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晉城國寶系列之明代古塔
晉城地區(qū)明代的塔有五座,它們都是磚塔,其中兩座塔外壁飾以琉璃。稱為琉璃塔。下面分別敘述。
陽城縣海會寺琉璃塔:
陽城縣的海會寺有兩座古塔,前面我們說過一座五代后梁時期建造的。這里說的是另一座較高的塔,稱為海會寺如來塔,建于嘉靖、隆慶年間(1565—1568),為海會寺附近白巷里富商李思孝捐資兩千余兩白銀而建。塔八角十三層,高五十多米。各層都設(shè)有塔室,在內(nèi)室之外厚厚的塔壁中辟有螺旋形通道,通道中有磚砌臺階,盤旋而上可直達塔頂。每層檐角還有鐵鈴,微風吹拂,聲響悅耳。建造者在塔身外壁增施了許多琉璃構(gòu)件,使這座琉璃寶塔更加流光溢彩。特別是在塔的第十層向外支出一圈平座,并圍以琉璃欄桿,形成了一座瑰麗的懸空樓閣。塔下面三層外被厚厚磚墻包裹,形成一個臨時的作戰(zhàn)堡壘,墻頭筑成垛墻形式,上面還留有一些鵝卵石。推測這包墻應該是明末抗擊流寇時加修的。
海會琉璃塔的空中樓閣
澤州縣青蓮寺舍利塔:
此塔為磚砌藏式佛塔,建于大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高約25米。此塔因建在古青蓮寺內(nèi),也稱青蓮寺舍利塔。這座塔建筑很奇特,據(jù)說,每年端午那天太陽下看不見塔影,故稱之為無影塔。塔基為八角形須彌座。上有十八層相輪。此塔是晉城市今存唯一的覆缽式藏塔,塔舍利塔的塔剎原先是銅制的相輪,可惜在抗戰(zhàn)年代取下來做了炮彈,如今的塔尖是后世新加的。塔身南面開塔室門,內(nèi)有塑像和碑刻。
也就是人們俗稱的“大陽塔”,九層八面,層層出檐。始建于明萬歷四年,公元1576年,萬歷三十年(1602年)竣工,歷時27年。塔高108尺,合36米。第一三五七九層,出檐上都有雕花圖案,二四六八層為磚砌密檐式,全塔每層的檐角下懸掛銅鈴,共72枚。塔頂有千斤重的鐵帽。以前每層都有四尊佛像,后來被盜。大陽塔和渠頭影壁的故事很有意思,這里不再贅述。
陽城縣陽陵村壽圣寺琉璃塔:
琉璃塔建于明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該塔八角十層,因表面飾有琉璃,所以稱琉璃塔。塔高約28米。塔基為為砂石質(zhì),刻有浮雕花飾,角上雕侏儒力士。塔身各層皆為琉璃構(gòu)件鑲嵌,外壁嵌滿佛教故事琉璃浮雕像。這座塔除了琉璃敷面還有一特點,就是層數(shù)為偶數(shù)層,這也不多見。該琉璃塔所用構(gòu)件為陽城縣琉璃匠師喬永豐及其兒子所作。喬永豐,明萬歷年間人(1573年-1620年),陽城人,出身于琉璃世家,精于琉璃制作。喬永豐父子所造琉璃,色澤純正、質(zhì)地考究、工藝精湛、品種繁多。喬氏琉璃在明代曾被北京故宮和十三陵征用。
晉城文筆峰塔:
文峰塔坐落在晉城的東南方,位于火車站西側(cè)的高崗上,塔修建于萬歷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塔高37米,九層八角,每層設(shè)塔室。厚厚的塔壁中間有磚修的樓梯,可盤曲而上可至頂層。文峰塔一般都是建于城鎮(zhèn)的東南方向。建造目的就是為了聚風脈,振一方文風,樹一方人才。文峰塔和大陽天柱塔的位置和功能基本一樣,而且建造時間也差不多。 有意思的是,這座塔有兩個“37”,一個是高度37米,一個是建于萬歷37年。
這五座磚塔,修建時期大致相同,后四座為明代萬歷時期,只有海會寺琉璃塔稍早幾年,都集中在1565—1610這四十五年中,但在歷史長河中,幾年時間又算什么,所以我覺得這五座塔,完全可稱作晉城的明代“五胞胎塔”。雖是五胞胎,但卻分兩類,其中大陽塔和文筆峰塔是兩座風水塔,屬道教類。另外三座都建于寺院之中,算作佛舍利塔,當然屬佛教類了。有趣的是,晉城的文峰塔,現(xiàn)在也被圍在了新修的筆峰寺之中,這可視作為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的有機的融合吧。
Hash:670c416efc052ffa82831426b15a02a3c95affa7
聲明:此文由 晉城文旅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