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平樂名勝古跡

一、文物

1、古遺址

龍?zhí)灵l新石器時期遺址位于大扒瑤族鄉(xiāng)四沖村北面約1.5公里的龍頭閘口(地名) ,遺址 的東南方西北方各有一條小河,石器分布在這兩條河匯合處南岸的臺地上,東西寬25米、 南北長70米。1987年進行文物普查時,采集到的石器有石斧、石磷、礪石、夾砂陶片和其他 少量的打制石器。經考證此處為新石器時期遺址。

古城遺址位于附城鄉(xiāng)南洲村荔浦江口與桂江匯合處南岸, 距江約100米的二級臺地上, 離縣城3.5公里。古城分為大城、小城兩個城區(qū),均為長方形,相距約100米。兩城的四周均 有寬5米、 深3~3.5米的護城壕:城墻均以黃砂土夯筑而成,兩城的城基均可辨認。大城南 北長290米,東西寬84.7米,總面積為24563平方米,城墻高4米,厚7.4米,城大門在北面圍 墻中間。小城在大城東南面,北面距桂江約100米,其東西長113米,南北寬79米,總面積為 8927平方米,墻高3米,厚6米,城門設于南面。

1988年8月, 縣文物管理所會同自治區(qū)文物工作隊對該遺址進行考查,在大城收集到的 陶瓷片有:布紋陶缸片、釉面陶罐片、陶水筧片、陶碗片、瓷片、斷磚等,這些陶瓷片分為 夾砂質和泥質兩類。夾砂陶片為紅褐色和灰色,泥質陶片大部分為灰色,釉面瓷片呈青黃色。 在小城幾乎沒有找到陶瓷片,由此推斷,小城建立的時間先于大城。

據(jù)清光緒三年《平樂縣志》記載:三國吳甘露元年分富川平樂縣屬始安郡舊縣城在城 西七里荔浦江口。據(jù)此,該城為古縣城遺址

  2、古墓

1983年和1987年兩次文物普查共發(fā)現(xiàn)全縣有古墓群8處,墓葬近500座,尤以漢代墓葬居 多。

陽安古墓群位于陽安鄉(xiāng)西北面的梅花嶺 上,嶺因墓葬封土堆排列形似梅花狀故名。該 古墓群共有封土堆86座。1986年梅花嶺的幾 座墓葬被破壞,從中發(fā)現(xiàn)的隨葬物有碗、罐、 壺、 騎馬俑等陶器,經自治區(qū)文化廳文物管理處考 證,認定為戰(zhàn)國~晉代墓葬。

張家古墓群 位于張家鎮(zhèn)東南面的曙光小 學至和村東南面的大嶺~帶,全長約7公里, 可 見封土堆百余座, 其中較集中的有荒頭嶺、 大 穴嶺、蓮花嶺、大嶺、銀山嶺等處。 1974年自 治區(qū)文物工作隊在銀山嶺發(fā)掘墓葬時,發(fā)現(xiàn)各 墓排列整然有序,其形體同湖南 等地楚墓基本 相同。出土的隨葬陶器主要有甕、罐、瓿、杯 (樽)、三足罐(盒)等;金屬 器主要有成套的 青銅武器、鐵制武器、五銖(錢幣) 和農業(yè)生 產工具共1530余件(出土文 物已藏于廣西博 物館),經考證認定為戰(zhàn)國晚期至秦漢時期墓 葬。

二塘古墓群位于二塘鎮(zhèn)周塘村巖頭嶺、 銅鑼道及二塘錳礦區(qū)一帶,可見封土堆120座, 其墓多為石室墓,券頂有甬道、中室和后室。1957年文物普查時,從被破壞的兩座墓葬中發(fā) 現(xiàn)有青瓷殘片及方格印紋陶片。1974年在該地出土唐代青釉貼花壺一個,經自治區(qū)文物考證, 認定為晉~唐時期墓葬。

七堆古墓群位于二塘鎮(zhèn)馬家村公所七堆自然村東南面的嶺坡上, 可見封土堆7座,七堆 自然村據(jù)此得名。 古墓群分布面積約500平方米,墓高者2米,直徑4米。此墓群未經發(fā)掘, 也未見有明顯斷代實物依據(jù),因其位置接近二塘古墓群,故暫定為晉、唐時期古墓群。

