)中求變。神采奕然的體態(tài)特征在形體、筆畫的避讓、空間布白的處理、平正與險絕的錯落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看似簡單,實則妙趣橫生,有“險絕”后“復(fù)歸平正”之感。
章法
《張遷碑》章法不拘一格,生動活潑。漢代碑刻多有邊框方格,排列整齊,所以大部分漢碑字形大小一致,平均擺放,給人中規(guī)中矩的感覺。而《張遷碑》卻獨樹一幟,通篇取茂密之勢,但字間和行間都無嚴格的固定距離,疏與密適當,“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既嚴謹又空靈,疏處闊綽而不散漫,達到了疏與密的對立統(tǒng)一。同時,字形大小參差,正斜互用,疏密隨意,但整體上又相互呼應(yīng),左右顧盼,一派天真爛漫的景象。
《張遷碑》存世最早拓本是今藏故宮博物院的明初拓本,其第八行“東里潤色”四字未損。國家圖書館藏本為清初精拓本,首行“君諱遷”之“諱”字右下垂二筆尚存,“東里潤色”之“色”字、“君垂其仁”之“君”字皆完好無損。此本碑陰失拓,以民國拓本配補,裱為一冊。冊高三十四點五厘米,寬十九點五厘米,墨心高二十七厘米,寬十五厘米;凡三十二開,其中碑文二十九開,額二開,跋一開;半開三行,行六字。梁啟超正書題書板外簽,孫元復(fù)隸書題內(nèi)簽,王世仁題端曰“百粵第一精本”,倉兆彬、劉景堂、梁啟超等題跋四則,鈐“飲冰室”“王世仁”“馮漢”“曾在馮師韓處”“秦齋”等二十方印章。
此本最初為清嘉慶甲子(1804)舉人鄭勉所藏。道光丙戌(1826),倉兆彬館于其家,為鄭勉課其幼孫,鄭勉之子鄭香將此本贈予倉氏。同治十一年(1872)尚在倉兆彬手中,此后經(jīng)馮漢,輾轉(zhuǎn)歸于梁啟超之飲冰室。癸亥(1923)正月,梁啟超先生為其題跋考證。1929年1月19日,梁啟超先生逝世,遺言將其全部藏書永久寄存北平圖書館,這批藏書即包括飲冰室舊藏拓本五百九十九種、六百八十八件。金石部特建“梁啟超專藏”庋藏,精拓《張遷碑》從此入藏國家圖書館。將私人所藏公之于眾,造福藝林,是先賢榜樣。今西泠印社出版社將此本影印出版,以廣其傳,也是梁先生美好心愿的延續(xù)和發(fā)展。
漢·張遷碑欣賞
投稿郵箱:feitianjingshe@163.com
樂府之妃豨誰和
1這后花園窣靜無邊闊,亭臺半倒落;
2名香叩玉真,受恩無盡,賞春香還是你舊羅裙。
Hash:9e4cccf21332cb49ff81c48270fc3c7243ca0fbd
聲明:此文由 說史一千零一夜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