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靈渠的古橋文化
靈渠現(xiàn)存最早的橋是東漢伏波將軍馬援當(dāng)年疏通靈渠時修建的一座石橋,名為馬石橋(又稱馬嘶橋)。除了漢代的石橋,靈渠上還有唐代的萬里橋、宋代的接龍橋、明代的萬里橋、清代的霞云橋、民國的漓江橋,以及大量建于新中國的橋梁。這些橋都有與靈渠相關(guān)的故事而成為靈渠文化的一部分。
資料顯示,靈渠先后有橋65座,其中現(xiàn)存古橋11座,即狀元橋、粟家橋、馬嘶橋、萬里橋、娘娘橋、接龍橋、三里橋、霞云橋、八角亭橋、星橋、黃龍橋。
在靈渠上,還有五座已經(jīng)消失了的古橋,其名為花橋、攀桂橋、蕭家橋、印陡吊橋、仙人橋。
清朝之后,靈渠橋有49座,其名為南陡橋、美玲橋、飛來石拱橋(陶鑄一橋)、泄水天平橋、陶鑄二橋、陶鑄三橋、陶鑄四橋、娘娘副橋、秦皇宮便橋、計生局大橋、朝陽橋、漓江橋、縣城鐵路橋、越城硚橋、福星一橋、福星二橋、太平陡遺址便橋、西環(huán)路油庫橋、鐵爐陡便橋、東風(fēng)水泥廠橋、迎賓路平橋、霞云陡上游枧橋、茄子塘便橋、門檻陡便橋、十五陡石材便橋、架枧田橋、林山陡渡槽便橋、趙家堰小拱橋、趙家堰平橋、竹頭陡便橋、馬頭山平板橋、青石陡橋渡槽便橋、嚴(yán)關(guān)橋、江西坪平板橋、小江背平橋、小江背鐵路橋、化眉塘平板橋、化眉塘高架橋、季家高架橋、車田二橋、白竹鋪鐵索橋、蓮塘高速路大橋、一甲橋、四清橋、靈河橋、打漁村橋、花橋一橋、花橋二橋、萊茵廠區(qū)涵管橋、花橋枧橋、洲河橋。
【古橋種類】
吊橋。三里陡村就曾有一座吊橋,吊橋架設(shè)在印陡的陡盤子上。因為村子座落在靈渠西岸,而隔渠相望的東岸有一眼清甜可口的水井。所以,天亮前村子里會有很多的人從吊橋上過到對岸擔(dān)水,而靈渠上的船只一般情況下是在九點鈡才開始行船的,所以吊橋既解決了村民的生活用水問題,又不影響船只的航行,可謂是一舉兩得。
石板橋。如泄水天平橋。是橋梁當(dāng)中最堅固、易建、實用的一種橋,只要在石礅架上石板而成就可以了。
石拱橋。造型美觀,堅固實用,船只由橋下穿行而過,行人橋面往來自如。拱橋相對而言成本要高一些,廣西興安為喀斯特地貌,建橋可以就地取材,所以靈渠上的石拱橋多數(shù)是在對靈渠大修時所建。
庭院橋。隨著人們的審美觀提高,一些造型別致的橋被縮小規(guī)模后裝修在庭院中,興安縣狀元橋就是代表作之一。狀元橋(又名泮水橋、儒林橋),因為全國各地都不同的孔廟狀元橋就是主體建筑之一,所以靈渠狀元橋不是個例外。興安縣狀元橋現(xiàn)在已遷到靈渠的鯉魚洲。小橋非常的精致,橋面中間石踏板是采用與整個橋體完全不同的青石板材,上面雕刻云紋,寓意為“平步青云”。兩邊護(hù)欄也都有浮雕,如其中一塊雕刻的是一條龍和一條魚,意為“鯉魚跳龍門”。表現(xiàn)出向上、吉祥、順意等文化內(nèi)涵。
枧橋。因農(nóng)業(yè)灌溉的需要而產(chǎn)生。靈渠兩岸基本上都是農(nóng)田,但地勢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兩岸高低不一的情況。這就需要從地勢高的一面引水過渠到對面的田里,并通過枧的方法來解決。枧,在完成引水功能的同時,可以供單人在上面行走,枧、橋合二為一。
除此之外,靈渠上還有簡易橋,如獨木橋等。
【古橋文化】
馬嘶橋,始建于漢代的橋,一座廣西最早的石橋,也是中國最古老的石橋梁之一。傳說當(dāng)年馬援騎馬過橋,因橋已朽,馬嘶而不前。于是馬援賣馬建橋。橋成,因馬援姓馬,為紀(jì)念他叫馬氏橋,又因為木橋改成了石橋而叫馬石橋,還因為有了識途寶馬的嘶叫為起因而稱之為馬嘶橋。
娘娘橋又名天后橋(深入內(nèi)地祭祀海神的橋),是清康熙年間建筑在靈渠之上的石拱橋。橋上有亭,亭內(nèi)以前供奉天后。靈渠開鑿于公元前214年,是秦王朝為統(tǒng)一大業(yè)而修建的一條人工運河。運河修建成功后,溝通了湘江與漓江,從而連接長江與珠江,分別進(jìn)入了東海和南海。一水入兩海是少有的。在靈渠上修建這樣一座娘娘橋,祈求媽祖的佑護(hù)是再也順理成章不過的事了。
萬里橋,建于唐寶歷元年(825年),為桂管觀察史李渤所建。有人說:李渤建橋做好事一定會有好報,愿他鵬程萬里,青云直上,取名萬里橋。李渤得知后本想更改橋名,但“登臨橋頭回首望,距京已有萬里遙”。從水路行船到京城長安(西安)有一萬里的行程,也就因此叫做萬里橋。
陶鑄橋,1965年5月,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書記陶鑄,帶領(lǐng)四清工作隊,到興安縣湘漓公社花橋村蹲點。在此期間,陶鑄為靈渠建了四座拱橋。按照常規(guī),每一座橋都會有它單獨的名稱,而在興安靈渠之上的這四座橋,都統(tǒng)稱之為“陶鑄橋”,是為了讓陶鑄的功績永遠(yuǎn)銘記在民眾的心中。
美齡橋,1941年12月,蔣介石攜夫人宋美齡,來到興安靈渠。當(dāng)時原址上只有一座舊木橋,宋美齡提出要建橋,但是,在那動蕩的年代一直沒有實現(xiàn)。解放后,是人民政府完成了宋美齡這一愿望。當(dāng)?shù)厝税鸯`渠四賢祠旁的拱橋稱之為“美齡橋”。
除此之外,還有以龍文化有關(guān)的接龍橋,以官職為名的“侍郎橋”(宋代侍郎唐則所建),有建好橋后留字“指日高升”(明成化二十三年都御使宋旻建三里橋)希望仕途順利的橋等等。
轉(zhuǎn)自悅養(yǎng)文化
資料來源:網(wǎng)絡(luò)
圖片:龘龘
Hash:6e0909d03a41ebb7f32260f747a549ad6ae8bca4
聲明:此文由 靈渠旅游集團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