大林古墓群位于橋亭鄉(xiāng)大林西南面起伏的黃土崗上,東西長約2公里,南北寬約1公里, 可見明顯封土堆50余座。解放后古林沖自然村農民在建房時曾挖出過“古老屋”形似小窯。 1987年進行文物普查時,在大林村西叢樹窿(山崗名)上采集到古墓券頂楔形磚。磚長25厘米、 寬13厘米、厚分別為2.3~3.5厘米,磚面有葦席印紋。經考證,初定為東漢~南北朝墓葬。

興隆古墓群位于橋亭鄉(xiāng)興隆村東南面公路沿線兩側的旱地及土嶺坡上。東北與黃土嶺相 連,西至水井巖,東西全長約1.5公里,南北寬約0.5公里??梢娒黠@封土堆40余座,在1980 年文物普查時發(fā)現(xiàn),初定為漢~南北朝墓葬。

馬田古墓群位于青龍鄉(xiāng)馬田村南、北面。墓群分布在婆山村碓、丫山、新塘面、東青坪、 大刀山、四鬼山之間的峽谷地帶,南、北面長約3公里,東西寬約0.5公里,可見封土堆80余 座。1983年在文物普查時發(fā)現(xiàn),收集到的隨葬物有青銅鏡、陶屋、陶罐等,經考證,初定為 東漢墓葬。

3、古建筑

1983年和1987年兩次文物普查發(fā)現(xiàn)縣內有各種古建筑如樓、館、橋、塔、亭等32處,縣 城僅有“感應泉”、“粵東會館”、“狀元橋”和“龍頭磯提”等4處,其余分布在各鄉(xiāng)(鎮(zhèn))。

感應泉位于縣城北面的仙宮嶺下。宋代鄒浩 (原吏部侍郎) 建于北宋崇寧年間 (1102~ 1106年) ,井深3.3米,井口內徑0.8米,井臺占地面積約14平方米,井北面用石塊砌有扇形 護墻,護墻中間嵌有石碑,上刻“感應泉”三個隸書大字。井旁東側立有石碑兩塊:一為民 國8年里人陳炎武重刊立的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始得感應泉詩并序》,一為民國8年里 人劉廷年立的《鄒道鄉(xiāng)平樂城北感應泉記》。據(jù)民國29年版《平樂縣志》載鄒浩《感應泉銘》 曰:“昭州江水不可飲,飲輒發(fā)瘴,日用汲井乃在二三里外,又石路崎嶇,忽于所居樂川之 上仙宮嶺之下有泉出焉,甘涼瑩澈。一邦之井無與比者……日得四五斛,用遂有余,而人不 勞,名之日感應泉?!┤嫒?,莫遏其源,我感我應,其來自天?!本栽ㄓ小爸苯?流風亭”,后改名“直接清蹤亭”(已廢)。感應泉為平樂九古井之一,1982年被列為縣重點 文物保護單位。

儒林橋位于原府文廟(今中山公園)內,亦稱“狀元橋”。為府文廟附屬建筑,建于明宣 德五年(1430年) 。橋為拱形,跨度為3.4米,以方塊青石砌成。橋面長6.2米,寬2.9米,橋 下有池形似半月,稱“半月池”。橋面兩側及池邊均有石雕欄桿,工藝精致,原橋面欄桿已 遭損壞,今欄桿為后修。

龍頭磯堤位于平樂鎮(zhèn)北面茶江河段,始 建于明壬寅(1602年) 八月,竣工于癸卯(1603 年)四月。北起平樂鎮(zhèn)正北街頭的大榕樹腳,南 至令公廟渡口,全長280米、高6.6米、厚 2米, 堤外有三級防浪石。此建筑至今大部分仍完好。

粵東會館位于平樂鎮(zhèn)大街56號,系住在 平樂縣城的廣東籍人士為進行交往和商業(yè)活動 而興建。始建于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康熙 三十六年(1697年)建成,嘉慶十一年(1806 年)重修,咸豐年間毀于兵火,同治年間復修。 為磚、石、木結構,由前廳、天井、天后 宮、 廚 房等部份組成。總面積496平方米。該建筑形 似“回”字,四角四檐天面蓋有黃 色琉璃瓦, 檐 下四角為雕花吊檐檔板,屋脊高0.5米,繪有 一幅幅古代故事人物畫像。 歷代重修會館的碑 刻共14幅也嵌入墻內。民國10年11月27日, 孫中山北伐路經平樂時, 曾應邀到此會館參加 廣東籍人士舉行的歡迎茶話會。館中建筑上的 雕畫,在“文化大革 命”中被毀。

