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姓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說起聯系親情的關系啊,我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我們的姓氏了,中國人的姓可以說是跟中國的歷史文化一樣,有著悠長悠長的歷史呢,那么我們隨州鐘氏,起源是怎么樣的呢?就讓我們來一探究竟吧! 隨州鐘氏宗親 (QQ群: 597763425 微信:15072985999)
在鐘氏家族發(fā)展的歷史長河里,既有風平浪靜、輕波蕩漾的時日,也有驚濤撲岸、巨浪卷飛的時候。而且正是這一次次驚濤駭浪的摔打考驗,使得鐘氏家族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潁川走向全國、走向世界。這里列舉鐘姓家族在其肇姓、遷徙、發(fā)展過程中的幾件大事,僅是二千多年鐘姓發(fā)展史中幾樁大事要事,它既反映了鐘姓繁衍生息與整個社會進程的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聯系,也折射出當時政治、軍事、文化的狀況,同時也一次次地為鐘氏家族的榮辱興衰畫上了悲壯的歷史色彩。
鐘離昧遇害與鐘離接改姓
公元前202年,項羽在垓下(今河南鹿邑縣境)敗死,劉邦稱帝,楚漢戰(zhàn)爭結束。項羽大將鐘離昧,投奔舊友,到韓信帳下。消息不脛而走,不久被劉邦知道,企圖襲楚撲昧。劉邦曾是鐘離昧手下敗將,耿耿于懷,卻又無從下手,十分痛恨鐘離昧,漢謀士陳平獻計,偽游云夢。韓信得知信息,心中十分恐懼,想去見劉邦,又怕被捉。有人告訴韓信,劉邦假游云夢,意在捕捉躲藏在你府中的鐘離昧。只要你把鐘離昧交出去,不就沒你的事了嗎?韓信果然召鐘離昧計事,昧深知不僅自己在劫難逃,韓信亦身陷險境,便一針見血而又頗有預見地對韓信說:“漢之所以不敢貿然擊楚,還不是因為我在你這里。你如果把我抓起來,獻媚劉邦,我今日死,你明就會亡!”并十分遺憾地說:“看來你也不是一個有情有義靠得住的人啊!”說完用刀自剄(音jǐng井)。鐘離昧不幸言中,當韓信將其首級,帶往陳(今河南濮陽與安徽毫縣一帶)見劉邦時,劉邦以韓信意存反漢,命人把韓信抓起來載于后車,“械送洛陽” 。此時,韓信如夢方醒,想起了鐘離昧預言的準確性,然悔之已晚。韓信痛心疾首,仰天長嘆:“果若人言,狡免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良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次年(公元前201年)鐘離昧次子鐘離接為避禍,在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市)去離字單姓鐘;開創(chuàng)了另一支鐘姓的新時代。此時離烈公啟姓鐘已八十有五年唉!
東晉朝解體與鐘賢入閩
東晉朝自公元317年由晉元帝司馬睿建立,到公元420年由晉恭帝司馬德文禪讓給劉裕(宋朝),前后共十一帝,首尾104年,基本上沒有過幾天平靜的日子。“蘇峻之難”之后,晉孝武帝(司馬曜)上臺,又是一個只知醉生夢死的昏庸的皇帝。他重用胞弟司
馬道子,司馬道子和孝武帝一樣,是一個整天醉酒的酒徒。他利用一批奸人作爪牙,合謀排斥當時惟一能振作朝綱的謝安。公元395年,謝安病死,朝政全歸司馬道子。司馬道子委任兒子司馬元顯當政,從此又展開了帝室與司馬道子權力之爭,司馬道子與司馬元顯父子權力之爭和帝室與士族之間的權力之爭。司馬道子父子當權,貪污奢侈,政治腐化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公元402年,江州(治武昌)剌史桓玄攻入建康(南京)殺司馬道子和司馬元顯,政權落到桓玄手里。公元404年,昏庸的桓玄廢晉安帝,自立為皇帝,國號楚。但他也是一個腐朽至極的人,他根本不可能維持既得的地位。就在他稱帝不久,劉裕率眾攻入建康殺桓玄滅他的一族,劉裕成了東晉朝的實際統(tǒng)治者。就在東晉朝解體的那一年,公元420年5月21日辰時,鐘姓烈系鐘圣、鐘善、鐘賢叁兄弟,忍痛離開了他們祖祖輩輩
