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禮考古百年丨追祭仰韶先民 致敬考古前輩——《河南史前遺址》譯后記
轉載自公眾號“文博中國”
一百年前,1921年10月,北洋政府農商部礦政顧問安特生在河南澠池縣仰韶村開始了中國的第一次考古發(fā)掘,仰韶遺址從此被載入史冊,中國現代考古由此起步,仰韶文化因此命名。
二十七年前,1994年9月,我無意間踏入考古學大門,開始了和仰韶文化的不解之緣。1997年,我在仰韶村東北40公里的河南省新安縣鹽東遺址參加考古實習,在這里發(fā)現了豐富的仰韶文化遺存;這是我的第一次田野考古經歷,那些經我一鏟一刷清理出來的精美彩陶,成為我穿梭時空,與古人對話的密鑰。
1998年,我在西北大學攻讀碩士學位,開始較為系統地學習新石器時代考古,導師王建新教授開設仰韶文化研究研討課,并指定嚴文明先生所著《仰韶文化研究》為必讀書,其間我還參加了澠池班村遺址廟底溝時期遺存的發(fā)掘工作。參加工作后,我整理并撰寫的第一篇考古簡報也和仰韶文化有關(《洛陽市南陳遺址仰韶文化遺存的發(fā)掘》,《中原文物》2008年2期)。以上或理論學習、或田野實踐,讓我對仰韶文化的認識逐漸深入。
2013年10月,趁著首屆中國公眾考古·仰韶論壇會后參觀,我終于有機會來到仰韶村遺址進行實地踏查。記得那是一個雨天,我和同行的友人走散了。我并未急于追趕,索性一個人在路上徘徊;看著斷崖上的灰坑、白灰面等豐富的遺跡,不由想起安特生在《黃土的兒女》里的描述,這時恍然有種穿越的錯覺,仿佛穿越到五千年前,與仰韶先民擦肩而過;又仿佛穿越到一百年前,與安特生矚目同樣的人與物。事后得知,我走的這段小路,正是安特生當年走過的。由此,我對安特生和仰韶文化的相關研究更加關注。
仰韶村,中國考古學史上的圣地,安特生,仰韶文化研究的拓荒者。無論是人還是地,我皆景仰之。所以,當澠池縣楊拴朝先生委托我翻譯這本安特生所著《河南史前遺址》時,我雖然知道是個苦差事,但還是欣然同意。
研究生求學期間,曾拜讀過安特生的《黃土的兒女》和《甘肅考古記》,那種流暢的敘事方式記憶猶新。不過,這本《河南史前遺址》的風格似乎很不相同,更像是一本傳統意義上的考古報告,較為詳細地記錄了安特生在河南地區(qū)仰韶村、不召寨和河陰縣等地的考古發(fā)掘與調查收獲,其中既有工作方法介紹,亦有大量細致入微的地層和遺跡、遺物描述,還別具特色地包括不少遺址地貌環(huán)境背景記述與分析。
如果依王巍先生對中國考古學從科學化、國際化和大眾化三個層面的概括,結合本書,回望安特生的田野工作,我們會發(fā)現,仰韶村遺址的第一次發(fā)掘無疑是中國考古學科學化、國際化和大眾化的重要起點。
就科學化而言,仰韶村遺址無論是發(fā)掘還是測繪,都極具科學性。遺址發(fā)掘期間,安特生、袁復禮及其助手在河南新安縣和澠池縣做了大量工作,系統了解了遺址所在地的自然環(huán)境狀況。他們對仰韶村遺址地形環(huán)境的分析,對地貌演變和人地關系的推斷,對發(fā)掘區(qū)域地形圖的繪制,對發(fā)掘地點的劃分,都是在科學規(guī)范的準則下完成的。發(fā)掘結束后,他們按照質地、色澤、形制等內容,對出土遺物進行了科學分類和描述,這種記錄方式至今大多仍在沿用。
就國際化而言,仰韶村遺址是中外學者合作開展考古發(fā)掘工作的典范。仰韶村遺址的發(fā)掘團隊中,安特生、袁復禮分別是瑞典和中國地質學專家,師丹斯基是奧地利古生物學博士,布達生是加拿大解剖學家。這樣一支各有專長、分工有序的隊伍,保證了中國第一次科學考古發(fā)掘工作較為圓滿的開展。除了國際化的團隊,安特生還帶來了一套當時歐洲較先進的田野考古發(fā)掘工具。此外,安特生還在《中華遠古之文化》《中國史前史研究》等多部著作中提到了仰韶村遺址的相關考古發(fā)現,促進了中國考古工作的國際化傳播。
就大眾化而言,仰韶村遺址發(fā)掘成果的文字描述十分通俗易懂。安特生多次提及他在仰韶村工作期間的情緒變化,樂于分享他或困惑、或失落、或欣喜的心情,更樂于展示他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對初讀考古發(fā)掘報告的研究者而言,無疑具有很好的啟發(fā)作用。他在描述一些遺跡或遺物的時候,更青睞于用輕松、活潑的詞匯,如袋狀灰坑寫作“Pockets”,箭鏃寫作“Heads”,等等。在描述一些特殊社會現象時,他還會談古論今,抨擊時政,表達對中國老百姓的同情。這種撰寫風格讓我在閱讀《河南史前遺址》時,有身歷其境之感,安特生等前輩好像就在面前,與讀者親切交談和分享他在發(fā)掘期間的收獲與感悟。
一百年倏忽而過,但卻沒有改變考古工作者對仰韶文化的追尋。目前,仰韶村遺址的發(fā)掘重新啟動,仰韶文化的研究不斷深入。2021年4月,我?guī)ьI學生來到河南滎陽市,亦即《河南史前遺址》中提及的河陰縣,也開啟了另一處仰韶文化遺址——楚灣遺址的考古發(fā)掘工作。從1997到2021,從鹽東到楚灣,從學生到老師,我用二十多年的時光,換來與五千年前仰韶先民和一百年前研究仰韶先民的先驅安特生的不期而遇,這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喜悅。
如果從1921年仰韶村遺址的發(fā)掘算起,今年是中國考古的第一個百年,也是仰韶文化發(fā)現的第一個百年。恰在今年,我?guī)ьI學生發(fā)掘了一處仰韶文化遺址,翻譯了一部仰韶文化著作,很有紀念意義。謹此追祭仰韶先民,致敬前輩學者!