魁星樓位于青龍鄉(xiāng)平西村中部,距縣城41公里,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道光 十六年(1836年)重修,同治四年(1865年)再修,1962年作了第三次修理,現(xiàn)在基本上保持著 初建的原貌。 樓高1553米,為方形二層翹檐樓臺。底層為戲臺,臺基高1.65米,長9.3米, 寬8.3米, 以青磚砌成,四角固以方塊青石,臺面用木板鋪墊而成。樓閣部份為木質結構, 整座樓閣由10根杉木大柱支撐,其中有4根為沖天柱直升樓的頂端。第一層樓高6米,背面有 一幅磚墻, 墻壁上繪有八卦圖,臺面用一道屏風隔成前后臺兩部份,前部份深5.6米,為舞 臺,舞臺兩旁均有1.4米高的欄桿;后部份深2.6米,為化妝室。屏風兩側有門,門上方各有 一橫匾,左書“方壺”,右書“員嶠”。屏風正面有一圓形“麒麟踏云”圖案,圖案上方懸 一大匾,上書“大觀在上”四個正楷大字,旁有一幅對聯(lián),曰:“坐看臺前兩山秀,默契羲 文千古心”。第二層樓壁均由活動方格門窗組成,高4.6米、寬5.7米、深4.7米,中有神臺, 內祀魁星神像。 神臺高3.25米、寬2.5米、深3.25米。神臺背面有上下樓梯,周圍有曲廊。 從第二層的天花板至屋脊高3.05米。此樓剖面為“開”字型,分為上、下兩層瓦背,四角皆 為飛檐,上下兩層共八個翹檐,每個翹檐上都塑有一尊神像,合為“八仙”,檐脊上塑有飛 龍,樓的頂端正中有一小塔,兩旁塑有鱷魚、仙鶴。這些雕塑,在“文化大革命”初期被毀 壞。

沙子石拱橋位于沙子鎮(zhèn)西南, 距今鎮(zhèn)政府所在地約100米,建于清光緒年間。該橋有三 拱。全部用青石砌成,主拱跨度為6.1米,東端有兩個小拱,其跨度各為211米。橋全長20.7 米、橋面寬4.2米。橋欄桿由10根石柱和8塊石板組成,石柱上有圖案,頂端雕有獅子、 麒 麟等石像,石板上有“仙人騎鹿”、“雙風朝 陽”等浮雕。據(jù)傳此橋為廣東工匠和湖南工 匠 共修,橋南欄桿的圖案為廣東工匠所作,石像 粗獷雄壯;橋北欄桿的圖案為湖南工匠 所作,石 像細膩逼真。

平樂寶塔位于附城鄉(xiāng)天鵝嶺上,下臨桂 江,距縣城約5公里。建于清光緒二年 (1876 年),為磚、石結構,僅成兩層,費絀中止。塔 為八角形,每邊長3.5米,占地面積約63平 方 米。 第一層高4.2米,第二層高3.5米。門上 方為半圓形,刻有“擎天一柱”4字,上 嵌有栩 栩如生的“雙獅搶繡球石雕。門左側刻有 “閣郡官紳士同建”,右側刻有“大 清光緒二年 歲次丙子”等字。

附1廖夢樵烈士故居 在平樂鎮(zhèn)正北街 6號,房屋為磚木結構,呈長方形,上下兩層, 高7米、寬10米、深28.5米。是廖夢樵少、青 年時期居住、學習的地方 (廖夢樵事跡見人 物 編)。

附2 肖含艷舊居紅樓位于張家鎮(zhèn)香花 村青草塘自然村, 此樓即肖含艷家前門門樓, 磚 木結構,磚為紅磚,故稱紅樓,為上下二層。自 抗日戰(zhàn)爭后期這里就成為桂東地區(qū)中 共地下組 織的交通站,1949年中共平恭工委在這里建 立,是年11月中旬,中共桂東工委 副書記吳贊 之曾在這里召開“平恭鐘”、“平恭陽”部份負 責同志會議 (后稱青草塘會 議) 。會上,吳贊之 作了《當前形勢和今后任務》的報告,部署進 行壯大黨團力量、組 織開展武裝斗爭的工作,為 后來三支解放大隊(平恭鐘、平恭陽、平南)的 建立打下了基 礎。