生活了20多代的潁川,許昌故居,兄弟叁人同時攜譜過江南徙,避社會動亂,到南方發(fā)展。據《鐘氏族譜》記載:“簡公叁子(叁個兒子)遇東晉將敗之時,恭帝禪宋(劉裕草寇竊發(fā)),鐘氏一門蕩析離居” 。元熙二年(公元420年)五月二十一日辰時,兄弟叁人渡江避難。世傳潁川故里離城30里有祖墳36穴,松柏300余棵,還有石獅、石象,又有明珠山朝拱。圣遷上元縣(南京),善遷會稽(紹興市),賢遷虔州(今江西贛州)。
但是,鐘賢遷贛不久,福建寧化發(fā)生了“六戎”之亂。(六戎即繞夷、老白、耆老、鼻息、戎央、天剛)宋武帝(劉裕)旋即下詔征調鐘賢父子入閩平叛,誥封鐘賢為威武將軍,節(jié)度閩中,平叛之后,鐘賢之子鐘朝襲父爵為都督大將軍,隨父入住寧化石壁村。他們的裔孫后來在福建發(fā)展。鐘賢父子成為入閩始祖。
“遷墳事件”與烈系擴散
鐘姓烈系第二十五世鐘朝,襲父爵為都督大將軍,隨父母同住福建省寧化石壁村。到南北朝宋明帝泰始丙午二年(公元466年),鐘朝見治下的鄞江(今福建省長汀縣)白虎村(今白石村)風景秀麗,遂同母馬氏攜叁個兒子一同在此筑室居住。馬氏生于晉安帝隆安二年(公元398年),歿于南朝順帝昇明二年戊午年(公元478年),朝之子遠、道、逸叁兄弟將祖母葬于后山九龍崗癸山丁向。據《鐘氏族譜》記載:馬氏葬九龍崗以后,德澤流光,二百多年常聞“塋內有鼓樂聲” ,因此,成為境內名墓。91年以后,在唐開元任諫議大夫烈系叁十叁世鐘逵的夫人,也是馬氏,陳太建已丑元年(公元569年)九月初九日申時歿于長汀故里,也葬于九龍崗祖墳。兩個馬氏葬在一起更使名墓聞名遐邇。但也因此帶來麻煩和苦惱。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朝廷議筑汀州府城,初選新羅圩上(杭縣)廢地,嫌此地多發(fā)瘴氣,又聞九龍崗馬氏墓有異響,疑以為怪,遂決定將汀府衙蓋在九龍崗上,將馬氏名墓壓在正堂案下以鎮(zhèn)之。所以有民諺說:“天下衙門皆子午,惟有汀府癸山丁” 。并將白虎村鐘氏祖屋改建為縣衙。唐朝政府這個決定,改變了鐘姓烈系發(fā)展的命運和方向。興建府衙和縣衙的工程始于唐大歷四年(公元769年),鐘氏一門,不敢抗命,郁氣莫伸,遂將全部產業(yè)拋售,并將汀州馬知府贈與作為占地補償的60畝“射箭田”全部舍入開元寺。府衙和縣衙整整建了10年,于唐代宗大歷十四年(公元779年)建成正式啟用,此時鐘逵系下有7個兒子,即禮、恭、寬、廉、敏、惠、節(jié)和34個孫子陸續(xù)往外播遷。老大禮和妻田氏決定留守故居附近,遷南嶺井秋坑(今福建上杭縣南陽鄉(xiāng)境)以便歲時祭祀。其子睿遷武平象洞。二子恭和妻施氏,生進、詔、逍、逞、運五子,分別遷往江西龍南和信豐。叁子寬和妻黃氏生靖、瑞、凈叁子,遷往江西于都和會昌。四子廉妣陳氏生盛、盟、盒、照、忠、盈六子,遷福建上坑、河田和回龍等處。五子敏妣江氏生茂、萌、萱、葆、著、董六子,遷江西于都和贛縣等處。六子惠妣張氏生海、消、江、涪、瓊五子,遷江西于都和福建長汀本縣。七子節(jié)妣梁氏生羊、翔、羲、群、羨、羚、羹、羧八子遷江西瑞金和寧都等處。離開的時候,他們留下一道詩:“長汀昌” 。名墓從此消失。滄海桑田,世事變遷。到公元1935年,時任國民黨軍一0八旅旅長、烈系后裔、廣東興寧的鐘彬率部進駐長汀時,在馬氏塋地故址修建了馬氏太夫人陵園一座,莊嚴肅穆,雄偉壯麗。但后來因社會變革加上年久失修,逐漸倒塌,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時被? ?底平毀。再后來,當地在名墓塬址上,蓋建了長汀第一中學的教學大樓。
“元祐黨事件”與烈系播遷
作為代表封建地主階級利益的宋王朝和大地主、大商人相互依存又相互沖突。大地主、大商人通過種種途徑,掠奪宋王朝的各種賦稅和專賣等部分收入,龐大的國家機器和皇宮的揮霍奢侈,又使宋王朝的消費急劇增加,而陷入難于擺脫的財政危機之中,更使宋王朝“兵虛財匱” ,難以維持它的腐朽統(tǒng)治。面對喜新厭舊這種形勢,是繼續(xù)推行因循茍且的政治路線,還是作出某些改革,從公元1069年開始,在宋朝內部,以宋神宗、王安石為代表的改革派與高太后、司馬光為代表的保守派,開展了長達30多年的長期而尖銳的斗爭。