本書是河南省澠池縣資助出版的仰韶百年系列叢書之一,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先生審定。本書原為遠東古物博物館館刊第19號,1947年在瑞典出版,全書包括文字124頁、地圖4張、圖版149張,共277頁,英文。
本次翻譯工作由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考古學專業(yè)教師王濤和新石器考古方向研究生秦存譽、徐小亞合作完成。全書共分三章,第一、二章較為詳細地記錄了仰韶村、不召寨遺址的考古工作,第三章則簡要記錄了河陰縣秦王寨、牛口峪、池溝寨、王家溝等遺址的考古工作。第一章由王濤、徐小亞翻譯,第二、三章由秦存譽翻譯。隨后歷經三次校對,三人輪流通讀訂正;最后由王濤通稿、定稿。
翻譯雖然枯燥,但并非毫無收獲的復盤前人成果,其實也是不斷學習的過程。書中多有專業(yè)詞匯,文中原有中文為威妥瑪式漢語拼音,還有部分德語,我們反復核對,列出絕大多數地名、遺址名,制成譯名對照表。所有專有名詞,也在文中第一次出現時標注英文,以免翻譯時詞不達意。限于水平與條件,書中錯漏不當之處,還請讀者見諒并指正。
本書在翻譯過程中,得到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先生、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秦嶺老師、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薛新明、張光輝先生指導幫助,謹此衷心感謝。文物出版社李睿、呂游二位編輯細致入微且高效的工作使得本書得以順利付梓,深致謝忱。
《河南史前遺址》
作者:[瑞典]安特生
譯者:王濤、秦存譽、徐小亞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年9月
定價:180元
孫慶偉:考古學新百年亟需加強四種能力建設
李新偉:仰韶遺址發(fā)掘和中國考古學的誕生
韓建業(yè):百年來關于史前中國彩陶的三次爭論
賈笑冰:紅山文化與中國考古學百年歷程
曹兵武:以文物為媒的“文化探索三部曲”
陳勝前:重建中國史前史的條件
李曉東:中國考古法律制度綱要
中國考古百年優(yōu)秀傳統的形成與傳承
考古的歷史情懷——中國考古學誕生百年感想
【文博憶往】郭偉民:講述沅陵虎溪山一號漢墓發(fā)掘的故事
【文博憶往】孫新民:我的考古故事
【文博憶往】劈波斬浪,憶1996年西沙群島文物普查
【文博憶往】我所知道的青池遺址
【文博憶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考古回想
【文博憶往】大葆臺漢墓考古發(fā)掘的日常生活
【文博憶往】心系馬王堆漢墓的考古學家——黃展岳信函讀后
【文博憶往】憶趙芝荃先生的夏文化探索歷程
【文博憶往】追憶導師吳耀利先生
【文博憶往】回望長辦考古隊
【文博憶往】長城考古:憶九眼樓營盤遺址往事
【文博憶往】我所經歷的南水北調丹江口庫區(qū)史前考古調查
【學術史】重現千年錦繡,走進紡織考古
【學術史】精細化考古的典范——李濟與西陰村遺址的發(fā)掘
【學術史】對張光直先生臺灣史前史研究的回顧和思考
【學術史】阿壩考古百年的回顧與思考
【學術史】武漢地區(qū)考古的回顧與展望
【學術史】北京考古櫛風沐雨百年路 砥礪奮進新征程
【學術史】山東考古百年回顧
【學術史】民國時期的考古社團
【學術史】北礁出水明初銅錢與鄭和船隊沉船遺物
【學術史】明中都歷史與考古研究歷程
【學術史】帶你回顧半坡遺址的發(fā)掘
【學術史】巴蜀考古百年回顧與前瞻
【學術史】村到三星堆:新時期中國考古學的實踐探索
【學術史】甘青考古一百年
【經典重讀】楊愛國:漢代畫像石墓發(fā)掘報告的典范
【經典重讀】回訪:暗流與低音
【經典重讀】一部中國現代考古學的典范巨著——《安陽》讀后
編輯 | 張 怡 實習編輯 | 劉潞欣
復審 | 郭曉蓉
終審 | 李 政
本公號刊載的作品(含標題及編輯所加的版式設計、文字圖形等),未經中國文物報社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改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權轉載的請注明來源及作者。
投稿郵箱:wenbozhongguo@163.com
本文原刊于《中國文物報》2021年10月15日第8版,作者王濤為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師。
Hash:bcef2e26874e743b22548370183d7565ecfc60a1
聲明:此文由 首師大考古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