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陵琴派史料陳列館

廣陵琴派史料陳列館設在揚州市內的史可法紀念館西側,由廣陵琴派史料陳列室、古琴演奏廳等組成。

陳列室共展出40余件文物和300余件(套)資料、圖書,其中有清代畫家王影梅的《拂琴圖》、精美的清朝瓷琴等。

在展館的正中間,擺放著一張古琴。據(jù)介紹,這是第一張揚州本土制造的古琴。

揚州古琴歷史悠久,風格獨特,在中國琴壇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近代廣陵琴派創(chuàng)始者為清初一代宗師徐常遇,因揚州古稱廣陵而得名。1912年,廣陵派著名琴家孫紹陶與同好一起創(chuàng)建了廣陵琴社。

其曲以清幽、恬雅、舒暢、灑脫為美學標準,講究“技與意和,意與妙和”,也因此獨出機杼,被稱作“廣陵琴派”。

揚州古琴演奏,歷史悠久。從唐人李欣詩句“請奏鳴琴廣陵客”,以及《云仙雜記》中的記載“李龜年至岐王宅聞琴聲,斷彈楚聲音,為揚州薛滿”中可以推斷,揚州古琴在唐代已經興起。但當時可能還沒有形成一個派別。

直到清代初年,揚州琴人徐常遇正式創(chuàng)立了廣陵琴派,他著書立說,廣收弟子,琴名遠揚大江南北。

徐常遇字二勛,號五山老人,其古琴演奏風格崇尚“淳古淡泊”,取音柔和,善用偏鋒,節(jié)奏也比較自由而不拘。徐常遇 “指法探微淺奧,積古人之未盡”,與早半個世紀形成的著名琴派“虞山派”的 “輕、微、淡、遠” 琴風相近而有所發(fā)展,因而博人喜愛。

廣陵派自此發(fā)展下去,清乾隆、嘉慶年間進入了鼎盛時期,這一時期廣陵派的主要人物是吳灴,他在徐常遇琴學的基礎上又有所創(chuàng)新發(fā)展,最終奠定了廣陵派“音隨意走,意與妙和”的藝術風格。

廣陵派代有人才出,吳灴以后的主要琴人有秦維翰、孫邵陶,張子謙,劉少椿、梅曰強等等。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自徐常遇開始到梅曰強,廣陵琴派共傳十一代,有弟子一百五十人左右,著有琴譜二十余部,其中代表性的有:《澄鑒堂琴譜》、《五知齋琴譜》、《自遠堂琴譜》、《蕉庵琴譜》、《枯木禪琴譜》這五大琴譜。

“跌宕多變、綺麗細膩、剛柔并濟、音韻并茂”是廣陵琴派的獨特演奏風格。這十六字箴言包括了對于音律的明辨,指法的推敲,琴曲的意境和在處理曲目與自身感情和修養(yǎng)時的把握。其精髓就是要將“身、律、心”三者相互矛盾的狀態(tài)用藝術的方法統(tǒng)一起來,使技藝與情感達到至美境界。

廣陵派與其他古琴派別的一個共性就是講究意境,講求人品和修養(yǎng),講求崇高和優(yōu)美。所謂意境,存在著三個層次:情景、氣境和格境。

情景是第一層次的審美標準,高山的莊重,流水的靈動,梅花的高潔,樵歌的空曠,瀟湘的愛國之情,廣陵散的疾惡如仇……一切技藝指法的處理都應該服從樂曲的感情基調。

氣境是第二層次的審美,要求在不斷運動的過程中突破暫時的氣韻平衡而在另一個高度上恢復平衡。生命不是靜止不動的旋律,它隨情緒的變化波動,并在運動中把握“動之平衡”,從而“戶柚不蠹,流水不腐”,生命的光彩生生不息。

格境是第三層的審美境界。它體現(xiàn)出了崇高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正養(yǎng)浩然氣,忽聽琴韻幽”,嘗求以真心解琴,以生命修心,常抱琴心,常懷琴趣。琴家講究“琴德”,要求學彈琴先要學會做人,這正是要求從第三層境界上塑造琴藝境界。

Hash:0bf9e2da31b6e2096af03f3a81094f4d991c1ff1

聲明:此文由 安居坊玉玲瓏茶莊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