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回顧」大講堂第四期文化互動體驗系列展覽——中國科舉文化展

2017年11月22日,由暨南大學中華文化大講堂和番禺學宮(農(nóng)講所紀念館)聯(lián)合主辦的中國科舉文化展在暨南大學文學院辦公樓一樓大廳順利開展。

綿延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作為古代選拔官員的基本制度,在中國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社會生活、教育等諸多方面產(chǎn)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廢除科舉制度迄今100余年,對這一制度的文字記載多不勝數(shù),而其遺存文物卻是鳳毛麟角。“中國科舉文化展”以反映明清兩朝科舉制度的文物為重點,展示這一制度產(chǎn)生、發(fā)展、消亡的過程及其原因,揭示在此制度下讀書人摘取狀元桂冠的艱辛。

為配合此次展覽,12月10日大講堂還舉行了相應的配套活動,帶領暨南大學的老師和同學出行半日,體驗“廣府文化”。

第一站 番禺學宮

明清時期,這里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進來的哦~只有考中秀才取得生員資格才能在這里讀書。

好學的同學在向講解員小姐姐請教廊和廡的區(qū)別

大成殿祭祀先師孔子的地方

下馬碑—任你位高權重,在此地都得下馬哦~

學宮內桂花飄香,風景獨好~

拿到精美的小禮物,大寶寶和小寶寶們都很開心啦~哈哈哈

前往下一站——明遠樓

第二站 明遠樓

明遠樓俗稱紅樓,是廣東貢院的最高建筑,供監(jiān)臨官往來稽查之用。

下圖這兩位也是在這里通過考試后登上仕途哦~

大家能看出來是誰嗎?

第三站 廣東貢院遺址

廣東貢院始建于南宋,是清代四大貢院之一。但不幸在1856年的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毀于兵火,惟獨明遠樓以及現(xiàn)在中山圖書館東南面的一段龍虎墻幸存。兩年前在對國民黨“一大”舊址修繕期間,在鐘樓禮堂的地面又發(fā)現(xiàn)了號舍基址。

第四站 龍虎墻

鐘樓隔壁是省立中山圖書館,圖書館西面圍墻中有一段長約30米的老墻,這看起來普普通通的一段圍墻,已經(jīng)有幾百年歷史,是明清時期貢院的遺址。當年科舉會試的放榜就張貼在這堵墻上,放榜多在九月的寅日或辰日,寅屬虎,辰屬龍,所以這堵墻被讀書人尊為“龍虎墻”。

在此地講解員小姐姐還和同學們展開了一場關于“破舊”的討論哦~

大家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有千秋

第五站 番山亭

最后我們來到了番山亭,當然,看到這個亭子的名字,同學們又和講解員小姐姐就“番禺”一名的由來展開了熱烈討論。

出行半日,同學們和講解員小姐姐都好生熱鬧,一路說說笑笑,在行走中進行了一次又一次深刻的交流,都互相學到了很多東西……

今天是我第一次出來帶大家深入地體驗科舉文化,路線我是十分有把握的,講解的內容,可能對咱們部分愛好者來說很受用,但對此塊內容稍微陌生或者小朋友們來說,理解起來可能有些困難,這可能是我需要進一步改善的地方——因人施講;其次,博物館教學注重的是一個交流的過程,而不是灌輸式,所以我想在以后講解的過程中再多增加一些互動環(huán)節(jié),增進大家的交流,去積極的引導大家討論思考,這樣才能發(fā)現(xiàn)新問題,進而完善自己的知識儲備,當然今天跟大家的交流都很棒啦~

——番禺學宮(農(nóng)講所紀念館)講解員小姐姐 談蘊哲

今天的活動很好很有意思,了解到了中國古代的科舉文化,尤其是參觀了那個號舍后覺得古代的考生很痛苦,就在那個小小的隔間里,考試的時候應該會很緊張很壓抑吧,還是我們現(xiàn)在比較幸福。

——泰國 華文教育系 黎昕昕

今天的參觀不像我們平時上課只能看看圖片,聽老師講故事,而是讓我們真實的感受到了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比如參觀那個號舍的時候。我們最感興趣的地方是番禺學宮的明倫堂,那是拜孔子的地方,我們國家的孔子學院之前也有老師在孔子誕辰的時候去祭拜孔子,給我們講解孔子的一生,我們都覺得孔子很好,很有學問,也很有禮貌。

——泰國 華文教育系 榮賜 蘇萍婭

因為我之前有段時間有看過一些明清時期的科舉的史料,所以多多少少有一些了解,也挺感興趣的~然后實地看了番禺學宮廣東貢院啊之類的,一方面是驗證了自己之前在書上看到的,另一方面,有種與過去無限貼近的感覺,我還是挺高興的,這個活動我很喜歡。建筑什么的保留下來的還比較完整,導游小姐姐也很好,和她交流也讓我受益匪淺。

——中國 新傳院新聞學 嚴佳鑫

帶我們重走了科舉之路,感覺古代的科舉還蠻嚴格的,特別是他們考試的條件那么艱苦,一連好幾天都得待在那么小的房間里。導游小姐姐講解很詳細,很耐心,在她的講解下度過了一個很充實很文化的上午。

——中國 漢語系 楊露 于晨

此次大講堂的文化互動體驗活動在知行合一中圓滿結束,十分感謝番禺學宮(農(nóng)講所紀念館)對我們活動的大力支持,相信老師和同學們在這次出行中都獲益匪淺,對科舉文化有了更深地了解,以后也請多多支持我們的活動喲~

圖文/史文靜

責編/周奕

Hash:16a6dbd9cf474fa47d5c386085bfca40499184f2

聲明:此文由 暨南大學中華文化大講堂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