  4、金石

“迎仙洞”石刻 “迎仙洞”又名珠巖,位 于附城鄉(xiāng)金山小村西北面,平八公路左側, 距 縣城約7公里。洞內有宋、明時期石刻14幅, 多為詩詞、記事和游記。字體有楷、行、 草、篆 4種。其中較大的有8幅。分別為:“迎仙洞 記”,明萬歷五年(1577年)閏八月刻, 幅寬3.4 米、高1.82米,楷書,共14行,每滿行29字, 字徑8厘米;“五指巖紀事”,萬 歷五年刻, 幅 寬1.7米、長3.4米,楷書,共11行,每滿行 35字,字徑6厘米;“平五指 諸巖碑”,萬歷五年八月刻,幅寬1.65米、長3.1米,共23行,每滿行45字,字徑5厘米,楷 書;“平昭平山寇頌”,萬歷五年八月刻,幅寬1.76米、長3.05米,楷書,共13行,每滿行 33字,字徑6厘米;“迎仙何處是仙蹤”,幅寬2.06米、長1.43米,草書,共11行,每滿行9 字,字徑10厘米;“為訪名巖”,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刻,幅寬1.05米、長1.75米,行書, 5行,每滿行13字,字徑9厘米;“潘魏游巾山洞”,宋皇祜四年(1052年)九月二十八日刻, 幅寬0.55米、 長1.02米,共3行,每滿行8字,字徑9厘米,篆書;“翁觀察邀游迎仙洞”, 萬歷壬子(1612年)春刻,幅寬1.05米、長0.58米,楷書,共10行,每滿行6字,字徑7厘米。

鼓鑼峽石刻 位于府江(今稱桂江)上游的大扒瑤族鄉(xiāng)鼓鑼峽石壁上。石壁高5米,寬3米, 上刻“兩粵通衢” 4個楷書大字,字徑大者1.6米,小者1.2米。民國29年版《平樂縣志》記 載:漓江下游匯合荔、茶二江折而南流處稱為府江,這里是全省咽喉之地,府江從這里流入 金峽經巴江出叢林,兩崖截薛,疊蟑連云茂林密菁,怪石危壑,人跡罕通。又云:府江固 號天險,石嶼凌空千嶂蔽日,循崖經窮,度壑溪塞而松林、鼓鑼二峽尤稱險絕。為開辟府江, 明萬歷十三年(1585年)撫臺召千戶劉斌、把總李芳開鑿河道,遂于乙酉年(1585年)開工,丙 戌年(1586年)三月竣工,自小蒼板歷龍頭磯、廣運堡、足灘、雷霹至銅盆沖,全長二百余里。 府江的開辟,溝通了兩廣的水路交通,為記載這一歷史業(yè)績,劉植于明萬歷戊子年(1588年) 三月, 在鼓鑼峽石壁上刻下了“兩粵通衢”4個大字。該石刻為目前縣內所發(fā)現(xiàn)的最大的石 刻。

禁冒籍考學碑在縣文廟 (今縣醫(yī)院門診所在地) 。 是平樂地方紳士于清乾隆二十五年 (1760年)十一月初一日為禁止冒籍應考而立。碑云:“但從前之冒籍雖清,而將來之滋弊, 猶恐難免……嗣后每遇歲科兩試……實有田園廬墓者,方準入考,倘無田園廬墓或者田園廬 墓并生長斯土,尚有原籍可歸者概不準考。如敢復蹈前轍,故犯科條或認保者朋比濫包,許 學中攻發(fā),定將應試之人保稟互童一并照律治 罪?!北?65厘米、厚16厘米,字徑3厘米, 楷書。

