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大峽歷滄桑 ,千年大計驚世界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告別白帝城向東而下則是三峽的發(fā)端,三峽分布于重慶和湖北交界之處,包括瞿塘峽、巫峽、西陵峽。
“若為風景異,三峽此為魁”是郭沫若對三峽之首瞿塘峽的美贊;“巴東之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說的就是巫峽。西陵峽則因宜昌的西陵山而得名。
從古至今文人墨客對三峽贊不絕口,究竟為何會聞名古今呢?
巴東三峽
三峽屬于長江的上游,故稱長江三峽。南北朝時期,地理學家、散文家酈道元在《三峽》一文的開篇寫道:“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其實三峽共二百四十余里且不相連,瞿塘峽西起奉節(jié)縣白帝山,東至巫山縣,在重慶境內(nèi),全長十六里;巫峽位于重慶巫山縣和湖北巴東縣之間,全長九十二里;西陵峽西起秭歸縣,東至宜昌南津關(guān),在湖北境內(nèi),全長一百三十二里。
瞿塘峽以“雄”著稱,雄偉險峻,西入口處兩山對峙,天開一線,峽張一門,故稱夔門,古稱瞿塘關(guān)。兩岸斷崖壁立拔地而起,猶如閃電劈山而成,又有欲合之勢。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絕壁上有宋代至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摩崖石刻、碑文10余塊。主要有民國政府高級將領孫元良的巨幅題詞“夔門天下雄,艦機輕輕過”,李端浩的題詞“巍哉夔峽”,馮玉祥的題詞“踏出夔巫,打走倭寇”。由于這些摩崖石刻低于三峽大壩蓄水水位線,大部分都已淹沒于江下,現(xiàn)在所能看到的幾幅重要的摩崖石刻是后期人工移上來的。
瞿塘峽
矗立在瞿塘峽對面的白帝城更是聞名遐邇,站在白帝城上瞿塘峽盡收眼底,猶如一幅氣勢磅礴的山水巨作,也是我學生時代在三峽寫生的首選景觀。其實這個氣勢恢宏的景觀每個人都很熟悉,第五套人民幣十塊錢的背景圖就拍攝于夔門。
提到瞿塘峽自然少不了白帝城,白帝城位于瞿塘峽口的長江北岸,東依夔門,西傍八陣圖,三面環(huán)水,為兵家必爭之地。歷代著名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蘇軾、黃庭堅、陸游等都曾登白帝,游夔門,留下大量詩篇,因此白帝城又有“詩城”之美譽。
熟知《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有一段劉備白帝城托孤的故事。蜀國皇帝劉備的結(jié)拜兄弟關(guān)羽敗走麥城,死于“吳下阿蒙”(東吳呂蒙)的刀下后,劉備為報仇起兵討伐東吳。途中另一個結(jié)拜兄弟張飛喪身叛將范疆、張達手中。此時劉備喪失理智,不聽眾大臣勸阻全力進攻東吳,被東吳大將陸遜用計火燒七百里軍營,因而退守到白帝城中?!皣藜页睢笔箘鋺n憤成疾,在撒手人寰之前將劉禪(扶不起的阿斗)托付給諸葛亮。
白帝城
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退守白帝城的劉備在看到雄偉險峻的夔門后,會不會后悔“匡扶漢室,中興大漢”的霸業(yè)呢?會不會懷念織席販履的生活呢?
