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承天:唐代帝王對老人星的渴望!

通常來說,星空世界中異常天象的出現(xiàn)多是災難來臨的象征,為此帝王設置了專門的天文機構(gòu)來對全天的天文現(xiàn)象進行觀測和占卜,從而捕捉反映天命的各種信息。不過,星占中也有“瑞星”、“景星”(老人星)的規(guī)定,它們的出現(xiàn)往往預示著朝廷吉慶事情的發(fā)生,因而深得帝王、朝臣和藩鎮(zhèn)長官的倍加重視。

唐制,景星的出現(xiàn)不僅是李唐王朝的重要祥瑞,而且論其等級它還屬于大瑞的范圍。在這種情況下,瑞星(老人星)的觀測和奏報就成為李唐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現(xiàn)象。在此基礎上,李唐還有壽星壇的設置,于是以祈求太平昌盛和安樂福壽為宗旨的壽星祭祀也走進了國家的祭禮當中。

1、

唐制,所謂“瑞星”或者“景星”主要指老人星的出現(xiàn)。老人星(Canopus),即天船底座a星,為全天第二亮星,其色蒼蒼,十分悅目,因而給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通常來說,老人星在每年的立秋至來年立春期間出現(xiàn),因為它不肯露面又光彩照人,因而古人認為它的出現(xiàn)代表著某種天意,并與帝王政治的“壽昌”緊密相連。武三思《賀老人星見表》云:“謹按《黃帝占》云:老人星一名壽星,色黃明,見則人主壽昌。又按《孫氏瑞應圖》云:王者承天,則老人星臨其國?!?/p>

老人星的出現(xiàn)常與國運昌盛、政治清明以及百姓安樂聯(lián)系起來,而這正是帝王政治中皇帝夢寐以求的事情,自然也成為朝臣歌功頌德以致取悅帝王的重要機會。因此,史籍中“老人星”的頻繁出現(xiàn)也就不足為奇了。

唐五代時期,由于官方似乎并不認為老人星與日食、彗星、“五星凌犯”等同屬于天文現(xiàn)象,而在很大程度上將老人星視為宣示帝王壽昌和政治清明的祥瑞征兆,故兩唐書、兩五代史《大文志》、《唐會要》以及《五代會要》中并沒有老人星的相關(guān)記載?!段墨I通考》雖然列有“瑞星”的條目,但記載的大多是北宋時期老人星的觀測情況,而對唐五代的壽星觀測和奏報則只字未提。

相較而言,《冊府元龜》的記載比較系統(tǒng),在《帝王部·符瑞》中記錄了自唐貞觀十九年至后唐長興元年老人星的奏報情況,雖然其間也有疏漏,但總體而言仍然是諸家史籍中最為系統(tǒng)的記載。不過,《冊府元龜》仍然歸老人星為“符瑞”當中,這是唐宋時期官方將老人星視為樣瑞的普遍看法。

《冊府元龜》共計老人星27次,其中五代后唐1次。在李唐王朝的26次奏報中,代宗朝8次,玄宗朝7次,哀帝4次,太宗4次,肅宗2次,德宗和憲宗各有1次。實際上,這些記載很不完整,其間的疏漏和脫誤也是顯而易見的。武三思《賀老人星見表》有“伏惟天冊金輪圣神皇帝陛下”的封號,可知表文為則天女皇的功德大唱贊歌,說明武則天時期亦有老人星出現(xiàn)。

老人星雖然被官方視為特別的祥瑞,但從史籍的頻繁記載來看,老人星的觀測較前已經(jīng)有了很大進步。這是因為隨著時代的演進,人們對老人星的認識也在逐漸深化。但是,我們不能忽視開元十二年(724)太史局主持的在全國范圍內(nèi)進行的日影測量活動。實際上,這次日影測量對老人星的準確觀測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通常觀測到的老人星,都是在中原地區(qū)緯度較高的情況下進行的。因此老人星似乎都是貼近地平線而出現(xiàn)的。這次在“南海”交州的測影活動,由于緯度較低,因而老人星看上去“殊高”,這說明老人星的出現(xiàn)與觀測者的地理緯度具有很大關(guān)系。