惜字爐在源頭鎮(zhèn)卜嶺村,建于清道光十 一年(1831年),為焚燒字紙所用。爐為六角塔 形, 自下而上由經加工過的長方形石塊砌成,共 有15層石塊;其中1~10層每層均6塊, 第11 ~15層每層為3.5塊(其中的一塊為兩層共 有)。爐高476厘米,除基座外,分為三層, 基 座高82厘米,底層高154厘米,每面寬90厘 米;第二層高120厘米,每面寬76厘米;第 三 層高120厘米,每面寬64厘米。塔頂形似寶瓶, 高¨0厘米。各層有飄檐10厘米,六個 角均有 向外延伸33厘米呈橢圓形的飛檐角,每個角均 有浮雕,第一層為小獅頭,第二層 為龍頭,第 三層為鳳凰。爐口設在底層南面,呈長方形,高 55厘米,寬30厘米,爐口上 方刻有“惜字爐” 三字,字徑12厘米,陽文楷書,爐口兩旁有對 聯(lián)。日:“六書傳萬古, 一字值千金”。第二層 設有排煙口,口高25厘米、寬13厘米,排煙 口兩旁各有一個手執(zhí) 朝笏的浮雕文官像。左人 像高44厘米,寬23厘米,笏書“開天文閣”4 字,字徑3厘米; 右人像高44厘米,寬20厘 米,笏書“一品當朝”,均為陰文楷書。第三層 正面有一裸身 踏魚襯以水波紋的浮雕人像,高 48厘米,寬21厘米。爐的正面有一高35厘米、 寬38厘米 石碑,碑上刻有“信生杏福四字, 下端落有“大清道光十一年歲次辛丑二月十六 日楚南 王新慶”字樣。此爐結實牢固。今仍保 持完好。

屏巖造像 屏巖位于橋亭鄉(xiāng)玄壇村獅子山 南麓, 距玄壇村約50米。 巖洞口上方刻有 “屏 巖”二字,楷書,字徑為26.5厘米。巖洞內深 約10米處的巖壁上,刻有人物、動物 像10幅。 人物像中有牧童、樵夫、提籃老人、大肚羅漢、 臥姿裸體人像等;動物像中有 牛、鹿、鳥等。人 物像最高為38厘米、寬19厘米,最小的高24 厘米、寬10厘米;動物像 最高者為44厘米、 長 50厘米,最小的高8厘米、長12厘米。在這些 造像中,人物一般都 伴同各種動物在一起,如 牧童揚鞭驅牛、樵夫擔柴等。無論是單個的還 是成群的,都形 態(tài)自然,栩栩如生。洞內深處 壁上刻有清道光甲午年(1834年)季春月望一 日袁松齡作的 七言絕句一首:“巖開一洞豈徒 然,懸壁空明別有天。鐘乳結成屏畫景,添些 點綴更清 妍?!?/p>

廣運堡鐵鐘為明代萬歷年間鑄造, 高50 厘米,口徑52厘米,頂徑32厘米,頂上有怪 獸紐柄, 柄高13厘米。重100余斤。敲擊時其 聲清脆洪亮。腹上鑄有“廣運堡信官周伊柳 朝 貴葉長春隊長蔡賓梁日垣口喜施洪鐘一百余斤 在于玄壇廟永遠供奉福有所歸大明萬歷 三十一 年吉旦”五十三字,字跡筆劃工整,剛勁有力。 此鐘現(xiàn)存縣文物管理所。

榕津大鑼為普通造形, 直徑52.4厘米, 邊高3厘米,邊厚0.4厘米,中心厚0.3厘米。 鑼心的圓拱不工整, 圓拱旁邊有一小洞, 洞孔 直徑為0.15厘米。 敲擊時,音色渾厚帶 “鋼” 聲。該鑼現(xiàn)為該地業(yè)余桂劇班使用。目前,在 廣西桂劇班中的大鑼沒有一面能超 過它。自民 國以來,廣西桂劇場面藝人均稱其為“上鑼”, 又稱其為“廣西第一鑼”。

副總兵關防為明代永歷五年(1652年) 南明桂王朱由榔頒發(fā),該關防為合金物,白色: 長9.4厘米、 寬5.5厘米、厚0.85厘米。關防 文日“慶振后標營副總兵關防”。篆書,字 徑1.9 厘米,印邊寬0.7厘米。關防背面刻有“慶振 后標營副總兵關防”字樣,左邊刻有 “永歷五 年八月 日頒”等字。背正中有把,把長7.3厘 米?,F(xiàn)藏平樂縣文物管理所。

平南人民解放大隊關防 1949年11月24, 日,平南人民解放大隊成立,刻有木質關防 一 枚, 文目“平南人民解放大隊關防”。長8厘米、 寬5.9厘米、厚2.5厘米。現(xiàn)存廣西 博物館。

1981年8月25日,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人民 政府公布了在平樂縣境內的重點文物保護單 位,共3處。