巫峽是三峽中最連貫而又最整齊的峽谷。它奇峰突兀,峽谷幽深秀麗,素以“秀”著稱。巫峽峽長千谷深,迂回曲折,晴天則奇峰突出,陰天則云霧繚繞,如同走入仙境。正如酈道元所描述:“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乘船順流而下,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如一幅美不勝收的3D山水畫。巫峽是三峽中景點最多的地方,兩岸各分布六個峰。只有親自坐著游輪才能感受每座峰的傳說,其中最動人的,無疑是神女峰的傳說,連毛主席也為她寫出“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的名句。她宛若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每天迎來朝霞,送走晚霞。深秋時節(jié),在飄渺的巫山云雨中陪著慕名而來的游客,欣賞著漫山紅葉,也在述說著“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巫峽名勝古跡眾多,除有十二峰外,還有陸游古洞、大禹授書臺、神女廟遺址、孔明石碑、秋風亭以及那懸崖絕壁上的夔巫棧道,還有那刻在江岸巖石上的累累纖痕等,無不充滿詩情畫意。其中秋風亭是北宋名相寇凖所建。
秋風亭
寇凖原籍山西,19歲時被派往巴東做縣令。這期間建立了“秋風亭”、和“白云亭”。寇凖經(jīng)常在秋風亭觀景吟詩,飲酒作賦。后來寇凖兩度入相,政績卓越,在任時期以剛正不阿、足智多謀著稱,為萬世之楷模,秋風亭因此名聲大振。此后的歷任巴東縣令,走馬上任之前都去秋風亭飲酒賦詩,以求將來官運亨通。白云亭經(jīng)過巴東縣幾次移址后已經(jīng)消失,如今三峽漲水后,秋風亭復建后被搬到現(xiàn)在的巴東新城。
耳聞不如目見,目見不如足踐。游完巫峽后,無不為之折服,鳶飛戾天者也可望峰息心。
歷史上的西陵峽為三峽最險處。礁石林立,灘多水急、浪濤洶涌,以“險”著稱。新中國成立以后,國家治理了江道,葛洲壩水電站建成后,水勢趨于平緩。
屈原、白居易、歐陽修、蘇轍等歷代眾多名人都曾在這里留下了千古傳頌的名篇詩賦。歐陽修曾贊這里是“此地江山連蜀楚,天鐘神秀在西陵”。
西陵峽最大特點是大峽套小峽,峽中還有峽。著名的破水峽、兵書寶劍峽、白狗峽、牛肝馬肺峽、燈影峽等都在這里。
西陵峽
燈影峽出口處的南岸馬牙山上,有四塊酷似唐僧師徒四人的奇石。郭沫若先生有"玄奘師弟立山頭,燈影聯(lián)翩豬與猴"的題詠。三峽大壩建成后,只有三峽大壩到宜昌南津關(guān)保存著原始風貌,彌足珍貴。
西陵峽不僅風景迷人、歷史悠久,而且人杰地靈。西陵峽的北岸就是屈原故里——秭歸縣。秭歸因屈原聞名,也因屈原得名。《水經(jīng)注》記載:“屈原有賢姊,聞原放逐,亦來歸,因名曰姊歸”,“秭”由“姊”演變而來。西陵亦是楚文化的發(fā)祥地,屈原故里的端午習俗也被列入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相鄰的興山縣(原屬秭歸)是民族和平使者王昭君的故里。
西陵峽最重要的建筑當屬三峽大壩。1918年孫中山先生就在《建國方略》中提出在長江宜昌段建設水利工程的設想,1956年毛主席在武漢長江游泳后,在《水調(diào)歌頭·游泳》中寫道:“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1958年毛主席對三峽工程的設想提出:“這不是百年大計,是千年大計”。在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三峽大壩1994年12月開工,歷時12年,于2006年5月全線修建成功。三峽大壩這一震撼世界的水利工程也成為了西陵峽乃至長江的一個重要旅游景點。更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強國之舉。
三峽大壩
三峽一帶懸棺林立,不論是瞿塘峽、巫峽還是西陵峽都有大量的懸棺群。目前對古人實行懸棺葬的原因還不能準確判斷,大體有三種猜測:一說是諧音“高棺”(高官)以保佑子孫后代富貴;二說是為了保護先人的尸體,不讓人獸侵犯;還有一種說法是濮人子孫為了盡孝而置于高處。不論是哪種原因,懸棺葬在三峽一帶既是一種風俗,也是一種文化。那么問題來了,在生產(chǎn)力落后的古代,這些懸棺是怎么放上去的呢?
三峽懸棺
古人筆下的三峽都是驚濤駭浪,可讓無數(shù)文人墨客寫下蕩氣回腸的詩詞歌賦。三峽大壩蓄水后,三峽兩岸依舊是奇峰異石、巍峨挺拔。但是水面再也不會巨浪滔天,當你坐著游輪看不到卷起的千堆浪,也沒有了“兩岸猿聲啼不住”的畫面,留給我們的只是輕輕散開的漣漪和猴子自由覓食的和諧畫面。
流水無聲,雁過無痕,山水相伴,綿延數(shù)千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創(chuàng)造了三峽,長江孕育了三峽文化,與巴楚文化在這里交融、繁衍、發(fā)展。長江源遠流長,生命生生不息,只有身臨其境才能體會到三峽的“雄”、“秀”、“險”。
Hash:cf8c0bb315d05bbd058b9196a80e627b765b2b67
聲明:此文由 頭號行者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