不僅如此,這次活動對老人星觀測的地點、方位以及時間等相關(guān)要素都得以確定,特別是老人星帶有規(guī)律性的出沒時間,即仲秋八月的時節(jié),排除了在此以外其他時間的盲目觀測。也就是說,以后即使沒有太史局的相關(guān)幫助,人們也可以獨立地進行老人星的觀測活動,并將觀測結(jié)果直接向李唐王朝報告。

盡管如此,老人星的觀測和奏報事實上仍然由國家的天文機構(gòu)太史局來負責。這在開元二十一年和開元二十四年兩次老人星的奏報中得到了比較明確地體現(xiàn),而且在唐代大臣上奏皇帝的《賀老人星見表》中也有反映。武三思《賀表》云:“伏見太史奏稱,八月十九日夜有老人星見?!憋@而易見,武三思是從太史局的天文奏報中得知了老人星出現(xiàn)的信息,因而撰寫了這篇取悅則天女皇的的表文。

實際上,武三思《賀表》反映的情況并非特例,與此相關(guān)的材料更多地見于唐人的表狀中??梢钥隙ǎ拼蟪加嘘P(guān)老人星出現(xiàn)的信息,直接來源于太史局的天象觀測和奏報,這事實上也成為官員上表撰文的基本依據(jù)。

作為國家的天文觀測機構(gòu),太史局在風、云、氣、象的觀測和奏報時一般都揭示了它的象征意義。當然老人星也不例外。開元二十四年(736)八月,老人星出現(xiàn)后,太史解釋說:“王者安靜,則老人星見……王者承天,則老人星見,臨其國……老人一名壽星,色黃明大則主壽昌,天下多賢士?!?/p>

老人星的出現(xiàn)由于是國泰民安,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的象征,故而深得帝王的厚愛,這也是大臣紛紛上表慶賀的主要原因,太史局對老人星的解釋也成為百官撰寫《賀表》乃至取悅帝王的重要依據(jù)。

唐五代時期,老人星的出現(xiàn)受到朝野的矚目和重視。武三思《賀表》稱:“臣守節(jié)等文武官九品以上四千八百四十一人上言”,幾乎九品以上的文武官員都參加了老人星出現(xiàn)后的慶賀活動。不僅如此,老人星出現(xiàn)后,身居地方的藩鎮(zhèn)長官及其幕府人員也有上表慶賀的政治舉措。

地方藩鎮(zhèn)的信息主要來源于“當?shù)肋M奏院”和“本道進奏院”的傳遞和報告。雖然與在京官員相比,他們的信息有所遲滯,但是藩鎮(zhèn)幕府決不輕易放棄任何取悅帝王和粉飾太平的機會。因此在對老人星的關(guān)注、重視以及撰寫《賀表》向皇帝表示慶賀上,地方藩鎮(zhèn)的舉措其實并不遜于身居京城的朝官。

總體來看,老人星由于特別吉慶的象征意義而為帝王大臣所矚目。終唐五代,老人星的奏報頗為盛行,上至百官公卿,下至地方長官,幾乎都參與了老人星的慶賀活動。在此過程中,太史局的觀測和奏報無疑起了重要的引導作用。

2、

壽星作為國家吉慶的象征,它的祭祀起源較早。根據(jù)《史記·封禪書》的記載,當時的雍地有祭祀日、月、參、辰、南北斗、熒惑、太白、歲星、填星、辰星、二十八宿等神位的祠廟,而在亳、杜之地就有壽星祠,《索隱》解釋說:“壽星,蓋南極老人星也,見則天下理安,故祠之以祈福壽。”看來,大抵在秦時壽星的祭祀己經(jīng)出現(xiàn),以致開元年間玄宗還有“秦時已有壽星祠”的說法。

唐代,壽星壇的設置是與老人星的觀測密不可分的。開元十二年,太史局主持的日影觀測取得了很大成功,以后無論官方還是民間對于老人星的觀測都有很大的準確性。另一方面,老人星由于吉慶太平的象征意義使得朝廷上下對于它的出現(xiàn)頗為關(guān)注,至少表面看起來,李唐王朝確實也呈現(xiàn)出蒸蒸日上的勃勃生機。

在這種形勢下,對于壽星的祈禱并渴望老人星頻繁出現(xiàn)以與開元時期的盛唐氣象聯(lián)系起來,就成為君臣共同考慮的禮儀問題。開元二十四年(736)七月,有位“好事者”的奏狀直接促成了壽星擅的設置?!度莆摹肪?74《請以壽星配社兩京立萬壽殿狀》云:

