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路天臺┃《石橋》 南宋?趙汝愚
法身遍滿三千界,影現(xiàn)天臺水石間。
我欲直從心地見,來看磊磈聽淙潺。
釋義:
石橋:石橋即石梁,天臺山古皆有之的名勝,是花崗巖天生橋,長7米多,厚近5米,脊面隆起,窄處寬僅20厘米。梁下空洞高約2米,瀑布高30多米,恰似天上銀河傾瀉而下,飛流直下三千尺。梁以瀑險,瀑因梁奇,世所罕見。
東晉畫家顧愷之《啟蒙記》載,天臺山石橋,路徑不盈尺,長數(shù)十步,步至滑,下臨絕冥之澗。亦是佛教五百羅漢道場。
這里是“唐詩之路”的精華段和目的地、五百羅漢的道場。宋仁宗景祐四年供施石橋五百應(yīng)真敕。
僧佛樹《重新印真記》云:“天臺山者乃震旦之奇境,五百應(yīng)真駐錫之地。晉時曇猷親入圣寺,五代錢王數(shù)感禎祥,非妄誕也?!?/p>
漢唐以來,李白、孟浩然等歷代著名詩人都為此留下不朽的詩篇。
法身:梵語意譯,所謂證得清凈自性,成就一切功德之身?!胺ㄉ怼辈簧粶纾瑹o形而隨處現(xiàn)形,也稱為佛身。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法身者,圣人成道之神明耳?!?/p>
三千界:“三千大千世界 ”的省稱,即以須彌山為中心,七山八海交繞之,更以鐵圍山為外郭,是謂一小世界,合一千個小世界為小千世界,合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中千世界,合一千個中千世界為大千世界,總稱為三千大千世界。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麾揭陀國上》:“昔賢劫初成,與大地俱起,據(jù)三千大千世界之中,下極金輪,上侵地際?!?/p>
唐?李遠(yuǎn)《贈潼關(guān)不下山僧》:“窗中遙指三千界,枕上斜看百二關(guān)?!?
元?喬吉《水仙子?中秋后一日》:“坐金色三千界,倚天香十二闌?!?
清?孔尚任《桃花扇?逃難》:“便天涯海崖,十洲方外,鐵鞋踏破三千界?!?
章炳麟《無神論》:“萬物相支,喻如帝網(wǎng),互相牽掣,動不自由。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一粒飛沙頭數(shù),悉皆前定,故世必?zé)o真自由者。”
影現(xiàn):佛教術(shù)語,即佛為眾生濟(jì)度現(xiàn)形也。
天臺:浙江天臺素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著稱海內(nèi)外。
南朝?梁?陶弘景《真誥》:“當(dāng)斗牛之分,上應(yīng)臺宿,故名天臺?!?/p>
晉?支遁《天臺山銘》序:“剡縣東南有天臺山?!逼渖絼輳臇|北向西南延伸,由赤城、瀑布、佛隴、香爐、華頂、桐柏諸山組成,多懸崖、峭壁、飛瀑等名勝。為甬江、曹娥江和靈江的分水嶺。
道教曾以天臺為南岳衡山之佐理,佛教天臺宗亦發(fā)源于此。
相傳漢劉晨、阮肇入此山采藥遇仙。
水石:形容泉石,又泛借指山水景。
唐?李白《經(jīng)亂后避地剡中留贈崔宣城》:“忽思 剡溪 去,水石遠(yuǎn)清妙。”
五代?齊己《將之匡岳過尋陽》:“此路便堪歸水石,何門更合向塵埃?!?
宋?王安石《同陳伯通錢材翁游山二君有詩因次原韻》:“強(qiáng)策羸驂尋水石,忽驚幽鳥下煙林。”
宋?蘇軾《奉詔減決囚禁記所經(jīng)歷》:“山川良甚似,水石亦堪儔。”
心地:佛教術(shù)語,指心,即思想、意念等。佛教認(rèn)為三界唯心,心如滋生萬物的大地,能隨緣生一切諸法,故稱。
《壇經(jīng)?疑問品》:“使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
唐?寒山《詩三百三首》:“我自觀心地,蓮花出淤泥。”
唐?王縉《東京大敬愛寺大證禪師碑》:“開心地如毛頭,掃意塵于色界?!?/p>
磊磈:眾石累積貌,亦喻胸中不平之氣。
宋?陸游《懶趣》:“已矣馳驅(qū)息,悠然磊磈平?!?
宋?陳亮《水調(diào)歌頭?癸卯九月十五日壽朱元晦》:“人未醉,歌宛轉(zhuǎn),興悠揚(yáng)。太平胸次,笑他磊磈欲成狂?!?