改革派通過變法,雖然取得了不少成就。并且發(fā)生了廣泛的影響,但是,他們作為地主階級的國家的代表,仍然把防止和鎮(zhèn)壓農民的反抗作為他們變法的目的之一,同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相對立,變法就難免遭到失敗的命運。北宋哲宗元祐年間(公元1086—1094年)統(tǒng)治階級內部發(fā)生黨爭。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宋神宗死,宋哲宗繼位,高太后聽政,任用司馬光為相,盡廢王安石的新法,排除新黨,然而舊黨中以程頤為首的洛黨,蘇軾為首的蜀黨和劉摯為首的朔黨彼此相爭不休。這一黨爭直到元祐八年宋哲宗親政重行新法以后才停止。但到公元1102年宋徽宗改元“崇寧” ,起用蔡京為相以后,所謂的“元祐黨”成為打擊和整肅的對象。蔡京執(zhí)政,定司馬光、文彥博、蘇軾、范祖禹、曾布等120人為“元祐黨” ,由徽宗書寫刻石,稱黨入碑,立于朝廷端禮門,已死者削官,生者流竄。又將元祐末年向太后執(zhí)政時主張維持新法和復舊的臣僚,分為正類和邪類,每類又分上、中、下叁等,歸入邪類的就達500多人,全部降職。變法派和保守派同歸于盡。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本為圣明除弊政,敢將衰朽惜殘年!”這是唐代詩人韓愈給他侄兒韓湘一首七律詩的前四句,講的是在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他朝廷上了一份《諫佛骨表》的奏折,觸怒了唐憲宗,由京官貶到潮州的悲慘遭遇。與鐘姓烈系的命運極相似。據《鐘氏族譜》記載:宋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推行新法,當時身為御史的鐘友文兄弟,上表反對王安石變法,震怒了“龍顏” ,遭宋神宗貶斥,兄弟相繼“去官歸田” 。宋徽宗上臺以后,支持蔡京、童貫等人圍剿“元祐黨” ,鐘友文兄弟以及他們的子孫劫運難逃,遭受株連,全部落難。他們紛紛往處播遷,甚至走向海外,走向世界。播遷的程度遠遠超過唐代大歷年間的“遷墳事件” 。根據譜牒記載,友文長子毅及其裔孫遷福建武平象洞、巖前、泉水塘,上杭的古墳、丘輝、荷山里、劉坑塘、陳坑等處。友文次子密及其裔孫遷武平、上杭、廣東蕉嶺、江西興國等處,有一部分流向臺灣和四川。友武長子剛及其裔孫遷往蘇州,贛州、安遠等處。友武次子理及裔孫遷往廣東五華、塘湖等地及武平象洞、汀州、興國、南康、豐順、潮陽,一部分遷往四川和臺灣。友勇長子裕及其裔孫遷往廣東梅縣雁洋、白渡等處。次子溫及裔孫遷泉州、漳州等處。叁子柔遷廣州尚書街,后遷新會、鶴山、上杭來蘇等處。四子中及其裔孫遷武平、河坑等處。五子正及其裔孫遷廣東蕉嶺石屈都,后遷南雄珠璣巷和廣西鐘山縣龍源頭等處。友文的叔伯兄弟友盛的叁個兒子發(fā)、強、莊及其裔孫播遷潮州、潮安、梅縣、洋蛟湖、上九嶺、五華縣等處。友文的另幾個叔伯兄弟友能和友瑞也不能幸免。
他們在播遷過程中更為兇險,不得不改姓埋名。友能改姓蕭,友瑞改姓葉。
古時候的政治迫害,居民外逃被迫改姓埋名的事常常發(fā)生,友能、友瑞兄弟是其中一例。在民間有廣泛傳說,說鐘姓在這一次迫遷中改出了鐘、陳、賴、鄔、田五姓。理
由是什么呢?這四姓堂名同是“穎川堂” ,因而誤解為鐘、陳、賴、鄔、田同是馬氏祖婆子孫,實際上是錯誤的。我們知道陳姓是中國的第五大姓,他們是舜的后代。堂名叫“潁川堂” ,那是因為同鄉(xiāng)里,而且同是長葛望族。陳姓的人口有幾千萬。賴姓是的后裔,子孫封在賴國,也在潁川郡,堂名有叫“潁川堂” ,也有叫“松陽堂” 。至于鄔、田兩姓,也因為發(fā)跡潁川,堂名“潁川” ,但他們是帝顓頊的后裔,而鐘姓是高辛氏帝嚳之后裔。鐘姓和陳姓、賴姓、鄔姓、田姓源不同,風馬牛不相及,不能因為堂名“潁川” ,就都是馬氏祖婆子孫,此次加以澄清,免得后人再生誤會。
錄于《鐘姓史話》
Hash:af7d610f7ff2e04603e48ddd92aa099df7c22f72
聲明:此文由 隨縣論壇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