廟、寺、祠、庵

據(jù)民國29年版《平樂縣志》 載,境內的廟、寺、祠、庵共有240座。其中在縣城的有57 座, 在圩鎮(zhèn)鄉(xiāng)村的183座。這些廟、寺,舊志記有建造年代的僅48座。其中建于宋代的有府 文廟、龍益寺、鄒侍郎祠、五賢祠、二仙廟等5座;建于明代的有縣文廟、三賢祠、七賢祠、 靈濟廟、紫竹庵、金華寺、香爐廟、城隍廟、茅公祠、三公祀等10座;建于清代的有文昌閣金沙庵、自云庵、昭忠祠、龍興觀、龍王廟、火神廟、盤古廟、天妃廟、準提庵、關帝廟、 浮蓮寺、 清真寺等32座;建于民國初年的有潮水 廟1座。解放后,特別是“文化大革命” 期間, 大多數(shù)廟宇被拆除,至今尚存有平樂鎮(zhèn)的清真 寺、二塘街的關帝廟、沙子街的準 提庵等。

二、名勝古跡

中山公園 位于縣城中鳳凰山腳下。 民 國9年桂軍總司令劉震寰倡議,民眾捐資建 成。 原為平樂公園。民國10年111月孫中山北伐途 經平樂時,游覽了平樂公園。為紀念 孫中山平 樂之行, 故更名中山公園。 園內古木參天,花 草茂盛,曾建有“中山亭”、 “靖戈亭”、三友 亭”、“雙抒井”、“九曲橋”、“荷花池”,并立有 石碑、石刻等。 民國12年又增建了圖書館、網(wǎng)球場。為縣內風景名勝之一。1950~1986年公園先后為平樂軍 分區(qū)和縣武裝部住地。園內亭、閣、井、池俱廢。1986年11月軍事機關搬遷。1987年春節(jié), 中山公園恢復開放,范圍擴大到府文廟舊址。城背嶺山頭,總面積為23 330平方米。園內新 建有假山、魚池、花圃、門球場,置有兒童轉盤車、電瓶車、小火車等。

魚堰溫泉 位于源頭鎮(zhèn)高龍村魚口自然村, 距桂八路約5公里,離縣城60公里。此地有 溫泉穴5處,其中3處較大,分布于田垌中間。現(xiàn)可供使用的泉穴有2個,均以水泥沙石砌邊, 池底較平,大者長5米、寬2米、深1米;小者長2米、寬1.5米、深0.8米。泉水恒溫為46~50 ℃,透明無色。1988年10月經國家地質礦產部、衛(wèi)生部、輕工部專家鑒定,確認為含鍶、氡, 偏硅酸低鈉型優(yōu)質礦泉水,各項指標均符合國家標準,共含有20多種有益于人體健康的元素, 又由于溫泉水含有硫化物和氫射氣,用于沐浴,對皮膚病、風濕病、婦科病均有明顯療效。

冷水石林位于平樂縣源頭鎮(zhèn)冷水村旁, 距柳鷹公路約0.5公里。石林區(qū)三面環(huán)山,一面 緊靠村莊田園, 面積約1平方公里。石林區(qū)內群峰林立,一般高度在30米左右,形狀怪異。 有的挺拔險峻,似待發(fā)之箭;有的兩峰相依,若分若合,含情脈脈,恰似一雙癡心情侶;有 的巍峨雄峻,活像忠于職守的“哨兵”;有的亭亭玉立,如靜待戀人幽會的妙齡女郎;還有 的似駱駝,似雄鷹、似象鼻、似臥虎、似奔馬、似睡獅,真可謂千姿百態(tài),無奇不有,簡直 是一個天賜的動物王國。 更引人注目的是“龜兔追逐” 、“獅虎相爭”、“熊猴斗戲”、 “恐龍戲珠”、“海豚頂球”等等,其自然造型,栩栩如生,幾乎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加 上山青林茂,小溪流水潺潺,身臨其境,確有風景美如畫,人在畫中游之感。