《月令》云:“八月日月會樸壽星,居列宿之長。五者土之數(shù),以生為大?!背几`以壽者圣人之長也,土者皇家之德也。陛下首出壽星之次,旅於土德之數(shù),示五運開元之期,萬壽無疆之應。請兩京各改一殿,以“萬壽”為名,至千秋節(jié)會,百寮於此殿如受元之禮。每至八月社日配壽星祠,至於大社壇享之。

這里“千秋節(jié)”指八月五日,系玄宗的誕辰之日。按舊書本紀,玄宗生于垂拱元年(685)秋八月戊寅,根據(jù)陳垣《廿史朔閏表》的推算,八月為甲戌朔,則戊寅為八月初五。八月為己未朔,則癸亥正為八月初五,正是玄宗誕辰之日,故文武百官奏為千秋節(jié),并令百僚放假三天,天下諸州“咸令宴樂”,共同慶賀。

千秋節(jié)既為玄宗誕辰,以后每逢此日,文武百官依例要謹獻物品以示恭賀,玄宗則對臣僚給予金銀、束帛、錦彩等的賞賜。開元十八年,為籌備千秋節(jié)的活動,禮部建議將民間祈年的秋社祭祀并入千秋節(jié),于是先祭白帝,報田祖,然后飲酒作樂。如此千秋節(jié)不僅為皇帝祝壽,還增加了“祈農(nóng)”的內(nèi)容。

《月令》云:“八月日月會于壽星”,壽星又為太平之象,故八月在帝王的政治活動中頗為重要,這是其一。又傳統(tǒng)的五行觀念中,“五”是生長之數(shù),又與中央土相聯(lián)系,因而是帝王道德的象征,這是其二。于是玄宗八月五日的誕辰,經(jīng)過“好事者”的發(fā)揮和解釋,就被賦予了特別的意義。它不僅意味著玄宗的福壽長久,享國昌祚,萬壽無疆,而且也象征玄宗政治的清明以及天下太平,欣欣向榮的局面。

對于“好事者”的蓄意附會,玄宗當然明白。但在設置壽星壇的詔敕中說:“今有好事者,言仲秋日月會于壽星,以為聯(lián)生于是月,欲以配社而祭,于義不倫。且壽星角亢也,既為列宿之長,復有福壽之名,豈惟聯(lián)躬,獨享其慶,天下萬姓,寧不是懷。”表明壽星帶來的福瑞自己不能獨享,應讓“天下萬姓”共享福壽和吉慶的事情。于是詔敕:“宜令所司特置壽星壇,嘗以千秋節(jié)日修其祀典,申敕壽星壇宜祭老人星及角亢七宿,著之常式?!?/p>

玄宗要求在自己的誕辰——千秋節(jié)舉行壽星的祭祀活動,其寓意十分明顯,即為自己的壽誕及統(tǒng)治的昌祚追福祈禱,希望自己的封建統(tǒng)治永遠維持下去。這表明唐壽星壇的設置,從一開始就扮演了為帝王及其統(tǒng)治祈福的象征意義。

壽星壇建立后,主要有兩個主祭神位。其一為壽星,或者老人星。老人星的祭祀自秦代已經(jīng)出現(xiàn),因此李唐對老人星的崇拜和祭祀也是繼承前代,這本來無可厚非。只不過與前朝相比,李唐對老人星的關(guān)注和重視更為突出,由此也引導了朝臣吹捧帝王及其歌功頌德和粉飾太平的政治風氣。

其二為東方七宿,即角、亢、氐、房、心、尾、箕七星?!皦坌恰睘槭沃唬簿褪悄拘牵q星)運行在辰時的停留地。在星占的分野理論中,壽星與二十八宿之首的角、亢對應,故有“壽星為列宿之長”的說法。當然,根據(jù)分野理論,東方七宿中的其他五星并不與壽星對應,但是唐代祭祀禮儀中,東方七宿實際上是一個不能分離的整體神位,所以壽星在祭祀角亢兩宿的同時,也將其他五星一并列入。因此可以說,壽星壇對于東方七宿的祭祀,在中古星占的分野理論中也是名副其實的。

來稿/趙貞

Hash:fe0f07c4df16b77211dd5c6e2ad2aef3df782513

聲明:此文由 讀史品生活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