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城北留鎮(zhèn)竟藏著一個這么神秘的地方……據說……
在北留鎮(zhèn)郭峪村有一座鮮為人知的廟觀,當地人稱石山廟。這可是一處有著神奇歷史的地方......
//////////
在陽城縣北留鎮(zhèn)郭峪村東面蒼龍嶺脊的峭壁懸崖上,有一座白云觀,當地俗稱石山廟。舊時有人說:“三晉兩大奇,北有懸空寺,南有石山廟?!笨梢娖溆绊懼钸h。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補修白云觀記》載:“御題‘午亭山村’之東為蒼龍嶺,邑之巨觀也。石筍峙其上,清泉涌其下,在堪輿家,有龍角龍涎之論?;蛴衷疲骸颀堉撞灰艘?,必筑觀于巔,庶合堪輿之象?!^成,以‘白云’額之,此白云觀之所由肇也?!逼鋭?chuàng)建年代無考。
白云觀坐北朝南,北高南低,共有三院。第一座山門門屋為倒座殿三間。像湯帝廟一樣,門前是寬大的石砌高臺,有三個大門。從中間大門進入,即為戲臺明間的底層,并不直通院內,而是在戲臺下分開向左右轉彎,從次間出來進入第一進院。配房內供奉著黑虎和靈官,代替慣常把門的哼哈二將。兩邊廂房各為7間,為廟中的碑廊。據傳說,當年碑廊中有各種碑約50塊,分別記載了郭峪里的情況和建廟的緣由等等,可惜這些碑已在文革期間全被毀壞,一部分用來燒石灰,一部分則成為建房的石料。
第一進院與第二進院之間約有2米高的高差,沿臺階而上,穿過二山門到第二進院(即中院)。二山門東側為鐘樓,西側為鼓樓。鐘鼓樓均為方形平面,上下兩層,攢尖頂。據說鐘樓里的鐘專為定更使用,個頭很大,在建樓之前先吊好鐘,再建樓。中院的大殿為三開間,用槅扇分隔為前后部,前部是供天官、地官、水官的三官殿,有神像。東西廂房供道士居住使用。第三進院即上院,正殿三開間帶前廊,為三教堂。上院的東配殿為閻王殿,西配殿為七龍殿。在院子正中,有一拔地而起的原生巖石,高約4米,直徑約3米,稱為“山上山”,其上建有約1平方米的全琉璃小廟一座,小巧玲瓏,璀璨奪目。小廟內供玉皇大帝,稱“玉皇閣”。在上院西配殿北側,另有一塊天然巖石,呈長方形,高約1.2米,人們說這是龍腳石。舊時,樊溪河谷中的寺廟以白云觀最大,風景最佳。年時節(jié)下,附近村民均要上山進香。尤其是每年六月初六至初八的廟會,人們在此唱戲歡慶,祈禱平安,熱鬧非凡。可惜的是,今天的人們再難以見到這種情景了。編者注:曾聽聞父輩說,廟中原有很多龜駝石碑。在文革中大多被燒了石灰。也算為社會主義做了貢獻。
白云觀以西偏北,松嶺之巔,有一座9層磚塔?!豆逯尽份d,此塔“建于唐貞觀年間”,據說當初有此年號的石匾。塔呈六角形,為簡體結構,中空,搭木樓板,有梯可上至塔的第五層。此塔初為補文運而建,故名文峰塔。后來人們發(fā)現,塔身呈暗紅色時,天就要下雨,若變?yōu)榛壹t色,天就放晴,于是人們又稱之為“晴雨塔”。塔院內僅有一間倉喆神殿,與文峰塔相配。塔院門上原有塊青石匾額,上有后人仿清代文淵閣大學士陳廷敬隸書寫的“大芳諸”三個字,書寫時間為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夏。在塔院內的東墻上,原鑲有一塊長約165厘米,寬約66厘米的大青石。據傳說,游人只要用手在大青石上按幾下,再將耳朵貼近,即可聽到鳳凰長鳴之聲,因此,人稱此石為“鳴鳳壁”。由于東山對峙著翱鳳嶺,于是這里便成為郭峪又一景,當地有諺曰:“東山鳴鳳壁,西嶺鳳凰巢。金谷非俗地,代代佐君勞?!?/p>
“文化大革命”中“破舊立新”,塔及廟均拆毀,成為郭峪村史上又一憾事。2002年,郭峪村重修了白云觀;2003年,九層晴雨塔也聳然而起,昔日風華又現樊溪河谷。
除此之外,郭峪村尚有呂祖廟、文昌閣、西山廟等道教廟宇多處,可惜今皆無存。我們進身樊溪河谷,站在郭峪古堡前咀嚼歷史,陡然發(fā)現,它不僅是一個簡單的旅游景點,更是明清時期北方農村文明的代表,研究它,就可以了解這片土地上半部明末清初的朝代更迭史。因此,郭峪是一段歷史的縮影?!緩堃蟮馈?/p>
來源:陽城老鄉(xiāng)俱樂部
Hash:d51a69f3e5979c744c9c8647721325bce44e7a3e
聲明:此文由 陽城微生活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