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知道金溪有個疏山寺,竟不知還有一位“疏山先生”?!

金溪滸灣鎮(zhèn)有個疏山寺

疏山寺附近有個疏口村

而這位“疏山先生”就是疏口村人

這就是小編今天要講的村子——金溪瑯琚鎮(zhèn)疏口村

疏口村簡介

疏口村,也稱疎口村,位于金溪縣瑯琚鎮(zhèn),距縣城約14公里。離疏山寺很近,是很久以前從疏山寺那里遷移過來的,一直以來疏口村都是吳氏族人聚居地。

疏口村距疏山古剎2.5公里,位于疏溪河北岸。站在疏溪河南看疏口,面積約0.5平方公里的村子,就像一把巨大的拂塵,一條東西向直街猶如拂柄,南北向街道和無規(guī)則的的巷道交錯組成一個半圓形,形如拂塵的上部。

據(jù)《疏溪吳氏宗譜》記載,疏口吳氏祖籍延陵,宣公吳守德為始祖。

宣公是后蜀主孟知祥的女婿,被封為“駙馬宣城公”,于后晉天福二年——公元937年攜子從四川閬中江西臨川,后遷南豐祝家山,三傳至吳熊。

熊公當時登進士,授泗洲太守,自南豐金斗窠過疎山,愛其地而居之,后嗣息蕃衍,徙居山陽之疎溪坪,是為疎溪始遷祖。

疏口村由來的傳說

相傳,吳氏先祖原居住在撫河東岸的疏山腳下。一天,白云長老(疏山古剎第一任住持,人稱圓照大師)在疏山結廬修行,他餐進斗米不飽,終日在山中石上打坐,雨陽不沾,毫無倦意。

吳氏先祖見之大驚,問他有何要求,長老回答說:"只求施舍一袈裟之地。"吳氏先祖以為戲言,長老正言道:"非戲言也,一袈裟地足矣!"吳氏先祖見他說得如此認真,于是滿口答應,并立字為據(jù)。

是日,碧空無云,紅日高照,長老徐徐解下身上的袈裟,向天空一拋,霎時,袈裟化作一朵彩云,將太陽遮住,方圓數(shù)十里。吳氏先祖大驚失色,但有言在先,又立有字據(jù),且建寺乃慈善之舉,只好忍痛施舍。

白云長老是個得道高僧,他了解吳氏先祖的難處,于是將手中的拂塵向北一拋,然后對吳氏先祖說,拂塵落下之處,便是你安居之地。因拂塵在溪水之北,又由疏山而來,遂取村名為疏溪;又因村處疏山北口,后人將村名改為疏口。

2019年1月,疏口村入選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疏口村擁有一個較大的古建筑群:如今,保存得比較完整的明清建筑149棟,有三堂直進的天官第、司馬第、明經(jīng)第、大夫第;

有莊嚴肅穆的賢祠、增祠兩座大祠堂,有古代遺存下來、現(xiàn)已廢棄的疏溪書院、東壁書房;

有為旌表儒士吳循愛之妻朱氏和旌表太學生吳錦華之妻唐氏而建造的"兩節(jié)孝"石牌坊

有古老但已廢棄的水井,有豐富族人生活的戲臺,有用條石、石扣組成的石亭和青石鋪就的石橋,有嵌鑲"書山垂蔭"石匾的八字門樓等等。

疏口村千百年來,人才輩出,其中代表性人物有:吳會、吳悌、吳仁度、吳偉南等。

名人事跡

吳會,字慶伯,號書山,元朝至正四年解元,隱居不仕,埋頭著述,有《天文圖說》、《易經(jīng)纂佩》、《杜詩評注》、《吳書山詩集》四卷行世。

吳悌(1502~1568)字恩誠,人稱疏山先生。幼聰穎持重,志于象山之學,拜王守仁弟子黃卓峰為師,學問日深。

嘉靖十一年(1532)中進士,初任山東樂安縣(今廣饒縣)令,又調(diào)安徽宣城,升御史。

嘉靖十六年(1537)應天(今南京)鄉(xiāng)試時,舉子在對策中“語多譏諷”,被考官謫貶多人,所取貢士亦不許參加會試。悌為舉子求情,被調(diào)為兩淮鹽政。

同年,山東發(fā)大水,悌心系受災百姓,于是將漕糧(稅糧)賑濟災民,后才上疏報告實情,最后因為違例引病辭歸。后來做河南按察使時,驕橫無度的伊王朱典模特別忌憚吳悌,想要拉攏他,結果被吳悌嚴詞拒絕了。