朝天巖位于平樂縣二塘鎮(zhèn)樂塘村南面, 距樂塘村約1公里。由于巖口寬敞朝天故名。 巖 內洞洞相連, 外面三個洞穴較大,其面積約1萬 平方米。一到洞口,進入眼簾的便是 一幅色彩 斑爛的“帷幕”。洞內巖漿淌流成“田”,巧石 遍布,別致玲瓏。有的象專心 攻讀的學者;有的象持刀操練的武士;有的象各顯神通的八仙;有的象大腹便便的佛爺;還 有的似高翹尾巴的松鼠、競相賽跑的烏龜、躍躍欲試的玉兔等等。洞中石筍如林,有的象玉 米,有的象南瓜,有的象雪蓮,有的象龍柱。更奇特的是,洞中有一座形似半月的石拱橋, 橫臥于群峰之巔,橋上滴水叮咚,橋下流水潺潺,真可謂形奇景異,妙趣橫生。

古榕奇景 景區(qū)位于張家鎮(zhèn)榕津街頭、柳鷹公路旁,距縣城25公里。這里長有并排兩棵 古榕,大者根圍8.5米,樹高近20米,樹冠覆蓋面約1 900平方米,似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綠宮, 其氣根凌空扎地, 形成四個較整齊、大小幾乎均稱的高約5米的天然拱門,宛若長虹橫貫。 近年來,常有中外游客前往觀賞。

出米巖 位于平樂縣青龍鄉(xiāng)蓮塘村西面獅子山的山腰上,洞開形如半月。相傳,明朝時 有僧人三位避世于此修行,巖中有一石窩流出白米,盡足三和尚食用,故名。清康熙“甲寅 之亂”時,到此修行的僧人益多,石窩流出的白米亦夠食用。后有一貪心的和尚,想多得白 米而偷偷將石窩口鑿大,結果弄巧成拙,石窩再也沒有米出了。清代一詩人為此惋惜,情不 自禁地寫了《題出米巖》五言絕句一首,詩云:“巖中穿一孔,玉粒何時涌?饕餮是何人, 鑿斷仙糧種!”從山腳沿石階倚石壁而上,可見康熙年間的兩處碑文。石階盡處便是巖口, 在巖口上建有石門,門框為兩條方石柱豎立而成,門上橫石緊扣,石上鐫有“出米巖”三個 大字。門內有《重修出米巖》和《獅子巖記》兩塊石碑和由19塊小石碑鑲筑而成的《重修出 米巖小引》。從石碑右旁而行,可見一數(shù)十噸的巨石為三顆直徑約60厘米左右的石蛋所支, 呼之“石空堂”,亦稱“妙明殿”。左轉巖前俯瞰,下臨莫測,名目“懸空樓”,其正面尚 有欄桿痕跡。此外,還有和尚舂米所用的“碓磨房”和做飯的“香積廚”。巖的左側有一口 直徑約30厘米大小的山泉水井,該井水清如鏡,用手觸及,頓覺清涼,據(jù)傳可當酒供人飲用, 故鄉(xiāng)人稱它為“出酒井”。據(jù)傳,一天有一村民在取酒時,對著“出酒井”說:“井酒香, 井酒醇,可惜無糟來養(yǎng)豬”。說完只見從山上飄下來一條白綢,上書:“天高不為高,人心 最為高,井水作酒飲,還嫌沒酒糟”。從此,該井再也沒有酒味了。井旁上方的石壁上刻有 “慈母供舉” 四個大字,井的后方有三塊石碑,高約1.5米,碑上刻有清通政袁景星所撰寫 的“共證菩提”四個篆體字。

  昭山點翠 昭山在縣城西,為平樂古八景之一。位于茶江(古稱樂水)和漓江匯流處。山于 水中,方正如印,當?shù)厝硕喾Q印山。山上修竹蒼翠,山巔約百米見方。明朝正統(tǒng)七年 (1442 年) ,在山巔建亭,名日“點翠亭”,“昭山點翠”由此而來。點翠亭與縣城西南角的昭潭 相望,映影在江中,恰似一幅美麗的畫圖。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吏部主事梁卓英賦詩贊云: “一印涵江對驛亭,好山如黛掛窗欞;雨滋春水堤邊綠,露濯秋菰眼界青。佛剎尚存三古月, 人家遙隔半池星;涂丹拾翠誰同志,身聳吟肩陡杳冥。”民國15年夏,有里人在昭山山腰鑲 嵌兩塊青石, 長275厘米、寬66厘米,石上刻有“中立不倚”四個楷書大字,為此景增添了 光彩。

史方志

Hash:d4d83f0ec892ec129c563c6fc35711912777ee8d

聲明:此文由 探秘桂北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