元?王懷《拊掌錄》:“其妻方訝夫之回疾,視其行李,但見二、三布囊,磊磈然,鏗鏗有聲。”
淙潺:水流聲。
宋?蘇軾《洞庭春色賦》:“臥松風(fēng)之瑟縮,揭春溜之淙潺。”
宋?陸游《舟行至織女潭》:“山溪曲折遙通谷,沙水淙潺各赴溪?!?
清?姚鼐《雨晴出廬江寄諸同學(xué)》:“北風(fēng)夜甚厲,急雨鳴淙潺?!?/p>
趙汝愚(1140年-1196年)
字子直,原籍饒州余干人,宋建炎(1117年—1130年),遷居崇德縣洲錢(今桐鄉(xiāng)市洲泉鎮(zhèn))。
南宋名臣、學(xué)者,南宋宗室,宋太宗趙光義八世孫、漢恭憲王趙元佐七世孫。[2] 平陽郡懿恭王趙允升六世孫,郯勤孝王趙宗惠五世孫,建國懿恭公趙仲企玄孫,西頭供奉官趙士慮之曾孫,申國公趙不求之孫,修武郎、江西兵馬都監(jiān)趙善應(yīng)長子。
趙汝愚早有大志,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狀元及第,歷任任簽書寧國事節(jié)度判官、秘書省正字、集英殿修撰、知福州、吏部尚書等職。宋孝宗崩逝后,趙汝愚策劃實(shí)施“紹熙內(nèi)禪”,奉嘉王趙擴(kuò)(宋寧宗)即位。以功升任右相,與留正同心輔政。
紹熙二年(1191年)召為吏部尚書。遷知樞密院事,辭不拜。孝宗卒,適光宗疾,不能執(zhí)喪。汝愚遣韓侂胄以內(nèi)禪意請于憲圣太后,奉嘉王即皇帝位,即喪次命朱熹待制經(jīng)筵,悉收召士君子之在外者進(jìn)右丞相。
慶元元年(1195年)遭韓侂胄誣陷,被貶為寧遠(yuǎn)軍節(jié)度副使,卒于宋寧宗慶元二年。
開禧三年(1207年),韓侂胄被殺,朝廷復(fù)趙汝愚原官,賜謚忠定,追贈太師、沂國公。
宋理宗時,配享寧宗廟廷,追封福王,后改周王。為昭勛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趙汝愚學(xué)務(wù)實(shí)用,常以司馬光、富弼、范仲淹、韓琦等自許。著有《忠定集》十五卷、《太祖實(shí)錄舉要》若干卷、《類宋朝諸臣奏議》三百卷等?!度卧姟蜂浧湓姲耸?。
黃裳言:汝愚事親孝,事君忠,居官廉,憂國愛民,出于天性。
趙汝談:空令考亭老,垂白注《離騷》
石梁
天臺石梁即石橋,又“石梁飛瀑”,曾被宋代書畫家米芾譽(yù)為“第一奇觀”。
石梁是花崗巖天生橋,長7米多,厚近5米,脊面隆起,窄處寬僅20厘米。梁下空洞高約2米,瀑布高30多米,恰似天上銀河傾瀉而下,飛流直下三千尺。梁以瀑險,瀑因梁奇,世所罕見。四周林木蒼翠、修竹蔥郁,曇華亭紅墻黛瓦,掩映于石梁上空綠蔭叢中,仿佛天上宮闕。
東晉畫家顧愷之《啟蒙記》載,天臺山石橋,路徑不盈尺,長數(shù)十步,步至滑,下臨絕冥之澗。亦是佛教五百羅漢道場。
《天臺山全志》載:舊有石橋寺,傳系五百應(yīng)真之境。又有方廣寺隱其中,宋建中靖國元年建,后毀于火,紹熙四年復(fù)新之。中有應(yīng)真閣,妙音、響空、瞻風(fēng)、佇真、許來、先照諸亭。諸亭多廢,今曇華亭在石橋之側(cè)。上方廣寺在石橋上流,其下廣方寺在石梁之下,可以仰望飛瀑。又古傳有五百應(yīng)真居方廣寺。
攝影:丁必裕、蘇格、胡明剛 等
詩路天臺┃《銅壺滴漏》 清 ? 齊周華
詩路天臺┃《天臺福圣觀》 宋·張無夢
詩路天臺┃《福圣觀》 宋·張無夢
詩路天臺┃《游天臺山》 明 ? 范理
詩路天臺┃《水珠簾》 清 ? 潘耒
詩路天臺┃《游石橋二絕》 南宋 ? 宋之瑞
詩路天臺┃《臺山篇》 南朝(梁)? 李巨仁
詩路天臺┃《天臺紀(jì)游 六首 華頂歸云》 清 ? 魏源
詩路天臺┃《幽溪雪瀑》 明 ? 釋傳燈
Hash:3637d47676d963940317ef5fc08009e990cf0906
聲明:此文由 墨香茶謠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diǎn),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