時逢夏言、嚴嵩權傾朝野,大臣們幾乎都上趕著去巴結,而吳悌不與之為伍,用生病為理由居家20年,等到嚴嵩倒臺后,被再次召回。一年之內(nèi)官至南京大理寺卿,正三品官。

慶元年(1567)遷南京刑部侍郎。

次年,在與人講孟子養(yǎng)性章時,痰疾發(fā)而卒。贈禮部尚書,謚文莊。與陸九淵、吳澄、吳與弼、陳九川并祀,曰五賢祠。

吳悌為官時都在為民生國計操勞,以清修實踐為本,不是那些講學只為名利的人可以比得上的。

其師稱之為“實踐之儒”,羅汝芳謂其“學繼象山”,徐階曰“真古君子”,崔都玉謂“得罪權貴止于不為官,得罪疏山則不可為人”。

著有《吳疏山集》并整理刊印《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

吳仁度,字君重,又字繼疏,吳悌之子。明萬歷十七年進士,著有《吳繼疏集》12卷傳世。累官至吏部主事、兵部和工部侍郎。他嚴守德操,磨練品行,政績卓著,魏忠賢當政玩弄權術時,他絕不與通。

吳偉南,號紫竹,湖南岳州參將,18歲從戎,清咸豐九年為解果州(今四川)之圍奉檄赴援。在戰(zhàn)斗中遭受伏擊,負傷17處仍手刃數(shù)十人,后因寡不敵眾,自刎而死,年僅30歲。

吳晴洲,又名吳光濤,江西省金溪縣瑯琚鎮(zhèn)疏口村人,為明朝嘉靖年間進士,理學名儒,世稱“疏山先生”吳悌的后裔。

吳晴洲家族世代封建知識分子,其本人畢業(yè)于日本岡山醫(yī)科大學本科。

由于其學業(yè)優(yōu)異,技術精湛,侵華日軍當時想吸收他為日本軍醫(yī),好為侵華日軍傷員服務,吳晴洲斷然拒絕,毅然回國到致力于江西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

吳晴洲是現(xiàn)代江西婦產(chǎn)科先驅(qū),在這一方面研究造詣極高。

疏口村民流傳至今有以下這一說法:1942年春,日軍進犯金溪,曾在疏口村大肆槍殺百姓搶掠財物,后日兵中有人獲悉是吳晴洲故里,這才未向疏口村莊再下毒手,疏口村沿襲下來的明清建筑才得以幸存至今。

村中古跡

天官第

吳仁度的故居

一座三堂直進的住宅建筑高大寬敞

此屋坐東朝西高約6米有正房10間廂房4間2個天井

采光充足堂心寬達7米正房寬3米多

正屋西邊的附屬建筑則較低矮

為當年奴婢廚子轎夫等下人居住之地

廚房外有水井一口其外墻上設有水槽2個

只要將井水提起來倒入水槽井水就能流入廚房里的水缸中

其設計之巧妙令人贊嘆

書山垂蔭

明經(jīng)第

“節(jié)孝”牌坊

旌表儒士吳循愛之妻朱氏

旌表太學生吳錦華之妻唐氏

“旌表”是古代統(tǒng)治者提倡封建德行的一種方式。

自秦、漢以來,

朝廷對所謂義夫、節(jié)婦、孝子、賢人、隱逸以及累世同居等大加推崇,

往往由地方官申報朝廷,獲準后則賜以匾額,

或由官府為造石坊,以彰顯其名聲氣節(jié)。

恒三公祠

東壁書房

恒三公祠是清代建筑,位于西門,

與東邊的“東壁書房”一字橫列,寬20米,進深18米。

抗戰(zhàn)時期江西省“正德中學”師生一千余人曾從南昌搬遷至此辦學一年多。

大夫第

名卿世家

精美的木雕

門牌上栩栩如生的石刻

村中古井

村中池塘

村頭古樟樹

每當看見破舊不堪的古村時

小編都感到十分的可惜

古村落是先人留下的寶貴財富

其中精美的木雕、石刻都在向我們展示著古人的智慧結晶

我們?nèi)缃衲茏龅木褪潜M最大的努力去保護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

希望我們的子孫后代不止是能從書上或者影視資料中才能看見這些古老村落

更希望他們有機會能走進古村,傾聽歲月的故事

Hash:2e8f50662779b60dccbe81b10ddcd3d494ccd094

聲明:此文由 金溪資訊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